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國家寶藏》節目將要介紹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杜虎符。任何人都可以拿著虎符調兵嗎?
11
回覆列表
  • 1 # 慧達講故事

    在古代只要除了天子之外的人掌握了對部隊的絕對控制權的話,就意味著對天子的統治造成了威脅。以是天子都不喜好部隊中將領和士兵太甚密切熟悉,如許部隊就容易成將領私家的了。天子最想看到的便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是隻要士兵瞭解虎符的話,就能很方便天子掌管、變更部隊。

    虎符,也稱做兵符,虎符最早的紀錄出如今年齡戰國時期,用青銅大概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因此叫做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代表帝王付與部屬兵權和變更部隊所用的憑據,以是虎符在古代但是除了玉璽之外最重要的東西了。那大概就有人想既然這個虎符這麼厲害,那要是被人偷偷地拿走,那豈不是可以剎時起兵?大概兩軍對陣的時間被仇人偷了不就調不動雄師啦?

    還真別說,汗青上真有產生過這種事。在戰國的時間,秦國跟趙國打戰,秦兵把趙國都城邯鄲給包圍住了,其時趙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姊姊,於是就向魏王及信陵君求援,魏王派宿將晉鄙領導部隊前去救濟趙國,但是晉鄙畏懼秦國的壯大,就駐軍張望,不計劃上去幹。魏國令郎信陵君無忌就跟魏王夫人如姬謀害,讓如姬把放在魏王寢室內的虎符給偷了,用這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領導部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既然虎符有利但是也存在這麼大的毛病,咋辦?古人只用了這麼兩個小措施就完善的辦理了浩繁題目:第一個是昔人將虎形分成左右兩半,留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中間那邊放著,也便是天子手裡,左符則在將帥手裡。天子要是想變更部隊去幹架,就得派人帶上右符去往部隊中,與將領手中的左符驗合,左右相合,軍將才會服從舉措。固然,要是天子本人親身前去部隊中調兵遣將,那這個左右符不驗也是可以的,終究天子可以刷臉啊。

    別的一個措施便是虎符有“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的限定,也就說一個虎符只能變更一個地方駐紮著的部隊。靠一個虎符變更的部隊想幹出點大事掀起大浪是不大概!

    固然對虎符加設了重重保障,惋惜的是隻要是有人到場的,就肯定會有凌駕規矩、不平從規矩的事。在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兵變的人沒有持有完備虎符而樂成興兵的環境,好比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華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兵變等等。

    如今部隊不再認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了歷史的見證了!

  • 2 # 漁漁17

    中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虎符作為中國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起源很早,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虎符已經行用。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把持軍權都實行了類似的制度。

  • 3 # 蕭十一瀾

    兵者,國之重器也。歷朝歷代,虎符的形制和用途都有不同的變化,但不管哪朝哪代,都不可能只認一個沒有生命的虎符,隨隨便便來一個人就可以調動千軍萬馬。配套使用的還會有傳令者的身份,命令原文,旁證著或其他物件方式等等等。

    試想一下,有什麼緊急軍情能緊急到連寫幾個字,蓋個章籤個名都來不及的程度?早幹嘛去了,哈哈

  • 4 # A股那些事

    因為古代通訊不發達,很多士兵一生沒有機會見皇帝和元帥。而虎符是皇帝授權給元帥的,代表能行駛最高軍事權的象徵,虎符士兵的知道的,或者見過實物,或者見過圖形,作為入伍必修課的。所以某個高階將領想調兵,首先要有人信他官大,因為很多人可能沒見過他,其次也要得到皇帝的允許才能調兵,皇帝對虎符是有授權的,但是對人是沒有授權的,所以小兵不認。其實和現在辦事要敲章一樣的,現在媒體發達了,你可能認識你們省長,省長說話可能管用,但是一個剛上任的省長,你沒見過,他下命令,你會輕易信嗎?

  • 5 # 科技歷史說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虎竹”,即虎符與竹使符,皆為調動兵馬之信物,一般來說不同軍隊有專屬虎符,兵權君授,虎符在人在,丟失虎符者乃是大罪。 《文帝紀》有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謂之“虎符”者,銅鑄,虎形,背有銘文,分兩半,右半留中,左半授將。”

    使用虎符調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中寫道:“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說的就是合驗兵符之情景。

    01始於春秋,符影后朝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各方諸侯都統領著大批兵馬,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天子為掣肘諸侯便增加了調動兵馬的必走程式,虎符就應運而生。後來諸侯國的體制和發展越來越成熟,與天子的離心力越來越大,有沒有合驗符節都管束不了諸侯了,天子的地位也慢慢架空。歷史上信陵君盜得另一半虎符,欲調兵救趙,信陵君官拜魏國相國,威望很高。在璧全符印後,仍有守將懷疑他的動機,情急下他斬殺了守將,這才調動兵馬解了邯鄲之困。

    又盜取了魏王手裡的半個虎符,在調兵時依舊受到大將晉鄙的質疑,不允出兵。

    君主專制下,虎符調兵成了歷史之痕,歷朝歷代都效仿。

    絕對的力量面前,制度才會發揮優勢。秦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將虎符調兵制度徹底堅持貫徹,以鞏固中央集權,在當時凡遇調兵都需要出示虎符,沒有授予虎符的還須上奏申請,還需和皇帝的另一半虎符合璧,並要有加蓋了皇帝玉印的調兵詔書,明確由哪個將軍統兵?調兵數目幾何?調兵目的是?回營期限多久?軍事完畢後另一半虎符還得上交。

    02兵權授符不授人

    虎符一半留將,一半歸中央,在軍隊中,絕大部分士兵未見天子之顏,軍中等級森嚴,級級管轄,如果出現越級調兵或其他長官調動,就需要虎符。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只認虎符不認人。虎符分兩半,就是要避免單人持有,導致獨斷專行,私結勢力威脅到天子統治。

    擔心此類情況發生,也是不無原因,有些軍營中士兵追隨將軍征戰多年,對將軍忠心不二,況且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將軍不在少數,例如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位擁有重兵的大將,發動的有名的“安史之亂”

    直接將一個鼎盛王朝搞得元氣大傷。所以皇帝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將軍擁兵自重,甚至倒戈反亂,對於兵馬的控制與兵權的授予是極其重視的。如有將軍不用虎符就憑自身威望擅調兵馬,便會引起皇帝的極大猜忌和處罰。所以很多將軍雖然不憑虎符也能調動兵馬,但依然要走合符對印的流程。

    03仿造虎符,無異自殺

    歷史上沒有人能靠仿造虎符而成功調兵。現代的《國家寶藏》節目中:“虎符引申出來是如今密碼學。細看現存的虎符文物的背面,有許多不規則凸起”。其實虎符的背面全為凹凸不平的古代符字篆刻,且符字大小不一、凸起高低不同,無從仿製。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仿造由一個模子中澆築且出自同一工匠之手的兵節虎符無異於自殺。

    總結:

    虎符作為調兵的最高信物和兵權象徵,它在整個君主專制時代的作用是巨大的。任何人並非只憑虎符就可調兵,同時也是需要許多輔助文書的。

  • 6 # 劇透歷史

    古裝影視劇中常有這樣的情節。某個無名小卒,機緣巧合之下拿到虎符,立刻調動大軍征伐戰場,立下戰功走上人生巔峰。

    但實際上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因為虎符的使用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制,並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能調動兵馬。

    如果隨便出來個人有虎符就能被認同,那大家也別打仗了,直接去偷對方虎符不是更省事?古代人民的智商,沒那麼低。

    虎符其實沒那麼神秘,也不自帶能量,只是古代君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的信物,代表著一定的自主權。

    那時通訊落後,也沒有照片電話什麼的,廣大基層將士不知道君王、統帥長什麼樣,更無法分辨他們的命令是否真實,那就乾脆約定一個信物作為統領或調動兵馬的憑證,也就是虎符。

    最早的虎符出現於春秋時期,材質銅,形狀虎,取虎為百獸之王的寓意。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部分存於朝廷中央,通常由君王親自保管,左半部分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

    重點在於,專符專用,一地一符。那種拿著一枚虎符調動多支軍隊甚至全國兵馬的事情,只存在於影視劇裡。甲地的虎符要是拿到乙地,乙地的將領有可能立刻將其抓捕,送交朝廷。

    用虎符調兵遣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只認虎符不認人”是一種錯覺,虎符下發的時候,某枚虎符發給某人已經記錄在案,他使用的時候還需從朝廷得到另一半,兩枚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虎符。

    這樣一來,平常人想偷虎符就困難了,他不但需要從將領手中得到左半枚,還需到達朝廷,從宮廷中偷出君王掌管的右半枚。然後還得讓人相信他就是君王屬意的人選。

    最後一項的調兵,反而是最容易的,因為通訊落後,將士們無法確認,也就不敢輕易否認。這也是後世形成“只認虎符不認人”的原因之一,但這並不代表使用虎符時對人沒有要求。

    史上明確記載的一起“偷盜虎符成功案”,發生在戰國時期,具體時間是公元前257年。那時長平之戰已經落幕,秦軍坑殺趙軍降卒40多萬,之後步步進逼,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危在旦夕。

    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向魏王和弟弟救援。魏國和趙國本有盟約,魏王便命令老將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王得知此訊息後,派使者恐嚇魏王,說誰敢救趙,等秦軍攻下趙國後第一個進攻的就是它。

    魏王被嚇住了,趕緊讓晉鄙停留在半路觀望。但信陵君意識到,如果救趙,趙國不一定會亡,秦國的兵鋒就能阻住,如果不救,趙國一亡,魏國必然成為秦國的目標,那才是真的危險。

    可是信陵君數次勸說,魏王都不敢與秦王作對。信陵君無奈,串通了魏王的寵姬偷出與晉鄙虎符對應的那一半,火速趕到軍中。兩半虎符相合無誤,晉鄙都還不信,說國君讓我駐守此地,責任重大,怎麼會讓你一個人來取代我呢?

    信陵君無言以對,這時他的門客用四十斤重的鐵錐砸死晉鄙,他才掌握了這支軍隊,開赴前線抗擊秦軍,救下了趙國。

    這位信陵君,乃是魏國公子,出身高貴,又有虎符在手,就這樣還遭到晉鄙的懷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來的人身份卑微或沒什麼名氣,晉鄙會怎麼對待他?或殺或綁,反正絕不會拱手交出兵權。

    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發掘出的杜虎符,長9.5釐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

    銘文大意是,這枚虎符右邊在君王手中,左邊在秦國杜縣,凡調甲兵五十人以上,必須與君王手中半枚虎符相合,也就是得到君王的同意,但如果遇到突發事故,也可以先行動再彙報。

    由此可知,虎符的使用地點、許可權範圍都刻在了銘文中。如果實際使用與銘文不符,將領就有麻煩了。

    越到後來,虎符就製作得越謹慎了。秦國的虎符左右兩邊銘文一致,不用合符就能通讀,漢時虎符銘文在兩半縫隙處,分開是偏旁部首,只有合在一起才能看出是什麼字,把防偽做到了極致。

    為了易於藏匿,虎符還越做越小。1989年,陝西咸陽秦都區灃西鄉李家村出土了一枚完整的漢代銅質虎符,虎符長5.8釐米,比戰國虎符小得多,錯銀、篆書,銘文在老虎的脊背上“與齊郡太守為虎符”,這是把虎符持有人都標明瞭。

    所以,虎符也是認人的,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能調兵遣將。虎符的使用,就像一個橡皮圖章,重要是還是手上握著圖章把子的那個人,圖章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 7 # 小號哥

    這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是所謂的虎符在戰果時期,它是國家唯一調動軍隊的號令標誌。可到來秦漢時期,虎符就逐漸失去了它本來的職能而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在兩漢三國時期,大將軍印成為調動國家軍隊的絕對標誌。這也成為外戚,豪強貴族專權的途徑。

    比如說,在唐朝的安史之亂,如果按所謂的虎符說法,安祿山雖是三鎮節度使,但如果他沒有皇帝_唐玄宗的手令(虎符),他是不可能調動軍隊造反的。但事實是這樣的嗎?恰恰相反,唐朝老李家族愚蠢至極,他違反了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加強中央集權制的規律,把地方的政治,軍事大權都賦予節度使,造成了國家全力的分散和中央權利的架空。這都是犯了封建統治者的大忌,所以,後來出現的安史之亂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在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司馬懿發動政變,企圖剷除以曹爽為首的宗族勢力,可後來出現了曹爽的智囊範桓偷拿大將軍印出城,去回見曹爽,並建議其以天子名義,以大將軍印調動全國軍隊討伐司馬懿,可惜曹爽是個軟蛋,只貪圖眼前的榮華富貴,愚蠢地聽信了司馬懿的蠱惑,結果全家被殺。當時,有所謂的虎符一說嗎?

    而到了明清時期,虎符早就從歷史上消失了,國家調動軍隊都必須要有軍機處的手諭,而這個手諭就是由皇帝下達的。

  • 8 # 老陶說

    虎符實際上是一個信物,也就是調動兵馬的憑證,而在秦漢時期也總是有這樣的場景,那就是大臣和將軍想要去調動兵馬的時候,都需要虎符的出現,如果沒有虎符則不能調動一兵一卒。但是為什麼虎符能夠調動千軍萬馬,難道說古代計程車兵只認虎符不管是不是偷來的嗎?

    當然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歷史上最出名的虎符事件來自於信陵君,經過了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討伐趙國,而秦軍很快也就達到了邯鄲。這時候趙國求救魏國和楚國,可魏國的十萬大軍卻只是出兵但不動,一直都是駐軍觀望。這時候平原君則是緊急找到了信陵君衛無忌,正好魏王的妃子是信陵君的粉絲,所以暗中幫助信陵君偷走了虎符。於是乎信陵君利用虎符來調動軍隊,並且擊敗了秦軍。

    竊符救趙

    虎符最早的時候就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帝王授予兵權和調動兵馬的一個信物,又被稱之為是兵符。虎符的外形是分為左右兩半的,其中右邊留在中央,而左邊則是給統兵將領來儲存。而虎符也是專符專用,也就是一地軍事只有一個兵符,而且一個兵符不能調動多個部隊,同時在使用兵符的時候還需要配合很多細節,如詔書等等,要明確的告知統兵將領的職責和任務。

    秦·杜虎符

    所以並不是只用兵符就能夠調動兵馬的,而且在現存的虎符文物之中,秦杜虎符最為出名,上面寫有:“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這是右邊在皇帝手上,左邊在杜這個地方,而且但凡是調動五十人以上都要檢視虎符才能夠調動。當然除了特殊情況,比如遇到了烽火的時候,則可以不查驗虎符調兵。

    所以光靠虎符調兵並不是一件能夠單獨完成的事情,況且古代帶兵打仗需要有穩固的後勤,要是擅自調兵,皇帝知道了怎麼可能會給你派糧餉呢?所以這也是限制虎符調兵的一個問題。因此古代虎符只是充當信物,並且當成是皇帝允許調兵的憑證,並不是說光是虎符就能隨意調兵遣將。

  • 9 # 貓圖怪談

    確實是這樣,因為虎符是調兵的信物,如果有了虎符,調兵的可信度就很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虎符只不過是軍隊信用體系的一種,其他辦法也可以用來調兵,比如說持節督軍。司馬懿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堅守不出,諸葛亮送去女裝挑釁,司馬懿手下將官紛紛提出出營作戰,司馬懿不得已只能向曹睿千里請戰。曹睿明白司馬懿的小九九,排辛毗持節督軍,壓制眾將不要出營作戰,可見持節也可以號令全軍,前提是持節的權力直接來自於最高統治者,代表最高統治者的意志。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如果最高統治者的意思就是調兵的意思的話,那麼你有再多的虎符也並沒有什麼用。

    比如說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一事件中,信陵君雖然依靠如姬,從魏王那裡偷來了虎符,並帶著虎符前往前線,去找將軍晉鄙讓晉鄙出兵。

    但是晉鄙在駐紮的時候,是明白魏王的小心思的。魏王的心思,就是想看著秦國和趙國作戰兩不相幫。當時的魏王畏懼秦國的實力,很害怕貿然出兵,反倒被秦國打敗,喪失他手中的這支軍隊。所以當趙國向魏國求救的時候,魏王雖然假意出兵,但是並不主動積極去支援,而是駐紮在邊境上觀望著。對此魏國的將領晉鄙也是心領神會,知道魏王的意思,於是就一直在邊境上駐紮著,一動也不動。

    這個時候,信陵君突然拿著虎符來到了晉鄙面前,晉鄙也知道這並不是魏王的原意,而是信陵君耍的花招,所以他遲疑不敢進兵,因為他知道虎符並不來自於魏王的最高權威,而很有可能是信陵君的花樣。信陵君在無奈之下,只能讓朱亥用大錘把晉鄙錘死才依靠虎符帶著軍隊去營救趙國,打敗了秦國軍隊。

    所以可見即使有的時候虎符在也不能調兵,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軍隊必須出自最高統治者的意志,才能調兵,虎符只是一個信物,有的時候信物並不比最高統治者的意志要重要。

  • 10 # 華哥雜談

    在古代資訊不發達的時候,虎符作為軍隊調動出征的印信,當然十分重要,如果沒有虎符,私自調動軍隊問題是很嚴重的,事後不論你有多充分的理由,都會被當作叛變而受到嚴厲處罰。因為如果不予以懲罰,萬一有人下次有所企圖而效仿,那麻煩就大了。

    虎符的作用,從軍隊訓練起就開始強調了,各級官兵心中形成了對虎符的認可。虎符的作用如同聖旨一般,哪怕是一個太監站在那裡宣旨,也如皇帝親臨。好比如今的公章和親筆簽名,如果需要調動某部隊參與地方救災,需要軍隊首長簽發命令,蓋公章後透過專用的通訊渠道傳達到各級,部隊方能跨轄區調動。

    虎符一半在皇帝手上,一半在駐軍軍官手中,如果皇帝要出兵某地,把那一半虎符交給領軍出征的人,到了軍營與駐軍軍官的另一半合起來,能剛好合上就讓他帶兵走了。古代造假技術不發達,這種技術性含量的東西並不好模仿。當然,造假的違法成本和謀反是一樣的,很少人敢鋌而走險。

    虎符的生效基礎關鍵在於皇帝的權威。否則,如漢獻帝這樣的傀儡皇帝,虎符給他也就是個棒槌,沒人當一回事。如果符虎100%都能有效,古代也不會有那麼多將領謀朝篡位了。

  • 11 # 嘟嘟讀讀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杜虎符銘文。

    什麼意思,這段銘文說的是,虎符的右半部分在皇帝那,如果杜地要調兵遣將超過五十人離開杜地,一定要有皇帝的右半部分虎符,才能夠調兵合法;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皇帝遇到危難,比如京城被圍困,可以在沒有虎符的情況下離開所在地進京勤王!

    也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的,但是調兵一定要有虎符或者皇帝親臨。也就是說,能調兵的其實是皇帝,虎符只不過是皇帝授予的調兵權力的一個信物。

    我們先看虎符是怎麼產生的,周天子時代各地王擁有自己的兵馬,時間久了就架空了周天子,互相攻伐。戰國時期各國吸取了教訓,尤其是秦國,發明了虎符,見虎符才可以調動兵馬,否則將士可拒絕執行命令。而且虎符是一個地方一個虎符,一半在皇帝手裡,一半在地方將領手裡。只有皇帝的半片虎符到了,合在一起,才能調兵。

    但是並非所有的都是隻認虎符不認人的!

    舉個例子,信陵君竊符救趙裡面,信陵君拿到了虎符後去調晉鄙的軍隊,晉鄙就產生了懷疑,要求和魏王去對一下。晉鄙雖然認了虎符,但是卻對信陵君不信任。信陵君的大力士朱亥立刻擊殺了晉鄙。信陵君才得到了軍隊;掌控軍隊後信陵君為了得到軍心,下令父子同在軍中的兒子回家,兄弟同時在軍中的回家一個,結果全軍歡呼,信陵君得到了軍心。

    虎符只是調兵的一個信物,她是否有效要看當時社會的情況。得到兵權和得到軍心是兩回事!

  • 12 # 貓眼觀史

    大家進入一個誤區,古代調動兵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戰爭,因為虎符是分為兩半,一半是將軍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畢竟很多地方計程車兵更本沒見過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級管一級,如果換人或者越級調兵,這時候就需要虎符。

    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是只認虎符不認人,當然為了防止有計程車兵不服從,所以大多將軍還是會用虎符調動。虎符分兩半,主要就是為了避免一個人持有,導致獨斷專行,勢力過大影響中央集權統治,雖說虎符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但是那時候的諸侯都有自己的兵馬,而且可以隨意調動,天子的權力並沒有太大。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虎符調兵這一制度徹底貫徹,就是為了將權力集中,所以當時凡是需要調兵都需要用虎符,將軍將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時還需要加蓋玉璽印的詔書,詔書裡明確規定誰統領兵馬?調兵多少?做什麼?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寫的非常詳細,戰爭完畢之後另一半虎符還得上交。

    君主專制實行之後,虎符調兵登上歷史巔峰,歷朝歷代都效仿,所以這時候士兵們就形成了“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

    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過,有計程車兵跟隨將軍多年,甚至只對將軍忠心,功高震主的將軍在歷史上太多,皇帝為了防止這些人萬一發動叛變,軍權在握,到時候很有可能面臨亡國的危機。

    所以只要是出現不用虎符就調兵的事情,皇帝便會猜忌,同時還有監督的官員,以至於很多將軍其實不用虎符也能調動兵馬,但是依然會走這波流程。

    如果換成其他將軍或者比將軍官職更大的人來調動兵馬,這個時候沒有虎符的確是調不動的,這是這幾本計程車兵素質,即使他們知道這個人官職很大。

    任何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動兵馬,其實條件不明確。

    在一定程度上,無論是誰,只要能拿到兩個虎符外加皇帝的詔書,調動兵馬其實是不成問題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詔書也能調動兵馬。

    為什麼能帶動?如果有一個人,無論是誰,他能從將軍的手裡拿到虎符,這只是一半就已經很不錯,就算他是偷來的,他還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宮,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經非常大了,要麼就是這個將軍和皇帝都是形同虛設。

    這樣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的確可以調兵,但是未必能成功,畢竟你是個“陌生人”,所以會嚴格檢驗虎符,確認虎符是真之後,則需要出示詔書或者手札,畢竟每一次大規模調兵都是有記載的,如果不能出示詔書,最後就不能調兵,要麼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

    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為沒有調兵手札,最後還是斬了將軍透過自己的威望調動了軍隊,試想如果是普通的一個人能調動嗎?

    有人說為什麼不能仿製一個虎符?《國家寶藏》提及:“虎符引申出來的是我們今天的密碼學。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規則凸起的”。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個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麼仿製?就算你見過也未必仿製的出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有人仿製了虎符,一是難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險程度太大。

    以上說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的基礎上,要是強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權並不統一,有沒有虎符其實關係並不大。

    還有一種情況就比如劉邦,他也有虎符,但是漢朝建立的初期,很多異性諸侯都有自己的兵馬,無需得到劉邦的虎符便可以調動,而且這種情況還不能和平解決,劉邦為了穩定只能一個個除掉。

  • 13 # 史學達人

    虎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盛行了。由左右兩半部分組成一個整體,其中右半部分一般都是存放在諸侯王或者天子手中,左半部分就有將軍或者地方長官收藏。

    若是王想要發兵的時候,就派人持符前去給統帥或者地方長官,兩片虎符,正好驗合在一起,就可以調兵遣將了。

    當然在古代並不是說一個虎符就可以包打天下的。不同地方,不同將領或者統帥所持有的虎符也是不一樣的。

    虎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密字印製在上面。

    上面的文字,可能就是區分不同地方,不同官員所持有的不同的虎符,所以由此可以推斷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的虎符應該也有很多個。

    因為虎符是一種代表諸侯王權利的信物,所以,也就是說只有得到諸侯王的允許,才能發兵打仗。

    可是有的時候,諸侯王並不能親自去上戰場,發號施令。

    這就必須要有人代替諸侯王去讓統帥或者地方官,去執行自己的命令。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虎符就應運而生了。

    戰國時期,打仗確實是只認虎符不認人的。

    至少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偷了虎符,發兵到達趙國,然後打敗秦國救了趙國一命的。

    信陵君的虎符是透過魏王的一個小妾給從魏王那裡偷過來的。

    魏王的小妾把虎符給了信陵君之後,信陵君直接到了軍營把原來的統帥給殺掉。然後率領三軍前去趙國了。

    這說明軍隊裡的將士,是隻認虎符,不認人的。

    不過虎符到了漢朝的時候,他的用途已經大大的減少了。像在漢代的一些藩王,根本不聽從皇帝虎符的調遣,他們自己就可以調兵遣將。

    英布叛亂的時候,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全部都是這種情況。

    所以說虎符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並不是所有的封建王朝都在用他調兵遣將。

  • 14 # 玄坤文史

    虎符是兵符的一種,以虎為造型,主要是源於古代對老虎的崇拜,主要是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狩獵階段,比如在古代神話體系中有重要地位的西王母,最初原型就是虎豹的形象,後來被神化,在古代龍虎結合又有吉祥昌盛,象徵權威的意義,也一直把龍虎視為文明象徵,虎又被稱為百獸之王,也被視為擁有自然的威力,所以也被常用於軍事相關的一些題材上,虎符就是其中之一。

    虎符的誕生,其實原因也是非常簡單的,就是為了遏制造反,將兵權集中在皇室手上,看過封神演義的讀者,可能都知道,在古代的諸侯他們手上都掌握有兵權,特別是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實力遠比天子強大,他們手握重兵,天子根本號令不動他們,於是就開始諸侯爭霸,不斷戰亂,正統王室不斷走向衰敗,這些諸侯國,在內部也還在有分封的,諸侯們自己率軍作亂,自然也會擔心內部分封的這些小諸侯以後也擁兵自重,於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這種虎形符節,用來遏止地方叛亂。

    這裡我們就要說一下,在古代,其實很多人參軍沒有那麼高尚的,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所以對於這些人,什麼大王,皇帝,對他們可能還沒在日常直接管轄自己的上級軍官重要,所以他們其實也只聽這些軍官的命令,畢竟對於普通士兵而言,這些軍官才是給自己這口飯吃的人,而不是皇上,所以一旦地方造反,這些士兵是隻認人,不認什麼詔令的,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出現了兵符制度。

    現存最早的兵符是在戰國時期的"闢大夫虎節"和"韓將庶虎節",又根據地區,作用分為不同兵符,兵符是一分為二的,一半在君主手上,另外一半在軍隊最高長官手上,並且不是隻拿這個兵符就能去調兵的,通常是要和詔書一起配合使用,在軍隊出征時,國君派人將詔書和兵符一起帶到軍中,兩半兵符合二為一才能出兵。所以在戰國時期開始徵兵,新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認虎符,讓士兵記住調兵是隻認兵符,不認人。但是在歷史上其實曾經出現過兵符被盜而遭調兵的情況,也就是信陵君盜兵符解困趙國,由此可見特殊情況下有了兵符就能調兵。

    另外在說一下,虎符只是兵符的一種,還有魚符,兔符和龜符,材質多以玉石,青銅為主,外鑲綴金銀,透過增加製作難度,來降低防制的可能性,到了元朝,兵符又逐漸演變成了銅牌,令牌,上面刻有虎頭。

  • 15 #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情倒是不一定,如果說遇到某些特殊的情況的話,作為統兵大將的將領是有責任懷疑調集軍隊的,這個人是不是皇帝派過來的?

    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大家都聽說過他到符救趙,但事實上,這中間遇到的情況可以要驚險的多。

    信陵君交給當時魏王的一個寵妃,讓他從魏王的枕頭底下盜取了虎符以後立刻想要去軍隊裡面命令統軍大將晉鄙,趕緊率領大軍前去救趙國。

    結果這個時候信陵君一個謀士就告訴他說千萬要做好準備,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你必須要做好這層心理準備,應付這個將領,不會聽你命令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

    信陵君立刻去找了一個殺豬的,叫他帶著流星錘,然後把那虎符交給統兵大將以後這個將軍覺得有問題,想要去向魏王親自驗證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時候,這個殺豬的拿出流行錘把這個將領直接給打死了!接著信陵君帶著這1p魏國的軍隊去救趙國。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統兵在外的將軍,看到皇帝的虎符,事實上心裡面都是存在懷疑的,必須要得到皇帝親自任命他的詔書,以後才能夠率領自己的軍隊聽從執有虎符的人,當然,電視劇裡面關於這方面的描述,只不過是盜取一個虎符這麼簡單,不會展示出那麼血腥的東西。主角嘛,都是白蓮花。

    在古代,皇帝管理自己的軍隊,那是有一整套方法的,首先第一條就是軍餉和糧草,軍餉和糧草這個配給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沒有軍餉和糧草,光你一個將軍事不可能變出那麼多糧食來餵飽你手底下計程車兵的。

    除此以外,每一支軍隊的建立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這一點統兵的將領是自己心裡有數的,不會說我到底要幹什麼,自己腦子一頭霧水,啥都不知道。皇帝在組建這支軍隊的時候,肯定會事先跟你說明白的,如果有的人命令你做的事情太過於荒唐,統兵的將軍可以有權利反駁的。

    所以說電視劇上面這種拿著虎符就可以直接命令軍隊真是不可能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不是一句空話,這是皇帝對於統兵將軍的一種信任,沒有這種信任感,讓你帶著幾萬的軍隊在外面?

  • 16 # 鴻哥iouyh福小鋪

    糧餉是最重要的東西,任何一支軍隊若是缺乏這兩樣,註定崩潰。

    虎符屬於身份和權力的象徵,擁有虎符的人就擁有合法的地位,更直白的說此人便是手握糧餉而且能夠決定分配的人。

    畢竟古代沒什麼相片之類的東西,千軍萬馬,不可能每一位戰士都認識除了直接管理者之上的上司,因此就需要類似官印或者憑證來表明身份階層。

    虎符便是此類物件,而且是很重要的證明身份的物件。

    所以虎符在古代蘊涵很多意義,只認虎符不認人是必須的,如此重要的東西被展示就說明發符的大佬有重大決策或改變,不服從即為抗命,可以當場格殺。

    正是因為這樣,皇帝掌控虎符是如履薄冰,輕易不會使其脫離控制,否則就等於將身家性命授予旁人。

  • 17 # 找靚機科普君

    電視劇裡,常常會有這樣的場景,皇帝把虎符交給了將軍,將軍憑藉虎符就可以調來兵馬,特別厲害。那是不是隻要有虎符,任何人都可以調動兵馬呢?為什麼士兵都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其實古代皇帝用虎符調兵,主要是為了防止皇帝兵權被架空。鎮守邊關計程車兵絕大多數這輩子都沒見過皇帝,要是將軍一句話就能調走兵馬,那皇帝不就形同虛設了嘛。虎符的存在使古代軍隊行動有序避免,出現自相殘殺的情況。在戰國的時候信陵君就曾經用盜來的魏國虎符,殺了統帥後順利調走了士兵,而且虎符的製作非常的精密還有特定的防偽技術。

    虎符上的符文大小不一還有不規則的凸起,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想要仿造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士兵們也就漸漸形成了,只認虎符不認人的習慣。而且也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啦。一般來說如果是個完全陌生的人,駐守的將領從來就沒見過你。

    即使虎符是真的也需要出示皇帝的詔書,或者手札才可以調動兵馬。萬一這人的虎符是偷的呢貿然出兵可是要承擔責任的呢。但如果是熟人單憑虎符也是可以調動兵馬的,虎符在手天下我有嘛。歸根結底,虎符是時代的產物有著它的特殊意義啦。

  • 18 # 有書共讀

    去年年底,文化節目《國家寶藏》大熱,第四期介紹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重量級藏品——杜虎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

    虎符代表著軍權,在古代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走向。杜虎符的驚豔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古時候,天高皇帝遠,一生有幸得見天顏的人只佔少數。

    可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要調兵遣將,軍隊卻不認識他,車馬又很慢,怎麼辦?這就需要一個信物,兵符就應運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為百獸之王,虎在叢林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狀,討個好寓意。

    據載,虎符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虎符多用青銅做成,上刻銘文。杜虎符上的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杜即秦國杜縣。由此可知,虎符分兩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將領那裡。當時中央集權,將領調兵超過五十人,就必須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臺燃起烽火,情況緊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時候,中央調兵時,會派遣使臣帶著君主的半符前去。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調動軍隊的信物。

    戰國到秦朝時期,虎符作為軍權的象徵,是每個士兵的入伍必修課。他們可能不認識皇帝和元帥,但肯定認識虎符。

    一個人官再大,沒有完整的虎符,也沒人會聽他號令。

    嬴政親政前,呂不韋掌握著國家軍隊。後來嬴政親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呂不韋的軍隊,將堂堂相國架空。

    也就是說,皇帝授予虎符軍權,卻未對人授權。所以,士兵們只認虎符不認人。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遣將。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貴為魏國相國,威望很高。

    又盜取了魏王手裡的半個虎符,在調兵時依舊受到大將晉鄙的質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傳王命,誅殺晉鄙,才奪得兵權解邯鄲之圍。

    由此可見,很多高階將領都是直接聽命於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質疑,讓持有虎符者不能順利地調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將虎符制度予以完善:當時凡是需要調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兩半虎符,同時還要有加蓋玉璽印的詔書。

    詔書裡會明確規定誰是統領、調兵數量與目的,戰爭期限等,十分詳盡。戰爭完畢之後,右虎符必須立馬交還。

    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是君主專制,紛紛效仿這種虎符加詔書的制度。

    所以,就算一個人能偷得皇帝處的虎符與地方虎符合二為一,沒有天子詔書,他依然不能調動兵馬,反而會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償失。

    在這樣的制度下,一個人只有虎符是無法調兵的。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軍權至高無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約束力就形同虛設。

    如今,虎符已不是權利的載體,而是歷史的見證,成為博物館裡文物,向人們講述著那些過去的傳奇故事。

  • 19 # 江蘇沐格人力資源

    其實古人在調兵的時候並不是只認虎符不認人的,當然之所以會選擇調動虎符是因為為了防止一些士兵不服從,當然虎符的話是分為兩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一個人使用,虎符最早時候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諸侯都有著自己的勢力,而諸侯們可以隨意調動著自己的權利,即使是天朝太子都沒有這麼大的權利,但是古人想要調動軍隊的話是需要整個虎符在手上的,這時候國君就會將另一半虎符交給帶兵將領,這時候戰士們看到整個虎符的時候才會被調動。

    最早的時候在秦朝就有這這樣的規定,調遣超過50人的話就需要出示虎符,在漢武帝末期的時候,長安城爆發巫蠱之亂,當朝太子想要刷臉調兵卻被無情拒絕,可見誰要是擁有了整塊虎符的話就是這個朝代權利最大的,因為在古代天高皇帝遠,很多戰士們都見不到皇上,只認識自己的上司,所以 這些戰士們見到虎符的時候才會聽從安排。

    很多人就會疑問為什麼兵符那麼重要怎麼沒有人去偷呢?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有人想到這樣的方法,趙國的信陵君為了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透過魏王的妃嬪盜走為了虎符,當時以為萬事大吉,但沒有想到的是主將見到兵符之後還是不肯發兵,無奈之下只有殺了主將才得以讓趙國解圍。

    所以說在古代並不是只有見到虎符就可以發兵的,這樣還需要皇上的詔書,上面必須寫明原因,出兵時間,地點,這些清楚之後,部隊才會出兵,所以說這些人並不是只有見到虎符就會同意出兵的,畢竟這麼大的國家萬事還是需要按照規矩來。

  • 2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虎符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通常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其上刻有銘文,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儲存。

    只有兩半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才能獲得調兵遣將的權力。

    兩半虎符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背面各有榫卯,皇帝手中的如同一把鎖,武將手中的如同一把鑰匙,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因此還形成了一個詞語:“符合”。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選“虎”這種形狀,是因虎是百獸之王,可壯軍威。後世也有麟符、魚符、兔符、龜符。性質都一樣。

    (標明瞭使用地為“杜”的杜虎符)

    “只認虎符不認人”是皇帝規定的,也是由當時的現實情況決定的,那會兒可沒有網路,資訊傳播緩慢,某位大將被調職或升職,普通士兵很難立刻得知。

    而且對於士兵們來說,皇帝遠在京城,真正管著自己的是頭頂的將領,這就很容易造成只知將領不知皇帝的情形,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性,皇家出現了“虎符”這種印信,這表示將領的權力來自於皇帝,只有得到皇帝的許可,他才有資格調動兵馬,否則就是造反。

    而手持虎符的人,代表的才是皇帝的意志。

    (新郪虎符)

    理論上來說,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

    但實際上沒這麼簡單,光有自己手中那半片虎符是沒用的,必須得拿著這片虎符,去找到皇帝,皇帝再拿出自己手中那半片,兩半合在一起天衣無縫,才能證明你的虎符是真的。

    然後皇帝再根據需要,決定給你多少兵馬,還不是口頭上說的,得出一分正式的詔書。你拿著虎符和詔書才能調兵。

    有人可能想問,會不會有偽造的?其實,正是因為詔書容易偽造,虎符才會應運而生,以古代的科技,偽造虎符很難。而一旦被識破,那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虎符是有專項性的,某個人手中的虎符,就算得到皇帝同意也只能調某地的兵,上面明明白白的銘刻著,絕不會出現一個虎符調動全國兵馬這種事情。

    所以正常人不會想著偽造虎符,風險太大,收效太小。

    (陽陵兩個字看得很清楚,這是隻能在陽陵使用的虎符)

    中國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是秦國的,共4件:

    1、杜虎符

    杜虎符呈站立狀,高4.4釐米,長9.5釐米,厚0.7釐米,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意思就一個,這虎符是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軍事長官的,50人以上的調動就必須上報君王。但如果有緊急情況,可以先點燃烽火,迎敵,不必管君王的右符。

    2、新郪虎符

    這是給新郪軍事長官的虎符,刻有和杜虎符類似的銘文,只是“左在新郪”,新郪是現在的安徽太和縣趙廟鎮東北3公里處的城坑子村。

    (不知真假的虎符)

    3、 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呈臥虎狀,高3.14釐米,長8.9釐米,是陽陵的虎符,陽陵即今陝西省高陵縣。

    銘文則是: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

    4、東郡虎符

    東郡虎符呈臥虎狀,虎符長9.5釐米,高4.3釐米。是東郡的虎符,東郡約在今天的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部。

    銘文是: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東君。

    不過有些學者認為東郡虎符是後人偽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每次炒股都賠錢,已經攔不住了,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