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文而勝以文而敗

    以愛君而聚兵,兵氣已散,用不了了

    整個士大夫也不支援,沒有道德高地,當事人比我們看的明楚

  • 2 # 媚之夭夭

    如果曾國藩打出驅除韃虜口號再爭取列強支援,能否和清庭抗衡?

    在曾國藩一生中,特別是攻下金陵後,前前後後不下四次有人慫恿曾國藩上演“陳橋兵變”,就是他的弟弟九帥曾國薈也曾提議過。但是曾國藩每次都是嚴詞呵斥!因為在他的思想腦子裡幾乎沒有過這樣的“雜念”,他是一心一意做一個忠君的賢臣。

    那麼,正如題主所說,來個假設打出驅除韃虜的口號爭取列強支援,還是無法和清廷抗衡!

    為什麼呢?

    一,單靠湘軍孤掌難鳴!

    大家都知道,湘軍的鼎盛時期就是攻下金陵的時候!但是,朝廷知道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打下金陵後已無仗可打,也擔心他擁兵自重,立即下旨讓他裁軍。

    這明顯就是擔心他坐大後,做出對抗朝庭之事。

    為了消除朝廷的疑慮,經過一番權衡,曾國藩還是立即響應朝廷旨意,裁軍。

    如果,曾國藩不裁湘軍,擁有20萬人馬,喊出韃虜口號可以自立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

    放眼看去:當時湘軍的文士有哪些?能戰將帥有哪些?

    其實寥寥無幾。就拿指揮作戰的帥才,彭玉粼擅於水戰,曾國薈的軍事才能相比於左宗棠,那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單憑湘軍的實力,如果要與清廷抗衡那是自不量力。

    二,就算喊出韃虜的口號,支援響應者幾乎無人。

    就算曾國藩喊出韃虜的口號,響應和支援他的人可以說是很少,甚至是沒有!

    為什麼呢?我們逐一分析。

    1,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大家都知道,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之所以李鴻章官運青雲直上,跟曾國藩鼎立推薦分不開。可是,李鴻章做大後就跟曾國藩反目了。他當然不會響應支援了。

    2,左宗棠!左宗棠的軍事才能眾所皆知,也自詡真亮,也是忠君賢臣,別看他跟曾國藩是同鄉,如果曾國藩要反,他也不會支援!

    3,僧格林僧和他的八旗子弟,更加不會支援曾國藩!

    更重要的是:在湘軍攻下金陵時,朝廷也擔心曾國藩生反意,在其周邊都駐紮軍隊。一旦曾國藩有異常,朝廷一聲令下,周邊呈合圍之勢,就是一個大口袋!

    由此可見:就算湘軍攻下金陵後,朝廷也時時提防著曾國藩和湘軍的。所以湘軍根本沒有跟清朝抗衡的機會和條件!

  • 3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既然你誠心誠意地發問了,那我就大發慈悲地告訴你,這根本不可能。

    驅除韃虜的口號會讓曾國藩站在整個滿清民族的對立面。

    驅除韃虜是孫中山等革命先輩提出來的,其中“韃虜”是指滿清政府。

    但在後來,孫中山先生不再提起驅除韃虜的口號,而是專講民族主義。

    原因是革命目的是推翻滿清政府統治,而不是激化滿漢民族矛盾。

    因此,孫中山先生將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即漢、滿、蒙、藏、回五族平等,團結統一。

    曾國藩作為滿清臣子,如果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一為不忠,二則引起滿清人民不滿。

    而當時滿清政府雖然腐敗,但大勢依舊掌握在滿清人手裡,而且有不少人對滿清政府忠心耿耿。即使是孫中山也不得不拜訪原清朝攝政王載灃,來安撫滿清遺族。

    曾國藩曾大肆屠殺太平天國義軍,無法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援。

    曾國藩想要驅除韃虜,就必須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援,否則他勢單力薄,難以成功。

    但曾國藩偏偏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肆無忌憚地殺害了不少普通民眾,人送外號“曾剃頭”。

    曾國藩曾在攻破南京後,實施三光政策,分段搜捕太平天國民眾,然後殘忍殺害,人數竟多達十萬。

    如此殘忍行徑,即便曾國藩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也不會有多少民眾肯支援他。

    無論曾國藩能否得到列強的支援,都是一個死局。

    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確實可以有能力與滿清政府抗衡,但西方列強最喜歡的就是利益。

    滿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紛紛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白銀,又怎麼會輕易為曾國藩將自己的錢袋子給捅漏呢?

    除非,曾國藩能讓西方列強得到更多的好處。可這樣做,曾國藩與滿清政府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謂抗衡變成了謀取一己私利,只怕到時候,曾國藩更不如歷史上原本的曾國藩了。

    【自己的一點小小的看法,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 4 # 歷史的行程

    首先,曾國藩起家靠的是孔孟之道,以忠君愛國保衛聖教而建湘軍,如以此為憑,起兵造反,意識形態上站不住腳。

    其次,列強從來都願意扶持一個不太得人心的政府,如此才能讓他更依賴帝國主義的支援,除非實在不中用,難以確保國內穩定。

    第三,造反難度太大,此時的清政府尚有蒙古僧格林沁部,或有一戰之力,左右左宗棠、李鴻章又未必與自己一心,風險很高。

    最後,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文弱,若是陳橋兵變,不正便宜了九弟曾國荃嘛,千秋萬代之後,罵名歸於曾國藩,便宜歸了曾國荃,可真是虧得慌。

    如此買賣,不幹也罷。

  • 5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絕對不能抗衡,

    早在曾國藩攻取太平天國大本營天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已經派李鴻章和左宗棠率軍分別率軍在曾國藩的兩翼,防止曾國藩兵變,慈禧太后這招以漢治漢,已經夠曾國藩吃一壺了,最後還在周邊佈置了以滿人為主的軍隊,玩起了“雙保險”。並且慈禧太后這招其實是一箭三雕的,如果曾國藩說服了左李二人,就算他們三個人合兵一處,也對清廷構成不了多大危險,畢竟滿州八旗軍已經在外圍包了個圈子,使的他們三個人合兵一處,對於滿清政府暫時構不成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廷會一個個分而擊之。

    而所謂的列強支援,完全就是下賭注。正所謂行為背後有動機,列強支援曾國藩,為的是在華利益。你曾國藩能給,滿清政府是更能給的,西方列強肯定是站在能給於自己利益最多的人的背後,所以曾國藩找列強支援。完全是自尋死路。

    現在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將領第一,清廷會以漢治漢,用其他三位晚清名臣對付曾國藩。

    晚清時期,有四位名臣,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四個人的實力和威望都在伯仲之間、

    曾國藩手中有湘軍,左宗棠手上有楚軍,李鴻章手上有淮軍,而張之洞則擁湖廣之兵,曾國藩敢反,這三個晚清名臣將會對曾國藩進行合圍,一對一,尚且曾國藩率軍打一支軍隊都很有問題,同時面對三支,勝算基本沒有。

    其次,會有人說,策反他們,就算策反他們成功,滿清政府已經早早開始培養新一屆的軍士人才,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日後如日中天的袁世凱,袁世凱是什麼樣的人,三國時期,司馬懿一樣的人物,要能力,有能力,要手段,有手段,而且他還是一個極度崇尚權利的“政治瘋子”,他後續敢於復辟,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所以說,滿清政府早早都未雨綢繆了,滿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慈禧太后,她是一個不會信任任何人的一個統治者,她只會利用一個人,而不是去信用一個人。這才垂簾聽政的事蹟中就能看出來,因此,清廷的以漢之漢,將會對曾國藩的湘軍全面壓制。

    晚清的中興四大臣(上圖),清廷新貴袁世凱(下圖)

    第二,曾國藩以一己之力對抗舉國之力,等於自尋死路。

    曾國藩率領湘軍攻進天京城,洗劫了太平軍的國庫,暫時在財政上可以和清廷匹敵,但僅僅只是暫時的,曾國藩現在只佔了個江蘇省,而滿清政府是舉國之力,從各方面來說差了一大截子。

    並且,如果雙發打起相持戰,曾國藩的劣勢將會進一步被放大,江蘇一省的財政,人力,糧食,在舉全國之力的清廷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這場戰爭將會在幾個月之內結束,因為一省之力維持不了太長時間,就會資源枯竭。無法相持下去。

    所以說,曾國藩以一己之力對抗舉國之力,等於以卵擊石。自尋死路。歷代的起義者,就是因為孤軍作戰,資源有限,導致無以為繼,最終兵敗身死。

    曾國藩的湘軍攻入天京,洗劫了太平軍的國庫,第三,清廷會以更高的在華利益為交換條件,獲取西方列強支援。

    先前的太平天國以基督教建國,令西方列強非常興奮,想拉攏太平天國作為他們中國的代言人,卻遭受到了天王洪秀全拒絕。使的西方列強惱羞成怒,反過來支援左宗棠和李鴻章二人。

    其次,曾國藩本身就和洋人關係不是太友好,在加上曾國藩要想獲得西方列強的援助和支援。必定要向西方列強給予利益。但是你只要敢給,滿清政府會毫不猶豫的跟進,並且手上的籌碼比“曾國藩”的還要貴重。而西方列強是典型的前頭草,兩邊倒,只認利益,剩下的不認。

    因此,曾國藩想要獲取西方列強的支援和承認的這個大門,會一直關著的。畢竟主動權在一直在滿清政府手上,而不是在你曾國藩手上,曾國藩在西方人眼裡也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棋子。而不是一個可以得到承認的政治夥伴。

    在華的西方列強,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擴大本國的在華利益。而不是考慮和誰結盟第四,曾國藩只要敢於打出“驅除韃虜”的這句口號,他就是第二個吳三桂,他將會步吳三桂的後,憂鬱而終。

    想當年,吳三桂的處境比曾國藩的處境要好很多,滿清剛剛入關,百廢待興,吳三桂趁康熙立足未穩,打了滿清一個閃電戰,使的滿清措手不及,丟失了大部分領土,但是後面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吳三桂兵敗身死。留下一世罵名。

    並且吳三桂和曾國藩兩個人手上都沾滿了太多了漢族同胞的血,他們還打著驅除韃虜的口號,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說一套,做一套,想得到全天下漢人的支援,基本是不可能的,曾國藩只要“驅除韃虜”的口號喊出去,將會遭受到天下漢人的唾棄,他的天京屠城,是曾國藩為官為政一輩子的汙點。畢竟死在他手上的漢人太多了,天下的漢人誰都可以支援。但是曾國藩是一定不會支援的。

    所以說,曾國藩打“驅除韃虜”的口號,會被天下的漢人噴死,漢人不可能接受滿手都是漢人鮮血的漢臣,因此,曾國藩想靠口號來團結漢人,基本不可能。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殺了許多漢人(上圖),湘軍攻入天京,開始屠城(下圖)

    綜上所述,如果曾國藩想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清廷舉國之力,必定會失敗,因為曾國藩兵力有限,地盤也有限,資源也有限,是打不了持久戰的,在加上曾國藩想依靠西方列強的支援,其根本就是在與虎謀皮,自找不痛快,而驅除韃虜的口號,誰都可以喊,曾國藩不能喊,畢竟他的這個“曾剃頭”不是白叫的。

  • 6 # 苦水君聊史

    曾國藩要是想要起事,打“驅除韃虜”的口號是不對的,畢竟滿清入關已經200多年了,入關以後積極學習漢文化,甚至於已經被同化,百姓心中早已經認可,所以打出“驅除韃虜”的口號根本得不到支援,若要起事需換一個口號,而且最好的時機不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而是在同治元年,這個時間是曾國藩最好的時機。

    此時曾國藩被授兩江總督,全權負責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軍政,九弟曾國荃剛剛打下長江流域重鎮安慶,士氣正旺,兵鋒所指銳不可當,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組建的淮軍也已經崛起,進駐上海。而在此前不久他推薦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此時二人正處於蜜月期,關係極好。曾國藩之前建立的安慶軍械所已經投產,整個湘軍人才濟濟,前景一片大好,曾國藩此時有錢有人,還與西方列強簽有鉅額訂單,可謂正處於巔峰時期。

    太平天國方面,天京事變餘波未消,韋昌輝的弟弟韋俊為了給哥哥報仇,轉身投降了清軍,石達開負氣率領部隊離開,天京的重要屏障安慶失陷,陳玉成兵敗身死,太平天國敗亡已成定局。

    而此時京師方面,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處死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咸豐臨終時定下的權力平衡體系被打破,這正是極好的起事藉口。

    顧命八大臣為首的肅順,是一個激進的改革派,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人團練大臣都是他推薦保舉的,甚至連左宗棠的命都是他救的,肅順作為咸豐皇帝親定的顧命大臣之首,居然被當朝太后處死,要知道清朝一直有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於公於私曾國藩都有理由舉起“清君側”的大旗,再加上肅順是左宗棠的救命恩人,於情於理他都沒有反對曾國藩的理由。

    在看一下江南地區其他的軍事存在,聽命朝廷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已經被太平軍攻破,李鴻章的淮軍精銳還是湘軍舊部,在同治元年前後,清廷對江南一帶的統治空前薄弱,曾國藩達到他練勇以來的權利最高峰,此時只要以為肅順復仇為藉口,舉起“清君側”的大旗,最起碼江南一帶會輕易的落入曾國藩的手中。

    即使退一步來講,曾國藩面臨太平天國的軍事壓力,沒有發兵北伐,但可以拒絕聽從兩宮太后的領導,形成事實的割據,反正糧草武器一直都是自給自足,太平軍方面在經歷安慶戰敗後,絕對不敢在主動惹曾國藩。

    而列強對曾國藩的態度,絕對要好過對待慈禧的態度,因為慈禧之前根本不出名,說白了就是列強根本無視她的存在,最多就是咸豐皇帝的妃子,稍微關注一下而已,而曾國藩就不同了,在籌辦湘軍期間,一直在與洋人打交道,購買國外各種先進武器,簽訂鉅額訂單建立兵工廠等,可以說曾國藩在練勇期間,除了與太平軍決戰,就是興辦洋務,若是曾國藩起事,列強定會支援他。

    但是曾國藩不敢,在慈禧發動政變後他連個表示都沒有,任憑九弟曾國荃怎麼勸都無濟於事,讓慈禧奕訢集團平穩度過政變後最大的危機。

  • 7 # 賣貨小郎

    我們假設他會怎麼做(當然在封建體系下成長的官僚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也不可能抗衡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體系。首先驅除韃虜的口號不會有人響應,列強支援他的前提是有利益瓜分,在曾國藩的身上完全沒有任何利益可得,所以你的假設根本不切實際。還不如假設太平天國來的更實際點。

  • 8 # 葉飄刀

    不只抗衡,列強不插手,滿清必亡

    曾國藩能不能和清廷抗衡,甚至顛覆滿清,其實關鍵在三個方面。

    1. 列強,列強的支援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太平天國開始的聲勢和最終的敗亡,其背後都有列強的影子。洋槍洋炮的裝備可以極大的提升戰鬥力,列強要是支援曾國藩,甚至列強只要不支援清廷,清廷等於說就失去了一半的能力。

    2. 地主士大夫階層,也就是傳統的封建地主階級。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就是他幾乎受到了所有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對,他那一套政教合一的統治被傳統的儒家所排斥,而最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都是封建士大夫階層的代表。這是當時清朝內部最強大的一股力量。和太平天國不同的是,曾國藩本身就是封建士大夫階層的代表,而當時的其他勢力,李鴻章等人多多少少都與曾國藩有著關係,所以曾國藩要是扯旗造反,這些人到底會站在哪一邊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曾國藩如果起事,其實力必然勝過太平天國,而清廷這邊的實力卻沒有了曾國藩,此消彼長再加上支援不同,曾國藩抗衡清廷可以說是沒什麼問題的。

    3. 清朝的滿族勢力,滿族自己的軍事實力。這也是清廷維持統治的基本保證。然而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滿族當時,幾乎沒有什麼自己可以掌控的軍事實力可用了。八旗兵不堪一擊,否則也輪不到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來組織鄉勇平定太平天國。而且歷史上,太平天國之後,清朝玩的也就是北洋南洋,以漢制漢,滿族的勢力一直沒有恢復。所以說對於清朝來說,滿族的勢力難以作為依靠。

    從這三點可以看出:

    1. 清朝最堅定的支持者,滿族勢力難以作為依靠。

    2.漢族的封建階級,幫誰不定,不能指望全站在清朝一邊。

    3.如果按題目說的,列強在支援的話,清朝絕無勝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正真的多活數年,他確實能阻止劉備伐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