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辰易經
-
2 # 諸事付與說書人
第一,紅色在中國一直代表著喜慶,結婚喜歡穿紅衣,辦喜事也喜歡用到紅色,將紅穗綁在槍頭,為的就是圖個吉利。上戰場打仗肯定不是喜事,但如果能或者回來,那就是喜事了,所以士兵們綁上紅穗,希望紅穗可以給自己帶來生的希望。
第二,這一點最為重要,古代戰爭以殺死敵方士兵為目的,這樣一來,流血是避免不了的,當槍刺中敵人,勢必會流血,甚至是噴出,血液如果沾在槍身上,勢必會影響士兵的作戰,所以紅纓槍上的紅穗就起到了擋血的作用。
第三,在槍頭上裹這樣的一個東西,可以讓這個槍頭和槍把之間有了一定的摩擦力,不會輕易脫落下來,我們知道如果直接插進去的話,很可能用力的時候,將這個槍頭一下子甩出來,而用這個紅纓塞進去的話就可以類似於農用工具的那個木塞一樣,起到了穩固的作用
-
3 # 侯帥的文字空間
最原始的用途是用來固定槍頭,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中也時常會遇到,比如在安插物件的時候,如果不太結實,人們往往會在縫隙中增加一點紙或布條來加固;還有就是,當紅纓刺進敵人身體後,由於紅纓向後能拉動肉體,所以會讓敵方更加疼痛,瞬間失去作戰能力!
-
4 # 會講故事的明月
紅纓槍就是在槍上加個紅纓,紅纓的作用據說是,纓穗吸血,可以阻止槍頭上的血順著槍桿流下來不利於持槍者發力,換言之就是擦血抹布,選紅色是因為血的顏色染成而且在攻擊時可以給對手造成錯覺,增加士氣。
從文獻上看,至少東漢已經出現了紅纓槍。三國時期的趙雲就是使槍的將軍。但使槍的技法到宋代的楊業甚至岳飛才稱得上完善。它的技巧性遠遠超過其它任何長兵器,非常難練。其最主要的攻擊手段是刺,也可以象棍那樣橫掃對手,練成後威力極大,是可與短兵器中的劍並列的冷兵器之王。
-
5 # 悠揚文化
長槍上的紅纓(又稱纓子)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從現有的資料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那麼為什麼紅纓槍為什麼會有紅纓?它的作用又是什麼?
第一,擋血、吸血。在作戰中,長槍這種刺擊兵器必然是不斷朝著地方的要害進攻,在刺中敵人的同時,被刺中的傷口往往會因為深入動脈而噴濺出大量鮮血如果沒有紅纓遮擋吸收,這些血液就會大量濺射到自己身上並順著槍頭流到槍桿上,而有了紅纓的阻攔,會大大減少敵人鮮血對自己的影響,防止鮮血流到手上,不然打下幾個回合來,滿手鮮血槍桿打滑這樣就沒有辦法使用長槍了。
第二,迷惑敵人。紅纓除了前面的擋血、吸血功能外,還有在實戰中迷惑敵人的作用。在敵我雙方交戰的時候,手中長纓槍不斷揮舞,上邊的紅纓非常明顯,一定程度上可以擾亂敵人的視線,從而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第三,固定槍頭。在古代製作兵器的時候,大多數會使用木材,而紅纓槍就是用木頭和刀頭做成的,這兩樣東西之間的銜接會不穩定。我們在生活中也都會時常遇到,在安插物件的時候不太結實,會在縫隙中增加一點紙或布來加固。其次,有紅櫻刺進敵人身體後,由於紅櫻向後拉動肉,讓敵方更疼痛,失去作戰力。
這就有助於持槍者或者教授持槍者槍術的人直觀的瞭解到持槍者是否按照正確的方式揮動長槍。如果方式正確,則紅纓的擺動也會正確,反之則是錯誤的,可以說紅纓在槍術的練習中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尺"作用。
-
6 # 己悲物囍
起初我以為紅纓槍上的紅纓是為了美觀加上去的。
後來知道這紅纓還有其他3個功能:
1.透過揮舞時紅纓飄動的方向和樣子判斷槍勁。
2.吸血和阻擋濺血,阻止槍頭上的血順著槍桿流下來。
3.干擾敵方視覺,影響敵人的注意力。
而西方和日式的長槍是沒
有纓穗的。
-
7 # 半葦渡江
一是美觀。二是戰場上廝殺槍會沾上鮮血,紅纓可以吸血,並且抖動之後鮮血會抖掉。如果沒有紅纓吸血,鮮血很容易流到槍桿上,致使手握槍桿不牢固容易打滑。三是紅纓槍起初綁的是布條。
-
8 # 我的朋友叫雨飛
一、加固槍頭(早期無所謂顏色);二、止住被殺者血順杆流,防滑;三、刺出或劈殺時擾亂敵方視線;四、佇列裝飾。
-
9 # 金龍講周易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興起了一股紅槍會,白槍會,以及義和團小刀會,他們都是,對抗八國聯軍的民族英雄,他上邊那個紅櫻據說是扎人的時候,給傷口帶風,使傷口不容易醫治,在揮舞大槍的時候,是對方看著眼花繚亂,舞槍人得勝的機會就多了,這個槍上帶個紅纓看起來也威武,好看,心裡舒服,使搶人,心裡面舒服了就能多殺敵人
-
10 # 軍武資料庫
先說下槍法
現在咱們看到的很多所謂的槍法其實都是以強身健體和表演居多了。可以說,古代槍法其實早就失傳了。
槍在古代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武器來說,比現在我們想象的要凌厲很多。
通常的古代長槍是以長杆加上兩邊開刃的槍頭組成。和功能單一的矛不同,槍是有劈砸砍挑刺等多種功能的。
在很多關於古代槍的藝術作品裡面
像這樣的槍就純屬自娛自樂了,上了戰場會給自己搞死的。
而這張圖則更貼近槍的原貌。
上面的紅櫻會把整個的槍柄頭進行彎曲的包裹。這層包裹會讓槍刺中敵人後,敵人的血並不能順槍桿流下來。
這樣握槍的手也就不會打滑了。尤其在槍挑的過程中,槍尖會揚起一個角度,這種狀態下,就更容易弄到手上造成打滑。
不僅如此,其實在很多槍法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大部分時間槍尖是向下傾斜的。
其原因也是相同的,都是力求不讓血液流到槍桿上。
所以呢,槍上的紅纓和紅褲衩的用途一樣,大多是為了吸血的。
-
11 # 歸人110
擋血。
一旦槍頭刺中敵人,血就會順著槍桿流下來,導致槍管變得很滑,讓紅纓槍手握不住槍桿。
這嚴重影響連續作戰,所以就搞了一個紅纓。
槍頭刺中敵人後,血液就會順著紅纓流到地上,不會流到整根槍管上,規避了這個問題。
2.壯士氣
本來紅纓根本不是紅色,都是白色的。
後來發現,如果作戰中使用紅色纓子,揮舞期間會對敵人有一種威懾力,讓敵人畏懼。
於是,就變味紅纓槍了。
紅纓槍的原型是長矛,或是叫梭標,後來加上紅櫻才被叫成紅纓槍。至於紅櫻的作用,除了擋住敵人流出的血,防止槍桿變滑,還有裝飾,以增加威懾力以外,我還想補充以下觀點:
3.槍頭下加上紅櫻,被稱作“留情節”,按照古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來解釋,就是給敵人留一線生機,不會像長矛一樣直接把敵人的身體刺穿。所謂的“留情節”,就是防止槍頭刺入敵人體內過深,被肋骨卡住,不能及時拔出來,從而被其他敵人傷害。
4.紅纓能夠迷惑敵人
因為在交戰中不斷地揮舞手中的長槍,就會帶動槍上的紅纓來回晃動。
紅纓,它鮮豔的紅色,能極大地分散敵方的注意力,從而讓對方忽視槍尖的威脅,這樣就大大地提高刺擊的成功率了。
這一點在宋代以前的硬竿長槍中,表現的還不是太明顯。但是進入宋代,白蠟杆被大量用於製造槍桿以後,再加上紅纓,這種效果就表現的十分明顯了。
-
12 # 發歌放牛
紅纓槍的原型是長矛,或叫梭標,後來新增紅纓後才叫紅纓槍。東漢時期出現,盛行於宋、明兩朝。其作用體現在:
一是擋流血。敵我雙方搏鬥,一旦被槍頭刺中,血會順槍桿流下,導致槍桿變滑,難以握緊使勁,嚴重影響連續作找,不利於戰事。
二是壯士氣。原本纓槍不是紅色,大都是銀白或深色。後來在歷經戰事後發現作戰中使用紅色纓子,揮舞期間會對敵方產生一種威懾力,起到讓敵人生畏的作用。
三是迷惑分散注意力。紅纓色彩鮮豔,搏鬥時紅纓來回晃動,頻率又高,能極大地迷惑分散注意力,從而使對方忽視槍尖的威脅,大大提高擊中率。
四是“留情節”。即按古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解釋,就是給對方留點“生機”,不致於一槍穿肉體。其實是為防止槍頭刺入過深,被肋骨卡住,難能及時拔出來,從而招架不了敵方的刺擊,傷害自身。
五是固定金屬槍頭與槍桿的輔助作用等。
-
1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在許多說法中,槍纓子是“吸血”的,這種說法沒大錯,在不斷的發展中,槍纓子確實具備這方面的功效,能一定程度的避免血液順著槍桿流下,造成手滑。
按照武術方面的應用,紅纓槍的槍纓還具備遮擋作用,隨著長槍的不斷伸縮,蓬散的槍纓子會形成紅彤彤的一團,讓受槍者看不清使槍者的虛實,還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據說有厲害的武師耍起槍來“槍纓似鬥,晃如銅錘”,意思是他的槍纓子在對方眼中像米鬥那麼大,使起來又像槍頭安的不是細細的槍尖,而是碩大的銅錘一樣。
對付上這樣的使槍者,確實難以招架,槍纓子已經變成干擾對手的工具了。
但是呢,排除武術的發展,按照一些歷史考據,槍纓子更多的是種文化傳承,而非真的有什麼實際作用。人類歷史發展這麼多年,除中國外,世界其它地區也很少有相同的東西,可見“功能說”並不見得完全正確。
實際上,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中槍纓子是個爭議話題,至少沒有實物證明春秋戰國秦漢存在這種東西,那時候計程車兵可以對一挺槊杆極盡工藝,還擁有裝備量更多的戈戟,卻並未在上面安裝紅纓。
但是在唐代敦煌壁畫《河西節度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節度使張議潮統軍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中,我們卻可以發現槍纓的明顯已經存在了,因此可以推測,紅纓的出現(至少是發展擴大)是在漢代以後的事情,應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帶來的習慣。
根據長樂公主墓中西壁《甲冑儀衛圖》的描繪,這些唐武士們也都沒有采用紅纓槍,他們使用的是“旗槍”。
這種旗槍在青海西寧塔爾寺的《吐蕃武士像》壁畫上也得到了展現,並沒有紅纓存在。
我們還可以看看明代的《出警入蹕圖》,這可以說是官方主旋律大製作了,對一應武器的描述極為清晰,像上圖的金瓜武士,紅纓只在於帽頂,金瓜錘沒有紅纓。
拿偃月刀和寶劍的騎士也是如此,只有盔纓沒有什麼“吸血”的刀纓,僅在刀背象徵性的吊了一縷小纓子,裝飾的意味大於實際意義,如果平時關注的細緻的話,會發現這種小纓經常出現在各種古代中國武器中,包括上面的《張議潮統軍道行圖》中也是如此。
拿畫戟的騎士們倒是有纓子,但並非紅纓,而是掛的豹皮。當然,這是儀仗兵器,與實際打仗的戰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總的來說,《出警入蹕圖》中並非沒有帶紅纓的武器,但它們絕非佔多數,大部分的武器更喜歡吊上裝飾性的旗幟或旓等裝飾,或者乾脆光桿。
漢族有很明顯的纓子情節,這是一種不亞於繩結和玉墜的文化習俗,人們會給馬、牛、車、樂器、文玩、服裝、武器都佩戴上纓子或流蘇,很難說武器在發展過程中是不是融匯了某些民間裝飾習俗。
關於纓子的由來還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比如“大纛說”,什麼是大纛呢?就是一杆代表最高旗幟的大旗,金庸小說裡就曾經出現過蒙古大汗的“九旄大纛”,說是用9條犛牛尾巴裝飾的旗幟。其實用牛尾做大纛是漢族習俗,蒙古人的大纛叫“蘇勒德”,頂部為槍頭,矛身底座“銎”部被做成大圓盤,圍著打了一圈孔,上面掛上了各種各樣的馬鬃,這種風俗被蒙古人傳到了中亞,延綿了很多年才消失。
“大纛說”認為,槍銎上的紅纓其實是遊牧民族習俗的一種沿革,就是縮小版的“蘇勒德”,遊牧民族在進入並影響中原地區後,將槍纓子這種習俗放大並延續下來了,可能還與中原文明進行了互換。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蒙古人,應該是南北朝時期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產生的作用,尤其是羌人,“槍”這個兵器的由來本就與羌民族有脫不開的關係,它本質是把遊牧民族的廉價長矛,既然學了全套,那麼是不是把槍纓子也一併學來了呢?
漢民族的大纛也是個掛毛的東西,比如古籍就記載了軒轅皇帝殺蚩尤後,將蚩尤的頭髮做成了大纛的說法。古代大纛會專門用動物毛製作個叫“旓”的大毛球,它掛在大纛的頂部,特別醒目,《出警入蹕圖》中也展現了這種東西。
古代經常會用到大纛,甚至許多將軍的牙旗也就是差不多的東西,比如歐陽修在《相州晝錦堂記》中就有“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的文字。如果發散下思維,有些部隊為了威武榮耀,是否存在對大纛的模仿呢?這種模仿是否存在擴大效果,並最終影響了人們的武器裝飾呢?這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和時間來揭開答案了。
還有些說法將紅纓槍的纓子由來聯絡到古代“武士的盔纓”之上,認為這種服飾佩戴習慣影響了武器的裝飾,但“盔纓”其實也源於胡人,比如李白《俠客行》中“趙客縵胡纓”的字句,還有晉張協《雜詩十首》中的“舍我衡門衣,更被縵胡纓”字句,都反映出武士冠纓是種胡服文化。也許槍纓的真實由來就是那麼簡單——來自羌人這類少數民族的傳承而已。
-
14 # 最爆洪拳
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在槍尖抖動的時候迷惑敵人,使對方眼花繚亂看不清槍頭刺向。二個是為了擋血,刺入人體後血不流向槍桿,否則易滑手。
-
15 # 聚藝堂變臉馮元
起初我以為紅纓槍上的紅纓是為了美觀加上去的。
後來知道這紅纓還有其他3個功能:
1.透過揮舞時紅纓飄動的方向和樣子判斷槍勁。
2.吸血和阻擋濺血,阻止槍頭上的血順著槍桿流下來。
3.干擾敵方視覺,影響敵人的注意力。
而西方和日式的長槍是沒紅纓的
回覆列表
我們看古代電視劇,往往會發現軍隊打仗的時候,在長槍上掛紅纓,數十萬軍佇列隊整齊,非常威風,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人為啥會在長槍前面掛上紅纓呢?僅僅是為了好看嗎?其實每一個設計都體現著古人的智慧和技巧,小編研究了一下,其實古人在長槍上掛紅纓,大體上有四個原因:
第一,長槍上的紅纓具有實用功能,一般在戰場上拼殺的過程中,使用紅纓槍刺進敵人的身體,當拔槍的時候,敵人身體裡的血液會順著槍桿往下流,如果沒有紅纓的阻擋,那麼拼不了幾回合,使用者的手中就已經沾滿了鮮血,所以在長槍上加紅纓具有阻擋血流的作用。
第二,長槍上加紅纓具有震懾敵人的作用,在長槍上加上紅色的裝飾品,會對敵人的心理產生震懾作用,比起光禿禿的槍桿要好很多,而揮舞起來的紅纓槍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在心理方面也可以壓制敵人。
第三,長槍上加紅纓會給敵人一種迷惑的感覺,飛舞的紅纓讓人注意力分散,更容易被長槍刺中,可謂是防不勝防。
第四,長槍上加紅纓會固定槍頭,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紅纓槍大多是木製槍桿加鐵質槍頭,組合在一起使用,農民幹活比較有經驗,他們的鋤頭往往會新增木塞,起到固定作用,實際上長槍上掛紅纓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敵人的血液沾到紅纓上,會使槍頭更加堅固,否則打著打著仗,突然槍頭掉了,那就尷尬了。
或許很少有人會想到紅纓槍為何掛紅纓這個問題,但是細究起來,其中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探討,其實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多的,有些地方想的比我們現代人都細心,有些發明讓我們現代人也歎為觀止,所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研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