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訴祭辭
-
2 # 侃侃驛站
讀書與看書的區別是:讀書是讀出聲來,看書是默默心記。讀書時要用眼睛去看書。
讀書,追求心靈的寧靜; 練筆,記錄生活的美景; 彈琴,感受音樂的意境; 上網,享受現代的文明。 無論時光如何綿延,讓真情永遠;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讓寬容永遠; 無論咫尺還是天邊,讓美好永遠; 無論快樂還是憂傷,讓祝福永遠。
心態左右行為, 行為養成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 性格影響命運。 錢多錢少,常有就好; 人醜人俊,順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 一切煩惱,理解就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
3 # 安慶之聲
看書耶?讀書耶?兩者有何區別耶?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您會說這話就跟沒說一樣,其實這就對了,關鍵看您怎麼理解。
說沒有區別,是指看書和讀書都是視線接觸書,您能說看書和讀書不一樣?您現在看什麼書呢和您現在讀什麼書呢,顯然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除非有特異功能,能用鼻子嗅書。
說有區別也就是說,讀書還是有不同於看書的地方,區別在怎麼“看”上。
對此,前人早有察覺。曾國藩在談到讀書與看書的不同時說:“看者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亦不可混。”難得曾大帥是帶過兵的人,將文縐縐的事也用軍事上的攻防來譬喻,攻自然要快、猛、狠,防當然要穩、牢、久,雖多少帶著點血腥味,但意思卻說清楚了,無非就是看書快,讀書慢。這一快一慢可謂涇渭分明。
看書可一目十行,遇到不認識的字,大可跳了過去,不會礙事的; 也能挑著章節看,將不感興趣的部分都甩了,少點就少點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更有甚者只看了開頭和結尾,就能大言不慚地說看完了,多少能湊和地說出個大概齊,您還不能說他沒看。反正眼睛接觸了書就是看,有什麼收穫就得另說了。
而讀書則不同,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出聲來或者默讀,遇到不認識的字,也非要搞明白了不可,這自然就比看書慢了許多。
顯然“讀”的效果比“看”的效果要好的多,要不怎麼說上學讀書,而不是上學看書哩。當人們誇一個人知書達禮時,總會說這是個“讀書人”,而不會說這是個“看書人”,讀書人顯然是受過正規教育的,不同於一般能識得幾個字的人。能識幾個字的人都能看書,這跟斯文似沒有關係,你就是不躺著、不摳著腳丫、不沾著唾沫星翻著書看,也不見得就是讀書人。讀書人應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
就眼睛接觸書而言,“看”和“讀”這兩個字本身也有很大不同。看是由“手”和“目”兩個字組成,也就是說手能翻頁,目能識字,就能看書。而讀由“言”和“賣”兩個字組成,言賣就吆喝得出聲了,出聲就是讀書了,至於是大聲還是小聲,倒不可強求,默讀雖不出聲,可自己聽得見,也不能說是看書。應當說我們的祖先造字太有水平了,同樣都是視線接觸書,一個“看”一個“讀”,就從構字上把兩者的特徵顯現出來,看書不出聲,讀書出聲,真是一目瞭然,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
4 # 酒無止境
為什麼朗誦能成為一門藝術,就是因為中國漢字除了是象形字寫出來漂亮以外,同時它也具有音韻美,讀出來悅耳動聽。
在我看來一篇好的文章,不僅內容要深刻,遣詞造句也要讀起圓潤流暢才行。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只是看,有些文章的美妙之處我們就很難領略欣賞。
讀還能加深我們對文章的印象,有助於我們更好更快地弄明白文章的意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讀是比看更專注投入的一種閱讀方式,它在層級上要更高一級,如果說看是淺嘗輒止,那讀就是廢寢忘食。
近代中國,很多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寫下不朽經典篇章的詩人作家以及其他在各行各業同樣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物,我們看他們寫的回憶性文章,在他們的啟蒙教育階段有的因為家庭貧困讀書全靠自己閱讀理解,沒有老師講解。其實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們現在稱之為小學階段的教育多數都是沒有老師講解的,全靠學生自己死記硬背,但我們看那個時期也是我們國家大師輩出最多的年代,像吳適、魯迅、錢鍾書等名字可以列出長長一串……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我在這裡敢肯定,要想記住一篇文章的話,看的效果一定沒有讀好。如果條件允許,我是建議喜歡閱讀的朋友遇到好文章的話,就大聲誦讀,最好倒背如流,讀得滾瓜爛熟,一切好處自會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一凸現……
-
5 # 愚翁良知
我想你要了解讀書和看書有什麼區別有個好辦法,那就是你找一本古書,要自己沒看過的,沒有標點符號的書,第一次看就要讀出聲來,我相信不是古文非常好的人是無法正確斷句的,就是看也要返復兩三遍才能正確的斷句。古時讀書要發聲是有道理的,不僅要了解函意而且要表現出他的情感。就是現代小說看書可以內心理解書中的情感 ,如果叫你朗讀出書中的情感也是不易的。現在人們說讀書看書沒有區別。如果要區分他們還是不同的。如果查閱資料一目十行就不能叫讀書。實際上讀書的要求大於看書。所以初學的人有必要朗讀一些書是有好處的。
-
6 # 育人育己漫漫行
看書:一目十行
讀書:字斟句酌
看書:博而不精
讀書:精益求精
看書:《故事會》
讀書:《中國哲學史》
-
7 # 速讀G先生
如果不是學術研究,個人覺得是沒有必要區分讀書與看書的區別的。他們是近義詞,意思差不多,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意思。下面是新華字典的解釋:
我讀書有兩種,一種是漫無目的的讀閒書,休閒閱讀。一種是有結構、系統的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一般是專業書籍:一個系列、一個領域的讀)
閒書就不說了,說一下專業閱讀:
首先,明確一個閱讀方向:你需要將構建自己專業優勢的基礎知識完全掌握。也就是將你所從事的專業領域的經典書籍潛心學習一遍,將基礎知識掌握紮實,融匯於自己的大腦。這是保障你能很好的進行下一步閱讀的基礎。
其次,大量主題閱讀。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讀了十多本書就覺得自己已經讀了很多書了,事實上在當下的大環境下是非常少的,再把它細分到具體領域,那就更是少的可憐了。
我們所說的閱讀,是基於大量的知識積累的一種閱讀方式。按照最有效的閱讀方法,你需要進行大量的主題閱讀。對於主題閱讀,你可以將自己專業領域的同類書籍進行集中閱讀與學習。
在這一過程中,你需要不斷吸收最新的專業動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新的專業內容在你所從事的領域進行更新。所以你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庫,不斷豐富自己專業知識的認知能力。
什麼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這個根據每個人的基本情況(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知識儲備能力等)不同,所以適用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的書籍閱讀,我才用的是快速閱讀法(當然不是走馬觀花的閱讀)。專業的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是一種“腦、眼”結合式的閱讀學習方式。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重複精讀以及做其它事情。快速閱讀的掌握是需要花時間練習的,具體的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體》,我自己練習過的。
最後,閱讀種閱讀後要學會思考和運用。沒有思考的閱讀,對你的影響不會太大。
當你透過閱讀一本書籍獲取一個未知的觀點後,你一定要將這個觀點展開來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知識的加工整理,然後實現知識的深刻記憶。
閱讀後的思考並不是只有在虛幻的頭腦中進行,你完全可以透過筆或網際網路記錄下來。我們最為常見的形式便是讀書筆記與思維導圖(關於思維導圖這裡就不細說了,我上面提到的精英特速讀中有專門的思維導圖的學習和訓練)。讀書筆記是一種有效的思想工具。你可以將自己閱讀完後的書籍進行整合,按照原書作者的思維脈絡,將你所要吸收的未知的重點知識進行整理,透過自己的話進行表述。這裡要強調一下,做讀書筆記一定要用自己得到語言表述,因為如果你作讀書筆記還是使用作者的原話,那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透過你的解讀,你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你對專業知識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什麼是運用呢?運用就是用書本中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你讀的是一本如何克服拖延的書,讀的過程中或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就要學著用書本中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去落實。
讀書是一種複雜的思維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成長路徑。只有花時間、花精力、花心思,才能有所悟、有所獲。
-
8 # 學子成長計劃
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我們會把上學說成去讀書,而不是去看書呢?
兩者應屬於包含關係從字面意思來看:讀書既有看書的意思,也有上學的意思。所以讀書是包含著看書的。
動態和靜態的區別讀書是一種動態,而看書是靜態。
提到讀書,我們腦海裡或浮現出學子們上學的場景;或早讀的時候,孩子們大聲朗讀的情形。
朱熹說:“讀書,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這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結合身體各個感官,共同協作。既有眼的全神貫注,又有手的奮筆疾書,還有口的朗朗書聲。
而提到看書,我的腦海裡僅僅只出現這樣的一幅畫面:一個人坐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或書桌前,靜靜地拿著一本書,彷彿融入到了書裡,成了書中的一條貪吃蛇。
兩者的側重點不同讀書,更側重於學習階段,為了方便學生們加深印象,把書中的知識點記在腦海裡。
看書,則側重於成人,我們默默的看,並在腦海裡不斷地思考,以獲得知識的增量。
我的偏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標籤。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側重於教育方面的書籍。當然一些實用性書籍,我也會去關注。
我看的第一本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這本書也教會我,怎麼去篩選一本書。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來選擇書籍。比如,我是做教育行業,自然會關注教育類書籍多一些。
書籍對我的幫助1、知識的增長:透過看書,我學到了很多學習方法:
如二八定理:一本書,20%的內容裝載在80%的資訊量。
RIA便籤閱讀法:用自己的話來解讀書中的觀點,再結合生活實際來說明,並說出將來可以怎麼應用。
2、自我成長:前段時間看了一本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裡面將了很多自我成長的案列,給了我很多啟發。這也是我堅持看書最初的動力。
3、與人相處的技巧:書本上的知識,大多是經過考驗得來的經驗。當然,也有很多垃圾書。這就需要你自己分辨了。一般印刷過多次的書籍,都是經過了時間考驗的。
4、工作上的成長:我比較喜歡看一些實用類書籍。類似於《人類的弱點》這本書,也介紹了很多關於開展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
9 # 記憶中的貓
看書強調“看”,而讀書含義相對寬泛。看書是指第二對腦神經在工作,兩眼直視書本內容,全神貫注,透過視神經將書本內容傳遞給腦中杻。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鑑賞、記憶等行為。這些符號最常見的是語言文字,其他還有音符、密碼、圖表等也在此列;一般獲取過程使用眼睛觀看,也包括盲人用觸覺來識別凸字等其他獲取方式。
-
10 # 私域流量作者祝福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毛病,我從知識複利的角度談一下讀書和學習吧】
知識是有複利的,通常絕大多數的情況,我們學習到的只是知識的表面現象,一般都不會有什麼用。我們看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都只是一個個分散的知識點,對於作者而言,一個知識點一定是為了也可以講透這個點,但是你不一定能理解。因為理解它需要用到你自己過去的積累,而每個人過去的積累都不盡相同,有的人看一眼就恍然大悟,有的人怎麼也看不懂、沒感覺。
很多人不喜歡讀書、學習,給出的理由是:我讀過的書,很快就忘了,讀書沒啥用啊。
那是因為你書讀的太少,當你在一個領域的知識量不夠多時,就無法達到複利曲線的那個拐點,知識也無法產生複利。
你只讀一本書,知識點是散的,無法相互激發,但當你讀書達到成百上千本後,這些知識點就會相互連結,逐漸形成知識體系。
在你的腦子裡,就會碰撞出新的知識和想法,你的成長會成倍加速。
有時你會不經意迸發出好靈感,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想到的。恭喜你,這就是平時讀書積累的結果,也就是你的知識複利。
-
11 # 娛愚樂
個人覺得,讀比較用心去感受,態度上更為認真。看,就有些隨意了,比如隨手翻一要時尚雜誌這也叫看,但只是走馬觀花而已。
-
12 # 稼潤國學
讀書,看書?這個很重要嗎?這樣的文字轉換,又能帶來什麼?
不是讀書要怎樣怎樣,而看書又要那樣那樣。我想不必糾結於這一文字的差別,免得留於文字表面。
更多的應該是,讀書這件事情。或者說看書這件事情。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國粹名著,值得去洗洗品讀,感悟。是“讀”也好,是“看”也好罷。
-
13 # 石門紅葉滿山谷
讀書與看書是兩個不同的過程。看咱們的毛主席,在戰爭年代,騾馬上馱的最多的不是金錢,不是食物,而是古今中外的書刊,讀書,在他的生命中一直延續。在晚年的臥榻上,書佔了將近三分之一。
讀是深入,
看是瀏覽,
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讀書,須有筆在左,看到緊要處,在書眉處寫上幾筆,在重點處劃一下。特別重要的,在筆記本上記下來。日積月累,積攢下豐富內容,受益終身。
看是閒談,是過客,是天空中飄過的一絲雲朵,看過就忘了。所以,
要讀書而不是看。
-
14 # 月來玥開心
讀書與看書區別有多大?
自我感覺兩者區別很大,
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
那時候都有早讀課,
早讀課上老師都會要求你大聲讀書,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在教室的時候,
我們都會大聲的認真讀書,
老師一離開教室我們立馬變得鴉雀無聲,
那個時候差不多每個學生都不愛上早讀課,
都覺得讀書沒意思讀的口乾舌燥太累人,
現在想想那時候老師讓我們早讀背課文,
都是為了讓我們,
把所學的知識裝到大腦裡記在心裡,
將來學以致用。
如今很多時候很少去放聲讀書,
都是靜靜的默默的看書,
遇到書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會做標記。
最近我發現好多城市街頭都建立了自助圖書館或書屋,
人們在茶餘飯後也開始重視起了閱讀和看書,
有的電視臺還做起了關於讀書的節目。
雖然讀書與看書從形式上有實質的區別,
但是不管用哪種方式來獲取書中知識的養分,
都會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得到昇華和洗禮。
回覆列表
我認為讀書與看書並無何大體區別。這是我在部落格中看見的一篇日誌,我認為言論甚合我意。
日前,看了一篇博友的文章,文中主要描述了她在十幾年的“寒窗”中所讀(看)的各類書籍的情形,文筆流利。此文引起眾多博友的評論。其中有一位博友評論道:“讀和看不一樣”的。他指出:“讀”,“起碼手邊要放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不認識的不敢唸的字要查,包括有時出現的英文”,而“看”,他認為是“靠在枕邊,一目十行就行了,一帶而過”。 “所以,讀書和看小說絕對不一樣”的。
且不論上述他寫的文字中有沒有筆誤。我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讀書和看書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只要他識字,只要他手上有書,我們就能說他在讀書或者說他在看書。”
這個觀點自然引起博友帶嘰諷性的反駁,“看來不在同一交流平臺,讀與看不一樣”。並進一步論道:讀,用嘴用心,看,用眼用心。讀,是解讀。
在這裡,我仍堅持愚見,並繼續延伸自己的觀點。那位博友說得很有道理,但太絕對了。看,是用眼,可難道讀,就不用眼嗎?不用眼看,如何讀出聲來?此其一。
其二,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在看書的時候,我們為某一章節某一段落甚至某一語句的文字所吸引,所欣賞,所共鳴,於是就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那麼,這個時候是看還是讀?是不是看中有讀,讀中有看?
其三,看的時候,不一定用心,就象那位博友說的,可以“一目十行”。那麼,這個時候,眼,用了,可心,用了嗎?讀的時候,也不一定用心。比如讀一首熟知的詩,我們就單單讀出聲來,用以自娛,就不一定要用心去讀。如果讀那些難懂的文章,如古文,自己認為需要去全面理解,那的確會用心去“解讀”它。如果不是做學問,只是一般泛泛而讀,泛泛而看,我想不大需要在枕邊時時備著一本《現代漢語詞曲》的。就是用心讀,也不一定要一定用上《現代漢語詞典》吧,人家全都明白書中的內容,全都認得書中的字,全都理解書中詞字的意思,何用詞典呢?
其四,“讀”的含義廣泛。我們說“讀書人”,一般指具有一定知識的人,如果按狹義理解,那麼那些“讀書”的人是隻會讀書,不會看書了,豈不可笑。日常生活中,問某一朋友:這本書你讀過沒有?或這本書你看過沒有?這其中“讀”和“看”有區別嗎?還有,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學生寫讀後感,那麼,這些學生一定要用嘴讀出老師指定的書的內容後才能寫讀後感?難道光看了書而不讀出聲來後而寫成的讀後感,該叫看後感嗎?
其五,就按《現代漢語詞典》來解釋“讀”,君不見,詞典中對“讀”的解釋就有讀和看的意思。該詞典上說,讀,閱讀,看(文章),讀者。《新華字典》裡說得更簡單了:讀,閱讀,看書。那《辭海》、《辭源》上怎麼說,不查也罷。我說的是引申義,而引申義為現代廣泛所運用,體現了漢字強大的生命力。既是引申義,也就能說明讀書和看書在一般情況下並無嚴格區別,不象那位博友非要分別得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楚的那樣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