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陽別蹦
-
2 # 張銳銳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九在古代表示極多,也是貴數,並非指就生九個。
而且龍有九子的說法自古有之,有記錄可循的是出自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薈》。
這是屬於民間的傳聞。
而龍的傳人指的是炎黃子孫的後代,傳聞的出處上古炎黃時期,龍的圖騰形成是古代各部族發展聚合過程。銘刻在華人的頭腦中,體現了民族的平等和民主,龍形成的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這種民族融合到唐堯時期基本完成,確定了空這一形象。
-
3 # 語留人
很明確的告訴您,說的是同一個神異生物:龍,這個不用質疑。
我給您,大致解釋一下,就很好理解了。
一、為什麼說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
龍是傳說中的靈異生物,常用來象徵祥瑞,一直被世代人傳承下來,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原來部落不都有圖騰啥的嗎,黃帝后來用“龍”的圖騰,其實是他父族和母族圖騰的形象結合,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融合的過程,後來炎黃子孫就自稱龍的傳人。
這也算是“龍”的由來的一種說法,就是各種動物圖騰融合起來的。
二、龍生九子。
這裡的龍就是傳說中可以行雲布雨的龍,為什麼說他有九個孩子,其實這也算是謬傳,龍並非有九個孩子哈,九是個虛數,就是很多的意思,但是後來人們九硬生生整出來九個,也都是傳說啥的,畢竟自古都愛編神獸。
現在比較熟悉的可能常聽相聲評書啥的朋友都聽過,龍生性淫,就是和好多動物都交配,龍和蛇生出來叫蛟,龍和驢生出來叫特龍等等吧,反正都是神話,都是編的。而且也沒說這個龍到底是公是母。所以龍生九子中的種龍就那個傳說中的龍。
三、龍和龍生龍。
龍生九子都是雜交,但是龍也是要繁衍的,龍和龍生出來的就是龍,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不過你可千萬別問我第一條龍怎麼來的啊。
綜上所述,龍生九子與龍的傳人中的“龍”是同一種生物。
-
4 # 佛緣小王修禪定
應該不是,龍生九子的龍是具體指一個神話生物,有具體的形象代表,是個名詞。
而龍的傳人,這個龍是一個文化傳統,是種圖騰信仰,而不是單指龍這個生物。這裡的龍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名詞了,他是一種文化,炎黃子孫。凡是有著東方文化內涵,流血華人血液的都是龍的傳人。
-
5 # 金戈鐵馬0931
不是,龍生九子,指的是傳說中的龍生了九個兒子,分別是:
1.長子囚牛(qiú niú),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
3.三子嘲風(cháo fēng),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pú láo),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6.六子霸下(bà xià)(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相傳,黃帝統一中原以前是以“ 熊 ”為圖騰的。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黃帝為了安撫歸附的部落,放棄了原來的“熊”圖騰,使用了一種新圖騰,這種新圖騰就是“ 龍 ”,它是由原來的“ 熊 ”圖騰的頭部和一種“ 蛇 ”圖騰的身子組合而成。
“喬(左邊加蟲)”即“蛇”,古又通“橋”。黃帝葬橋山,正說明黃帝對其母族圖騰的崇奉。實際“龍”的圖騰是黃帝父族和母族圖騰的形象結合。龍這一奇特形象的形成,反映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融合的過程。
後來,這一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形成文字。人們從殷商出土的古老的甲骨文中可找到“龍”字,從出土的遠古時代的陶器碎片上可找到“龍”的圖案。考古工作者在遼寧阜新查海古遺址中就出土了兩塊龍紋陶片,一塊為行龍,一塊為盤龍,生動形象,“龍”的鱗紋清晰可見。
在中國的傳說中,女媧氏和伏羲氏是人類祖先,他們都是人頭蛇身。古人甚至認為華夏三皇都是“龍種”、“龍身”。華夏民族的先祖黃帝、炎帝,也都和龍有密切的關係。如相傳炎帝是他母親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成了赤龍。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都是龍神,我們也就是龍的傳人了。
92
-
6 # 洛塵願長安
這個龍生九子到底是哪九子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
首先,大兒子叫囚牛,是一個頭上有麟角,性情溫柔而且多才多藝的黃色小龍。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好音樂,但凡聽見人間有美妙琴絃,那聽的叫一個流連忘返,如痴如醉。所以在龍頭胡琴上你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二兒子叫睚眥。這哥們長的就兇猛了一些,龍頭,身子似豺狼,喜歡打架,還是打死的那種,不過因為戰鬥力強,鋼刀上的環,柄什麼的都被它壟斷了,在戰場上人們覺得若能得它庇佑,定能戰無不勝。而且它還比較小心眼善嫉妒,所以還有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
三兒子叫嘲風,長的像猛獸,喜歡攀巖登高,可能是覺得站的高看得遠吧。他也象徵著吉祥和威嚴,有著降妖除魔,消災避禍的力量,一般會在宏偉的殿堂的飛簷上或者寺院裡看到它的身影。
四兒子叫蒲牢,長相酷似父親,特點就是嗓門很大,能傳百里,所以被人們作為了“聲樂”的圖騰,那個樂器銅鐘上就是它咯。
五兒子叫狻猊,像一頭威武的獅子,只不過性格跟長相剛好相反,性情沉靜,不喜打鬧,後來被佛祖賞識,當了一匹修成正果的坐騎。
六兒子叫蚣蝮,也叫贔屓。長的像龜,肚量特大,能一口氣吸光三江四海的水,所以還有個別名叫“吞江蚣蝮”。最大的能力就是調節水量,治理江河。所以橋樑石柱上就交給了它駐守。
老七狴犴,又名憲章,長的像虎,特喜歡湊熱鬧管閒事,尤其喜歡幫人打官司,所以這衙門和監獄就用它的形象做了標誌。
老八負屓,長的也很像父親。這是一個文縐縐的傢伙,喜歡詩詞歌賦,與大哥囚牛那叫一個天作之合。由於文化高,所以就成了裝點錦繡文章的圖騰。
老九螭吻,又叫鴟尾,長的像個魚形的龍,大嘴巴,喜歡吃,水性極好,且有鎮邪避火的能力。所以民間將它安在屋脊兩頭,以求消災滅火。
當然龍生九子只是一個泛數,其它版本還有饕餮,貔貅在期中,這裡就不細說了。
接下來說說這個龍的傳人的“龍”在古代傳說中是一個呼風喚雨的神聖形象,是一個非常吉祥的象徵。後來皇帝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也稱自己為真龍天子,代表著神聖不可侵犯。隨著歷史的慢慢發展,人類文明日益興盛,這個“龍”也作為了華夏民族的統稱,所以說這個龍的傳人指的也就是我們這些華夏兒女,中華民族。
由此看來龍生九子與龍的傳人中“龍”是各有用意的。
-
7 # 易學寶典
俗話說:“龍生九子,種種不同。”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龍生九子不成龍又各有所好的故事。就是說,龍的九個兒子都長得不像龍的樣子,也失去了龍的無窮法力,但是,它們都有自己的所好,又憑著這些所好分管不同職責。那麼龍的九個兒子分別是什麼?
1
老大囚牛(qiúniú)
長兄囚牛的母親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龍和自己的原配母龍所生,另一種說法是龍和牛所生,相傳這隻牛聽人說“對牛談琴,牛不知音”,就很不服氣,他偏去訪了一位居住在深山裡的善琴的大師,跟他刻苦學習音樂。因此龍與這隻牛所生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
老二睚眥(yá zì)
老二性子比較剛烈,而且報復性強,所以民間有睚眥必報的成語。 它的身體是豹身龍首。顯然就是一條龍跟豹所生的產物也有人說是與狼的產物。因為爭強鬥勝,所以刀柄劍鞘上常常刻有它的樣子,據說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十的攻擊。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
老三嘲風(chaofeng )
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在漢族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徵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專門用來化解風水十八煞中的反光煞。
4
老四蒲牢(pǔláo)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5
老五饕餮(tāotiè)
嘴饞身懶,好吃好喝,常見於古 代烹飪鼎器上,夏商青銅器便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 身的猙獰猛獸,是品嚐美味,鑑賞佳餚的“美食家”
6
老六椒圖(jiāotú)
形似螺蚌,性情溫順,常見於 大門上,銜環守夜、阻攔小人、是求學、 求子、升職的保護神;
7
老七贔屓(bìxì)(霸下)
龜形有齒,氣大好負重,常 揹負石碑於宮殿中,是長壽、吉祥、走鴻運的保護神;多被運用於漢族建築中。在上古時代的漢族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屬靈禽祥獸。其原形可能為斑鱉。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努力地向前走,並且總是不停步。
8
老二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好張望, 常站立於建築物屋脊,作張口吞脊狀,是宅院守護, 驅邪納福,安居樂業的神獸;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漢族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9
老九貔貅(諧音“皮休”)
貔貅(拼音:pí xiū)別稱“辟邪、天祿”,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貔貅有嘴無肛,能吞天下財而不漏,只進不出、神通特異,故有招財進寶、吸納四方之財的寓意,同時也有趕走邪氣、帶來好運的作用,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此外是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財、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
-
8 # 畫月成眉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被視為神聖而吉祥的動物。自黃帝在釜山合符將龍確定為中華民族統一的圖騰以來,歷經五千年斗轉星移、滄桑鉅變,其形象和內涵不斷完美豐富,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影響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象徵。翻開我們的國寶《易經》,第一卦就有“潛龍、現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為什麼都是龍?因為我們就是龍的傳人,因為龍的形象是我們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象徵。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有著不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華民族的香火連綿不絕、生生不息。
那麼,龍的傳人所說的龍和龍生九子所說的龍是一條龍嗎?我認為可以說不是,也可以說是。說不是,是因為龍是虛擬的動物,是一個圖騰,它並不是一種確定的生物。說是,是因為兩句話所指的龍具有相同的象徵性。
龍,據《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許慎說的,表明了龍的法力無邊、變幻無窮,四季起居。南宋大臣羅願在《爾雅翼》(《爾雅》的補充)中有“釋龍”一節,認為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是鷹、掌似虎、耳似牛。”羅願博學而且擅長考證,所以他把龍的身體翻了個遍,發現龍身上九個部位和九種動物相似。
後來又有龍生九子的傳說,比如明朝學者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中就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意思是龍生的九個兒子都沒有變成龍,他們的性格也不一樣。他說的龍生的九子分別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負屓、螭吻。另有明朝大臣、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在《升庵外傳》中也記載了龍生九子這回事,只是各個龍子的名字和徐應秋說的不一樣。現代社會把“龍生九子”作為成語用,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長。龍生九子的說法是不是在羅願研究的龍的九個相似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無從考證,但我傾向於是。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中華龍圖騰的形成是這樣的:黃帝在涿鹿與蚩尤統領的東部部落聯盟進行“涿鹿之戰”,打敗了蚩尤。又在涿鹿之野的板泉與炎帝統領的西部部落進行了“板泉之戰”,打敗了炎帝。然後四方征戰,“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直到控制了“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這麼大一片疆土。於是黃帝將所有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首領召集於涿鹿之野(涿鹿縣的釜山),召開了聯盟大會,政治上明確了各部落的結盟,軍事上統一了各部落的符信,並綜合各部落的圖騰,在本族龍圖騰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龍圖騰形象。於是“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天下共認黃帝為共主,後世世代代都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回覆列表
傳說來看,應該是同一個物種龍,傳說黃帝乘龍,龍王管水,龍生九子,龍的傳人,估計是龍也許就是天道的化身吧,可大可小,海陸空都可,千變萬化。
所以,龍就是天道,是一切的初始,也是人的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