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演義的智慧
-
2 # 胡侃解密三國
題主說的應該是“關羽”,因為此時西楚霸王項羽已經去世約400年了。
關羽,現今有“武聖”之名,家喻戶曉,且不論“桃園三結義”是否真實存在,姑且這樣認為,是否限制了關羽了發展,個人認為是否定的,“桃園三結義”對關羽非但沒有限制,反而成就了關羽。既然講桃園三結義,那隻好按《三國演義》來看了。
關羽出線之路
演義中關羽的背景有簡單的交代:
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所以準確來說,關羽當時是一名逃犯,關羽想去投軍也要仔細考慮一下的,恐怕連真名都不能用的,雖然關羽相貌堂堂,但一般的衙役縣令未必就識英雄,萬一被直接關進大獄,那就是開始就是結束。
第二選項,繼續流浪,反正已經流浪五六年了,但是即便如此是否還能碰到更好的情況呢?機會渺茫!試看曹操起兵後,來投的人,要麼是名士,要麼是家族牛人,或者有一定實力的小頭目,多少也都帶著千把人來投靠的,像關羽這樣一個逃犯身份,即便是愛惜人才的曹操也未必能發現,那去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此時劉備是關羽主公的最佳人選。劉備雖然一窮二白,但還是有些名聲的,皇族,能容人,有一定名聲,雖然後來拉起來的隊伍不大,也有500人左右,跟天下諸侯比起來雖然不入流,但好歹是一票人馬,而且劉備還有盧植這個老師,可以借力一下。所以此時劉備對關羽來說絕對是最佳人選。
關羽成名之路依演義看,首先是劉關張的成名之路是跟著大部隊討伐黃巾軍,但這次出名的是劉備,關羽出名就是討伐董卓,從“溫酒斬華雄”開始,關羽讓天下諸侯側目,並迎來第一次高光時刻。
所以題主所說的限制了關羽的發展,應該就是說從這時開始的吧?!從這時起,關羽如果去投任何一個諸侯,應該都會被禮遇,被重視。但如果真的這樣了,關羽應該就沒有後來的忠義之名了吧,那武聖之名也不復存在了,明顯的失大於得,那樣才是真正的限制了關羽。
假想關羽假如其他陣營,發展如何?首先,看下當時的主要陣營,袁紹,曹操,袁術,董卓,孫堅。
先排除董卓,因為此次討伐的就是董卓,關羽的個性不可能;其次袁術,心胸狹隘,關羽看不起;袁紹,志大才疏,pass;孫堅,雖然勇猛,但當時還受袁術牽制,而且也未必能容關羽;所以大家也一直都看好的就只剩曹操了。所以有很多人認為在曹操手下關羽能發展的更好,但事實卻未必如此。
首先,曹操手下最受重用的一直是家族親屬,比如後來,南面交給了曹仁,西面交給了夏侯淵,背面交給了兒子曹彰,夏侯惇經常留守坐鎮中間,所謂的“五子良將”,也可以稱為“外姓五子良將”,曹氏,夏侯氏都不參與的,但也經常看到是曹仁督于禁,徐晃,夏侯淵督張遼,徐晃,樂進等,宗族將出馬,五子只能打下手,如果關羽入了曹營,這種情況必然也改變不了,即便強入關羽,也很難有獨鎮一方的機會,張遼應該是曹營外姓將領,在曹操時代做到頂的人了,但跟曹仁等宗族將領比起來,權利還差的多。關羽如果在曹營,情況也不會特殊,那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也不可能存在了,雖然可能不會身死,但發展也是趕不上在蜀漢的。
在蜀漢的情況恰好相反,劉備的宗族勢力很弱,甚至可以弱到忽略不計,劉備的大將,謀士幾乎都跟宗族扯不上邊,關羽一直是蜀漢二把手,劉備不分兵則已,分兵必然是劉備一隊,關羽一隊,直到最後也是劉備取益州,關羽守荊州。充分給了關羽施展的空間,威震華夏,終成武聖之名。
綜上所看,“桃園三結義”,綁定了劉關張,而且只有劉備能給關羽足夠施展的舞臺,在其他地方,關羽絕無可能有武聖之名,有且只有劉備能給關羽這樣的環境。所以“桃園三結義”非但沒有限制關羽,反而是成就了關羽。
-
3 # 認識你真高興
桃園三結義,關鍵另兩位一心輔佐大哥,終身無二心。真是遇到好人!而項羽結拜者劉邦。這兩人要爭奪天下,結拜成了虛妄與笑話!
-
4 # 雄觀歷史
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結成了一個團體,在漢末天下大亂的時刻,相互扶持,準備成就一番事業的。
劉備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異於常人,小的時候經常扮演領導人物,長大後正趕上黃巾起義,正是可以大展拳腳的時候,奈何勢單力薄。桃園三結義,認識了關羽和張飛,有了拜把兄弟,兩個武將,如虎添翼。
對於關羽來說,桃園三結義是他人生的一次選擇,他選擇了勢單力薄,只是有點皇親噱頭的劉備。這讓關羽在劉備的陣營裡特別拔尖,鶴立雞群的感覺。一步步助長了關羽的傲氣,從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這些事情來看,關羽只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勇將,管理才能實在有限,不是一個良將,又恰巧在劉備陣營,讓關羽特別自負,以至於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試想如果關羽能夠一開始加入曹操陣營,在兵多將廣的曹軍裡,關羽就不是顯得那麼突出,這樣能讓關羽少一些傲氣,也許能成為一代良將。
選擇決定命運,真的是這樣啊!
-
5 # 青山私塾
三人中,張飛屬於資本家,有各種產業,劉備屬於到張飛那應聘職業經理人,關羽也是應聘職業經理人MBA,可最後關羽只當了部門經理HR,屬於賠了。張飛從大股東變成了專案總監更賠,劉備空手套白狼當了CEO。
-
6 # 冷風洛雨
“桃園三結義”確實對劉備的蜀漢大業有利,而項羽的插香拜把子也確實是限制了後來的發展,更是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志不同道不合”。
先看劉關張三結義,劉備當時是鞋販子,關羽是逃犯,張飛是賣肉的。這三人都是一個階級層次的,這時候劉備說有一個大的夢想,我是漢室之後,此時正值亂世,我輩英才正是施展拳腳的機會,我們一起開啟創業之路。關張二人一聽,反正怎麼幹都比現在這個狀態強,三人一拍即合,結成生死兄弟。他們志同道合,有著與大哥一樣的夢想,生死相扶患難與共,最終成立蜀漢政權。
再說項羽,他也有一個結義兄弟,是劉備的老祖宗,叫做劉邦(如果劉備的身世是真的)。劉邦出身卑賤,早年在村裡就是個流氓,貪財好色之徒,後來做了亭長(現在的村長),再後來秦政殘暴,民不聊生,陳勝起義之後,他也發動民眾響應,後來投奔項梁。
而項羽乃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早年就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反秦。他二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相識,後來磕頭做了兄弟,聯手反秦。後來秦朝覆滅之後,兄弟反目成仇,開始了楚漢之爭,項羽戰敗,烏江自刎。這就是這對結義兄弟的結局。
項羽劉邦出身不同,結義時二人也各自有自己的隊伍,他們結義在某種意義上更像是兩國結盟,那怎麼可能牢固呢。再加上項羽雖然對敵作戰勇猛不留情,但是對兄弟卻少了大義滅親的狠勁,而劉邦則不然,他是流氓出身,打架鬥狠能屈能伸,他才不會在意那種情況下的結義兄弟,就連項羽以他父親做人質時,他竟然還不慌不忙的說“我們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爸爸,如果你要殺你爸爸,記得完事兒分我一杯羹”,連這麼無恥無賴的話都能說出來,項羽註定是要敗了。
常言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啊!劉關張三人出身平民,沒有身份立場,三人結義為了共同理想全力以赴,結義自然對劉備的發展有利,而反觀項羽和劉邦,出身不同,結義時有各自的隊伍,立場本就不能完全一致,加上項羽沒有原則的義氣和本身優柔寡斷的性格,對上劉邦的沒有原則和無賴的個性,限制他的發展是註定的結局。
-
7 # 晴朗的心情
劉備有貴族血統,這就是她的王牌,又從基層做起,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有遠大的抱負,這抱負就像唐僧,雖然沒有神通,但師徒三人的最終目的是取得真經,修成正果,離了唐僧不行。劉備急需籠絡人才來輔佐他,而關羽張飛則需要一個根紅苗正的主公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然而項羽生來缺少草根階層的鍛鍊,有公子哥的義氣,難以識人,讓劉邦把厚黑學用的淋漓盡致,藉助項羽的實力發展了自己。最後養虎為患,結局慘烈。
-
8 # 公明淏
《史記•黥布列傳》,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劉邦問黥布:你為什麼要反叛呢?英布也不客氣:“我也想當皇帝呀!”
他要真想當皇帝,劉邦早就完蛋了。薛公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果然,“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區區百餘人到了番陽就被誘殺了。(黥布)
薛公說的不錯!隨何說得更對!:大王(英布)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把國家託付給他。項羽攻打齊國時,他親自揹負著築牆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應當出動淮南全部人馬,親自率領著他們,做楚軍的前鋒,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幫助楚國。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來是這個樣子嗎?
劉邦在彭城作戰,項王還未曾出兵齊國,您就應該調動淮南所有的人馬,渡過淮河,幫助項羽與劉邦日夜會戰於彭城之下。您擁有萬人之眾,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這是垂衣拱手地觀看他們誰勝誰敗。把國家託付給人家的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
您掛著歸向楚國的空名,卻想紮紮實實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可是,您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弱小。楚國的軍隊即使強大,卻揹負著天下不義的名聲,因為他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很長,不再引述)結果就是黥布背叛了項羽投靠了劉邦。(隨何)
英布翻來覆去的背叛其目的非常清楚:為了自身的富貴,不顧及子孫後代、不顧及黎民百姓。胸無大志,眼高手低!即使他擅長用兵打仗,軍隊非常精銳。百姓們一向畏懼他,一旦士卒危急,就會逃散。難成氣候!
項羽正為北方的齊國、趙國擔心,西邊又憂患劉邦起兵,知交的只有英布,又推重英布的才能。他認為英布是他的知交,卻不及隨何的一番遊說!原因就是起點不同:
黥布是吳芮的女婿,又先是吳芮手下的將領,後來又是隨吳芮追隨項羽的,而吳芮與張良一見如故!早在黥布和吳芮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和長沙王的時候,吳芮就投靠了劉邦。隨何敢去說服英布這是先決條件。項羽一廂情願罷了,黥布並不認為項羽是他”大哥”。他倒覺得他才是”老大”。雖然他最後也是死在了吳芮的後代手裡。
英布對他的將領們說:“皇上老了,厭惡打仗了,一定不能夠親自帶兵前來,派遣將領,將領們只害怕淮陰(韓信)、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餘的將領沒什麼可怕的。”,這倒是很像關羽、張飛,目中無人!
關羽和張飛一個是賣棗還是豆油的說不清楚、一個是殺豬的,手下沒有軍隊!指望著到涿郡劉備那裡謀求發展,依靠劉備得人脈做強做大,自然對劉備感恩戴德。況且,關羽還是一個逃犯,自身難保,劉備以仁人之心接受於他。這等於劉備把一個死人,打造成為了一個義士!倘若劉備死了,他倆一個都休想活命。
事實上,相對於劉備來說,關羽、張飛無異於兩個累贅。張飛還好點,佔領了巴中、拒敵於巴西、給劉備留了倆兒媳婦;關羽是一點都沒有用!什麼事都壞在了他倆的身上。
劉備得趙雲、諸葛才有了立錐之地,有了像樣的勢力、有了軍隊、有了土地、有了地位、有了不算大的一方天地。本來就很拮据,卻也敵不住關羽、張飛得無限坑害,無奈全軍覆沒。
黥布沒有出手施救項羽,劉備沒有出手施救關羽。地位不同!
-
9 # 花非花霧非霧明月
糾錯:題目中對於關羽來說不是項羽。
關羽和張飛只不過一介平民,雖勇冠三軍有抱負,但缺乏帶頭之人,而劉備皇室後裔且智計謀劃想得長遠,具有梟雄之才,非關羽所能比,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各有所長,義氣相投,言行相依,為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夢想而走到一起。桃園三結義其實是各取所需,主要以義氣為先,劉備能成其霸業是由義而成也由義敗亡。關羽性高氣傲,雖熟讀春秋卻難改其本性,因曹、吳聯手,進退失據,大意之下而被呂蒙夜襲荊州得手,敗走麥城中埋伏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當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遂起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不聽任何人勸阻,包括丞相諸葛亮,而此時張飛因酒後鞭打士兵,被麾下將領殺死轉投東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為報仇而矇蔽雙眼的劉備一意孤行,被東吳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擊敗,火燒連營八百里,兵敗夷陵,白帝託孤棄霸業未成而亡。關羽好勇而少謀,恃才傲物,而其忠義成為各朝帝主教育忠君的楷模。多謝邀請,說的對與錯敬請諒解!
-
10 # 一線天
可以說是"桃園三結義"對劉備有利,但也正是這"桃園三結義"中的關羽毀了劉備的帝王大業,而談不上是限制了他的發展。劉備靠桃園結拜的關羽和張飛這兩兄弟,拉起了杆子,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夾縫中求生存。為此,關羽為大哥劉備的帝業的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終於如願以償,在西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然而,就在這新政權剛建立起的時候,就因為關羽的剛愎自用,大意丟失了荊州,接著又敗走麥城並被東吳所害。這也直接導致了劉備率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結果反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給燒得灰飛煙滅,對諸葛亮日後策劃的北伐用兵無疑埋下了隱患。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陸遜的七百里火燒蜀軍連營,在多年後的伐魏戰爭中,蜀漢可供諸葛亮用兵的資源就會豐富充足得多,北伐的勝算也自然會大得多了。我想,如果在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手中有足夠的兵力調遣使用的話,他也不至於在街亭失手後被迫冒著險去唱什麼空城計吧!
回覆列表
這是無知的看法!
劉關張為什麼結拜?
為了義!
就是輔佐朝廷政府平定天下,想的是天下太平、平定亂世。這就起大義!
打比方說,父母養育子女,能有心思考慮自己嗎?沒有,也不會!父母只會考慮家庭和睦、孩子們好好學習、好好學做人!
怎麼會考慮自己付出了多少辛苦呢?不會!
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大義!
我們必須知道大義!
我們都知道一句老話,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誰,都需要幫助與合作!
只有真誠合作,人們才能各得其所!
在團隊中,如果人們老是考慮自己的利益、老是考慮自己的得失,團隊能有前途嗎?不言自明瞭!
老話說,人心換人心!
這就告訴我們:做好自己、幫助他人、大家共同奮鬥,才是永恆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