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食草動物為了爭奪地盤、水草和交配權,打的你死我活,玩命一樣的致對方與死地,有些羚羊、角馬、鹿等甚至因為打架把對方掛死在自己角上而無法脫身,最後活生生的被食肉獸吃掉。但是遇見食肉獸這種外敵的時候,食草動物卻只剩下逃命,他們的尖角、力量這時候從來不見排上用場,這種勇於內鬥、怯於外辱的生存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17
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食草動物對抗食肉動物的例子也很多,不乏死在野牛腳下或者角下的獅子。大多數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捉時反抗主要是沒有反抗的機會,羔羊鬥猛虎那是找死,一點機會也沒有。

    爭取生存是所有生物的共性,人類對生物的定義其中一條就是有一定的趨利避害的能力。肉食性動物在捕獵的時候也會以不很發達的大腦權衡利弊,一般只在食物十分緊缺的時候才會去捕捉那些體型比自己還大的動物,甚至大象、犀牛、長頸鹿等等,一般情況下它們只會去捕食這些動物的幼崽。食肉動物需要權衡的是能量補充的需求以及捕食成功率和危險,儘管它們沒有這些具而抽象的觀念,但是生活經驗缺使它們不得不這樣做,貪多嚼不爛,捕獵是補充能量的需求,而不是挑大個的抓,非洲經常偶然會有被野牛踩死或者頂死的獅子,也會有被長頸鹿一腳踢死的獅子。科學家說大型列食性動物有助於動物種群的更新換代,主要是肉食動物也多是挑老弱病殘等軟柿子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成功率。非洲的獵豹在食物短缺的時候甚至會下河捉魚,下泥潭捉鯰魚,就是為一口吃的。

    食草動物的體型有大有小,通常體型大的產仔少,而且種群的分佈和數量相對少一些,而體型小一些的數量則多一些,能夠供養更多的肉食動物,這是和生態系統的形成有關,草沒啥營養,搜易食草動物每天需要不停地大量地吃,而生產者只有食物,體型特別大的生物如果很多的話不利於生態系統的自然維繫,環境的改變使得生態系統是由多種生物構成。食草動物之間能夠較為和諧地相處,畢竟植物相對來說是很普遍的,不需要爭個你死我活,非洲草原上斑馬長頸鹿羚羊等等都可以和諧共存,偶爾發生一些較小的爭鬥,大型食草動物只要不是被惹急了,還都是比較溫順的。食草動物不像食肉動物有那麼大的領地需求,食肉動物的領地需求是因為自然界的能量流動,到食肉動物哪一個層次,能量殘留已經很少了。食草動物的大都現象多發生於種群間,是爭奪交配權等引起的鬥爭。

    試想一下,一隻老虎咬住一隻羔羊的脖子,它倒是想掙扎,可命運的咽喉斷了,喘不上氣血不停地流,應激反應也可能使動物直接暈厥,要不了多久就死了,它還怎麼和食肉動物鬥,它們倒不是束手就擒情願被捕食,實在是沒有什麼掙扎的機會,戰鬥力差距太大了。相對地那些體型更大的河馬犀牛長頸鹿大象等,也會有主動驅趕獅子的現象。

  • 2 # 科學黑洞

    為什麼很多食草動物,都是勇於內鬥,而怯於外辱吶?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欺軟怕硬聽起來是一種不好的品質,實際上這是野生動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法寶了!欺軟怕硬讓野生動物可以更好的生存發展繁衍,簡單理解就是找到自己在食物鏈中所處的位置,“在其位謀其政”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食草動物看起來體型大、力量大,但是面對掠食者能力依舊不足,就是缺少了尖牙利爪以及必勝的信念。必勝的信念指什麼哪?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就是要把獵物抓到填飽自己的肚子。但是對於食草動物來說,目的很明確就是避免被捕殺,沒有進攻的目的性,一般都只是一心想著逃命,因此長久以往就形成這樣的局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假如在遠古時期食草動物最開始面對食肉動物大家誰都不讓著誰,食草動物勇於反抗,靠著體型大力量大經常殺死食肉動物,那麼長久以往可能就會出現一種局面,吃草幹嘛?肉也很容易可以獲得啊?無論吃什麼都能轉化為能量,那就嘗試著吃肉吧!最開始它們的消化系統可能不適應,但是架不住“進化”兩字。那麼到頭來食肉動物被欺負的捕不到食物,那就選擇去吃點漿果和植物吧!即使現在一些肉食性動物,在食物量很匱乏的時候也會去吃點其它的。

    因此說現在的局面都是百萬年、千萬年、上億年積累形成的,就像是被刻在基因中一樣。來自於老祖宗對它們的恐懼已經順著基因傳遞給子孫後代。沒有辦法的事情,這是來自於“血脈的壓制”。如果食草動物有思維懂得合作,那麼食肉動物就不會吃掉一頭食草動物。但是它們很少去合作抵抗掠食者,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一鬨而散各自逃命。

    而掠食者也會挑選那些看起來體弱多病,力量弱速度慢的個體,這種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對於食草動物的種群發展也是好的事情,雖然聽起來很殘忍,但對於整個物種發展來說是有利的事情。

    當然了掠食者捕獵也有翻車的時候,一般都是面對那種大型的食草動物,例如長頸鹿或者大象等,頂級掠食者一般都不會選擇去捕這類大型食草動物,因為可能付出的代價要大一點。但是當面對食物量緊缺餓肚子的緊急情況,那麼硬著頭皮也要上了,這個時候像獅子等會一起去捕獵大象等。當然一般都選擇那種落單的、受傷的大象。

    在非洲大陸上有一種很強大的食草動物,它們就是非洲野水牛,這種動物比較暴躁,獅子要想捕殺這種食草動物都要非常小心,因為非洲野水牛就是勇於反抗的食草動物,獅子也曾死在它們的蹄下。

    而食草動物在自然條件下食物量充足,相互之間不存在食物上的競爭,一般都是群居生活。這個時候在交配季節就會出現相互競爭交配權的問題,對於動物來說繁殖後代和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也是源自於“基因”上的驅動力,為了可以繁殖自己的後代再加上發情期體內激素的影響,食草動物之間就會相互PK了。這種情況實際上在食肉動物群體中也很常見,只有優秀的勝者才配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 3 # 淺笑舞吳鉤

    你是在暗指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麼?

    食草動物勇於內鬥的原因是,為了交配權,為了食物。同等工具“沒有爪~牙”下強者有交配權和選取食物權利。

    怯於外辱則是因為,兩人遇見熊,跑得快的不會死,這種心理。所以經常有屈服於外物,或者直接逃命的情況。

    人類也是如此。不信你看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文化衝突。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衝突~~

  • 4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為什麼很多食草動物,都是勇於內鬥,而怯於外辱呢?這是由於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不同的生存法則決定。

    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分化

    從生物進化的漫長曆史程序來看,都是遵循著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過程,動物也不例外,最開始的動物就是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單細胞原生動物,然後演化為稍複雜些的腔腸動物,然後再繼續演化為節肢動力,逐漸可以脫離水環境到比較乾燥的陸地上生活。接著,在海洋和陸地上又都分別演化出了脊椎動物,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直至哺乳類,身體機能不斷完善,結構也變得更為複雜。

    關於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什麼時候分化的,這一點科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因為從目前情況看,無論是低等動物還是高等動物中,都存在著捕食其它動物的個體。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肉食動物、草食動物和植物的比例,大約是2:3:5的規律,這是一種自然調節的過程。據科學家推測,在遠古的生態系統中,動物基本上都是以植物為食的,也就是說先出現了食草性動物,當某些個體在食物非常短缺的情況下,會有一定的機率捕獲其它動物作為食物,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久而久之,自身的消化系統逐漸適應了這種食物來源,專性的食草和食肉動物就出現了分化。

    食草動物的生存法則

    由於地球上的植物來源豐富,而且生長場所固定,所以一般情況下食草動物不會為食物的來源發愁,只是在特殊時節要進行遷徙,以找到更加合適和豐盛的草料。在長期吃草的過程中,食草動物大多形成了如下的生存法則:

    1、消化系統發達。食草動物的胃和腸道與食肉動物明顯不同,消化能力更為突出,有的甚至擁有多個胃,腸道的長度更長,可以達到身長的10-20倍,消化道中還共生有能夠消化植物纖維的細菌,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從植物中獲取更多的營養元素。有的動物可以一次性吃很多草料,在“閒暇”之餘或者沒有沒有危險的時候再慢慢享用。

    3、反應比較靈敏。對食物的需求不同,食草動物不需要尖牙利爪,只需要有耐磨的牙齒和發達的消化系統不行。同時,它們還慢慢進化了一些儘量不被其它動物的“尖牙利爪”所傷害的本領,比如敏銳的聽覺和視覺、很強的耐力、較高的奔跑速度等等,目的都是為了防禦。

    4、團隊意思很強。食草動物基本上都是群體性動物,可以更加高效地進行遷徙和整體防禦,如果脫離了群體,那麼食草動物的下場肯定會很悲慘,不是餓死,就是被天敵吃掉。每個團隊都會有“領導者”,在它的指揮下團隊進行有條不紊的集體性活動。

    5、以爭奪配偶權進行內部爭鬥。食草動物的領地意識較差,一般不會因為領地的爭端而發生大規模的角鬥。但是為了繁育後代的需要,通常雄性食草動物會因交配權而發生內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方作為可以具有更加優秀基因的個體,安然地與雌性結合繁育更加優秀的後代,這是適應自然和維持種群數量和質量的必然選擇。

    食肉動物的生存法則

    相對於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生存法則更為簡單粗暴,那就是哪裡有肉吃,哪裡就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1、跟著食草動物走。與食草動物很清楚地知道在哪裡、什麼時間有食物完全不同,食肉動物在吃完一頓後,完全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因此,它們必須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方式,始終保持著對獵物肉體的渴求性,食草動物走到哪裡,它們就會跟到哪裡,這樣,自己才會有進攻的方向,才不會總餓著肚子。

    2、消化系統簡單高效。食肉動物的消化道較短,一般為身長的6倍左右,盲腸也不發達,胃液的酸性很強,有能夠高效分解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沁酶腺體,這樣的消化系統特徵可以更好地分解肉類食物和營養吸收。

    3、進攻手段多樣。為了能夠高效地捕獲到獵物,肉食性動物都有著非常犀利的進攻武器。從個體上看,擁有比較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對於大型肉食性動物來說,嘴巴的咬合力非常大,能夠在咬住獵物時一擊致命;一般具有很強的爆發力,能夠以超跑速度的優勢瞬間追上獵物。從群體上看,一些群體性的食肉動物,都具有較強的協作意識,可以針對不同的獵物採用不一樣的圍獵方案,用最小的體力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

    4、等級觀念很強。對於群體性的肉食動物,通常會根倨個體的不同實力,決定其在種群中的相應地位,這個地位對於分配捕獵成果、交配權具有決定性作用。拿進食來說,一般情況下,群體的“頭領”吃飽後,其它成員才可以進食,而其它成員在進食時也會先進行激烈的競爭,再次根據實力強弱進行二次分配。

    5、有很強的領地意識。肉食性動物的性情一般都比較兇猛,不但表現在捕食獵物上,在不同的群體之間也會經常發生爭鬥。因為肉食性動物的棲息地通常都是根據它們的獵物來進行劃定的,每個領地都具有獨特的捕獵和生存優勢,對於其它的一些外來群體或者個體,都將被視為挑釁和威脅,基本上都會發生慘烈的爭鬥。

    總結一下

    食草動物的性情溫馴,是由於它們的食物來源廣泛、有固定規律所致,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等級劃分,僅在爭奪交配權方面會發生內部爭鬥,有的食草動物進化出的尖角和力量,是用在這個交配權爭奪方面的,而對於食肉動物的威脅,食草動物的本能就是逃跑,偶爾有大型食草動物用尖角刺傷甚至刺死獅子的情形,但這是它們反抗的本能,而不是主動進攻的本能,這是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來的生存法則。

  • 5 # 寶樹白石

    為什麼身體巨大的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獵食,而食草動物不會去獵食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善於內鬥,而食肉動物並不善於內鬥呢?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存競爭是前浪推後浪的發生的,沒有永遠的勝利者,只有暫時的勝利者。如果勝利者不去更新自己,而停留在原來的狀態,在原始狀態發展下去,勝利者就會變成失敗者。

    那麼,地球生物的演變過程,食草動物是原始的勝利者,它們是最初動物的雛形,當第一個海洋生物爬上陸地時,是海草。

    第一個海洋動物爬上陸地時是吃海草的食草動物。

    它們開始以草為生,大量的草被吃掉,而使食草動物體型越來越大。

    由於消化草類需要強大的消化器官,強大的消化功能,透過這些消化,把草變成食草動物的身體,變成肉體。活得肉體。需要多麼複雜的消化合成功能呀!

    所以食草動物都有一個巨大的肚子,這裡面裝著強大的消化器官。

    由於身體中裝有特大的消化器官,而使食草動物負擔重,行動笨拙,不能抵抗靈活的食肉動物獵食,而成為被獵食的物件。

    這些食草動物爬上陸地之後,沒有食肉動物,而幸福安詳的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

    但是,很快食物短缺,飢餓使許多小型的動物轉變成為食肉動物,還有海里爬上來的食肉動物,它們開始啃食食草動物的身體,而食草動物笨拙的身體不能抵抗食肉動物的攻擊,成為了被獵食者。

    食肉動物並不需要把草變成肉的消化器官,它們直接吃肉就行了,所以它們沒有碩大的肚子,而是靈巧的流線型的身體,更善於撲住食草動物。

    食肉動物每一次的撲獵,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總結。

    而食草動物從來就沒有體驗過被吃掉是什麼慘境。

    當它們在劇烈疼痛的過後就是一具被獵食的屍體,而被吃掉。

    它們的恐懼與教訓一同被吃掉了,而不復存在。

    食草動物永遠不可能有這種體會,也不可能積累經驗和教訓,與生存競爭的知識。

    食草動物沒有這個機會。

    由於,體內的遺傳,食草動物天生就會在性爭奪中,異性互相的爭鬥,這種爭鬥,已經成為了性交前的潤滑劑。

    而雌性在觀看雄性搏命爭鬥時產生更多的性交激素,而興奮不已。

    地球上的動物在生存鬥爭中演化,演化的全面完善。

    但是食草動物不會有同類被獵食而感到威脅到自己,它們看著同類被獵食而安然吃著草,無動於衷。

    因為任何一個同類被獵食,與自己毫無關係。

    而食肉動物並不是這樣,它們看見自己的同類被獵食時,它們會盡自己能力相救,因為少了一個成員互助,獵食就會變得很困難。

    如果食肉動物面臨強大的對手時,它們不敢上前,自認沒有能力而放棄。

    我們看到一群鬣狗與幾隻獅子的爭鬥,它們從各個方位配合著攻擊獅子。

    我們也看見,一隻獅子在一大群野牛群裡獵食野牛的情景,而其它野牛安然吃草,或極速的逃跑。從來沒有看見野牛之間互相的配合。

  • 6 # 我心與明月

    一山不容二虎。鯊魚在他媽的肚子裡,幼鷹在巢穴裡,就開始手足相殘。公老虎會偷食親生子,公獅子會幹掉老獅王的孩子,食肉的動物遠比食草的動物內鬥更殘酷。在人類社會,吃肉為主的遊牧民族,也比吃素為主的農耕民族內鬥更嚴重。不信的,就去看看匈奴人,蒙古人,女真人,漢人,歐洲人之間的內鬥。相比之下,漢人之間更團結些。遊牧民族,歐洲人則更容易分化,內鬥也更慘烈。

  • 7 # 獵奇動物社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食草動物之間經常會爆發大戰,大戰的原因很簡單-領地之爭和交配權之爭。為了能得到更好的領地的或者是更好的配偶,雄性食草動物之間往往會毫不留情的攻擊同類。但是,它們確實在面對食肉動物時,毫無反抗的意識。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兩隻拼盡全力決鬥的角馬)

    為什麼食草動物勇於“內鬥”?

    嚴格意義上說,食草動物的“內鬥”很少會發生在領地之爭上,因為食草動物大都是群居動物,而在同一區域,每個食草動物的族群都有其特定的領地,通常情況下,每個獨立的族群間是互不打擾的。因此,食草動物的內鬥主要就是在發情期。

    不同的食草動物發情期各不相同,比如大象的發情期在每年的二三月份,而非洲水牛的發情期大都在每年的3-5月份。總的來看,食草動物的發情期大都在春天,所以“春天是個交配的季節”這句話形容大多數的食草動物是很合適的。

    上面我們說過,食草動物為了生存,大都選擇了“抱團取暖”,也就是群居。那麼,在發情期的食草動物們就會面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交配權的歸屬。

    在食草動物的交配權獲得中,雌性的動物大都是被動的,而正是因為這種被動性刺激了雄性之間的“內鬥”。每一隻雄性動物都想繁衍後代,但是雄性動物的強壯程度不同,所以,無疑更加強壯的動物擁有最多的交配權,而那些相對較弱的動物甚至無法繁衍後代。這就保證了後代基因的優性。

    從這一點上,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但是,在體型相仿的雄性之間,由於實力差距較小,所以,它們的戰鬥往往成為了“死鬥”,為了打敗對方,食草動物可以說用盡了自己的一切可攻擊的手段,有角的用角,沒有角的用加速互相撞擊頭部,甚至雙方會有嘴巴撕咬。

    對於有角且角長的動物來說,決鬥的方式就是用角互頂,但是,這種方式極容易造成角互相別在一起的情況,一旦雙方的角別在一起,再想拿開就很難了。所以,在一些動物的紀錄片裡,許多長著角的動物在決鬥時,角別在一起直至死亡。其實,它們的本意是競爭,並沒有想至對方於死地,至於出現死亡的情況,也大都是意外。

    (兩隻轉角大羚羊因為爭奪交配權大角別在一起,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

    (兩隻麝牛決鬥)

    從食草動物決鬥的手段來看,它們有著很強的攻擊性,為什麼不用在面對食肉動物捕獵時?

    在大自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食草動物無論多麼強壯,在面對食肉動物時,第一反應就是逃走,而不是與之死鬥。比如體重是獅子3倍左右的非洲水牛即使在面對體型較小的母獅時,也會選擇逃走。那麼,是什麼讓食草動物戰意全無呢?有三點原因。

    01 天性

    食草動物的天敵都是食肉動物,這是食物鏈的規則。因此,在食草動物的基因裡,對食肉動物的懼怕是刻在骨子裡的。因此,食草動物見到食肉動物,本能的反應就是逃走,而不是戰鬥。這一點與人天生怕蛇、狼等動物一樣,你可能沒有見過這種動物,但是在我們祖先的基因裡,已經將這些動物劃為了危險動物之中。

    02 恐懼

    任何一種成年的食草動物都見過自己的同伴被食肉動物捕殺,這種恐懼會伴隨食草動物一生。而且在已經被捕獵的同伴中,肯定會有一些同伴反抗過,但是大都無疾而終,甚至會遭到食肉動物更瘋狂的捕殺。

    在這種恐懼的支配下,食草動物往往會選擇逃而不是戰。

    03 表面的團結

    食草動物大都是群居動物,表面上看,它們是一個大家庭,一起休息一起吃草。但是,當危險來臨時,除了幼崽有父母保護外,剩下的同類都是自顧自的逃命。這也就造成了沒有動物有犧牲精神。打個比方,一個軍隊,如果士兵都怕死,他們的戰鬥是必然失敗的。

    這也是為什麼體型龐大數量眾多的非洲水牛群即使見到一頭獅子都要逃走的原因。

    所以,以上幾點,註定了食草動物在食肉面前毫無戰意,只知道逃,甚至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但是凡事都有例外,當食草動物的幼崽被攻擊時,往往能激發出食草動物最強的戰鬥心,一旦族群中有動物與食肉動物對戰,其他的同類大機率會前來幫忙。這就是獅子能被水牛群趕到樹上的原因。

    總結

    食草動物懼怕食肉動物是天性,如果沒有這個天性的話,食草動物英勇無畏而且又是群居的,這對喜歡獨居的食肉動物來說無疑是致命。這也就打破了食物鏈的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適合養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