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銘辰殿下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人們提到諸葛亮,往往評價他幫劉備制定的軍事戰略《隆中對》是“高才天下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甚至稱其為“萬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過若正視歷史,可看出《隆中對》確定的目標並非三國割據,而是要一統天下,這個戰略意圖最終以失敗告終。熟讀史書的毛澤東在點評時便認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劉備把軍隊分散在四川和荊州,犯了兩線作戰的大忌,這正是致敗之源。

      公元207年,困於新野的劉備親顧三請感動了諸葛亮。這位年僅26歲的隱士為劉備獻策,選擇了先奪荊州為家、次取四川,再兩路北伐爭天下的發展方向。這番縱論天下大勢的《隆中對》,使潦倒無助的劉備有撥開迷霧見雲天之感,隨後按策實行。而實際上,劉備儘管一度成由《隆中對》,最後敗也由《隆中對》!

      《隆中對》中確有高明之處,古今戰略家對此都有共識。諸葛亮主張實力弱小的劉備不要與北方強敵曹操爭鋒,也不可向江東“地頭蛇”孫吳兩代盤踞的老巢發展。不過他的“三步走”戰略方針卻考慮不周,其中第一步奪取荊州,便違反了避強擊虛的原則。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且河流交錯,曹軍和東吳都勢在必爭。赤壁之戰獲勝後,劉備控制了荊州,派關羽負責鎮守。公元219年,劉備率主力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關羽也進攻襄陽,企圖呼應。結果軍力很弱的關羽隨即遭到曹操、孫權兩軍的夾擊,敗走麥城。而此時劉備的主力正在漢中,與荊州千里之遙,無法及時馳援,關羽身死地失。諸葛亮所設想的兩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3年後,劉備反攻荊州,連打700裡山隘險關,全軍疲憊不堪,終遭大敗,蜀漢衰落的大勢從此不可挽回。

    若今天的戰略研究人員為劉備謀劃,應該會把根據地選在漢中而非荊州。此處距新野不遠,統治者張魯行“五斗米教”,剝奪平民財產統歸教產並取消貨幣,生病靠唸咒而不吃藥,簡直與邪教無異,其部戰鬥力也弱。劉備率軍攻佔當屬不難。落腳後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隴西。另外,在諸葛亮剛出茅廬時,曹操便以主力南下爭荊州,這勢必同孫權火併,正好利於劉備,可惜這一機遇未被抓住。《隆中對》12年後,劉備才攻取漢中,曹軍卻在七八年前已佔關中、西涼。若是劉備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強大騎兵,統一天下的目標便有可能實現。可嘆諸葛亮計不出此,估計是因古代資訊流通不暢,不大清楚西北、西南形勢。

      縱觀中國古代,有一基本規律——凡南北分裂者北強南弱,凡東西分裂則西強東弱。其根本原因,便是東部和南部養馬困難,缺乏騎兵便難取得陸戰優勢。後來諸葛亮北伐時,就面對蜀魏實力相差懸殊的事實,尤其是川中山地兵難以在平原擊敗魏軍鐵騎。這位賢相縱然把“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發揮到極致,最終也無法挽回“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戰略上的錯誤無法用戰役的勝利來彌補,《隆中對》戰略之誤,也不能以盲目歌頌賢者的溢美之詞來掩蓋。

  • 2 # 手心我心bxl版

    一怨劉備,吃飽了撐的,把自己從隆中搗鼓出來,自已偏偏還早死,留下一群蝦兵蟹將,真是不負責任。二怨曹操,這老賊太厲害了,連手下的一群幫兇都不是菜鳥。三怨命,就是命該如此的意思。

    唯一不怨的是阿斗,一句樂不思蜀也,即使諸葛亮早就算到,總不能把鵝毛扇焚了吧?

  • 3 # 水一白聊歷史

    無所謂怨誰、怪誰的問題。《隆中對》既是一份美好藍圖,也是諸葛亮的一份面試簡歷。諸葛亮為他的老闆劉備指明瞭正確的方向,他也順利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雙贏的交易。

    諸葛亮心知肚明,當時的曹操雄據江北,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可以輕易撼動的,而孫權佔據江山已三世(孫堅、孫策、孫權),早已民心所向,也很難動搖。反而有機可乘的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和漢中張魯。所以諸葛亮借曹操以弱勝強戰勝袁紹給劉備增添信心,並給他定下目標——先取荊州、再佔益州,再拿下漢中,安撫南方少數民族,並扼守要塞,以圖稱霸大業。

    諸葛亮當時的設想也是以“三分天下”為第一目標,至於說後來的“成霸業、興漢室”、是否能一統江山,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果說有個重要變數的話,是諸葛亮所期待的“天下有變”未能出現,反而是“蜀漢有變”了,關羽丟掉荊州、劉備敗走夷陵,接連的兩次敗仗已經不足以支撐蜀漢一統江山了。劉邦當年從漢中、巴、蜀打下江山,面對的是諸侯的並存,而諸葛亮所面對的卻是兩個統一的大國,形勢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也無所謂怪誰怨誰了,諸葛亮在當時不過是一個隱士,能夠得到劉備的重用,既是他能力的體現,也是劉備敢於用人的結果,一如當年劉邦啟用韓信,只不過,形勢、格局都完全不同了,結果自然也不一樣了。

  • 4 # 德馨先生

    一、《隆中對》化為泡影,第一責任人就是劉備。

    二、《隆中對》核心思想是劉備先佔據荊州,再奪取西川益州,待天下有變,令一上將(就是指關羽)率荊州之兵進攻宛、洛;劉備率益州之師以出秦川。

    三、《隆中對》說的很清楚,第一是待天下有變,第二是兩路同時出兵。很顯然,關羽率領荊州之兵攻打樊城是一路出兵,劉備並沒有從益州出兵以出秦川,而且天下也沒有“變”。

    四、關羽率領荊州之兵攻打樊城,劉備並沒有阻止,而且關羽率領荊州之兵攻打樊城時,肯定是劉備授權的,因為諸葛亮沒有這個權力。

    五、所以說,關羽丟失荊州最後兵敗被殺 ,《隆中對》戰略目標化為泡影,劉備難辭其咎,需要負全責。

  • 5 # 路留星

    諸葛亮在《三國志》、《三國演義》中都有出現,筆者主要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隆中對》作為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詳細分析,化為泡影,筆者認為主要應該有三怨。

    第一,怨未得天時,也就是所處的時機影響了《隆重對》宏圖的達成。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扣押,去曹操處尋找母親前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在徐庶走後,司馬徽來劉備處找徐庶敘舊,錯過了。劉備趁機問了諸葛亮的情況,司馬徽在臨走時直接點出臥龍出山不得其時。在上方谷戰鬥中,諸葛亮充分利用了上方谷的地利,將司馬懿父子困在谷中,用火攻之。卻不料天降大雨,司馬懿父子趁機逃走,諸葛亮也意識到未得天時。

    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第二,怨有些時候不得人和,主要是指劉備、劉禪等。劉備在位時,大部分時間對諸葛亮的計策言聽計從,也取得了許多成功,比如火燒新野等。有幾次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計策,影響了《隆中對》宏圖達成。曹操來襲時,諸葛亮建議奪下荊州作為根據地被劉備否決,劉表死後,蔡瑁、劉琮篡位,再次建議奪荊州被否決。在關羽被呂蒙所害後,不聽諸葛亮勸告,興兵徵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蜀吳聯盟,在之後和陸遜的對戰中更是損兵折將。在劉禪在位時,諸葛亮大破曹真、折辱司馬懿,大勝之時被劉禪遣使者召回。

    使命徑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詔已畢,仰天嘆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後再難得此機會也。”

    第三,諸葛亮自身的原因,怨自己。在劉備拒絕自己奪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就該意識到《隆中對》的宏圖會受到阻礙,應該儘量想辦法讓劉備妥協。劉備臨終時給了諸葛亮很大的許可權,不排除試探的意思,但只要諸葛亮想把劉禪趕下去,自立為王,還是有辦法的,不過這不是諸葛武侯的作風。在後期諸葛亮不聽劉備遺言用錯了馬謖,致使街亭這個軍事重地丟失,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戰局。

    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筆者主要從天時、人和、諸葛亮自身三方面來談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歡迎交流補充。

  • 6 # 泰安方圓

    《隆中對》化為泡影根本原因是漢朝由盛而衰氣數已盡!諸葛亮有曠世奇才、沖天之志,然天意不可違,漢朝滅亡是大勢所趨,殘酷的現實只有面對無奈接受!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真如劉備所說如魚得水!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很快扭轉被動局面,由弱變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關羽

    被殺激起劉備怒火!誓滅東吳,諸葛亮再三勸阻,劉備執意不聽興兵伐吳,終被東吳火燒連營含恨而去!只可惜劉備之子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縱使諸葛亮有經天緯地的才華和膽略、也難以實現劉備恢復漢朝偉業的遺願!最終懷著深深的遺憾、星羅五丈原!《隆中對》化為泡影怨之怨大漢氣數已盡、諸葛亮生不逢時!

  • 7 # 西語世界

    隆中對從一開始到後面一直未能實現,第一點還是大勢所趨,漢室氣數已盡,而劉備卻要以一己之力匡扶漢室,自然諸葛亮的計劃無法得以實現。

    那麼我們從客觀上來分下當時的局勢:

    一,內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還只是手下只有劉關張,加上趙雲等寥寥幾個大將而已,以至於後面安排任務,都是十分困難的,起步就已經算晚了

    二,外部:當時曹操已經十分強大了,攜天子以令諸葛勢不可擋,而天下歸心曹操已經是大勢所趨。

    三,後來的對手司馬懿也是三國過最厲害的角色,一點也不比曹操差。所以後來的發展程序越來越不往諸葛亮事先預計的路線發展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的隆中對自然很難實現。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隆中對具體講了什麼內容:

    原文如下: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

    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後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最後諸葛亮還是未能實現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大業,只能是完成了一半的唱想,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然而諸葛亮怨恨的人不是關羽,也不是和他棋逢對手的司馬懿,而恰恰是其自己。

    從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一役把司馬懿比如谷中。準備用火攻時,天空突然下雨了。

    這一點來說,是其運氣太差了。恰恰是司馬懿運氣太好了。

    兩相比較諸葛亮還是輸在了自己身上,怪不得別人。

    諸葛亮最後還是成了一個悲劇人物

  • 8 # 淡忘憶

    前言:

    《隆中對》化為泡影了嗎?個人認為並沒有,只不過實現得不完美而已!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對比上面文字,《隆中對》的初步目標是實現了的,三分天下、地擁荊、益,劉備和諸葛亮快速地完成了準備工作,但敗在了總決戰的前夕。

    諸葛亮應該怨誰?誰都怨不了,實在要怨,就怨天!

    主要漢室氣數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漢朝開國到《隆中對》的時候,已歷400多年,已然秩序混亂、禮樂崩壞、諸侯割據、士民失心,士族和農民等的階級矛盾無法調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漢室已非簡單的修修補補就可苟延殘喘,而是非要破而後立重建秩序了。

    劉備、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看不出這點嗎?兩人都是人傑,不可能連這點也看不透。但依然提出“漢室可興”的口號,內中原因諸君自行解讀。

    次要原因是“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關羽荊州之失、劉備夷陵之敗讓這句話成為泡影,失去了決勝中原的條件。但即使條件存在,他們就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嗎?去了就一定會贏嗎?

    要麼,不會去。要麼,去了也是敗!

    結論:《隆中對》就是總經理諸葛亮對董事長劉備的應聘簡歷,總經理諸葛亮的承諾大部分是實現了的,建立起了劉蜀集團。但總經理的老闆是劉備,不是漢室!振興漢室不是老闆的最大利益。

  • 9 # 孫子乾坤

    毛主席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一針見血的指出《隆中對》的戰略漏洞就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這一點評,前無古人!

    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是兵法的集大成者。他評點《隆中對》時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二分兵力”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失誤。道前人之所未言,充分體現了他作為偉大軍事家的獨到眼光。他也在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指揮了多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經典戰例。

    除了毛主席之外,歷史上還有很多人指出隆中對的缺陷。

    北宋學者蘇洵《權書·項籍》一文中,認為項羽雖然勇武,但“慮之不長,量之不大”,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咸陽以制天下,最終導致垓下之亡;並由此談到諸葛亮的重大戰略失誤:蘇洵認為,諸葛亮讓關羽一個人守在荊州,主力在西蜀建立根據地,這就是一個極大的戰略失誤;同時,西蜀之險,既無法保證偏安一隅,更無法以此為根據地圖取中原。

    北魏時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崔浩如此評論諸葛亮 “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認為諸葛亮以巴蜀為根據地的《隆中對》只是下策。

    由此可見,諸葛亮首先應該怨恨自己:智慧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學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