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限sir
-
2 # 阿豪說
佛系
佛系,網路流行詞。
釋義;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佛系”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表達一種“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的心態”。
可以是過不下去生活時聊以自慰的“阿Q精神”,也可以是缺乏向社會上游爭取的以熱愛生活為藉口的逃避努力。
還是看個人看法不同,各有計較。
看法1:佛系背後是因為現在年輕人太累了,社會固化引起的退縮。
網友:“我確實沒力氣爭了,房價那麼高,我也不想讓父母和爺爺加起來辛苦攢的約90多萬給我交首付,我壓力好大。我父母60歲退休,可能還要延後,我倒不如不爭,留下他們的積蓄可以讓他們幹到不想幹了,累了,可以自己提前退。我自己慢慢來吧,時間大把的。”
“房價那麼高”“我壓力好大”“我想讓父母早點退休”,從這些想法裡,我們可以瞭解到現代人為什麼會“佛系”。
“我們那一代那麼苦,也不是都靠著拼搏有了今天的生活?你們舒舒服服過來的,有什麼資格講要‘佛系’?”
舉個例子,爸媽總是教導我們“好好唸書,考個好大學”。
可是,好好讀書有什麼用呢?在河北的考生,5點起床,讀到11點,吃飯有時限,甚至上廁所也要在10分鐘內解決,也不一定
能上個好大學。而同樣的成績,在北京可以上清華北大,是不是很讓人“喪”?
同樣,三年苦讀高中,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會發現上大學有什麼用呢?985的畢業生也有35萬,崗位卻沒有增加多少。房價那麼高,就說除去北上廣深的超一線城市,就是在廈門,只靠自己的月薪,自己不靠貸款買房也是幾乎沒有可能的。
再次,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你努力一下就能縮短的了的。
社交媒體使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更加透明,失望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更加明顯。在你為了一頓飯10多塊而心疼的時候,發現當時一個學校的同學已經去馬爾地夫度假或者英國劍橋鍍金了。
這時自然而然的就會蔓生出“佛系”哲學:與其,活得那麼累,幹嗎不接受現實,好像心理還好過一點。
看法2:“佛系”的背後年青一代被灌輸過太多的“成功學”而逆推動出來掩飾內心焦慮的流行詞。他們不是不爭,而是不想讓別人再說三道四。
網友:“家長讓孩子上學不是為了開闊眼界尋找自我,不是想要出人頭地發大財,衣錦還鄉。”
長輩總是侃侃而談年輕人要“有衝勁”,我們也想啊。但是現在圈子比較固定的,往上走一個物質階級有多難我們都知道。越有錢的越容易有錢,你沒能力沒錢的,很多時候自尊都很奢侈。
另一方面,還是有很多人教育小孩,找個國企工作,衣食無憂了。這時,談“儒系”反而被笑話吧,“佛系”更加穩定安了,我看到也有越來越多“佛系養兒”,寧願希望讓孩子快樂的成長的。
看法3:在中國,大多數人還是要爭的,“佛系”被熱炒還是因為他還是小眾群體的描述詞。因為在中國,不同於西方福利國家,“佛系”很難體面的生存下去!
網友:馬家輝說得很對,大多數人內心是不願意去爭,但是沒辦法啊在中國你不爭過的就太慘了。
其實我個人很喜歡畫畫但是家裡沒這條件啊,我要是選擇去畫畫過得肯定很慘,畫畫想要賺錢太難。沒辦法我只有去學金融,因為金融好就業收入相對其他行業要高一截,你想去追求那些東西你沒那個條件,只能去爭。等你比較有錢了,你的下一代才有選擇權。選擇權是個奢侈的東西。
根據一份可信度較高的調查:在歐美國家選擇“happy family”的佔大多數,在中國,大多數人也追求“happy family”但更多人選擇”rich and famous”。
這件事反應的還是馬克思的老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歐美人對rich的嚮往代表了野心、代表了對極致生活的渴望,但即使實現不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因為社會保障足夠的好;而中國年輕人的rich的嚮往,更多的表明了對未來生活的憂慮和將來的不確定性。中國的弱勢群體生存有多難,別說生活了,美滿的家庭更是無從談起。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有基本生活要維繫,如果不能rich and famous,人生將會很悽慘,普通人的人生沒有房子住,被人看不起,經不起一場大病、經不起一場意外!所以拜金傾向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現實造成的。
網友:我理解的佛系,是活在當下吧。 如果你感到沮喪,那你活在過去;如果你感到焦慮,那你活在未來;如果你感到滿足,那你才活在當下。身到底有什麼過不去,解不開的。不管什麼系,開心就好。按我的話說,如果沒有時時掛在嘴角的微笑,那根本不是生活。
總結起來,一邊是隻知道不斷進取,不知道放鬆休整是為了下一步更好的進取,一邊是徹底放任自流,都不行。中間關鍵還是度,一般人都控制不注,因為沒有理性,有的並且沒有這個概念,更提不上控制度的概念。
失敗成功中間存在運氣,成功的人認為人有志向事皆都能成,他恰恰忽略或者沒意識到自己是個在未知道理中的幸運兒。失敗的人為自己能力有限,不思進取變成現代佛系,一切都已經定數不會改變,只看見不斷進取,看不見上升機會和可以休息,所以就會感覺很累。
一切從用心開始,不用心只能看見表面,不能看不見根子。
我覺得吧,還是要年輕時講“儒”,中年後講“道”。在喜歡拼搏就開心的拼搏,到喜歡安逸就舒服的安逸。但最終要了解自己要什麼。這需要一個過程,可能很漫長。
-
3 # 平安福留心理諮詢
所謂佛系,也只是個人的一種對人對事的生活態度罷了,所謂的好壞只會體現在對於對於一個人的作用是否是積極的和向上的,這個因人而異,對於一部分人來講,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才是自己最佳的體驗,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這種狀態讓他們失去奮鬥的動力,讓他們自甘平庸,為自己不努力找藉口。
打著“佛系“的招牌的“偽佛系”是這樣的:他們年紀輕輕,人生閱歷不多,心理素質脆弱,畏懼事情過程中的艱難,不想面對失敗造成的痛苦,轉而給自己立下了無慾無求的人設。其實,這不過是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是一種現實的逃避行為!
我們受到的儒家思想影響比較深,儒家講究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事態度,每個人都是盡人事而不聽天命,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回報。
所以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許多人認為“佛系”太過於消極難以接受,其實那是“偽佛系”“佛系”不是真的佛,無慾無求也不是消極墮落,隨遇而安,不求上進,真正的“佛系”是一種心態,當我們自身清楚努力去做發現結果並不如人意的時候,接受客觀事實,承認其中的錯誤和不好,勇敢坦誠的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佛系”並不意味著放棄 ,而是說明“我想通了 我得繼續下去 努力好好的的活下去”,永不放棄!選擇佛系,不是對生活的妥協,選擇佛系是對生活的挑戰。接受自己的不堪,不屈從於現狀 ,不卑不亢的面對生活!“佛系”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可以被打倒,但決絕不會輕易出局的生活態度。
-
4 # 讀希爾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覺得佛系不值得提倡。
首先,我們需弄明白佛系的意思,佛系在百度百科的主要意思指無慾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
其次,想一想自己目前的狀態,至於我,還是很年輕的,當下應該為自己的目標和夢想而奮鬥、努力。此時,如果以佛系地狀態生活下去,安於現狀,沒有努力的動力,那麼日後再很難有理由說服自己以另一種再去付出努力。這樣猶如溫水煮青蛙一樣,我會失去跳出舒適圈的勇氣和能力。所以,現在,佛系對於我無益。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還是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請不要佛系,應該勇於突破自我。如果你對現狀很滿意,想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上,那麼佛系一點,內心平和地生活下去也未嘗不可。
-
5 # 和書同影
主要是指無慾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清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
日本社會壓力大,房價高,這種高壓力之下容易迷失自我。久之誕生出很多不結婚、不生育、不買車、不買房、不消費的“佛系青年”。
他們在工作中喪失熱情,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索性放下執念,不喜不悲、不怒不嗔。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慾望的社會》中寫道: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佛系青年,本質上其實是怕失敗,為了逃避失敗的痛苦不去嘗試,也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
人生不長,失敗、成功能豐富人生歷程。體驗過失敗,體驗過成功,待年老時,才不會後悔。
-
6 # 情天帝
佛系只是一個信仰,一個方向,該爭取的還是要爭取的!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適用於任何事或物或人!加油!好好思考三分鐘,你一定會有滿意的答卷的
-
7 # 常心維恙勿跌順暢
任何事物的區域都會有雙面亦看每人自取與需,個人思慮的差端怎能全融於一而無生偏差歪經呢?或許在無奠基潛沿的基本,執途的佛系終亦抵擋不住旁外紛擾的是非漸漾,人心逐由心聲所暢違背常途邊量。
-
8 # 一孝傾城
世間萬物,有利有弊!
佛系,流行詞,該詞的含義是專注於事情發生的過程,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態,不注重結果。
如果每個人對待任何事情都是佛系的心態,那麼很難產生競爭,也不利於優勝劣汰,更不利於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所以不能鼓勵全部人都用佛繫心態去生活,人生百態,尊重每一種活法!
試想一下,科學家們都佛繫了,如何研製出重大成果?外國武器越來越先進,我們如果不思進取,順其自然,恐怕就要落後捱打了。很多的成果,都是靠拼命奮鬥才得來的,如果只是聽天由命,不爭不搶,恐怕很難有所進步!
其實我就是一個比較佛系的人,尤其是在工作上,不想升官,因為升官以後操心太多,太累,看到很多領導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拼了命的搶位置升官!我寧願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陪伴家人,照顧家人,這些對我來說意義更大!
就比如這次疫情,我從大年初五到現在兩個月沒回家,一直在一線奮鬥,領導說我接下來提升機會很大,讓我繼續努力,可是我說我志不在此,持續工作,是為了對得起自己這份職業,對得起黨員的身份,並不是為了升官得權!
我不喜歡那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只喜歡安靜幸福的享受我這短暫的一生,照顧好老人,陪伴好妻子,我心足矣!
一個人一個活法,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好,也不必強求,如果因此而讓自己過得不快樂,那就得不償失了!
-
9 # 似鹿似馬似飛花
從地球上出現第一條DNA細胞開始,細胞就需要不斷分裂、進化,逐漸演變成不同物種,在這個資源有限的世界頑強的活下去,不然會就會面臨淘汰出局。
這個世界在執行其它規律之前,其基礎建立在叢林法則之上,換句話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過早選擇佛系生活的人,無疑會失去競爭力、激情、動力、技能……從而被社會拋棄,所以對頂著佛系名義,實則為了心安理得散漫和逃避生活的人,這一定是弊大於利!
認識一個高我很多屆的校友,今年42歲,經營著一家清吧不溫不火很多年了 ,平時喜歡紋身文化、機車文化,他的父親是我的母校上個世紀有名的書畫教授兼院長,在國內書畫圈有一定名氣。
後期藉著自身的光環和鮮明標籤,其父親成立個人工作室,奔波於日本、新加坡、法國等國家進行作品展和文化交流,一家人的生活在二線城市來說,90年代開始就算得上中等偏上了。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下,這位校友應該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結果完全相反。
他自認為是佛系青年!年輕時候對任何事都是三分鐘熱度,卻總是擺出對勝負、輸贏、好壞的不屑一顧,覺得別人的評斷沒必要,世界那麼大,自己活的開心就好,不用太為難自己。
換了很多工作,沒有一份能做的長久,父親曾提議讓他跟在他身邊做策展、助理的工作,可他拒絕了,說自己想開一家清吧,原因嘛,他自己挺喜歡酒的。後面父親資助了他現在的酒吧,截止到目前已經經營三年了,好的時候能收支平衡,差的時候貼錢經營,不是其它的原因影響了收益,而是他佛性的態度決定了結果 ,他說:“我開清吧,就是想懂品酒的人過來喝酒聊天,相互交流,自己好朋友也偶爾有聚會的地方,不喜歡做什麼廣告宣傳,沒意思,懂這家店的人自然會懂。”
近兩年,書畫市場不景氣,加上父親年齡大身體不好,父親說今年會停止對他清吧的資助,讓他自己多努力,他覺得沒關係,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關門的話可能是就是緣盡如此。除了事業上佛性對待,感情上一樣佛繫到無語,42的年齡還是未婚狀態,無子女,談過兩次短暫戀愛而已。
他從未主動追求過女生,自己雖感覺孤單寂寞,可是偏偏自己沒有一點積極性,只能透過中間人介紹接觸異性,每次結果都不如意,不是開場就涼涼了,就是半道被人甩了,不願多說怕顯得膚淺,不願多做怕顯得殷勤……佛系愛情觀,一直單到現在。
我始終認為,佛性是對待生活中小事情,灑脫點更快樂,但人生大事中,比如打拼事業、結婚生子、學習提升,千萬不要在應該奮鬥的年齡選擇了安逸,也不要為自己的懶惰自私,平庸散漫找無端藉口,這樣只會讓自己一手好牌打爛,一步步毀了自己人生。
不知道是因為現在的生活給人們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還是人們在經受了生活折磨之後選擇了規避,使得人們自我放棄,或者說想找一個具有安全點的地方來保護自己,越來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選擇了佛系。這種佛系表現在生活中就是對什麼都看得開,或對什麼都不以為然,以自我為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工作中呢,能幹就幹,不求有多麼突出的業績,不爭不搶不論,但是也不會因為工作儘可能多的付出自己的時間,也缺少了幹勁兒。
這種佛系讓我們活得更輕鬆,更坦然,無慾無求,故也不用低三下四,但對於年紀輕輕我們來說是不是過早的放棄了另一
回覆列表
所謂的佛系會害了人,其實我並不贊同這種說法。佛系中所講的。基本都是勸解世人從善,當然在這社會中一直向善也不可能。凡事有它的兩面性。就像生活中參假一樣,我們自己需要去分辨,就像這次疫情一樣,這麼善良的舉動,我們有什麼好分辨的?還會有人說這是害人嗎?當然不會。除非腦殘。在我們生活中,尤其是最近這幾年,正能量一直表現的比較突出,而且很受歡迎。這其實就是我們內心已經丟掉了那份善良。再次被重新拾起,才會顯得無比珍貴。說明我們大多數人說心裡缺少那份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有些事情能幫就幫一把。就像我們相不相信因果關係一樣。而對於我個人來說,也不算是真正的佛系。三七分成吧。我是說四六分成更現實一點。佛系中有好多東西需要我們自己去學習,去體會,這能量的東西需要提取,分享。消化,應用。說實話,我感覺這兩三年和身邊的人交往其實沒有那麼困難了。套路也沒那麼多了,謊言也減少了。這或許就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吧。佛經的基本原理就是勸人從善,凡事需要靠自己去理解。還是那句話。佛系會害了人,其實我真正的不贊成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