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舍筏翰墨藝術社

    從宋人尚意看書法藝術創作絕對精神的徹底破產 但凡對書法史有所瞭解的人,對書法審美崇尚的流變,都知道宋人尚意之說,這裡不再贅述。書法作品表現出來的趣味性就是作者某種審美意味的表達。從屬關係簡單來說,意味包含趣味。由趣味而生成的意味可以上升到某種意境。

    宋人尚意,是他們那個時代,對書法審美意義的終極追求。何為尚意?我更寧願去相信宋人追求的是一種天意,而不是人意。但如果不是人意,怎麼在那個時代又會出現蘇、黃、米、蔡文人相輕似的趣味詆譭呢?“死蛇纏樹”,“石壓蛤膜”的趣味性成為了書法史中的笑談。當然,米芾要好一些,蘇東坡就形容米字“風檣陣馬,沉著痛快”,這一切都反映了書寫中存在著的無窮趣味,人意也。 其實這是告訴人們,不要去相信什麼天意,不要去相信書法中扮演著絕對精神的那股神秘力量。我們不要怕在書寫中表達趣味的存在。大膽去把自己的藝術趣味寫出來,說出來,其實它就是逐步形成我們自己藝術風格表現所需要的那種意味。我們要大膽嘗試自己的藝術追求,寫出自己對於書法意味的感悟和把控。而不是去把歷史上留存下來的被頂禮膜拜大神們充滿著神秘力量,有靈魂意味的經典碑帖,透過你拙劣手段二度三度描摹後,成為自己的藝術作品或作為自己藝術表達的題材。

    所以說,書法中,自己趣味性的投入是可取的,雖然它還只是意味的低階形式,但我們要勇於嘗試。而不是要去寫那些描摹別人形式意味的作品,那些東西,一經你寫出來,還不僅僅是徒具外形的問題,它就是一個空殼,就是一個假面具,是一文不值的拙劣抄襲。 當然,我是真誠希望,我們每一位書法學習的朋友,都能夠象宋人一樣,在尚意的藝術表達中留下自己的藝術印記,以及我們賦予給自己藝術作品的趣味表達。我雖然在批評藝術中被絕對精神的意識形態佔據主導的審美標準,但這也正是我對於個人藝術意味的留存抱以悲觀認識的結果。個人的或許很快就會蕩然無存,作為一種藝術意願的投入,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用盡了全力,是我們不忍心看到它隨著我們短暫生命的結束很快的消失殆盡。但我也不得不說,它真的會最終消逝,就如沙灘上畫的一張臉被潮水輕輕抹去。。。

    反思我們現在的文化崇尚,都是在為絕對意味唱讚歌。大量的所謂藝術家前赴後擁,樂此不彼。都是在浪費自己的藝術生命。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警醒藝術絕對精神意識給我們帶來的傷害。 我們要立志為藝術絕對精神意識唱喪歌,不再做它的奴僕。而今有的藝術家走在這條充滿蔑視和謾罵之路。他的唯我獨醒激怒了活著的喪屍。但我們要相信,雖然藝術真理之光會灼傷我們的眼睛,但它終究會讓我們獲得藝術自由的價值。當前,我們很多朋友在臨摹古人的時候,都臨摹得很好,為什麼一到創作就出問題了呢?後來有人提出了一些學習觀念,臨摹到創作置換,轉換,轉移的理論層出不窮。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這類學習思路的說法、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多問題。因為臨摹學習到創作,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們是要去獲取一種什麼方式走向創作。也就是我們的創作源泉在哪裡的問題。

    當代的普遍做法就是,如果要你參與比賽創作作品,臨摹到創作的“置換”這類培訓理論是說得過去的。你學了什麼古代書體後運用到創作,其實我們有經驗的老師知道,置換隻是走向創作作品的一類粗加工,這樣的培訓學習還不足以讓你具備比賽作品所需的創作能力。所以還要去“轉換”。這也是應付展覽創作學習的遞進學習方式。它對創作表現技術性的深入,嫁接各類書體也好,強化書法三要素的各類形式構成元素也好,也是透過臨摹所得,把一件書法作品打造成為一件展廳文化需要的視覺盛宴。對作品“轉換”的要求,也是對經典碑帖的再創作。當代作坊工匠式的技法培訓能夠滿足此類創作作品的打造。 當然,有的老師有學問,能深入一些,就提供了“轉移”的臨創思考,對古典的尊崇還是擺在第一位的。比方有一些集古字走向展覽創作思路,還有一些是對古代章法佈局仔細把控深研,透過艱苦卓絕的學習,從而達到最終的臨創要求。總之,作者藝術靈性自由的,自在的思考不能夠盡情的釋放,也就是傳統文化創作模式是我們無能如何擺脫不了的窠臼。從傳統中來,又回到傳統中去的藝術實踐,貫穿著我們藝術學習的一生。我認為這類學習只能算是把粗糙“置換”變得較為的精細化的一條創作作品之路而已。 但總的來說,以上各類方式的書法學習,都是為了去應付展覽而創作。這類方法,可以學到一定意義的書法,但究其本質還是為了學技法。通俗一點就是,學習怎麼去掌握古典碑帖經典的共性技法技巧,運用於自己書法創作的“技法”和“表現方式”。 看似沒有什麼問題,我們都是這樣來學習書法的,但這樣的學習之路是否細思極恐地隱藏著某種藝術之路的難以言說?絕對精神意味就像一位至高無上的君主,極力把學習者都臣服在他的強力意志之下。

    其實古人的書法,他們是沒有什麼創作的需求的。就是寫寫家書,寫寫文章。是今天,我們為了學某一個書體,建設了一種技法理論知識的完美大廈。當然,這個大廈的構架甚至可以用歷代的書法各類理論去證實。甚或從古代的書法美學中,單純抽離出各類書體技法作為當代必然的書法學習方式。後來理所當然的、純粹的成了學習技法的所謂科學化的標準。當然這類技法學習中,還可能編撰了一些古人勤學的例子去佐證書法技法學習的重要性。 這都是以寫出一幅“創作書法”作為書法學習的首先條件的。本質上都是為了託古而創。我深刻認為,這條路是與書法者們該怎麼樣去表達真正書法藝術的方式背道而馳的。我們該去思索對於古人的學習,我們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也好發展也好,手法主義就如此的不能擺脫嗎?我們到底做對了什麼?我們需要緊緊抓住藝術絕對精神這根救命稻草而無所作為嗎?並非我們不可以去對傳統方式接納、吸收頂禮膜拜。 這也正是我強烈批評,駁斥藝術絕對精神意識的原因所在。正是當代前置了所謂的藝術創作論調,我們很多人的頭腦中,才被藝術絕對精神的幽靈所束縛。

    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的抑帖揚碑看到,從阮元始《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到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到後來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這類書法著作的變化可以看到(前前後後上百年,其實它們都是在說一件事)任何理論知識的構建都是學者們前赴後繼的結果。到了康有為才算做了一個了斷、一種徹底。以上還只是我個人思考對藝術學習該怎麼去做出選擇和判斷才能走向其正確性創作的嘗試,它並不抱以去勸說、說服誰的理論目的。算我學習中的感悟和總結。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共同探討。

    當初我也想為我的思考去佐證其正確性,但我放棄了。佐證中需要搬出來的一些名人名言,和對一些有延展概念的深入解釋,或者搬弄一些形而上的哲學術語,去做出一些思維導意特別的上層理論構建去壓制大家都普遍接受的理論知識的做法。我還是想公允似的去看待學習問題,只是想用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藝術思考去和朋友們交換你們的真知灼見而已。顏振東於自橫齋原創文章2020.3.18

  • 2 # 小v的老師

    有太多人說一些無病呻吟的話,而且還妄想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有的人說的話可以不用當會事做好自己的功課,當那些一知半解的人說去吧

  • 3 # 戲雲軒

    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特的造型藝術!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最鮮明得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非詩但有詩的韻味;非畫卻有畫的靈動;非舞而有舞的飄逸;非歌亦有歌的悠揚!

    我們常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代表了三個時期不同的藝術追求!對後世影響深遠。東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體現了宋人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追求書家本人的自由自在,表達屬於自己的筆情墨趣!把書法藝術當做抒發情感,生活消遣,打發時間的工具,推崇性情至上,率性而為,即為“意”,以格調和趣味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地位,用“字外功”,即書法以外的知識來豐富書法本身!對文人書法和文人畫的興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宋人尚意,但前提是尚意的人是有法度的!而不是恣意妄為!宋四家之後直到南宋好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出比較有影響的書法家的確是因為尚意而忽視了法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造成的。歷史證明法對於中國書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法度嚴明方可以放開寫”!歷史進入宋代,書法因筆法的單一少變化使得書法缺少張力和含蓄,米芾用筆有“八面出鋒”之說,但於古人相比亦是少了含蓄與內斂!

    宋人尚意,雖說因為筆法單一,少了法度,但卻勝在自我,以意為主,將書法與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強調文學修養對書法藝術的提升作用!這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有益的一面,應該肯定的一面!所以大可不必危言聳聽,說什麼宋人尚意說明了書法藝術絕對精神的徹底破產!

  • 4 # 墨軒書法

    以上所問,我感覺沒有絕對性,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能從“宋人尚意”就能看出書法的真諦。

    看一下書法的發展史,從最早出現文字——甲骨文開始,書法歷經幾千年,他就像一顆明珠照亮了我們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歷朝歷代先人留下的書法,我們都能看到書法的發展歷程。

    每個朝代的書法大師,都按照所跟隨先人留下的墨跡尋找書法的精髓,不斷探索,形成了個人的風格,所以才給後人留下了那麼多豐富多彩的書法風格。

    我們不能單純從哪一個方面去看待書法,要綜合分析書法在不同時代所留下的精髓,從而促進書法不斷向前發展。

  • 5 # 以手寫我心

    宋人尚意”"是後人根據宋朝蘇軾、黃庭堅、

    米芾為代表的書法現象而言的,與書法“心畫

    論”同工異曲。

    黃庭堅樹掛死蛇般的草書;蘇軾被石頭壓扁

    死蛤蟆般的行書;米芾自喻:“臣書刷字"的

    怪書,被人們推為“尚意書法藝術"。

    尚意書法論的理論核心,首先,是“意”,隨

    筆任意書寫:其次,棄法,不受魏晉唐的筆

    法束縛;再次,忘形,字形方扁、大小、正

    斜不講究字的結構美而為之。

    尚意理論很適合當下許多習書人浮躁淺薄,

    急功近利的心態。尚意書法者可以不用臨帖

    習法,用天生(小學到高中寫字的底子)的

    功夫,把鋼筆換成毛筆,把作業本換成宣

    紙,不要怕醜怪,隨意書寫,蓋上印章,套

    上精美的裝裱就成了書法藝術品。甚至奇醜

    古怪、東倒西歪、似字非字的東西就是書法!凡是會寫漢字的人都可以做到“尚

    意”書法,就連孔子學院的老外學生都能做得

    很好。如果有人說你的書法太不靠譜,那

    麼“心畫論”、“尚意論”、“醜到極致就是美

    論”等等就是你回答的理論武器。

    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為來者法。”是尚意

    論、心畫論所提倡的書法取向。是那些連字

    都寫不好,又自稱為藝術家的遮羞布。

    追尋法度,則會讓藝術趨於死板、呆滯,追

    求個性,則會讓法度喪失殆盡,而吳道子恰

    好就是這樣一個兼具法度和個性的畫家。如

    果我們從梁巘評價歷代書畫的角度來看,這

    種爭論的對立,即是"唐人尚法,宋人尚

    意”的對立。但是吳道子恰恰調和了這個對

    立。

    簡單的以總體概括來規定、侷限古人的藝術

    創作,是非常危險的,對於一個藝術家,尤

    其是那些遊走在眾多型別化標籤之外的個性

    書家而言,沒有什麼可以拘東他們,這也是

    他們令我們後人著迷的地方。

  • 6 # 雲端信步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這句話出自清代書法家梁巘《評書貼》。總結了每個時期書法的特點,或者書法家的追求。每種藝術都有傳承與發展兩個方面,沒有傳承,便成無源之水,不會長久;沒有發展,泥古不化,便死於古法。在傳承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尋求創新,是藝術創作的不二法門。說宋人尚意,以至於書法藝術精神徹底破產,未免過於保守,替古人擔憂了。其實,藝術創作也同樣會“物競天擇”,比如那些故意的近乎瘋癲的所謂“醜書”,看起來也是率性而為,頗有尚意之風範,但終究是沒有生命力的胡來,令人生厭。不必擔心的。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淵遠流長,定會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圖片為文登區老年大學馬尚林老師、楊傳勝老師、於旻璽老師為學員們授課,帶領學員們參觀書畫展,及學員們部分作業展示。我們欣喜地發現,在這些名人大家的傾心教授、無私奉獻下,大批零基礎的人專注於學習,聽說中小學學生們也要開設傳統文化藝術課程,相信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定能發揚光大,遍地開花!

  • 7 # 神韻軒書法

    宋人尚意精神,講的是注重作品意趣和個人才情發揮,至今在文學和書法藝術領域實用,這種精神並未破產。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有祟尚個人意趣和才情的尚意風格。

    風格既人,是才情的流露,劉勰在《文心雕龍丶體性》篇中說:"夫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

    王安石書法格調高,以"意″取勝。瀟灑俊逸,率真自然。他說:"但凝技巧有天得,不必強勉方通神。″他寫字較快,橫畫喜往左伸展,重心偏右下。穩中有勢。章法較密。

    蘇軾贊曰:"荊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蕭散簡遠,如高人勝士,敝衣破履,行乎高車駟馬之間,而目光已在乎牛背矣。″

    (上圖書法作品為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是上博的鎮館之寶。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8 # 滄海一粟syj

    “唐人重法,宋人尚意”此說最初是爭對書法藝術的評論,唐人書法無論是點畫丶字型結構丶章法佈局都有法度,書界共認書法至唐時為極盛。其代表人物有顏真卿丶褚遂良丶虞士南丶歐陽詢等書法大家,儘管每個人各有其特點,但是他們的書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結構嚴謹,結字章法有度。;而到了宋代,書法則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從美學角度總體去考評,宋人高意書法,雖帶來了一種新的審美意境卻難以與唐人比肩。

    當今書法界出現了一些怪像丶亂像,醜書丶怪書橫行,吼書、鼻書丶射書丶還有怪異書體等,這些所謂書法作品毫無美感,甚至行為不雅。這些作品居然被無知媒體和無良的書法家追捧,真是書界的悲哀,是對美學的褻瀆。

  • 9 # 一葉小舟82704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韻即韻律,法即法度,意即意趣。縱覌書法史,晉,唐,宋是書法發展的三個高潮時期。書法本身體現了二大功能,一是記事,二是抒懷情志。人的精神是客現存在的,但世上沒有絕對精神。宋意既體現了書家的情志,又反映了書家的趣味。宋之蘇黃米蔡無不例外。

  • 10 # 張勁逸

    書法是有時代性的,所謂"宋人尚意",只是後人清代梁巘對宋代書法的高度概括,雖說掛一漏萬。但大致可以在這一著名觀點下分析一下有宋一代書法的兩個特徵。

    一是晉唐已經將書法的疆界開拓的十分成熟完美,面對前輩巨大的造詣,宋代已經在筆法,結構,章法,神采這些"有形方面",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也是有心發展,無空可鑽,"尚意"——玩玩空靈,個人自由書寫的張揚精神意趣,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 ,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於是就只有在無形的意識創新上做點文章。比如宋代以李建中,米芾為代表的書法家,對書法領域的開拓創新發展。

    再一個"宋尚意"的含義,是說宋代書法家,基本是文人學士,詩詞大家所組成的方陣,也就是在繼承晉唐筆法基礎上,兼顧了各自文學家的天賦異稟,使書法具有了"詩言志,書寫意"的意向,賦予了書法更多內涵,個人修養的內涵在裡面。

    比如"宋四大書法家"裡 。領軍"蘇黃米蔡",蘇東坡就是千古風流的偉大詩詞文學家兼書法家,黃庭堅更是以"江西詩詞派"開山鼻祖而著稱,其實還有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等既是文學家,又是書法家,為"宋尚意"書法平添了更多的文人書法尚意的特色。

    至於說書法絕對精神,也就是純書法的破產, 未免絕對化,因為每個時期,朝代,都有其各自書法審美取向,晉唐筆法作為兩座高峰後人無法逾越,但人們書法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還在不斷探索發展中,也就是常說的"藝無止境",

    比如宋,元,明,清歷代,還是湧現出像蘇軾,傅山,吳昌碩,王鐸等彪炳史冊的書法大師,在各自風格筆法上,開拓了書法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一切藝術一旦停滯不前,故步自封也就失去了活力及藝術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最近2場發展聯盟比賽,小將卡考克拿到了32分29籃板,你認為他會重回湖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