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林系仙女
-
2 # Zh上善若水W
公元221年7月,劉備不顧諸位大臣的勸阻,他親率蜀漢大軍攻打孫權,雖然戰事初期,蜀軍氣勢如虹,一度攻到東吳的秭歸。孫權聽聞劉備攻入東吳之後,他一邊向曹丕俯首稱臣,一邊命陸遜為大都督,讓陸遜挑選將領抵抗劉備。陸遜先是用以逸待勞的方式阻擋了蜀軍的攻勢,並將戰事直接拖到了第二年8月。隨後,陸遜找到了蜀軍的弱點,並以一把大火燒掉蜀軍連營七百里,就此奠定了東吳的勝利,最後劉備只得逃回永安。諸葛亮在得知戰事結果後,曾感慨,若法正還在世上,或許就能勸住劉備不東征了。事實真是如此嗎?
諸葛亮當時說這番話,其實是有根據的。要知道在漢中之戰時,蜀軍曾一度落於下風,在一次戰事中,蜀軍劣勢明顯,理當退兵,但劉備大怒而不肯退走,身邊的文臣武將無人敢進諫。此時箭如雨下,法正當即站在劉備面前,劉備見法正危險,立即叫法正避箭,法正則稱劉備都在箭雨之中,他自己又怎麼能躲避呢?劉備在無奈之下,只能與法正一起退走了。可以說,法正知道劉備在失去理智的時候,勸諫是沒有用的,唯有他親身犯險,才能把劉備勸住。
但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法正的性情並非像諸葛亮這般沉穩冷靜,而是快意恩仇。劉備對法正有知遇之恩,並對法正甚是喜愛,因此法正不惜以命進諫來報答劉備。正因為法正是這種愛恨分明的性格,因此在面對孫權公然毀掉兩國同盟關係,擒殺關羽,並佔據荊州後,法正定然會與劉備一樣要不顧一切的要發起戰事,不一定是為了要奪回荊州,而是要給孫權一個教訓。因此即便法正在,也不會勸住劉備,反而更增加劉備伐吳的決心。
只不過如果法正在世,劉備帶著法正討伐孫權時,蜀軍就不一定會輸得這麼慘。畢竟在漢中之戰前期,蜀軍的戰況也不太好,正因為有法正運籌帷幄,才能力挽狂瀾。而在夷陵之戰中,趙雲沒有隨劉備出征,關張馬黃四人又已身死,劉備身邊沒有可以商討的人。也是因為這一次出征,劉備身邊也沒有法正為他出謀劃策,才在戰術上輸給了陸遜。
筆者認為,諸葛亮在世時也說過,如果法正跟隨劉備東征,蜀軍也不至於陷入危難之中,他的話也是這個意思,因此諸葛亮也明白,以法正的性情,定然不會勸劉備,而是會隨劉備東征。
法正對於人心的預判,戰機的把握十分出色,因而受到了劉備的寵信,說他是劉備第一寵臣毫不過分。劉備、諸葛亮都信奉法家思想,主張嚴格執法,但是對於屢屢驕縱不法的法正(他這個名字也是真諷刺),劉備從來沒有責罰,諸葛亮姑息縱容,法正的地位可見一斑。法正死了劉備哭了好幾天,後來還賜給他諡號,這個殊榮可以說是蜀漢唯一。關羽張飛死了劉備都沒哭,也沒給諡號,終劉備之朝,只有法正獲得了諡號。
因此,當劉備兵敗夷陵的時候,諸葛亮才感嘆道,只有法正能勸住劉備放棄伐吳!
-
3 # 我願為樹
我覺得法正也不能阻止劉備伐吳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劉備帳下謀士,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漢中之戰時,他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殺,幫助劉備贏得了漢中。
孫吳偷襲荊州後,擺在劉備集團面前只有3個選項,1北伐曹魏,2討伐東吳,3按兵不動。
選第一個,此時北伐曹魏是不可取的,東邊的盟友已經毀盟了,萬一東吳乘機在劉備北伐時候攻打益州,怎麼辦?劉備豈不是腹背受敵。而且當初隆中對時就已經分析了要北伐光復漢室就分兩路被北伐,一路出漢中,一路出荊州。兩路配合北伐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只用一路北伐,諸葛亮在後來已經證明是不能成功的。
選第三個,如果按兵不動,劉備就會失信於天下。此時曹丕已經篡漢,劉備是漢室宗親,不北伐曹魏,就會被天下唾棄。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殺關羽,三國志記載“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劉備討伐荊州才能對得起關羽和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部下。劉備集團的人才多數都來之荊州,奪回荊州就是把家奪回來。所以劉備是沒得選擇必須討伐東吳,奪回荊州。
此時的劉備是有機會的,一是因為這時的荊州才被東吳佔領沒多久,人心還沒完全歸順。二是北方的曹丕希望劉備,孫權兩敗俱傷不會幫助東吳。三是此時劉備的部隊非常精銳,有實力。
法正其實能做的就是幫劉備謀劃如何打敗東吳,奪回荊州,同時避免發生夷陵之戰或類似的失敗。
-
4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非常隱晦,眾多勸阻者大都是政治,軍事的利害上來講道理,所以,對劉備來說,就是火上澆油,越是諫阻,劉備就越是一意姑行。法正在的話,他一定不這樣勸,他一定會另劈蹊徑,劉備也一定會停止伐吳。
劉備為什麼要伐吳?雖然,劉備伐吳是在關羽被東吳殺害的二年之後,但是,劉備伐吳的口號依然是復仇,和對東吳背信棄義的打擊。
趙雲勸阻到: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東吳,應先滅魏,到時孫權自然就會臣服。這個見解和隆中對的思想是一致的。劉備對這種老調重彈的勸阻,態度是置之不理。趙雲是劉備的老人了,所以,劉備雖然不聽,但是,也沒有對他怎麼樣。
但是,對於其他人的勸阻,劉備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三秦宓是益州從從亊祭酒,又精通占卜,他認為,此時伐吳不吉利。劉備的態度是,抓起來,先關著。秦宓這一關就是兩年,劉備死後,才被諸葛亮放出來。
那麼,對於這些伐吳的利害,劉備不知道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也就太低估了劉備的知商了。
劉備對荊州之失,關羽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者,是有意為之但是,劉備為了保持仁義的面孔,掩飾他真實的目的,又必須伐吳。所以,劉備伐吳是欲蓋彌彰。眾人的勸諫是隔靴撓癢。
法正會怎樣勸阻。法正本是見利忘義之人,正常的禮義道德在他那裡就是過眼雲煙。史載,法正得道後: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
法正的一系功勞,又使得他是劉備集團中唯一敢說私房話,劉備又言聽計從之人。
另外,法正是中途投靠劉備的人,對關羽不象諸葛亮和趙雲有那麼多的感情。關羽死後二年之久了,劉備連一個蓋官定論諡號都不給,從劉關張的深厚感情來講,這正常嗎?兩年後,卻說伐吳是為之復仇說的通嗎?以法正的機智,洞曉不了其中的玄機嗎?
所以,法正一定會,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指出關羽的一系列是非,來助劉備卸去纏在身上的道德桎梏,如釋重負的劉備在推辭一番後,會愉快接受這個建議。
諸葛亮敏銳地瞭解到了這個玄機,但是,他的身份和他遵從的道德觀念,讓他說不出這個建議。只能事後嘆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公,令不東行。
-
5 # 寄暇學宮
法正能阻止劉備東征伐吳,只是在劉備兵敗回到白帝城之後,諸葛亮發出的感嘆而已!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說的這句話,並沒有說法正一定就能阻止住劉備東征。
因為諸葛亮在後面還跟著一句——即使阻止不了劉備東征,有法正跟隨著劉備東征,劉備也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劉備決意東征孫權的時候,法正究竟能否阻止劉備東征?反正當時法正已經死了!
這段情節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曹操在取得荊州之後,曹操就想趁勢順江東下。賈詡、程昱等人都勸曹操不要進攻江東。
曹操沒有聽從眾人的勸諫,結果遭遇瘟疫被迫無功而返。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從荊州敗退之後,感嘆如果有郭嘉在,不至於使自己弄到這種地步;劉備敗退到白帝城,諸葛亮感嘆如果有法正在,也不至於使劉備敗得那麼慘!
曹操、郭嘉,劉備、法正,他們之間的君臣關係、經歷和感嘆,像不像一個模子翻刻出來的?
郭嘉如果不死,真能阻止曹操東下嗎?賈詡這個人精也沒有阻止得了。法正如果不死,難道就能阻止得了劉備嗎?
曹操對於郭嘉可謂是言無不從,劉備對於法正也是傾愛有加。可是時過境遷之後呢?
當初曹操和荀彧也是好得穿一條褲子,最後不還是各穿各衣。
劉備當時東征之意甚是堅決,法正肯定也是難以阻止。
不過正如諸葛亮所言,法正雖然阻止不了劉備東征,但是有法正跟隨著劉備出征,劉備肯定不會遭到慘敗!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6 # 夜談春秋肥星星
221年,劉備伐吳,諸葛亮、趙雲等勸阻無果。後來諸葛亮無奈的說道:“如果法孝直還在,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吳!”
法正能阻止劉備的幾個依據
首先,法正的倒戈給了劉備有了一爭天下的實力。法正是劉備取下益州的決定性力量之一,他的倒戈,讓諸葛亮的隆中對規劃成為了現實,讓劉備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益州,積攢實力的同時,完成了一個質變的過程。有了益州,劉備不再屈居於人,也擁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其次,法正在穩固蜀漢政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劉備入蜀時,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蜀中士族是否支援。為此,法正建議劉備娶一個寡婦為妻。這個寡婦身份並不簡單。她本家姓吳,有一個兄長吳壹,一般稱為吳夫人。吳夫人父親與前益州牧劉焉私交甚好,劉焉有4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範、次子劉誕、三子劉瑁、幼子劉璋。這4個兒子中,長子次子早死,劉焉最喜歡的是劉瑁,本想讓他即位,還為了娶了吳夫人,沒想到劉瑁身子不爭氣,老早就死了,吳夫人一直守寡。
劉備一入川,法正就給他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可謂用心良苦,為蜀漢政權的穩固的確做了很大貢獻。
最後,漢中之戰讓法正徹底征服了劉備的心。曹操收復張魯,取了漢中後,留下夏侯淵和張郃鎮守。法正透過對局勢的判斷建議劉備拿下漢中,而以後爭霸天下做準備。而在漢中之戰中,他又屢出奇計,斬了曹操愛將夏侯淵,幫助劉備在漢中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
據說,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的作戰中,形勢不妙,但劉備有點上頭,死活不肯撤退,誰說都不好使。當時情況危急,箭如雨下,法正衝到劉備面前幫他擋箭,劉備嚇壞了,趕緊喊著讓法正避箭,結果法正說:“連明公都不怕什麼箭雨、飛石,我有什麼好怕的呢?”劉備聽完只得和法正一同撤退。
法正所做的一切,劉備自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他對法正十分信賴。諸葛亮對其評價也很高:“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這是多高的評價,如沒有法正,劉備又怎能一飛沖天呢?
法正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是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呢?
法正在跟著劉璋時,並不怎麼受重用,因此和很多人結了樑子。後來,劉備來後,他逐漸受到重用,開始飄了,公報私仇,以前和他有點小矛盾的人,被他弄死的、打殘的有好幾個。但是那些請他吃飯的人,哪怕是一頓飯,他也會報答人家。
《三國志》記載: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
這說明法正也是個性情中人,恩怨分明。這是法正的弱點,但是也是他的優點。
劉備之所以喜歡他,和他這種性格也有關係。因為劉備也是這種型別的人,據三國志記載,當年在安喜縣打督郵的人可不是張飛,而是劉備,而且劉備一副倔脾氣。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法正和劉備是同類人,所以很瞭解劉備,能從劉備的角度考慮問題。
法正其實是有能力阻止的,但是他或許不但不阻止,還有可能第一個站出來,支援劉備伐吳。
畢竟法正在許多事情上,遠沒有諸葛亮考慮的周全,儘管他也極富才華,但卻很難跳出自己的性格缺陷。
-
7 # 西山驛磐石
從大勢上說,劉備伐吳,不可不為,缺又是明知不可為而為!所以,無論諸葛亮還是法正都無法阻止劉備集團的伐吳動作。所能改變的無非是伐吳作戰的規模與結果而已。
首先,劉備伐吳其實有不可不為的理由。
關羽所部荊州部隊,不僅是劉備集團最精銳的作戰力量,也是劉備最可靠的政權支柱。而東吳的偷襲,不僅使得劉備集團在川外的戰略據點全部丟失,而且造成了劉備最可依靠的關羽張飛二人,全部死亡。
對劉備來說,對內收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領兵伐吳,一則東吳實力相對魏國來說仍然比較弱,容易獲勝積累聲望,一則也可以透過對吳作戰提拔一批新的將領補充關張的空缺。
對外來說,劉備剛剛獲得漢中之地,剛剛走上人生巔峰。孫吳的偷襲,不僅前功盡棄,而且還丟掉了最為可靠的大將和精銳之師,所以不報復東吳得到部分利益,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孫吳背盟如果,劉備集團不能報復,將來劉備如何自處?
所以說,劉備集團伐吳是必然,無論是諸葛亮還是法正都無法避免。可以避免的是,劉備是不是大敗,或者是不是一味和孫權作戰,不能議和。
-
8 # 踏足山巔望星空
可以,理由: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壯年而亡,否則以劉備之英明,諸葛主內,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據說,漢中之戰一次劉備與曹操交鋒時,劉備處於劣勢,但劉備仍然親冒箭矢,不肯撤退,法正心生一計,親自上前為劉備擋箭,劉備說:“孝直避箭。”法正回答:“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於是劉備才撤退。
法正死後,章武元年(221年),劉備興兵伐吳,次年六月大敗於吳國的陸遜,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意思是說如果法正還活著,必定能勸阻劉備東征,即使出徵,也不會戰敗而歸。
法正不僅有謀略,而且能在關鍵時候糾正和勸說主公,可謂良臣,而劉備也能虛心接受法正的意見,此等君臣之情,堪與曹公和郭嘉媲美。
回覆列表
法正不會勸阻劉備東征,反而會支援劉備東征。雖然法正的性格確實是睚眥必報,快意恩仇,與劉備相似,但是這只是私下的性格,在國家大事上,法正與諸葛亮一樣以公義相取,不會因為自己的私人怒火,而影響到國家大事的決策。法正是有大局觀的。況且法正作為益州士人,沒有荊楚士人對家鄉父老的懷念,所以我覺得,法正會和諸葛亮意見一致,反對劉備東征。
這裡的“反對”指的是,反對劉備在一個非常憤怒,失去理智的情況下東征,反對以滅吳為目的東征,而不是反對以收回丟失的荊州三郡為目的東征。《孫子兵法》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劉備在這種60多歲,失去了手足兄弟的情況下,有切齒拊心的仇恨,他的東征如果不能手刃吳侯、血濺三尺,即使收回荊州腹地、三峽天險,也未必能平息怒火,收兵回蜀,與孫權握手言和。法正一定不會支援這種失去理智的東征。
從前我覺得,劉備與法正的關係,相較於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顯得更加親密,因為法正於劉備的性格有點相似,都是放蕩不羈,藐視禮法的遊俠性格,有異於諸葛亮謙謙君子,恪守禮法的性格,如果以物作比喻,法正似酒,諸葛如茶,所以劉備在私人交往方面可能與法正更加合拍,其實也不一定。
當劉備擔任益州牧的時候,所有打小報告的都是透過諸葛亮向劉備打小報告,比如有人狀告法正以一己之私仇毀殺數人,比如彭羕在獄中給諸葛亮寫信,希望他能救自己。劉備想殺李邈蔣琬,諸葛亮一勸便成,等等。僅從史書中的“先主雅敬亮”和“先主雅愛信正”不同,不能說明劉備到底與誰的關係更加親密,也就是不能說明到底誰更能制止住劉備東征。
而且即使關係更加親密的人,也不一定能制止住劉備東征。諸葛亮不能阻止劉備東征,是因為他和法正的角色定位不同,劉備軍中,法正擔任的是劉備的謀主,而諸葛亮擔任的是宰相的地位,為國之棟樑,不可以輕身陣前,以死相諫,否則可能導致朝野動盪,人心不安。這是因為他一身之存歿系整個季漢之安危,而不是因為他愛惜生命,怕死。
而法正則可以作為犯顏直諫的骨梗之臣。法正在之前也有相似的記載,在有一次戰役中劉備不肯退軍,情況危急,法正跑到他面前用身體擋住他,以死相諫,劉備不得不答應退軍。有鑑於此,所以諸葛亮發了一句慨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
另外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嘆息,有些類似於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嘆息的若有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發發牢騷,不一定能當真。難道有了郭嘉就可以避免赤壁之戰?
大概是因為法正曾經勸成功過。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而這段話前面正是劉備敗退白帝城時諸葛亮說的話: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