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夢裡都想瘦的小胖
自然是徐達更厲害
明初建立大功的將軍中,徐達和常遇春(1330~1369)是其中最傑出人物。
但徐達能夠成為朱明王朝的第一開國功臣,並不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少年時代的好夥伴。

常遇春不屬於24人的班底,他最初是土匪,用南京話說就是個活鬧鬼,他1355年才投奔朱。
常遇春自視很高,稱給他十萬人就可以橫行天下,來了就要求當大軍先鋒。朱元璋率兵渡江奪安徽采石之戰,常遇春奮戈直前,敵接其矛,一躍而上。
朱元璋從此對他刮目相看,以後多次安排徐常搭檔,二人智勇相當,但到後期,徐常還是搭檔,但朱已明確以徐為主指揮作戰,常為輔,徐為統帥,常為先鋒,聯稱徐常。
史書上認為,常遇春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以個人武功而揚名的戰將,堪稱戰爭之王。
但是為什麼,徐達和常遇春,一個是帥才,一個只能是將才呢?
原因一,徐達善於學習。
徐達從小沒有機會上學讀書,但卻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在連年征戰中,他虛心學習,向人求教,逐漸熟悉了兵書,加上戰爭熔爐的實踐,為以後展示軍事才華奠定了基礎。
每逢帶兵出征,徐達常“延禮儒士,說古兵法”。
歸朝又常“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論終日”,因此熟知古代兵法,具有駕馭整個戰爭發展變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不僅作戰勇敢,“尤長於謀略”。
原因二,徐達善於採納合理建議。
每當臨敵作戰時,徐達總是與部將一起分析形勢,制訂作戰方案,其計謀往往高人一籌,令部將信服。
如洪武元年攻佔大都後,朱元璋令孫興祖留守,徐達與常遇春攻取山西。北逃的元順帝派王保保(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出雁門關,入居庸關攻北平。
徐達聞訊,對諸將說:“擴廓遠出,太原必虛。北平有孫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敵不備,直搗太原,使進不得戰,退無所守,所謂批亢搗虛者也。”
於是,徐達引兵直趨太原,王保保急忙回師救援。徐達採納夜襲建議,一舉敗敵。
虛懷若谷,匯納百川,徐達在幾十年的戎馬征戰中,展現了長於謀略、料敵如神、指揮若定、所向必勝的軍事才能。應該說,徐常都是才智過人,但徐達是實踐經驗加理論素養,高出一截。

原因三,徐達的大局觀。
常遇春往往過於冒險、激進、缺乏戰略眼光,愛逞匹夫之勇,可謂無賴將軍。如北伐中的洛水之戰,常遇春撇開大軍,一人衝入敵陣,打亂敵陣。
這樣的人,不會愛惜身體,後來終致“卸甲風”而早逝。
而徐達則言簡慮精,看問題往往高人一籌,特別能領會朱元璋強敵環伺下穩紮穩打的戰略意圖。徐達穩步推進,以控制局面。當提兵之時,令出不二,諸將敬若神明。
原因四,徐達治軍嚴明。
徐達帶兵以來,“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始終號令明肅,所到之處,百姓無擾。每攻取一個新的城鎮,徐達都重申軍令,嚴禁燒殺搶掠。
凡違反軍令的,立即以軍法處治,早期還用蒸飯的甑蒸殺。克平江(蘇州),約束常遇春,犯三戒者殺,“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
徐達率北伐大軍攻克元大都後,馬上派兵守衛皇宮大門,讓宦官看護宮女、妃嬪、公主,申明軍紀,嚴禁入宮侵擾。
馳騁沙場幾十年,徐達攻克都城兩座、省會三座,州縣城鎮數以百計。一路所經,百姓不受兵害。
-
3 # o0易士小屾0o
常遇春死的比較早 而徐達死的比較晚 戰功所以比常遇春多 徐達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帥 而常遇春是第一猛將 攻元前朱元璋任命徐達為攻元的主帥,而常遇春為副帥,徐達果然不負眾望一舉攻破元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現在人評價肯定沒有朱元璋心裡有譜。文有李善長,武有徐達。如果常遇春更厲害可能就是武有常遇春了吧。
-
4 # 馮十三volog
徐達更厲害。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在滅元的最後一戰中,朱元璋曾斟酌過派誰統兵攻打元軍,他知道常遇春很厲害,在滅陳友諒的時候,常遇春就出奇制勝過,但是他不夠冷靜,會意氣用事,相比之下徐達經常臨危不亂,胸中有百萬兵,有勇有謀,所以朱元璋任命徐達為攻元的主帥,而常遇春為副帥,徐達果然不負眾望一舉攻破元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
-
5 # 讀史如品茶
首先,根據史書記載,可以肯定的是:徐達參與和指揮過的大型戰役和對明朝建立的貢獻遠遠高於常遇春!
並且在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表彰和紀念大明開國功勳們的功績,命人在南京城外的雞鳴山修建了功臣廟。功臣廟建成後,朱元璋透過反覆斟酌,按照功績大小,依次圈定了二十一位開國功臣,對於已經去世的功臣,朱元璋命人將他們的塑像供奉在功臣廟裡,讓後人瞻仰和紀念,對於還健在的功臣,朱元璋也讓人為他們留下了位置。這二十一位功臣裡,徐達排第一,常遇春排第二。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下徐達和常遇春的功績。
* 一、魏國公徐達
徐達和朱元璋是老鄉,他們自小便是好朋友,他還曾用自己替換朱元璋當人質,他與朱元璋之間的感情無人能比。朱元璋在濠州參加紅巾軍後,奉命回家鄉招兵,徐達很高興的響應,並參加了紅巾軍。後來,朱元璋覺得在濠州沒有發展前途,便帶領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耿再成等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去外面開創新的局面。離開濠州後,徐達跟隨朱元璋連續攻克定遠、滁州、和縣、採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太平府(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等地,壯大了朱元璋的勢力。在攻佔南京後,朱元璋又分派徐達、常遇春、胡大海、鄧愈、湯和等將分別攻佔了周邊各地,至此,朱元璋成為當時實力較強的割據勢力。
之後,又跟隨朱元璋大戰陳友諒割據勢力。在跟隨朱元璋吞併陳友諒地盤後,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蕩平了張士誠割據勢力。公元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鄧愈、馮勝、傅友德等將北伐元軍,此次北伐大獲全勝,並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佔領元大都(今北京),佔領元大都後,他們又順勢蕩平了山西、陝西,至此,北方大部分地區被明軍佔領,至此元朝滅亡(後文將元朝殘餘勢力簡稱為“北元”)。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率領鄧愈、湯和等將出征討伐北元。明軍此次出征大勝北元名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攻克了北元應昌府,擴大了明朝疆域,沉重地打擊了北元勢力。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遣三路大軍再次討伐北元,其中以徐達統帥的中路軍被北元打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軍隊襲擾明朝邊境,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湯和為左副將軍,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軍前去清剿北元來犯軍隊,這次明軍大勝,完成了戰略計劃。
徐達一生智勇雙全,戰功卓越,少有敗績,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徐達在功臣廟位列第一,名副其實!值得一提的是,徐達和朱元璋還是兒女親家,徐達的長女許配給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次女許配給了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四女許配給了朱元璋第二十一子安王朱楹。
* 二、鄂國公常遇春
常遇春本來是綠林大盜,在和州劫掠時,正好趕上朱元璋的軍隊攻打和州。他聽說朱元璋為人仗義,治軍嚴明,便投靠了朱元璋。投靠朱元璋後,常遇春作為先鋒,跟隨朱元璋連續攻克採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太平府(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等地,壯大了朱元璋的力量。在攻佔南京後,朱元璋又分派徐達、常遇春、胡大海、鄧愈、湯和等將分別攻佔了周邊各地,至此,朱元璋成為當時實力較強的割據勢力。
之後,又跟隨朱元璋大戰陳友諒割據勢力。在跟隨朱元璋吞併陳友諒地盤後,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蕩平了張士誠割據勢力。公元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鄧愈、馮勝、傅友德等將北伐元軍,此次北伐大獲全勝,並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佔領元大都(今北京),佔領元大都後,他們又順勢蕩平了山西、陝西,至此,北方大部分地區被明軍佔領,至此元朝滅亡。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常遇春和李文忠率軍討伐北元,北元軍隊聽到訊息後向北逃竄,常遇春、李文忠率軍奔襲千里,大獲全勝,並佔領北元上都開平。在凱旋歸來的途中,常遇春突然病逝。常遇春一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在戰場上英勇無敵,戰功卓越,在功臣廟位列第二,理所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和朱元璋也是兒女親家,常遇春的長女許配給了朱元璋長子太子朱標,即朱標太子妃。
-
6 # 中國英雄出我輩
徐達和常遇春是明初著名的將領,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喜歡歷史的人一定很好奇他們倆誰的功勞更大,這也是普通人最感興趣的話題。
老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其實涉及到戰爭軍功,也不是那麼容易分得清功勞誰大誰小的。以我個人淺見,徐達和常遇春的對比像極了漢武帝時的衛青和霍去病。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戰爭講究遵循正確的戰爭規律,再輔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思想,一定能夠取得勝利。衛青的成功就在於掌握了戰爭的正確規律,戰前精心籌謀,戰時堅定不移的執行,再加上霍去病創造性的機動戰術,才能將匈奴遠逐漠北,甚至直搗匈奴老巢。
徐達和常遇春也是這樣一種缺一不可的完美組合。徐達有勇有謀而又意志堅定,充分體現了一個能統籌全域性的優秀大將軍形象,而常遇春善出奇兵,首戰必用,派常遇春當先鋒就不必擔心出戰是否順利的問題。這種完美的組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單純比較第一第二毫無意義,討論他們各自擅長和特點才是經久不衰的話題。
-
7 # 作家牛佔龍
當然是徐達!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下馬訂乾坤!因此領兵作戰時,徐達是統帥,常遇春是先鋒!徐達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古語說:“軍無適主,一舉可滅”,帥才永遠大於將才。而徐達和常遇春恰是一帥一將!
-
8 # 農村一旺仔
常遇春死的比較早 而徐達死的比較晚 戰功所以比常遇春多 徐達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帥 而常遇春是第一猛將 攻元前朱元璋任命徐達為攻元的主帥,而常遇春為副帥,徐達果然不負眾望一舉攻破元都,元順帝倉皇逃往漠北。現在人評價肯定沒有朱元璋心裡有譜。文有李善長,武有徐達。如果常遇春更厲害可能就是武有常遇春了吧。
-
9 # 歷史影像檔案
徐達的地位和歷史評價更高
徐達是統帥,常遇春是副統帥,遇春是徐達的副手。
徐達的性格在史書描述中更沉穩,有勇有謀,為人處世也不錯,威望更高,類似於我們的朱德元帥。
常遇春是猛將型人物,適合攻城略地,統帥能力與徐達相比略遜一籌,類似於我們的彭德懷元帥。
徐達是朱元璋小時候的玩伴,和朱元璋關係更親密。綜合上述幾點,徐達更厲害一些。
-
10 # 大江侃歷史
徐達,是朱元璋手下統兵第一大將,是帥才;常遇春是一員猛將,是將才!如果拿徐達和常遇春相比,肯定是徐達更厲害!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功績顯赫。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官至太傅等,封魏國公。其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1355年,常遇春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時建立了卓越的軍功。1369年,在北伐中原時,暴卒軍中,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所以,徐達和常遇春相比,徐達更厲害!
-
11 # 紫鑑歷史
常遇春比徐達要大兩歲,比朱元璋小兩歲,懷遠縣農民出身。朱元璋、徐達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朱元璋投了紅巾軍後,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因為他人面廣,七八百號老鄉紛紛加入,其中就有當年的小夥伴徐達。
常遇春二十五歲時還是個盜匪,跟著頭領劉聚終日打家劫舍,後來看到朱元璋的部隊後感到非常佩服,同時也覺得劉聚沒啥出息,就轉投了朱元璋。
這兩人互相不服氣,但都服朱元璋。就算分了正副(徐正常副),也經常憋著勁的比軍功。但這種良性競爭就產生了一對不世出的名將組合。
-
12 # 塵埃的故事
徐達和常遇春是明朝開國武將中,戰功最顯赫的兩個人,相當於朱元璋的正副元帥。然而這兩個人,徐達是朱元璋的發小,出生窮困,沒讀過什麼書,也沒看過什麼兵法。常遇春也是因為貧困,加入到打家劫舍的強盜窩裡,後來才投奔朱元璋。徐達和常遇春除了有一身好武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們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作戰勇猛,每次都是衝鋒在前,所以二人應能力應該差不多,談不上誰比誰厲害。
-
13 # 品味生活137431144
一個朝代的興起,都有響應的人用自己真實的能力,發揮著應有的才智爭取到更大的勝利,能力有大小,按真理而論,說一個簡單的道理,一臺機器的正常運轉,每個部件都很重要,不是那個更厲害,而是那個更重要,用(歷害)這個用語有失尊重,應該是用(能力)這個用語比較合適,問誰的能力更大?(歷害)這個用語,應該是用在病毒,或者神話故事裡吃人的妖怪比較貼切。這是個人見解望批評指正。
-
14 # 肥牛大叔
徐達厲害。常遇春屬於張飛式的猛將,勇猛無敵,又不缺智謀,但是缺少作為軍事主帥的穩重。尤其是九華山伏擊戰打敗陳友諒,常遇春濫殺俘虜,而徐達責去請示朱元璋怎麼處理俘虜,導致在朱元璋心裡徐達高常遇春一籌。所以朱元璋讓徐達約束常遇春。
徐達當將領穩重,勇猛又不下於常遇春,可以節制其他將領。
回覆列表
徐達和常遇春都是大明王朝兩位智勇雙全、戰功赫赫的開國猛將元勳,也是兩位驍勇善戰、名揚四海、威震八方、永垂青史的歷史名將。徐達封中山王、常遇春封開平王,兩位名將相比開平王常遇春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