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頭談歷史
-
2 # 公益足球聯盟李曉峰
相比於其他的王朝比如漢朝,唐朝等,提起宋朝,我們第一感覺就是弱,這種弱尤其是在靖康之恥的映照下更顯得真實,其實北宋王朝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不堪,至少在宋徽宗繼位之前,在同時代北宋王朝的各方面還是可以說的過去的,比如宋徽宗之前的宋哲宗在軍事上曾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當然這一切榮光在宋徽宗繼位後便離北宋王朝漸行漸遠。宋徽宗繼位後是如何將原本國力還不錯的北宋引向滅亡的呢?
宋徽宗乃宋哲宗之弟,原本無子的宋哲宗英年早逝後,宋徽宗趙佶是不在皇位繼承人考慮範圍之內的,可最後陰差陽錯宋徽宗趙佶得以登基大寶,那麼是誰一手促成了趙佶登基為帝呢?當時的大臣又對趙佶登基為帝持什麼態度呢?
公元1100年,年僅23歲的宋哲宗病死,因為無子而終,再加上沒有留下遺詔,皇位到底由誰繼承成了當時朝廷的一件大事,當時的宰相章惇主張依照律法和禮法立宋哲宗的同母弟弟簡王趙似為皇位繼承人,因為相比於其他皇弟,簡王趙似與宋哲宗的血緣關係更近,一母同胞;或者退一步立宋神宗現存兒子中年級最長的申王趙佖為皇位繼承人,年級最大也說的過去。
不過當宰相章惇將這兩條建議奏請後宮向太后(宋神宗嫡妻)時,向太后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她以自己無子,宋神宗剩下的所有兒子在她眼裡都是庶子為由,否定了宰相章惇的提議,並且向太后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她想立端王趙佶為皇位繼承人,章惇以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反對,向太后把宋神宗搬了出來,她以宋神宗曾說過的“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 來駁斥章惇,章惇還是據理力爭不同意,最後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援下,立趙佶為帝。
可以說宋徽宗能登基為帝全靠向太后的拼死力保,作為回報,宋徽宗登基為帝后數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開府儀同三司,封郡王,另外對於向太后的曾祖父前任宰相向敏中以上三世,也追列王爵,這樣的殊榮,少之又少。
可惜向太后生前看重的宋徽宗趙佶讓她失望了,宋徽宗剛繼位之初還有一些明君作為,不過在他重用蔡京、童貫之後,北宋朝堂開始進入黑暗時代。蔡京等人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公然賣官鬻爵,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忍受,民不聊生之下各地小規模起義不斷,以至於到後來小規模起義變成了著名的宋江起義、方臘起義。
最後這些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在宋徽宗領導下的北宋王朝並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反而自大到妄圖收復太祖、太宗都沒能收復的燕雲十六州,結果聯金抗遼不但沒能收復失地,反而向金軍暴露了宋朝外強中乾的弱點。金軍在得知宋朝是一隻紙老虎後,開始將箭頭轉向北宋。
公元1127年,金軍攻佔汴京城,徽欽二帝被俘,汴京城陷入人間地獄,靖康之恥發生,原本國力還不錯的北宋王朝,在宋徽宗的敗壞下走向滅亡。也許真如後世史官所言: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可惜一切都為時已晚,北宋也因宋徽宗被俘之故落得了弱宋的名號。
-
3 # 逸峰角度
北宋的第八任皇帝宋徽宗是個藝術家。是宋哲宗的弟弟,名趙佶,即位前為端王。精於繪畫和書法。其藝術造詣冠絕天下,享譽古今。
但藝術家是最不適合皇帝這種很有前途的職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當皇帝需要謹慎耐心,遠慮持重,舉重若輕。而藝術家則是天馬行空,衝動隨性。最致命的是趙佶的性格——”輕佻”。
藝術家當皇帝沒有不亡國的。如李煜,如朱由校。宋徽宗趙佶也不例外,在他即位期間,把一個富庶廣大、歷朝歷代經濟最繁盛的一個帝國搞得奸佞滿朝,匪患四起,百姓苦不堪言,被女真民族趁勢南下,攻陷了汴京,佔據了長江北岸。自己也被生擒活捉,受盡屈辱。後死於異域,下場悽慘。史稱”靖康之難”。也致使漢民族的文明程序被又一次打斷。
戲劇性的是,這個皇位從一開始就根本輪不到由他來承接的。但這樣一個性格”輕佻”,致國破身死的趙佶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呢?
宋神宗 有十四個兒子。後只剩六個,其他的都夭折了。宋哲宗是第六子,端王趙佶是第十一子。按理說,這皇帝是怎麼也輪不到趙佶來當的。
趙佶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根本原因是宋哲宗無子。宋哲宗死後,皇位只能從他五個弟弟中選一個來繼承大統。即使是這樣,從各方面考慮,根本也輪不到趙佶。而決定這一切的,是一個毫無政治頭腦、自私輕率且識人不明的婦人。
宋哲宗無後歸天。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也就是當時的向太后召集大臣商議即位事宜。向太后本人沒有親生兒子。所以其他五個親王,無論誰當皇帝,對她來說,是無所謂的。
趙佶的即位,跟宰相章惇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他並不看好趙佶,卻陰差陽錯地起到了神助攻都作用。
章惇在歷史上評價並不好。他當了宰相後,將黨同伐異,驅逐異己的手段用到了極致。包括他當好朋友蘇軾,都沒有逃過被流放的厄運。立皇帝這樣重大的決定,身為宰相的章惇當然是首先提議。
他首先推薦的是簡王。哲宗和簡王都是朱太妃所生。弟以兄貴,做這樣的推薦,也是不無道理的。
但這樣的提議,卻引起了向太后的不悅。如果朱太妃的兩個兒子都做皇帝,向太后雖位居中宮,朱太妃難免會影響到她身為太后的權威。故以”此議不公,餘王皆吾子”這樣勉強而可笑的理由否決了。
既然弟以兄貴的提議不成,那就按長幼之序來。
章惇又提議申王。剩下的諸王之中,年齡最大的就是申王了。聽到這個提議,太后和滿朝文武都不同意,因為申王目瞽。也就是跟瞎子差不多了。確實也不太適合做皇帝了。
相信章惇之所以提議申王,也確實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按長序下來就該輪到端王了。章惇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太好,但畢竟久居官場,一國之相,目光老辣,有識人之明。這個端王成天就知道踢球、賞花、寫字、畫畫外加嫖妓。這些如果是小節的話,關鍵是性格不符,太不適合當個皇帝了。
還沒等他繼續發言,太后卻首先提議了:”輪下來就是端王了吧!”。
章惇情急之下,說了句讓他後悔終身的話:
”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太后又不悅。自己身為太后,剛說了一句,就立刻被否。雖然不悅,也沒說什麼。但在這個時候,樞密使曾布站了出來。
曾布覬覦宰相之位已久,再加上對章惇的所作所為早有腹誹,在這個時候,如果再讓章惇提議的人當上皇帝,那章惇的相位將更加穩固。
看見向太后不悅,再加上章惇提議申王的荒唐之舉,還有提起端王時對太后不顧君臣之禮的出言不遜。曾布焉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毅然出來指責章惇:
”所發議論,令人驚駭,不知居心何在?”。
章惇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話,本就已經後悔自己的魯莽,且已心生驚懼。面對曾布的指責,惶恐之下,竟不能言。
見章惇無言,向太后為了面子,開始顯示自己的權威。為了有個正當理由,跟諸臣言道:”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於諸王”。在國家大事上面,這個理由是何等的牽強!
後來端王即位,章惇為這句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宋徽宗的即位充滿了戲劇性和偶然性。這裡面有太后的私心,有大臣的投機和勾心鬥角,有根本擺不到檯面上的理由,從而讓趙佶從最不可能顧及到的夾縫裡,脫穎而出。這是多麼荒唐的笑話,也是多麼殘酷的現實。
”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個評語不可謂不明,可以說對宋徽宗趙佶的性格一語中的。本來可以登峰造極的藝術家,卻成了身死國滅的皇帝。”靖康之難”,也給漢文化的文明程序書寫了痛入骨髓的一段歷史。
-
4 # 史道驛站x
宋徽宗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帝,他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才華出眾,宋徽宗是非常厲害的書畫家,繪畫水平很高,堪稱大師級的人物,同時他還獨創一種字型‘’瘦金體‘’。如果不是因為皇帝這個名號拖累了他,也許他的藝術成就更高。但讓他聞名天下的卻是‘’靖康之變‘’這一歷史事件。
宋徽宗趙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按說皇帝之位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他很小的時候被封為遂寧王,後改封為端王。愛玩是他的天性,塗鴉、蹴鞠、玩石頭就是他的愛好,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紈絝子弟,因此他也成就了高俅這樣的人,高俅是個蹴鞠高手,深得端王趙佶的喜愛,留在身邊陪她玩,趙佶做了皇帝后,高俅也跟著沾光啦。做王爺的趙佶每天也是過得悠哉悠哉,不亦樂乎。
父皇宋神宗去世後,繼位的是哥哥宋哲宗趙煦,可宋哲宗皇帝沒當幾年,二十來歲,年紀輕輕就駕鶴西去了,去世時也沒有留下子嗣,皇位該由誰來繼承呢?
端王趙佶貪玩輕佻,肯定不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何況他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缺乏皇帝應有的威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後,對於讓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北宋朝廷上下爭論不休,宰相章惇集團提出的人選是簡王趙似和申王趙佖,這兩個人選提得按說是合情合理,有章有節。沒想到的是,這一提議被宋神宗的向皇后極力反對,同時她提出了讓端王趙佶繼位的想法,宰相章惇雖毫不客氣的指出端王趙佶的“輕佻‘’,說他不適合君臨天下。無奈曾布、蔡卞等人力挺向皇后,向皇后還搬出宋神宗說的話:‘’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章惇等人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端王趙佶順利繼位,即宋徽宗。
宋徽宗為什麼能夠得到向皇后(向太后)的力挺呢?他怎麼會在宋神宗那麼多兒子中勝出呢?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承認趙佶是那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才俊青年。趙佶從小就聰明伶俐,處事老道,又很有才華。有句話叫‘’自古才俊多風流‘’,在詩詞歌賦的薰陶下,趙佶更會哄女人歡心。趙佶有事沒事跑去看看向太后,送些小禮物,說些好聽的話,深得向太后的喜愛。宋哲宗去世後,向太后自然第一時間想到他,因此她不顧眾人反對力挺趙佶。應該說趙佶能繼承皇位,起決定作用的人就是向太后。
如果趙佶登上皇位後,能勵精圖治,重用賢臣,收斂一下自己貪玩的天性。放下自己的所謂藝術,認真治理國家,也不是沒有可能把國家治理好。可宋徽宗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變本加厲的玩,還重用蔡京等迎奉小人。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利用皇權,到民間搜刮奇珍異寶,以至於荒廢朝政。宋徽宗的不作為,換來的是慘不忍睹的‘’靖康之恥‘’,最終導致北宋的滅亡,宋徽宗被擄後,在痛苦憂鬱中客死他鄉,落得個亡國之君的罵名。
一直以來對於宋徽宗趙佶的評價,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做皇帝的失敗,二是對藝術的貢獻。對於這樣的評價,也是非常公正的,宋徽宗是個很有作為的藝術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當然我們也無法過多的去責怪誰,趙佶做皇帝,也不一定是他的初衷。本來趙佶只想做他自由自在的王爺,可萬惡的封建專權制度非要把他推上皇位,趙佶也是被逼無奈。
回覆列表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趙煦崩逝。因沒有子嗣,導致大位空懸,世人矚目。皇家趙氏便在趙煦的兄弟中選擇後繼之君。
趙煦之父宋神宗趙頊共有十四個兒子,宋哲宗駕崩之前,已經去世了八位。當時在世的包括端王趙佶在內還有五人,趙佶行十一,前面是老九趙佖。其中,趙佶是最想得到皇位的。趙佶(劇照)
趙佶雖為宋神宗趙頊之子,卻並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按照祖宗法度,他並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但他卻實實在在地成了一代帝王,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
一、宋哲宗對趙佶情有獨鍾。 宋哲宗趙煦的生母朱皇后與趙佶的生母陳皇后都是開封人。也許是他們的外祖父家都是開封府的緣故,在所有的兄弟中,趙煦單單對趙佶有好感,與趙佶手足情深。宋哲宗(像)
趙佶的才情也給趙煦留下了好的印象。 趙佶從小便奇異非凡,做了藩王后,更加風流倜儻,舉止上與那些喜歡聲色犬馬的弟兄們迥然不同。
北宋蔡僚的《鐵圍山叢談》中說,“國朝諸王弟多嗜富貴,獨祜陵(即徽宗)在藩時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筆研、丹青、圖史、射御而已。當紹聖、元符間,年始十六七,於是盛名聖譽布在人間,識者已疑其當璧矣。”趙佶之《桃鳩圖》
趙煦駕崩後,向太后說,“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 由此可見,趙煦是比較看中趙佶的。
二、向太后對趙佶刮目相看。 宋哲宗趙煦病重的時候,軍國大權都掌握在宋神宗的正宮向皇后(即向太后)手中。
趙佶明白,要想從一名藩王躍升為一朝天子,關鍵在於得到向太后的青睞、關注。
於是,趙佶便施展渾身解數,曲意逢迎向太后,討取她的歡心。時常進宮陪向太后說說話,送點太后的喜愛之物等等,逗耍得太后很是開心。 向太后(像)
一來二去,趙佶就逐漸成了向太后眼中的紅人。
趙佶為了平步青雲,甚至不惜降尊紆貴,著意籠絡向太后身邊的侍從,讓他們在太后面前為自己多吹風、美言。
久而久之,宮廷中上上下下都一致稱讚趙佶仁義孝悌,風流蘊藉,不同凡響。
受到趙佶蠱惑的向太后,更是對趙佶刮目相看,認為他比其他藩王賢明得多。章惇(像)
因而,當章惇(太師、魏國公)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時,向太后竟斷然說:"神宗諸子,申王長而有目疾,次則端王當立。"(《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
三、追隨者為趙佶營造輿論。 封建時代,一些人,包括王侯將相,透過一些迷信手段為自己找到歸宿感,是非常正常的事。
趙佶也不例外。如讓人推算自己的命數,說是得到了“吉人”二字。“吉人“二字合在一起,寫出來便是“佶”字,於是就有了“吉人”自有天相的民間輿論。古代測字算命的先生(漫畫)
再者,隨意附會一些做法,以為自己張目。如朝會上看班舍人巡視臣子列班情況時,遇到沒有拿好笏板或站立不規矩的朝臣,便大聲說:“端笏立”。意思是說要拿好“笏板”,以示對君王的尊重。
因為趙佶封號為“端王”,於是就有了“端笏立”意味著“端王持笏被立為帝王”的說法。
還有,宋哲宗曾讓群臣幫著為一處所在起個名字,因都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自己想出了“迎端”的名號,意思是“迎事端而治之”。
於是,有些人就又附會到“端王”趙佶的頭上,等等。
這些雖荒唐,卻又令人玩味的 事,是很能蠱惑那個時代的人的。
趙佶為了上位,充分利用這些事端,營造點輿論氛圍,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自己與哥哥趙煦不錯,但哥哥沒有後繼之人!否則,他敢嗎?
趙佶為了上位帝王,可謂費盡心機,但總算成功了。成功之後就應該好好幹,才對得住自己的苦心,才對得住那些為你造勢助力的追隨者,才對得住黎民百姓。
可是,結局是那樣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