回覆列表
  • 1 # 方圓居文化

    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哪一種學術思想更適合當今社會?我認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在當今社會更具現實意義。

    程朱理學奉行天道,其最先進的理念是“民貴君輕”,在當今已經沒有多少現實意義

    程朱理學,其實是一個群體理論,他不是由歷史上哪一個人提出的,而是經歷了不同的時代,由一個理論家群體形成的理論體系。

    程朱理學,也有人叫做“程朱道學”,是宋明時期理學的主要派別,也是理學派別裡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派別。之所以叫做程朱理學,是因為其主要創始人有兩大代表,一是北宋時期的二程兄弟,即程顥、程頤;二是南宋時期的朱熹。

    程頤、程顥兄弟倆都是周敦頤的學生。同敦頤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寫《愛蓮說》的那位,其實他才是程朱理學的奠基人。二程兄弟在周敦頤處學習期間,受其思想影響很大,學業結束後,二兄弟共創了“洛學”,為後期他們建立理學奠定了基礎。

    二程兄弟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慾,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

    二程兄弟的理論形成後,叫做"新儒學",還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到了南宋,朱熹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理學思想,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學體系,成為這一思想集大成者,最終將程朱理學發展成熟。

    程朱理學有一個重要理論觀念,就是“君輕民貴”,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非常超前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可能正是這一觀念不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的思想意志,程朱理學便沒有正統儒家思想那麼受皇家重視,影響力也就沒有那麼深遠。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同程朱理學一脈相承,其“天人合一”思想更具現實意義

    嚴格意義上說,心學同程朱理學都是儒家學說的分支,都是孟子思想的延續,在北宋時期,也屬於程顥創立的心學大宗。只是到了南宋時期,朱熹將程朱理學發展完善。而明朝以後,陸續出現了陸九淵、陳獻章這樣的新派別,開始同朱熹理論分庭抗禮,到王陽明時代則完全從理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了新的儒學派別,即“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指導思想是“致良知”,代表人物也不光他一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由此可見,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的。

    程朱理學同王陽明心學的區別

    程朱理學重在一個“理”上,凡事追求親歷親為,然後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他們的理念是“格物致知”,“格物”是這個學派的“致知”的唯一可靠途徑。

    王陽明的心學則反對這種思想觀念,他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教條主義思想。他認為天下萬物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每一件事的規律都要透過“格物”,或者格每一件事物,未免太繁瑣、太勞累,所以,他提倡“致良知”,要善於思考,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理”。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作為古代具有進步意義的儒學思想,根本上說都是為封建制度下的皇權統治服務的理念,在今天只能取其進步的一面,不必過多考慮背景因素了。

    當下,我覺得,我們應該提倡“格物致知”的認真態度,又要發揚“知行合一”的求實精神,這是科學的現實態度。

  • 2 # 渭河之約

    都不適合當今社會。當今社會是有史以來人心最向惡的社會,當今社會的生活狀態就是互損互害互惡的生活方式與狀態!

  • 3 # 參禪擺渡人

    朱程理學還好學一點,有多少實用型的還是跟人的悟性有關。學問畢竟是工具,工具就是為了讓人用的。但有些人學了以後被工具奴役了,自己也越學越迷茫。

    陽明心學嗎,可能比較難學一點,好多人參悟一生還是物不明白,他已經有點跟禪師悟道一樣,真跟智商有關!

    你看明悟的禪師,開口閉口從來不談一個佛字,但字字珠璣,均帶哲理。但是你看那些佛教會勸你為善學佛的那些人,絕大部分都沒有悟透的,那幫人總是告訴你佛如何如何好,什麼前生後世輪迴涅槃,要學佛,等等事,讓你煩不勝煩,單純的說教,也就是這個道理。

    時間有的多,比較是屬於追求一生大道的。那我認為都可以學一點啊,藝多不壓身。但精力有限的,也不可能短時間悟透的,也不要為它所執謎!

  • 4 # 老造鈦鼎

    都有用。

    人如果沒有自律和底線則社會就無序;如果學習和世界脫離太多太遠則學習就是虛妄,就是束縛人的枷鎖

  • 5 # 一路遠景

    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哪一種學術思想更適合當今社會?為什麼?王陽明心學更適合當今社會。程朱理學適用於發展緩慢的社會,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從表象改變自心,亡羊補牢式的教育,羊(傳承)越來越少,牢(愚腐)越來越堅固。現代社會發展很快,科技發達帶來方便,同時也帶來更多新知識和訊息量,也是壓力,生命的時間是有限的,沒有強大獨立的內心人格建立,更容易迷失方向,連個普通人就做不好,雖然不缺吃穿住行用,內心空虛表面繁華,就是病。王陽明就是告訴想活明白的人擁有強大獨立內心的一些方法,活明白的人也不需要看王陽明心學,也不存在看不懂。有種理解很重要,前人傳承下來的都是智慧,寶貝,直接講智慧沒有幾個人能懂,所以講的都是方法、引導,能把方法理解透就很了不起了,只能說聰明,離智慧還差一步:行。前人把智慧講出來的時候已經晚了一步:傳,不是智慧本身。而授者,看前人的著作已經差好多步了,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允許。人貴自知之明,有一處不明白就說明沒完全活明白,人生有缺陷就是圓滿的。不明白討厭的地方就是自身的缺陷,也是希望,需要努力!

  • 6 # rockerfell

    世上沒有最好和最壞,所以也沒有最適。根據個人的根基不同。有的人適合出行,有的人適合心學。這就像世上沒有萬能藥一樣。

  • 7 # 山東老王

    我認為:理學、心學都是不適宜當下時代的唯心思想。區別在於唯心的程度,理學屬於消極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屬於自負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對於二者區別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區分

    1、對倫理道德方面的理解不同。程朱理學完全消除人的慾望,按照三綱五常去約束自己的行為。王陽明心學則主張跟從自己內心的慾望去做。

    2、誕生社會背景不同。程朱理學誕生於封建社會相對繁榮時期,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王陽明心學誕生於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開始擺脫儒學思維。

    3、對物質與意識的關係認知有所不同。程朱理學認為在客觀存在的事實下,只能有限度的實現目標,王陽明心學認為只要自己去做再加上自己自己的主觀意識大部分可以成功。

  • 8 # Shichunchen

    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

    程朱理學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理先物後。並進而認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並且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認為天理即人慾,反對先知後行,主張知行合一。並且進而認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探究萬物的規律。

    不論是程朱理學,還是王陽明心學,他們都把意識作為世界的本源,都是同唯物主義思想對立的唯心主義思想!

    從根本上來說兩種思想都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實踐!

  • 9 # 趙散閒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當今,在下雨天氣的時候穿什麼鞋子?是穿“宋代的草鞋”呢?還是穿“明代的草鞋”呢?

    實際上現代已經有那麼多的新款的各種高科技的鞋子了,還要找古代的鞋子穿嗎?

    這個問題大概還類似於:到底是唯心,還是唯物?到底是主要靠科學?還是主要靠宗教指導思想?

    其實都一樣。

    只要仔細觀察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不論是東方宗教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西方科學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不論是道家還是佛家,不論是佛教,又或是印度教,不論是儒家還是什麼其他哪家,最後研究到極致都是一樣的結果。可惜的是,很多人沒研究到極致就死了。

    大道本源只有一個。進而本源演化出來了宇宙法則。人類以及萬物都在宇宙法則下生存,離開法則就無法生存。就會被法則所滅。

    至於人類世界的種種規則,和宇宙法則沒有可比性。那只是人類在玩“過家家遊戲”的時候研究出來的遊戲規則而已。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

    人永遠算不過天。但是天也允許人由心自由顯化,自由發揮與創造。天道法則規定的結果是必然,人心造化的則是偶然。人生就是在必然中創造偶然,在偶然中又一定實現必然。

    比如:

    必然就是人必定會死,不論是平民還是皇帝。

    偶然就是人可以在生活中自由發揮。比如:可以決定哪頓飯吃什麼。工作做什麼之類的。

    學人不如學天。學人的思想和規則,不如學天的法則。

    歷史上那些人的思想都是向天學習後留下的筆記而已。可以參考,但不要當指導真理。那只是尋求真理時的筆記而已。

    不管透過哪種形式,哪個渠道,哪個體系,最後人要追求和到達的就是大道。到達宇宙的本源。

    宇宙造出人類,就是為了體驗,人以及萬物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體驗而生的。

    人就是宇宙的縮影。所以說,人也是一個小宇宙。所以,人“心”可以用來感悟大道,人可以洞悉宇宙法則和真理。歷史上的古人可以,你我也可以。

    以上散閒隨意妄語一番,僅供參考!

  • 10 # 東鄉妮娜

    還是程朱理學吧。雖然我更崇尚王陽明心學。我的淺見,先要有客觀理性強制性的約束,然後才能進入對主觀性的修為。

  • 11 # 光華

    不懂什麼理學也不知道什麼心學,但從歷史邏輯上理解,可以明確的是,這些思想是中國歷史幾千年大規模人類社會管理實踐傳承的哲學思想昇華。近代華人愚蠢的翻找中國傳統制度文化哲學的問題,卻忽略了中國大規模人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邏輯條件就是不可能按照歐洲那樣的人口小國崛起邏輯發展的。

    如果中國學著西方那套在世界工業化早期競爭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化,必然就會導致民國那樣的大失敗大危機,中國社會近代搜腸刮肚批判這個反思那個都是不合邏輯的瞎折騰。

  • 12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哪一種學術思想更適合當今的社會?可肯定回答:王陽明心學學術思想更適合當今社會發展,而程朱理學學術思想對當今社會發展非常有限,更談不上適合。首先來簡述一下,王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分道揚鑣,是王陽明第一次悟道出,程朱理學學術是窮理而對立。

    程朱理學是儒家思想,逐步發展而形成的。學術觀點“性即理”,意思是一草一木皆至理。王陽明透過七天觀察以究竹子的道理,並沒有發生變化而否定。“物理吾心”無法契合,並不成立。史稱“竹子格物”。由此,兩種學術思想“性即理”與“心即理”根本對立,而分道揚鑣。

    再說,程朱理學也提出過進步思想,“存天理,滅人慾”來打破嚴重的社會階層劃分。由於“性即理”學術觀點並不是純天理。始終觸動不了統治階級利益而形成一句空話。所以,程朱理學學術思想,對當今改革開放,發展進步的社會沒有什麼意義。由此,兩種學術思想不能相提並論。

    相比之論,王陽明心學學術思想最經典的三句論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從這三句經典論言來理解,對當今社會推行三個方面政策相應適合,一,突出主體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三,道德教育自我道德修養。從相應適合的三個方面論述一下:

    一,“心即理”,與突出主體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相應適合。

    王陽明心學學術思想“心即理也”,心主宰萬物,而心意之所體現,必有其物(物即事)。就是高揚主體精神,突出人的主體意識,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則,沒有主體意識參與,社會的各項活動無法進行。主張以充滿活力的心來發展自己,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正與我們當今社會,深化改革開放,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鼓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政策支援自主擇業,自主創業。使得人們主觀意識不斷活躍增強,走自己勤勞致富的道路來獲取財富已成現實。為此,在這方面很相應適合。

    二,“知行合一”,與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相應適合。

    王陽明心學學術思想“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與當今社會信仰的哲學思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一過程得出完美統一,達到真知,再落實到實踐中去。也就是理論一一實踐一一再理論一一再實踐。直至取得成功成為現實。也與“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有著相同的思想理念。最終形成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在這方面很相應合適。

    三,“致良知”,與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養相應適合。

    王陽明心學學術思想“致良知”,從心外無理”論出發,把玄妙而不可及的天理拉回到人們的心裡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透過自我道德修養即可“致良知”,實現人格的完滿。主張只要將自己內心固有的良知體認明白,即可人人達到聖人氣象。當今社會科教領域推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教育方針政策,為國家培養德,智,體高素質人才,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服務。提倡人人講道德,人人行道德,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這方面也很相應適合。

    綜上相提並論,可由此說明,王陽明心學學術思想對當今社會很相應適合。相比之下,程朱理學術思想是封建迂腐沉寂,對社會發展進步非常有限,並不適合當今社會需要。總之,王陽明心學思想對社會發展,思想開放,衝破封建迷信束縛。在封建社會有這種遠見的進步思想,確實是中華文化自信。值得當今社會借鑑併發揚光大。

  • 13 # 阿色樹新風

    兩種思想都有可借鑑之處,陽明心學更多些,但是,都跟不上時代了。新時代需要系統思想,請看看《大系統觀》吧。百度可得。

  • 14 # 江南夜與燈

    王陽明心學更適合現在社會。

    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資訊紛雜,有些浮躁,也容易焦慮。怎麼樣看待?其實就是自己與自己的相處了。

    王陽明心學提倡的:穿衣吃飯即真理!在引導人們珍惜當下,將眼前事情一步一步做好!

  • 15 # 餘鐵江

    王陽明!

    王陽明做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其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華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陽明心學智慧源源相傳,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

    也就是說從古代到現代,王陽明心學都是可以通用的!作為後人,我們應該學習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

  • 16 # 黃聖茗2019

    大師的境界,看不懂啥用沒有,看懂了其實是一非二。

    以理正心,用理智戒不良習氣,止不利行為。有止有戒,當能靜心修心。

    二者皆為修身煉心之道,

    正如朱熹先生在大學裡註釋的那樣: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道家消失在中國歷史文化舞臺後,諸子百家爭鳴,各得一些道之皮毛,儒學將其與普通人的社會與生活結合起來,既入世又不遠離道,提出極為具體的方法和標準,讓普通人得以有機會近道。讓沒有專門教育機構的古代社會有了統一的執行和管理標準。

    而朱熹是孔孟之後儒家集大成者,無論是學術還是弟子亦或者影響力,皆無出其右者。

    陽明先生從小學習朱熹,因為沒有高人老師指點沒學懂,之後因為社會動亂而改學兵法,因為做不到到靜心修煉入定,而始終無法參破格物致知,取捷徑實用同時受陸九淵啟發提出自己一孔之見,實為儒學之矮化,其傳世之作《傳習錄》

    取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故其為儒家弟子無疑。雖透過反對朱熹來博取了眾多不思精進求大道人的實用主義,這也是後世的悲哀。

    簡單概括陽明先生斷章取義,朱熹的滅人慾思想,(人慾滅了剩下的就只剩下神之性,修行修心做減法),提出心即是理,這迎合了絕大多數凡夫俗子縱慾不修行人,裝點門面的理論依據。實在悲哉!

  • 17 # 紅惠全鋁傢俱

    都不適合!

    兩者均是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為封建專制服務的思想。而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蓬勃發展。眾所周知,思想為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基礎需要一定的上層建築。所以說,程朱理學及陽明心學均不適合於現今中國。

  • 18 # 天道若龍

    程朱理學是向外尋求;王陽明心學是向內求索。各有各的特色,都值得批判継承。應當說兩種學術思想都為後人提供了方法論。看似路徑各異,但是目標基本趨同。作為今天的我們都可以採用的。只要管用,不妨試用。實踐中人們更加偏愛心學。可能這與當下人們的心理壓力大有關係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虛哪些東西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