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公孫無知春秋時齊國貴族,他是齊前莊公之孫、齊僖公之侄、夷仲年之子、齊襄公和齊桓公的堂弟,他野心勃勃膽大心狠為奪君位聯合下臣連稱、管至父謀殺襄公自立為君,但奪位不久又被另一大臣雍廩所誘殺,死後齊桓公即位並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殺君奪位的貴族也不久為他人所殺,終自食惡果。

  • 2 # 歷史的影子

    倒不是說他姓公孫,因為在先秦時代,有很多被稱為“公孫”或“公子”的人,這並非是他們的姓氏,而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公孫就是某位國君的孫子,公子就是某位國君的兒子,如果稱公孫不稱公子的話,說明此人的祖父是國君,但父親並沒有繼任君位,公孫無知就是這樣一個貴族,他跟齊襄公諸兒擁有同一個爺爺,也就是說,他是諸兒的堂兄弟,在諸兒的父親齊僖公在位時,還是很喜歡這個侄子的,甚至可以用視如己出來形容,無知的一切起居飲食待遇以及零花錢都跟諸兒沒什麼區別,如果一定要找出點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諸兒是太子,無知是侄子。

    這樣一對堂兄弟的身份還是有高低貴賤的區別的,所以一旦所有的待遇一樣,沒有偏向的話,反而不是好事,因為哥兩個對此都不平衡——在諸兒的心中,認為無知不配跟自己過一樣的生活;而在無知心中則認為,大家都是姜太公的後代,如今也沒什麼區別,憑什麼他是君,自己是臣?

    就這樣,兩個人在如此彆扭的關係中慢慢長大了,果然等到諸兒成為國君之後,這對堂兄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了,齊襄公根本不能接受無知的生活條件,於是剝奪了他父親齊僖公曾經給這位堂兄弟的很多優厚條件,該減少僕人減少僕人,該降低工資就降低工資。可這樣一來,無知就更恨諸兒了,自然會處心積慮地尋找機會報仇。

    怎麼報仇?當然是推翻國君,自立為君,可是這種造反的事兒,不是說想幹就能幹成的,總要等待機會。也是齊襄公自己不爭氣,不僅給妹妹文姜做下醜事,還殺了自己的“情敵”妹夫,最後又讓彭生背鍋,可謂是壞事做絕了,自己也註定會活在愧疚與心虛之中,因此在與無知的“鬥爭”中,齊襄公終於輸在了主觀精神層面。

    然而只有主觀意識,還是不足以篡權奪位的,好死不死的齊襄公偏偏又幹下了更多的蠢事,反正他這種人也沒什麼廉恥之心,更不用說“信義”二字了,話說那是在他害死魯桓公後的第七年,他命令手下大臣連稱和管至父去葵丘駐兵防守,並且約定在第二年瓜熟後派人替換。誰知到了第二年,齊襄公都成為“吃瓜國君”了,還沒有用其他大臣將連稱和管至父換回來,這就激怒了兩位將軍,得知這個訊息的公孫無知一下子看到了造反的希望,便開始了與那兩個人勾結。之前老樂就說過,其實齊襄公是個挺痴情的人,在他的心中,只有妹妹文姜,而沒有其他女人,所以他身邊的姬妾自然過得很不幸福,巧的是,有一個姬妾正是連稱的堂妹,公孫無知就主動勾搭上了這個女人,並且許諾如果他殺死了諸兒,當上國君後,一定會封這個女人做國君夫人,於是公孫無知和連家結成了同盟,並且有連稱的堂妹在後宮做內應,隨時瞭解齊襄公的一舉一動。

    機會很快就來了,在當年年底,齊襄公外出打獵,遇上一隻兇悍的野豬,不僅沒能成功獵殺它,還在驚慌失措下,從車上掉下來摔傷了腳,更有好事兒的人嚇唬齊襄公,說這頭野豬是當年被他害死的彭生鬼混附體,找他來報仇的。沒有證據表明,說這話的人是不是公孫無知一夥派去造謠的,但事實是,這番話對齊襄公的刺激很大,多年來的虧心事兒在那一刻讓他徹底崩潰了,本來就有腳傷,再加上精神的折磨,身心俱疲的齊襄公再也沒有了以往的生機與霸氣,得到這些訊息的公孫無知確信,機會來了。

    無知和連稱、管至父第一時間率軍殺到了齊襄公臨時的行宮,並且沒怎麼費力氣,就殺掉了諸兒,此後,公孫無知便毫不猶豫地當上了齊國國君。但他這個國君做得並不安穩,僅僅過了個把月的時間,他就被一個名叫雍廩的殺了。

    說到這,一個問題來了?看起來這位公孫無知挺有心眼的,並不是什麼魯莽的蠢人,為什麼說他人如其名,也是一樣的“無知”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首先他擺不正自己的地位,敢跟自己的領導爭這爭那的,就說明此人狂妄無知;而在他成為國君後,連州籲都不如,畢竟州籲還想對外打一仗,轉移一下國內臣民對自己的怨恨呢,可是無知成為國君後,就知道吃喝玩樂,得位不正的他,自然難逃一死,說明了此人貪婪無知;至於殺死他的雍廩,也是因為過去結下的仇,在無知做貴族的時候,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德性,沒少欺負雍廩,說明他根本沒有為成為國君打好充足的群眾基礎,又證明了此人短視無知。所以,他只能成為一個不被正史承認的,篡逆的“偽君”。

    一個狂妄無知、貪婪無知、短視無知的人,難道還不是無知嗎?即使他使出再多的小聰明,依舊擺脫不了無知帶給他的失敗命運,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大愚若智”,而且從古至今,這種人都大有人在……

  • 3 # 落葉何止在秋天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諸侯國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強大,不聽周天子的號令。先是大國吞併小國,繼而又是大國相互爭霸。其中,瀕臨大海的齊國,率先 取得了中原的霸主地位。齊桓公霸業的取得,主要得力於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的輔佐,他就是被後人稱讚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衰微,中原混戰,邊境的戎狄也乘機襲擾北方,破壞了北方地區的安定,阻礙了經濟發展。管仲和齊桓公根據這一形勢,正確提出了“尊王 攘夷”的口號。提出尊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尊王”),打出周天子這面旗幟,可以號召許多諸侯國;提出抵禦夷狄入侵(“攘夷”),阻止周邊少數民族對中原華 夏族的進攻,可博得中原各國的擁護,出師有名。

  • 4 # 欲雲談史論今

    公孫無知是齊莊公之孫,齊僖公姜祿甫的侄兒。依《左傳》說,公孫無知是齊僖公同母弟夷仲年之子。因為夷仲年過世,所以齊僖公才對這位侄兒特別照顧,平日裡對他的衣物及禮儀都宛如世子。

    齊僖公之所以對這位侄兒另眼相看,也許是因早年的經歷導致。

    齊莊公在世時,早先太子並不是齊僖公,而是齊莊公另一兒子姜得臣。後來得臣不幸早亡,齊僖公才幸運地順位當上了太子。齊僖公成為國君之後,對夷仲年這位同母弟也格外倚重。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和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齊僖公兩次派這位親弟弟出訪魯國。

    魯隱公時期訪魯,夷仲年成功地促使魯國加入鄭、齊、魯同盟,讓齊、鄭二國在與宋、衛、蔡、陳四國的大亂戰中取得了勝勢;魯桓公時期訪問魯國,夷仲年又督促文姜發揮威力,牽制住魯桓公、使得他在齊國和紀國的衝突中畏首畏尾,給齊國留出了動手的空間。夷仲年這兩次出使魯國,可謂是功勞巨大,為齊國突破衛、魯戰略封鎖,踏入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也可看出,夷仲年的才幹非同小可。

    既是親弟弟,又是大功臣、成就了齊僖公“小霸”之名,也難怪齊僖公會對夷仲年之子另眼相看了。雖然父親的才幹並不代表公孫無知就有才幹,但至少證明了公孫無知家族並非是紈絝家族,完全是依靠血緣關係才得到了國君的特殊照顧。

    但無論齊僖公再怎麼特殊對待這位侄兒,公孫無知畢竟不是國君之子。齊僖公太子是姜諸兒,即後來的齊襄公。看著父親將堂兄弟無知與太子同等對待,姜諸兒這位真正太子心裡的滋味如何,可想而知。齊僖公在位時,姜諸兒不敢說些什麼。可齊僖公一去世,姜諸兒成了齊襄公,就把多年以來的怨氣發洩到公孫無知身上——立刻剝奪了齊僖公賞賜給他的待遇!

    公孫無知也清楚,自己的特殊待遇是父親功勞掙來;如今齊襄公一上臺就取消了他的待遇,父親當年的功勞豈不是都付諸流水了?由此,他在內心也對齊襄公產生了一絲怨恨。齊襄公原本就是一位“大惡人”,上臺後完全不拘於任何禮法,不但與妹妹文姜公然私通,還殺害了魯桓公和鄭國國君子亹(wěi),讓整個東周為之側目。這樣的“大惡人”,公孫無知當然也惹不起。所以他內心雖有怨恨,卻也不敢表露出來。

    然而,到了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報復的機會來了。

    齊襄公派遣大臣連稱、管至父到葵丘(今山東淄博西)駐守,約定來年瓜熟之時派人前去替換。可到期後,齊襄公卻食言了,並沒有派人前往接替他們。連稱、管至父二人主動請求派人來輪換,可齊襄公卻不答應。被拒絕後,連稱和管至父非常氣憤,便圖謀作亂。

    葵丘剛好是公孫無知的封邑,(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葵丘即渠丘,《左傳·昭公十一年》有“齊渠丘實殺無知”之說)連、管二人在此地呆了一年多,當然知道公孫無知對齊襄公十分怨恨。由此,兩人就說服公孫無知參與作亂。雙方商定,事成之後公孫無知娶入宮後備受冷落的連稱堂妹,並將她立為夫人。

    這年十二月,齊襄公前往姑棼遊玩,連稱、管至父就率兵作亂,殺死了齊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國君。

    可公孫無知還沒來得及坐穩君位,意外卻再度出現。

    葵丘是公孫無知的封邑,但齊襄公又派了雍廩來做葵丘(即渠丘)大夫。(《左傳·昭公十一年》:“齊渠丘實殺無知”,由此推斷,雍廩是渠丘大夫)明面上雍廩是來協助治理葵丘,但實際上他很可能是齊襄公派來監視公孫無知之人。公孫無知當然也十分清楚這點,所以平日裡經常虐待雍廩。如今公孫無知突然當上了國君,雍廩知道自己肯定沒什麼好下場。於是,在公元前685年春,雍廩搶先動手,殺死了公孫無知!

    齊國國君之位,再次出現了空缺。

    這之後,就引發了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兩兄弟爭奪君位的故事。

    從公孫無知的一生來看,他的才幹顯然比不上父親夷仲年。所以,即便是被人扶上了國君之位,也做不長久。如果他能夠在“大惡人”齊襄公死後,及時改弦易張、加強籠絡人心,也許他的君位就可快速穩定下來了。不過,正由於他的不稱職,才成就了後來搶得國君之位的霸主齊桓公。

    公孫無知的遭遇充分證明,雖說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可這個“帶頭大哥”位置能不能坐穩,還是得看個人修行。

  • 5 # 郭絡螺

    導語:

    齊桓公(生不詳~卒於公元前643),姜姓,呂氏 ,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東漢末年,王司徒巧使美人計,“明贈董卓,暗許呂布”,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開啟了三國時代,而像貂蟬這樣的小人物卻成就了新歷史的拐點,如若沒有他們的出現,後世的歷史可能將會被改寫。

    說起這位了不起的人物-齊桓公,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堂兄“公孫無知”,一個成就了一代霸主的人。

    01 歷史起因

    齊襄公也就是齊桓公的哥哥,曾派遣連稱、管至父(都是齊國大夫)防守葵丘,約定瓜熟季節前往,至次年瓜熟季節派人替換戍防。期限已到,二人便送去書信請求替換,而整日沉醉在後宮美色之中的齊襄公,早將此事忘卻在了九霄雲外,二人請求替換不成,還被齊襄公痛批,內心的恨意便由此而生。

    公孫無知是齊襄公的堂兄,齊僖公的親侄兒,齊僖公甚是喜愛這位侄兒,曾命其吃穿用度可與太子諸兒“齊襄公”無異,長期以往,便養成了公孫無知,養尊處優,驕橫霸道的性格,同時因長期以往與齊襄公之間的矛盾,公孫無知便一直心懷不滿,於是便有了篡位的謀劃。

    02 謀劃篡位

    連稱有一妹“連結”正是齊襄公的妾室之一,在宮中卻不得齊襄公待見,連城便找到了她,透漏了謀反內應一事,並承諾事成之後,封她做正宮夫人。

    是年十二月,齊襄公出遊至姑棼打獵,途中遇到一隻偌大的野豬,襄公內心竊喜,便問向侍從道:此物,為何如此之大。

    侍從揣意猜測襄公此次出遊即是為了緩解是日前因私通之事,便指使兒子彭生殺死魯桓公,得知魯桓公死訊,魯國緊逼,為了給魯國一個交代,彭生有意推脫為求自保,齊襄公便藉機殺了彭生。

    侍從“費”便道:大王,這物乃是叛徒彭生所變,今生降為畜生,得以謝罪。

    襄公聽後內心欣喜而後勃然大怒,於是雙腳蹬向馬鞍猛起身,正預射向大物,野豬立時而起朝向襄公大叫,襄公一時驚慌,便從馬背上掉落,摔傷了右腳,鞋子也不見了。

    侍從“費”忙奔向前扶起驚慌失措齊襄公,顏面掃地的襄公甩開侍從怒吼道,趕快去給本王找鞋,都是你離本王太近,驚慌了馬兒。

    侍從被嚇得臉色慘白,立時連跑帶顛奔入草叢找鞋,那地一邊山坡深不見底,直到回宮,鞋子也沒找到,氣急敗壞的襄公,便命人打了侍從費三十大板,立時被打得他皮開血出。

    回宮之後,侍從“費”便被襄公趕出了宮,此時內應連稱的妹妹“連結”,正勾結外援開始了謀反行動。

    03 襄公被殺

    侍從“費”被逐出宮,在宮門口遇到連稱一眾叛賊,連稱綁走了侍從“費”正預嚴刑拷打,追問齊襄公下落。

    侍從“費”看出連稱一眾的預謀,為了使自己能免受皮肉之苦,他便掀開衣物,稱自己是被襄公屈打趕出宮廷,同時為了能將叛賊謀反訊息傳回宮中,戴罪立功,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便藉機獻計道:小人願請罪回宮穩住廢王襄公。

    連稱誤以為此人也是對廢王襄公恨之入骨之人,便命人重新護送侍從“費”回到了王宮,一眾人等直等宮中傳出訊號,立刻下手誅殺廢王襄公。

    此時的王宮已被連稱、連結兄妹牢牢把持,侍從“費”知道,他要將訊息快速稟告齊襄公,為齊襄公調兵遣將留出時機。

    宮外連稱一眾,守候一晚,不見宮中傳出訊號,便有些慌亂,便命人向連結討問宮中資訊,只見連結迴應道,廢王襄公內宮已被嚴守,其他人不得入內。

    連稱方才恍然大悟,廢王襄公在等待天亮救援,立時下令,攻入王宮,誅殺

    廢王襄公。

    情勢不妙,齊襄公未能如時等到救援,侍從“費”便將齊襄公隱藏了起來。

    連稱一眾進入宮中,見王榻上正睡一人,便持刀胡亂砍去,一時間那人已是血肉模糊,待連稱掀開被子仔細一探,發現此人不是廢王襄公。

    此時環顧四周,他發現到廂房門簾處一雙未穿鞋的白腳正漏於簾下,內心一陣,恍然大悟道:中計了。

    他不由分說持刀砍去,立時間,血泊中倒下二人,那人正是廢王襄公與侍從“費”。

    齊襄公死後,齊國大亂,公孫無知趁機登位,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公孫無知即位三個月後,便被雍廩在出遊途中刺殺了。

    接著遠在莒國的齊桓公被召回齊國,從此開啟了春秋霸主的戎馬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馬競客場3-2戰勝利物浦,兩回合雙殺對手,總分4-2淘汰利物浦進入8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