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雨中的梅雲
-
2 # 殺一腳
這個不在乎地理位置的變化,而在於個人能力。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為非正統出身,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寫成了小人和反面人物。但相比劉皇叔和孫權,曹操毫無疑問,還是可以依靠自我能力和帶隊能力,成為最終的贏家。
首先,曹操具有前瞻性。
據說諸葛亮出山之前曾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謂的“隆中對”。但今天學界已經證明這段所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後人比照《三國演義》新增,並非《三國志》所寫,《三國志》只為我們記載了曹操和謀士毛玠的“隆中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和謀士毛玠的一次會談中,二人深刻剖析了國內形勢,精確判斷了敵我優劣,也確定了曹操此後的立國方針。從開始,曹操都為國家規劃了藍圖,而劉皇叔和孫權,則是走一步看一步才獲得了此時的成就。
第二,治國能力。
曹操的文韜武略,在當時可謂是數一數二的,都能把魏國治理的國力昌盛,足可見此人比劉表更適合做帝王。
第三,求賢若渴。
曹操求賢若渴,善於拉攏人心。張遼、賈詡、荀攸等人,原來都是跟著別人乾的,但後來被曹操的誠心打動,紛紛跑來歸降。
對於敵將,他能做到包容,甚至比自己的愛將和兒子都好。曹操抓了關羽後,沒有下黑手,而是善待。天天對待關羽比對待自己的兒子還要好,賞賜金銀珠寶數不勝數,給關羽蓋房子,送美女,有一次曹操自己在吃飯,他感覺鹿肉非常好吃,於是就讓下人把鹿肉賜給了關羽。下面的人看到這裡,會對曹操的個人能力和品質產生折服。對曹操團隊,容易產生歸屬感。
-
3 # 明茗
個人感覺,如果劉備當魏主,統一的機率還是渺茫,因為劉備手上稍有點“貨”,就開始盲目自信了,認為老子是天下第一,誰擋殺誰。曹操用人得力,當時在吳國的話,好像沒幾個合適曹操用的呢?但是,吳國水軍這邊還是能保住吳國不被攻略。孫權懂用人,但是蜀國,武將沒幾個的啊!只能靠著蜀地緊要關隘堅守。所以說,三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是在互相的等,等到哪個國家出現矛盾,待不住了。就伺機而動。
-
4 # 陪您看電影
我覺得如果孫權為蜀主再有諸葛亮輔佐肯定會贏,因為他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話說回來歸根結底還是吳承恩說了算。
-
5 # 歌舞三國
劉備為魏主根本不行
既然是皇叔,還敢挾天子令諸侯,從道義上說不過去。
另一方面,劉備只不過在幽州參加了小規模的區域性戰鬥,即使不考慮他年輕曹操、孫堅六歲這一優勢,我們還是很難找出劉備登場有什麼英雄之舉。而且他的出身比較低,肯定不會被當時 計程車族接受,士族根本瞧不起劉備。沒有曹操在青州人脈資源。
《演義》說,桃園結義後,中山的馬販子為三兄弟提供了資金援助。這事倒是不假,因此可以看出劉備、公孫瓚都與商人、遊俠之輩關係不淺。就連關羽也是殺了人被通緝的逃犯。可見,結拜兄弟這事情本身就是商人、遊俠之輩特有的習慣。
所謂商人、遊俠實際上都是一些無家遊民。而劉備也有流浪(落荒)英雄的別稱。因為身處他鄉,劉備能夠依靠的鄉黨親戚幾乎沒有。曹操和孫權身邊都有很多同鄉的部下、兄弟或親戚之類。劉備沒有兄弟,除了一個兒子以外,也沒有別的親屬(正因如此也少了魏和吳的那些血肉之爭),同鄉的部下也只有張飛和簡雍兩人。要把這麼一個既沒有地緣關係又沒有血緣關係的鬆散集團凝聚起來,只有靠大義了。
這他這一套,在漢、魏根本不吃香。所以,劉備為魏主根本不行。有可能被袁紹給滅了。
至於曹操為吳主,就更加不行了孫權的老爸本是江東人,在本地有很大的影響力,曹操帶著他那幫青州兄弟過江東,估計本地人也不服啊。所以曹操在江東很難混下去,加上曹操本人意願是統一,而江東大多數人與孫權一樣,只想偏安一方,加上賈詡、郭嘉這些謀士未必想跟隨他去江東。
這麼說吧,曹操的人脈資源都在北方,去了江東,很難發揮他的作用,所以,浪費了。
孫權去益州劉備之所以能進益州,一方面是他也姓劉,與劉璋是本家,張魯入侵,劉璋求救,張松和法正的反水,才有機可趁,如果換上孫權,劉璋打死也不會請孫權幫助攻打張魯。基本上進不去。
如果,強攻進入川成功,以孫權偏安一方的政策,基本上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兩國,不會年年征戰,益州人民會過得想當
幸福。而且孫權活得久,子女也聰明,一下子很難被滅。
總結:總而言,如果像鬥地主那樣,三人交換位置,估計都很難成事,因為離開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就無法發揮出威力,而劉備成功的機率相對而言最大,一方面那在漢室正宗,劉備可以效仿周公,這是當時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不過總體而言,還是北方統一南方。因為,曹、孫都不是皇室,在任何地方割據都會被認為是叛亂, 人人得而誅之,沒有民心。而劉備不同,無論在荊州、益州很多人還是相信他會匡扶漢室。
-
6 # 胡家小胡
劉備身為皇族後裔,旨在匡扶漢室,若為魏主,兵多將廣,劉備奉天子以令諸侯會比曹操更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的優勢比曹操更大。
孫權若為蜀主,擁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益州,也不比東吳差哪裡去,但要比在東吳的成就高些,難度也增大了,畢竟偏安一隅,國力有限。
曹操為吳主,憑藉長江天險也只能勉強自保而已。這和換不換主子沒多大關係。
所以,最後勝利的一定是劉備。
-
7 # 微史春秋
如果劉備為魏主,天下可能還是三國分立。
一、劉備為魏主,置漢獻帝於何地?匡扶漢室名不正言不順劉備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漢室後裔自居,以匡扶漢室收攬人心。
若他站在曹操的位置上,則是以宗室身份把持朝政,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與漢代政策相背,那劉備就是千夫所指的亂臣賊子。
最重要的是劉備如何處置漢獻帝呢?
漢獻帝不死,劉備如何稱帝?
那搞禪讓怎麼樣呢?曹魏竊漢固然是奸佞,那劉備若是搞禪讓,則更顯得虛偽,比之曹操還奸詐呢。
所以一些人說,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加名正言順,可能統一三國,這話有一定道理。
但是劉備若是最終稱帝,這個基礎可能崩塌,讓很多士大夫認識到劉備的真實面目,反而對他更不利。
尤其是劉備搞禪位後,漢獻帝活下去的機率渺茫,因為漢獻帝及其子嗣的存在是劉備最大的威脅。
劉備可能要經歷一段比曹魏更長的的陣痛期,,曹操、孫權可以大做文章的。
二、北方世族大家可能不會支援劉備漢末三國至兩晉南北朝,世族大家主導政局,沒有他們的支援,或自己就出自世族大家,想爭奪天下是不可能的。
如袁紹、曹操、孫權都是這樣,有幾代前人打下的基礎。
但是劉備不一樣,家道早就中落,以織蓆販履為生,這種低出身是難以獲得世族大家支援的。
而且他所謂的中山靖王后代的出身,根本沒有什麼含量。
若劉備早得勢,這個甚至後被人攻擊偽造譜系的。若他長期落魄,人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點同情。
亂世起兵是需要財力支撐的,這些非大家族參與不可。曹操起兵時,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很多人立刻招兵買馬,前來支援。劉備呢?
三、曹孫聯盟會一直穩定劉備勢大,曹操孫權必然聯合抗劉,而且聯盟會保持穩定。
因為兩方會保持地位基本等同,不像真實的孫權聯盟時,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有些瞧不上孫權的。
估計也就不會發生夷陵之戰那樣破壞聯盟的事情,至於以後的孫劉聯盟其實表面聯合,內心不聯合。
曹操和孫權會權力對付大耳賊劉備的。
當然也可能曹操老奸巨猾,吞併孫權壯大自己和劉備抗衡也未可知。
-
8 # 西府趙王爺
如果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的身份調換,那麼三國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
建安元年,劉備在洛陽截住落魄天子漢獻帝,並將其迎奉回許昌。
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襲承中山靖王之爵位。
建安四年,劉備率軍與袁紹戰於官渡,爭奪北方霸權。先是劉備帳下關羽,勇冠三軍,連斬袁紹顏良文丑兩元大將。後又有許攸仰仗玄德仁義,棄袁紹來投。劉備大喜,以草鞋相贈,二人相談甚歡,約為兄弟,抵足而眠。
許攸獻奇計,劉備火燒烏巢,最終得以大勝。
官渡之戰後,許攸居功自傲,酒後出言不遜,當街嘲笑劉備耳朵大,為張飛當街斬殺。
建安十三年,劉備一統北方,被漢獻帝封為丞相。時值荊州遠親劉表病逝,劉備前往奔喪。
期間,劉備於南陽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劉備與其抵足而眠,相談甚歡,奉為軍師。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做出《隆中對》,教劉備圖取荊、益二州。
事後,諸葛亮與劉備返回許都,整軍南征荊州。
時荊州孫權屢敗於劉備,不得以提出嫁妹妹孫尚香給曹操,以求聯盟。不過曹操不喜孫尚香,最終孫權送出兄嫂大喬,得以和江東曹操組成聯軍,以周瑜為主將,與其對抗。時雙方對峙赤壁,面對周瑜的鐵鎖戰船,諸葛亮提議用火攻。
不料,天意弄人,火戰船行至一半,突然颳起了東風,大火燒到了自家軍營。周瑜乘勢掩殺,火燒赤壁,劉備大軍大敗,狼狽潰逃。劉備幸得護衛趙雲驍勇,於長坂坡七進七出,護送主公逃出重圍。而後張飛阻斷當陽橋,喝退江東曹操追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雖然逃出重圍,但這把火已經燒掉了他的精氣神,不久便病逝。其臨終託孤諸葛亮,以輔佐長子阿斗。同年,漢獻帝禪位於劉禪,改元建興。
建興二年,孫權以周瑜為主將,率領黃蓋、丁奉、程普等人入蜀,留魯肅鎮守荊州。
建興五年,周瑜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魯肅奉命領兵增援,留呂蒙守荊州,魯肅臨行前,囑咐呂蒙:“北拒劉備,東和曹操”。呂蒙大笑曰:“我觀那曹阿滿,如插標賣首耳!”
建興十一年,呂蒙率軍北上攻打樊城,關羽被困。劉禪隨即派魏延、馬超率軍救援。大軍行至襄陽,恰逢連日大雨,呂蒙引漢水水淹七軍,魏延投降、馬超被殺。
呂蒙憑此一戰,威震華夏,劉禪欲要遷都,以避鋒芒,幸得諸葛亮勸說,後派張飛再領援軍出征。與此同時,劉備與曹操密約夾擊呂蒙。曹仁白衣渡江,拿下江陵,呂蒙腹背受敵。
而後呂蒙敗走麥城,最終兵敗被殺,曹操聞之,大宴十日不絕。
建興十二年,曹操舉兵十萬,攻打合肥,為守將趙雲八百人所敗。曹操馬下受驚,跌入水中,就此染疾。
回到江東之後,曹操大哭:“如郭奉孝在此,不使孤至此也!”
隨後託孤司馬懿,命其輔佐曹丕,隨即去世。
建興十五年,陸遜率大軍北伐,以諸葛瑾為軍師。兩軍對峙,諸葛亮見兄長欲打招呼,卻不料諸葛瑾直接命大軍掩殺,諸葛亮應對不及,大敗。諸葛亮因此大罵: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建興二十一年,曹丕和司馬氏內鬥,國力大耗,諸葛亮率攻破建鄴,吳國滅亡。
建興二十四年,諸葛亮以廖化為先鋒,借陰平小道入蜀,最終兵臨成都,孫權投降,劉禪封其為安樂公。
自此,三國一統,重歸於漢。
-
9 # 歷史評說
首先不得不承認這件事情,腦洞確實很大,但是劉備成為魏主,你覺得可能嗎?劉備成為了魏國皇帝,那麼漢獻帝去哪了?要知道劉備可是打著尊崇獻帝的旗號,以此來收攬人心的,對漢朝的忠誠至少維持表面的忠誠,是劉備的底線。
所以劉備對漢獻帝絕不可能像曹丕那樣廢黜,要實現劉備接班漢獻帝,只能寄希望於獻帝死亡的時候沒有子嗣,按照漢獻帝的遺詔,群臣的擁戴,劉皇叔才可以繼承大統,成為天子。
只不過經歷了這一系列騷操作之後,人們對於劉大耳產生了新的認知,對於他的真面目有所瞭解,很多士大夫會離劉備而去。當然,這些人是不會加入曹操或者孫權的陣營的。
畢竟那些人在他們眼裡也是國家巨賊,劉備怎麼說也是姓劉的,是漢高祖的後代,在法統上還有那麼一丟丟的正統性。只不過這些人的離去,標誌著劉備根基的動搖,基本盤開始和他離心離德了。
佔據了中原大部的劉備未必就能受到北方大家族的擁護,中原地區的門閥貴族他們的門第之見非常牢固。對於一介草民出身,織蓆販履之輩出身的劉備,處於這些人長長的鄙視鏈的底端,根本就是不削一顧。
失去了這些大家族的支援劉備將寸步難行,畢竟治理地方還得依靠這些門閥勢力,擴軍備戰也得依靠他們的財力支援。
這點和曹操完全不同,曹家本身就是大貴族,曹操的老爸還幹過三公之類的大官,家大業大,一起兵就獲得了大量的支援。許多天使投資人紛紛解囊相助,要錢給錢,要兵給兵,這場面熱鬧著呢。這個福分劉備是享受不到的,劉備靠的是賣慘,賣人設才撐起一片天。
劉備雖然做大,佔據了曹操在歷史上的底盤,但是曹操並不弱,佔據江東之後,以曹操的抱負怎麼可能偏安江南呢?他很有可能聯合在四川的孫權,對劉備出手。
曹操出荊州,孫權出岐山,按照曹操軍隊的戰鬥力,很有可能把劉備的政權攪的天翻地覆,搞一個曹操版的水淹七軍,逼迫劉備遷都,從而使得曹操佔領黃河以南地區。這樣一來中原逐鹿,就變得精彩了。
而孫權也不是一個安分的主,要他窩在四川很難,他會充分展現出三國攪屎棍的本色,到處煽風點火。但是總體來說,他和曹操在戰略目標上還是一致的,那就是削弱看似最強大的劉備集團,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所以劉備就算成為了漢獻帝的接班人,他的日子仍然不好過。
-
10 # 凱凱0504
帶著小弟不帶?如果不帶小弟,誰在北方誰能統一,東漢末年河北山東河南這三個省在誰手裡,誰就是大哥。人,物,錢糧要啥有啥。
-
11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鹿死誰手取決於三人立足的根本,我認為曹操是最後的贏家。
劉備為魏主劉備能三分天下得其一是佔盡了地理上的優勢,地理優勢是帶不走的。劉備若是成為魏主接管原曹操的屬地,那麼劉備會是一個不需要多次戰役就被瓦解的勢力。劉備帳下的這班人馬不足以控制龐大的疆土,那麼有人就會說了川蜀地域也不小還不是一樣經營的好好的。川蜀地形優勢太大了,只需要在各處咽喉區設定關隘就可以牢牢守住疆土。而魏國領地平原較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少之又少,以劉備的班底未必守的住。曹操在三國曆史中曾多次評判、抵禦外族,僅這兩項就足夠劉備國力的消耗頭,還哪有人力物力攻伐其他兩國。
孫權為蜀主孫權立足的根本是國情的穩定和天塹長江,這也是帶不走的優勢。孫權入主川蜀只會比劉備當時的國情好些,但沒有三分歸一的能力。孫權入蜀強於劉備的地方在於內政文臣較多,守住關隘韜光養晦幾年可以穩定內政再圖發展。但是東吳的曹操可不會輕易的放任孫權慢慢做實做大,孫權勢必成為曹操統一的第一步。
曹操為吳主曹操立足的根本是兵多將廣,而且這個優勢是活的。所有曹操若擁有東吳疆土,相當於蛟龍入海、猛虎添翼。東吳國情穩定,因為沿海沒有外族入侵的風險,只需要防備孫權、劉備即可。曹操只需要投入一小部分兵力依託天塹長江據守劉備,再親帥大軍由交趾郡向川蜀境內發動戰爭蠶食川蜀。孫權覆滅後再多路兵馬同時討伐劉備,那麼統一有望。
三足鼎立,曹操的優勢在於兵多將廣文、劉備則是佔據了地理上的優勢、孫權優勢在於國情穩定且有天塹長江,他們三人只有曹操的優勢是活的,所以無論怎麼變換都是曹操一統。
-
12 # 阿哲生活vlog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覺的吧如果他們三個身份互換,劉備為魏主的話佔據了地理優勢得了中原四大洲,並且有諸葛亮這個神機妙算的軍事在輔佐他定能消滅蜀吳一統三國,其次蜀國和吳國雖然他們一個身在川地艱險之地,另一個位於長江天塹有天然的保護屏障,但是蜀吳勢力小沒有像魏國那樣得中原復地,一馬平川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步所以劉備贏得一統三國的機率更大些。
-
13 # 六千年
這個問題明擺著就是答案。
三分天下三足鼎立,雖然需要大才良將,但是格局不會變,魏國畢竟是漢室過渡過來的,實力最為雄厚,人口眾多,各方面均有更高的量入產出。而吳國就是一個封疆大吏而已,實力遠不如魏國。蜀國條件最差。如果不是蜀吳聯盟,早就被魏國收拾了。
也就是說,無論曹操和另外兩家互換角色,都挽救不了魏國統一天下的命運。
雖然曹操稱為一代梟雄,但是劉備也不差,兩人都能屈能伸,怎奈三分天下已註定,一強兩弱的格局很難改變。曹操縱有千般能耐也很難改變這種結局。
所以說,魏蜀吳,曹孫劉角色再換也改變不了大環境,我是這樣認為的,不知大家是怎麼想的。
-
14 # 三錢世界
時代的大勢,不因個人的能力而改變。
三國時代,屬於士族社會,豪強社會。管理人才都是世家大族,他們決定了社會的中堅力量,誰做皇帝都改不了這個情況。
曹操當魏主的時候,也一樣。曹操透過任用自己宗族的人來對抗外家計程車族,也真是曹家人給力讓曹操可以統一北方。但是到了第二代,曹丕。手足相殘,一下沒人用了,只能依靠士家大族,所以後面司馬家當老大,注意哦。司馬家也不能管理好士族,他是個被推上臺面了。
孫權這裡呢?孫家作為外來大族,他處理士族關係是最好的,所以孫家存在的時間最久。但是孫權的後代亂搞,破壞了這種平衡,導致東吳一觸即潰。
劉備這裡更加複雜,劉是河北人,身邊有河北兄弟,之後來到荊州,又招了一幫荊州人,再去了四川,又有一幫四川人。所以對於劉的能力要求極高,他只能用匡扶漢室這種口號來聚攏他們。之後,打東吳失敗,身死。給到諸葛亮,大神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繼續北伐來統一他們。但這哪裡可行?後面司馬家一打蜀國,完蛋得更快。
所以無論他們怎麼交換,最後都是以司馬家為代表計程車族的勝利。
-
15 # 12號船長
三人都是亂世之梟雄,天下九州魏佔六,吳佔二,蜀佔一,戰爭最後打的都是綜合的國力。曹操曾指著劉備說:天下英雄唯我和你,看見劉備的實力不容小視,如果劉備得天下六洲之地,最後勝利的機率要大很多。孫權乃守成之君,有雄才而已。
回覆列表
孫權會贏。原因很簡單,等到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就是老大了。不要忘了,孫權既然是蜀國君主。那他就會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諸葛亮龐統。曹操既然是吳國君主,周瑜他們也會跟隨曹操。而劉備的手下就是張遼夏侯惇等人了。因為你只是說把他們三個君主互換,而沒有說臣子也互換了。由於孫權的豁達大度,他會讓諸葛亮的才能發揮到巨大。沒錯,比劉備手裡發揮的還要大。至少孫權沒有武力,所以孫權不會有夷陵之戰。漢中大戰,放手讓諸葛亮排兵佈陣。孫權坐守成都就行。你這個假設,就是讓原來的君主跟他原來的臣子互鬥而已。沒什麼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