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3155125604

    這個是肯定聽不見的,所以有沒有訓話一說,需要考證。我們現在知道的“身先士卒”一詞,可以看出,主要需要行動上的帶領,現在你動物遷徙,僅僅需要個老大,其他都會緊隨其後。當然以後呢,就漸漸發展成等級制度。

  • 2 # 90大歷史

    大將軍講話時,站在前排的都是軍將。也就是副手。大將軍講的話由他們回去後複述給士兵們聽。像拜將、封相等重大事宜,往往都是一套固定的儀式過程,講的話也都不會有什麼分別。士兵只不過起個觀禮的作用罷了。

  • 3 # 洞玄探幽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將軍在幾萬人面前訓話肯定是假的,古時候激勵士氣有以下方式。

    第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允諾此戰勝利之後,人均獎賞金銀多少,或搶掠的財物歸己,不上交。

    第二,允諾此戰之後休整一段時間。

    第三,戰前一夜軍餉加倍,吃好喝好。

    第四,古人信迷信,戰前都要祭祀各種神靈,所謂的釁鼓也是儀式之一。

    第五,戰爭中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以此類推,層層都有軍事單位,哪個作戰小組逃跑,投敵,不聽軍令了,回來一個小組都要受罰,並累及家人。主帥在高山頂上看著呢。

    第六,後邊有督戰計程車兵呢,你要麼死在敵人手裡,要麼死在自己人手裡,往前衝,也許不會死,後退一定死。

    第七,倒地裝死被踐踏死的機率很大,普通的踐踏事件都足以踩死人,何況戰場。

    第八,如果前衝,殺死敵方大將,有機會升官發財。

    第九,就算沒有機會殺大將,殺死幾個小兵,割下他們的耳朵,拿回去也能有獎勵呢。

  • 4 # 無知的文子

    其實這也不是不可能,幾萬人看起來好多,可是實際找一片空地,你站中間,這時候幾萬人也不會有鋪天蓋地的感覺,主要是散開了才會壯觀。不說古人,就我小時候村裡沒有電話廣播,住的還散,有事開會隊長找個地方喊幾嗓子,住幾里路在的人都能趕過來。還有個原因,古代社會不像現代社會這麼嘈雜,你半夜等所有人都回家了路上車也少了,你找個高點的樓上去後幾分鐘體驗下,叫幾個住的領進的同事看能不能聽得到你的叫喊

  • 5 # 毛富利

    如果是幾萬人,後面的絕逼聽不見。

    中國古代指揮士兵作戰,靠的是旗號和金鼓,戰前動員,主要是祭旗和隨後的酒肉,喊話?聽不見!你誰啊?

    即使有一些口號,也是幾十成百個人一起喊的,將軍喊話,怕是親兵和軍官都不見得聽清楚。

  • 6 # 血雨腥風2

    對於軍事,古代和現代一樣。首先要有士氣。士氣怎麼來?也需要將軍或大將軍或元帥的帶兵資歷和戰功的累積和主帥的言行而鼓勵士兵勇往直前的方式。有的是金錢或者女人許諾。有的是為了保家衛國。更有的是為了祖國開疆拓土。一般鼓舞士氣都各自有各自的方式的。戰前訓話,主將身先士卒,犒賞三軍等等。戰前訓話,幾萬人幾十萬人的也聽不見呀?怎麼辦?大多是有軍隊的直屬領導訓話並鼓舞士氣的。也不是幾萬人或者幾十萬人站在一起聽訓的。古代軍隊的軍銜軍職和現代一樣的。有百夫長,千夫長,校衛,將軍,大將軍,元帥,大元帥等等。鼓舞士氣一般都是元帥招集百夫長,千夫長等以上訓話。由這些中下級軍官傳遞。或者由某支執行任務的軍隊的軍事主官完成的。並

  • 7 # 江南秋2

    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的人都只能猜想,"後面人聽不到"。那麼問題來了,就從來不開萬人會了嗎?恐怕沒那麼簡單,曹操82萬人馬下江南,未必是分開走的?

    猜想古代,還不如聽老一代人說土改時的萬人會,就略知一二。中國解放初期,經常鎮壓地富反壞,槍斃人時為把聲勢搞大,就開萬人會。那時根本沒有電音喇叭,全部用的是手持鐵皮喇叭,臺上人講一句,臺下有人也拿著喇叭,轉傳一句。人多聲雜真正聽清楚的人,就是最近的人,再互相打聽。一場會開完,真正搞清坨的人也可能不多。但大方向,槍斃幾個人還得搞清楚,那就是互傳。

    古代與當今的那種大會,只是人群性質不同,一個是軍隊,一個是老百姓,在紀律方面是有很大區別的。哪怕一萬人的會場,只要不說話,將軍的訓詞還是可傳蠻遠的。其中還一關鍵因素,每個小部隊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證將軍安全,也可聽訓話,再作傳達也是可能的。但為什麼又要萬人戰動員呢?那是為鼓舞士氣。這人啦,在孤立時,對於戰爭是恐懼的,只有經過上萬人集會才有膽量。他覺得這麼多人,誰能勝我。這就叫雄心壯志。

    古代的將軍,不是現代戰爭,將軍都在室內指揮。那時士兵幾乎不作戰,只助威吶喊!全憑二軍主帥策馬交戰,敗將之後士兵也跟著逃跑。

    古代戰爭全憑嗚鑼和擂鼓指揮戰鬥。不像現在有通訊裝置。那時的人比現在聽話,長官的話說一不二,士兵也特別聽話。大概就是這種情況,至於歷史已經無從查考。

  • 8 # 陽春張50010088290

    我是一位中職學校校長助理,常給學生演講,聽眾約五千學生、二百名教師。試過兩次,演講半途停電,我堅持在沒有擴音器也沒有手提喇叭的情況下講(喊)完,大約十來句話。我感覺學生基本聽得清楚我的話。環境在郊區,三面環山,一面是過境公路,距校約200米。但我喉嚨沙啞一週。供大家參考。

  • 9 # 哈佛尼姑導師

    一般不會這麼面對幾萬人訓話。平時練兵為啥,就一個“令行禁止”!訓話那是班組長的事情(隊長、伍長),軍官主要是聽上面的指揮。

    指揮官也就是將軍主要是用鼓聲號角以及旗幟來發布訊號。作戰內容一般都會在戰前就預先確定好作戰方案,到時候各級軍官就直接按照指揮官的意圖指揮部下行事。

    所以,激勵也是針對軍官去做激勵,也就是戰前訓話。對於小兵而言,看將軍一眼就不錯了,說不定到退役都未必近距離接觸過將軍。比如集團化公司,你在基層子公司往往見不到集團高層的,一般見到都上下三級以內,超過三級,那些話一般都不是說給你聽的了,因為跟你說了也沒用,你不用知道,只要照你上級領導指揮的去做就好了。(集團年會不算啊,說日常)

  • 10 # 三隻腳的大烏鴉

    這個世界上就沒出現過幾萬大軍出征前還能排在一塊等將軍訓話的場面。古代能讓統帥訓話的,估計也就是統帥的標營和直屬部隊,撐死三五千人。

    別看古代打仗動則幾十萬大軍,但這大軍不是湊一塊行軍的,都是要分批分路的,否則幾十萬大軍走一路過去,哪個城鎮能供應這麼多人的糧草?按照拿破崙所確定的戰鬥編制,一條大路一次性透過的軍隊就是一個師,差不多8000人,多了就沒法供應了。

    就按這個標準,能把幾萬大軍湊到一個戰場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行軍都不能湊一塊,難道訓話還能湊一塊麼?就算真能把大軍湊一塊訓話,把幾萬大軍準時湊到一個戰場就足以把統帥和幕僚們逼瘋,誰還有閒心多費一次功夫把他們都湊到操場上啊。而且,幾萬大軍都聚一塊等人訓話,那前面的防線怎麼辦?

    再說了,幾萬人,那得多大一片地才能裝的下?就算是現在,國家搞個大閱兵也就是湊個一萬來人,多了長安街都塞不下了。現在一個大學就四五萬學生,你見過哪個大學能把四五萬人都湊在一個操場上,真能湊這麼多人出來那就是奧運會開幕式了。

  • 11 # 老虎貓123

    古代軍隊出征也是要搞誓師大會,就像今天的動員大會一樣。沒有條件的軍隊最高長官訓個話;有條件的,搞個全套儀式(迷信活動),什麼祭天地,祭軍旗呀等等活動。 古代無論哪個國家,無論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喜歡做這一套。 軍隊作戰動輒幾千人、上萬人,軍隊出征規模越大,誓師大會就越需要搞。西方古代軍隊一個軍團最多一萬人,華人口多,部隊規模就大的多。一般中國古代軍隊愛宣(吹)傳(牛),這些就是在誓師大會上做的。曹操赤壁之戰出征40萬軍隊,對外號稱百萬。

    古代誓師大會參加軍隊一般圍著出征出征臺(祭祀臺)排列,好看到最該領導,也有其它排列。再著有人數限制,最高2萬人左右(古代西方軍隊最多幾千人),不然太遠了,看不到。參加的部隊一般是精銳部隊。

    軍隊搞誓師大會,最高長官講話,士兵怎麼能聽到呢?這和古代的軍隊編制有關。

    古代將領都有自己的親兵和督戰團。而且這些親兵不少。搞誓師大會之前,將領們都要提前開個小會,組織協調一類的。專門有一個就是,提前將領導講話內容告訴將領們。當然誓師大會上領導講話也和今天不一樣,主要內容都總結成口號形式。將領們再將這些內容提前告訴自己的親兵和督戰團。誓師大會時,隊伍中,前後左右都安排好親兵和督戰團佇列。領導站在高臺上開始講話。 領導高喊一句,部隊中親兵和督戰團就一起大聲重複一遍。比如領導喊:天佑吾主、國運長存!底下親兵就一起大聲重複一遍。這就保證在場所有人 都明白領導講話的核心意思。現在部隊裡都是這樣,最高首長喊口號時,底下就有人專門配合首長,帶領大家一起喊口號。華人愛喊口號,也就是這樣來的。

  • 12 # 艾洛裡

    。。。將軍訓話,鼓舞氣氛,我感覺在哦走應該可能,因為中世紀最多才不過幾千人,將軍說的往下傳一下就好了!而中國,恩一面動輒上萬,就是在nb用喇叭也白扯。並且一般都是有鼓陣,透過鼓聲來振奮人心!頂多將軍開戰前鼓舞一下部下,然後部下在鼓舞自己的屬下。電影都是騙人的,為了給觀眾一種感覺而已,真實中懷疑就是幹!

  • 13 # 冬日暖陽96262396

    。歷史上罕見有幾萬士兵投入的戰鬥場面。古代說的十幾萬,幾十萬大軍指的是這場戰役所投入的在冊軍籍所有人員,其中包括戰士,後勤士兵,文員,匠作,伙伕,雜役等。真正拿刀槍上戰場的人數很少,大多數人員用在糧草供應上。所以,將軍給幾萬戰鬥人員訓話不現實。

  • 14 # 載城

    古時候出征前統帥都會開個動員大會,搞的當然隆重,但內容都是宣揚反對舊制度舊朝廷,如周武王伐紂,罵紂王,搞的群情激奮,誓與商紂不共戴天。李自成起義,罵崇禎······。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你要打別人,肯定要找出別人對你不住的地方。你可以說他們這麼做是為了人民,但更多的卻是找個藉口。最典型,‘努爾哈赤伐明七大恨’

    那種大會,哪怕一萬人的會場,只要不說話,將軍的訓詞還是可傳蠻遠的。其中還一關鍵因素,每個小部隊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證將軍安全,也可聽訓話,再作傳達也是可能的。但為什麼又要萬人戰動員呢?那是為鼓舞士氣。這人啦,在孤立時,對於戰爭是恐懼的,只有經過上萬人集會才有膽量。他覺得這麼多人,誰能勝我。這就叫雄心壯志。

    但是真正的幾萬人都能聽得到,那是電視上面演的。 實際上不是那樣的,很多話只講給小部分人聽。人稍多點,皇帝或統帥不會自己吼,太不體面了,是靠傳令官之類的代吼。人再多點,複雜指令要靠一級級官員往下傳話,指令簡單的,就靠旗,靠鼓或傳令人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了。

  • 15 # 皇帝不稱朕

    古代大軍出征,會有“誓詞”,但大將對著幾萬軍人訓話,那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

    現在可見的最早的出征誓詞,是周武王伐紂時,在盟津向同盟國君臣發表的動員講話。這篇誓文被記在《尚書》裡,名為《泰誓》。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誓詞如下: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即姬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大意是指責商紂王之過,我姬發今天就是要代“行天罰”,大家努力吧!

    這樣的文字,不可能是陣前面向全體官兵的動員講話,而是請高明的文學家,寫出的檄文,傳給大傢伙們看的(或派人四處傳送張貼),以明徵伐之故。《尚書》裡還有幾篇“誓詞”,都是如此,是以公文形式書寫的討罪宣告,與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近似。

    古代對外用兵,根本不需要對士兵講明“為何而戰”的道理,戰前激勵的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頒佈賞金,如斬首一級賞多少錢,當升幾級等等,這比空頭宣講有用得多。您可別把古代打仗振作士氣和今天微商、傳銷的那些“激勵”措施等量齊觀了。

    您想想,古人沒有國家、民族意識,只有天朝、皇權觀念,大將軍就是想講,他能講出點什麼名堂呢?保家衛國,還是抗爭反抗的不屈精神?都不會,而尊朝廷、為朝廷出死力打仗,只需要用軍法來落實,用爵祿來促進,根本不需要用嘴巴來鼓動。

    與之相比,倒是革命者和造反者,需要對眾講話,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講的“將相寧有種乎”,就是對面臨生死抉擇的那900名戍卒講的。當眾人慌亂之際,這樣的鼓動極具煽動效果。而朝廷征伐用兵,卻不必發表“陣前演講”。這一則是中國古代並沒有當眾演講的傳統,下級必須決定服從上級,以愚忠為美德,哪裡需要臨時鼓動?二則古代計程車兵多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大將臨時掛印,軍隊都是到處湊撥來的,將官與士兵互不認識,講什麼講,講了也是廢話,不然直接開出賞金合宜。

    當然,技術問題也限制了大將對士兵發表講話,首先要對成千上萬的軍隊“發表重要講話”,必須築起高臺(高臺往往是拜將用的),可是就是登臨高臺,大將扯破嗓子講的話,能傳多遠呢?那時又沒有高音喇叭,講了半天,就身前幾個人聽見,這沒用的環節不如省了吧!

    上圖是美國電影《勇敢的心》,義軍領袖華萊士(梅爾·吉普森扮演)在率軍與英軍大戰前,騎馬縱馳於陣前,發表了簡單的演講,頓時群心鼓舞,想來那應該是藝術的創作。在上萬大將對壘的空曠原野上,華萊士講的話,應該沒幾個人能聽清——光那得得的馬蹄聲,就把他的聲音蓋住了。

    但西方電影裡經常能看到軍官或領袖訓話的場景,大概那是他們文化的一種反映吧!而中國則沒有那樣的公共文化與精神。

  • 16 # 英熊不問出處

    其實辦法也是有的,一般古代打仗,尤其是攻城戰,經常會看到有“罵戰”。雙方選出嗓門大的幾十名士兵隔空齊聲高喊對罵。

    看到這裡,諸位該明白了吧。其實辦法就是人力擴音器,主將說一句,大嗓門們重複一句,可以讓大嗓們呈輻射狀分佈於士兵人群裡,中心處主將演講或宣讀皇帝的獎勵等等。

    因為古代軍隊多數士兵是沒文化不識字的,所以會有文書官,登記、記賬、代寫家書。教大嗓門如何喊話也是其一,各種檄文也要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詞句才行。

    所以,古人自有古人的辦法。

  • 17 # 越來越好能量俱樂部

    兩個方面:第一,軍隊畢竟是軍隊,更何況在尊卑君臣那麼嚴肅的古代,所以大會時的記錄基本是可以保證的,所以一旦將臺很高,加上視野開闊的空地上,聲音還是有可能傳的很遠的。

    第二,在訓話前,那些軍官將領都是接到通知的,所以最起碼這些人都知道主旨是什麼。比如是因為貪圖軍糧了,還是亂殺無辜了,所以大傢伙在去開大會前都是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所以就算有些人不老實鬧的聽不清,但是大體也是知道個一二的,再加上會後將軍或者文官的傳達總結,所以這個會其實都能知道是什麼回事。

    當然了,最關鍵的是人多氣盛啊!管它聽不聽得見,要的就是這種氣勢!

  • 18 # 歷史雜貨鋪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幾萬人的軍隊訓話後邊什麼都聽不到,相信大家都上過學,學校開大會的時候,如果校長講話的時候,喇叭突然出了問題,幾千個人的隊伍中,完全聽不到前面的校長在說什麼,更何況是幾萬人的軍隊呢。

    話雖如此,可是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只要是行軍打仗,還是要進行戰前訓話的,這種講話實際上就是走個形勢,增加士兵們的信心罷了,基本都是隻有最前排能聽到講話內容,然後他們配合講話者的內容做出反應,後排的人跟著做動作就行。有的時候講話著還會搞點迷信的東西,比如拋個銅錢什麼的,只要正面朝上表示此次出征比取得勝利。

    實際上銅錢朝哪一面士兵哪能看得到?但是大家都會歡呼,來增加自信,這便是一種管理的技巧,這種自信心是會渲染的。西方國家在古代的時候則比較的直接,戰前講話直接拿來錢鼓勵士兵,隨意講幾句,便開始用錢來激勵士兵,非常的直接。

    真正出徵前的訓話,元帥都會叫來將軍們傳達命令,然後這些將軍們回去再給各個隊長開會講,這些隊長們下去再給士兵們傳達。隨著歷史的發展,古代也不會戰前講話了,基本就是說幾句場面話,然後舉行一下儀式即可。因為不需要太過鼓勵,士兵們都清楚,戰場上戰功大的話,回來就是加官進爵。實際上出征前訓話的確就是走個儀式,因為後面的人壓根啥都聽不到。

  • 19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古代士兵出征前將軍訓話,幾萬人的軍隊訓什麼話後邊能聽見嗎? 我們先說說古代軍隊是怎麼徵調的。我們以清朝為例子,清朝徵調綠營打仗,首先要皇帝批准,下發檔案就不必多說了。

    但是這種事情也分2種,一種是地方發生事情,武將要上報總督,巡撫,總督巡撫再上報。但是如果是危急事變,武將也是可以根據情況調動部隊的,只需要報告巡撫和總督即可。

    而且抽調部隊,不是有1個營就全部帶走,而是隻能帶走1部分,其他人還要在原地繼續擔任守衛,巡邏和其他任務,不得離開汛地。但是,如果要出省,則無論什麼軍情都必須上報皇帝批准。

    具體抽調人數,也要看情況,比如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貴州綠營32個綠營鎮,撫,協和營,一共抽調9628人出戰,基本是一個營出動10-300人。有的一個營出動10個人,有的營卻被抽調300人。

    而且,所有部隊都是分開行軍的,因為古代後勤,道路等等,無法支援大部隊前進。因此,綠營兵都是以1000-2000人為單位,分頭行軍,一般山區是100名士兵,分配80名民夫,平原地區是100名士兵分配50匹馬。

    其實,整個部隊抵達戰區,也不會集中在一起開會的。那怕是江南江北大營,也同樣是從全國各地來的清軍,分批進入江南江北大營。同時,分散駐紮在各個營寨和堡壘當中駐防。清軍沒有集合所有部隊開大會的習慣。

    維持士氣,也不是靠幾萬人聚集在一起開會。而是依靠這三點,第1就是嚴酷的軍法軍紀,管束士兵,戰鬥的時候各級軍官進行壓陣督戰。第2就是,一旦被抽調,就有獎金,會拿到6兩白銀賞金。如果是千總把總則可以得到15兩白銀。

    最後到了戰場上,還有額外獎金,攻城首先衝進去計程車兵,可以得到50-250兩白銀,首先衝鋒破陣計程車兵,可以得到20-50兩白銀。

    第3點,就是攻破對方的城寨,村鎮,清軍可以得到搶掠的權利,並且還會將被俘人員妻女家人,發配給參戰士兵為奴。所以,在古代,起碼是在清朝基本不會有這種幾萬人大會。就是召開會議,也是大家站著,前邊的軍官們可以聽到訓話就足夠了。士兵能不能聽到,在大人們眼裡,根本不重要。

  • 20 # 非洲雄獅H

    如果站成方陣,橫豎一百人,那就一萬人,一米可以站兩個,那樣橫豎五十米可以站一萬人,如果五萬,把寬度擴充套件到70米,可站140人,那樣可以排成一個寬70米,長大約360米的長方形,如果把這個長方形圈半徑70米成一個圓,將軍在中間訓話,站在一個高臺上,軍紀嚴明,沒有聲音,而這個將軍的嗓門又特別大,在沒有風的情況下,那樣後面計程車兵應該可以聽見吧,只是很模糊而已。畢竟,我們上學時百米考試,正常人大聲呼喊,也可以勉強聽見,只是聽不清楚了。當然,我沒有當過兵,也沒有見識過那麼大的場面,一切都只是猜測和臆想,有不足之處,歡迎指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睡覺前乾點什麼才會覺得這一天沒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