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食肉目,熊科。下面有這麼多平行的其他物種。
10
回覆列表
  • 1 # 那顆檸檬

    大熊貓: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屬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活化石原因: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大約在100萬年前,它們遍佈中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但現在殘留下來的數量很少。與大熊貓同期生活的動物,如今多已滅絕,惟有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講化的“活化石”。

    一、物以稀為貴,不僅由於其數量少,大熊貓是人們常說的活化石,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這對於研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地球的環境變化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二、大熊貓中國獨有,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非常可愛而且,它有一個很強大的功能:消化竹子,我們都知道,竹子主要是纖維素,大多數動物是不能消化纖維素的,唯獨大熊貓可以;

      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大熊貓的地位,已經被政治化了,世界各個主要國家,差不多都能看見大熊貓的身影,大熊貓已經成為中國與外華人民友誼的見證,最近不時還要送臺灣同胞大熊貓嗎,就像當年的乒乓球一樣,已經成為一種政治資源了。

      因為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華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華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釐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齋”,捕抓箭竹林裡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裡,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佈中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 2 # 斷殤如雪

    人見人愛的大熊貓,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它是怎樣被世界知道的,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說道說道吧。

    中國的國寶大熊貓,這個人見人愛的天生萌物,是中國最好的“形象大使”,在世界各地都是萬眾矚目的動物明星,傳播著中國的和平友愛。

    始熊貓形象復原圖

    作為一種古老的動物,大熊貓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800萬年,它躲過了令大部分史前動物滅絕的第四紀冰川,所以熊貓被稱為生物界的“活化石”。

    19世紀中葉,一個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將他在中國四川寶興穆坪發現大熊貓的故事第一次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同時,也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國四川這一片雲霧繚繞、森林密佈的崇山峻嶺之中。

    大熊貓的故事,由此開始。

    傳教士阿爾芒戴維

    在距離成都兩個小時車程的寶興縣鄧池溝山上,霧氣繚繞之中,群山綠樹掩映中,一座川西風格的建築坐落在山腰上。遠遠看去,沒有會想到那是一座教堂。

    這座建築的川西風格之中,不著痕跡地融合著西方建築和宗教的韻味。

    教堂陳列室裡有一張別具特色的照片,上面寫著這樣幾個字:“大熊貓模式標本”。

    照片攝自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從畫面上看,在這個溫度、溼度嚴格控制的房間裡,世界上第一具大熊貓標本正以一種很舒服的姿勢蜷伏在陳列架上。

    一百多年過去了,它仍然保持著相當生動的樣子,小心翼翼地向前探頭張望,似乎在眺望著四川西部深山密林裡的故鄉。

    這個教堂就是鄧池溝天主教堂,是傳教士結合當地建築風格和氣候等條件設計修建的一座中西隔壁的教堂,教堂建材皆取自當地木材,這是世界上罕見全木結構的天主教堂。年輕的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這裡居住了一段時間。正是這位年輕的傳教士開啟的世界熊貓歷史的新篇章。

    正是在鄧池溝天主教堂居住期間,戴維第一次發現了大熊貓,並把這種可愛的、神秘的生物介紹給了世界。因此,這個教堂堪稱一座“熊貓聖殿”。

    阿爾芒·戴維生於1816年,他的家鄉在法國巴斯克地區的艾斯佩特拉。戴維的父親有醫生和莊園主的雙重身份,業餘愛好研究草藥,對博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把對自然的愛好傳遞給了他的孩子們,尤其是第二個兒子戴維。

    戴維從小喜歡探險,喜歡和自然親近,尤其喜歡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22歲時,戴維到達巴黎,進入天主教遣使會的教士初修院學習,在那裡,教會發現了這個年輕人在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賦。於是,戴維被送到意大利古里亞的薩沃納神學院學習和教授自然科學,在這裡的十年培訓和工作,教會了他製作標本,訓練了他彈無虛發的槍法和用口哨聲誘捕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絕活,使他成為了一個功底紮實的博物學家。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東方神秘大國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敲開了。“中國熱”從19世紀20年代在西方興起,到19世紀中期掀起了高潮。當然,古老的、封閉的中國,那時感受到的來自西方的“熱度”,更多是野蠻的侵略和掠奪。在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中國大門以後,西方才第一次撥開虛幻的迷霧,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在這次野蠻、貪婪的侵略還在進行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巴黎宣佈:“在世界的盡頭,我們剛剛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帝國。”而他宣稱的開啟這個帝國的方式,是“文明和宗教”。1862年2月,身披著傳教士服的戴維從馬賽登上了遠航的海船。他是巴黎天主教遣使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同時還是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法國科學院通訊員、英國皇家動物學會通訊員。

    戴維出發前,遣使會把他介紹給當時在巴黎的社會科學院名噪一時的科學家和博物學家,他們每個人都提出了需要在中國瞭解和搜尋的長長的名錄。當時的歐洲科學家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受到冰河作用太大影響的國家,中國儲存的動植物種類對歐洲的科研人員極具誘惑。

    戴維從上海登陸中國,後輾轉到達北京。他本職的傳教士工作並沒有在日記中留下什麼記載,他似乎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博物考察之中了。

    在北京期間,戴維主要居住在西什庫大街的天主教北堂。一年時間裡,他考察了北京周邊及京西的群山。在給巴黎寄出的第一批包裹中,包括了100多隻鳥和6只哺乳動物。歐洲的科學家們收到這些標本後興奮不已,他們預感到戴維正在開啟一座緊鎖了上千年的動植物寶庫的大門。

    1866年2月,在北京南海子的皇家獵苑中,戴維窺探到了一種被稱為“四不像”的動物,據說,他花了20兩銀子買通了守衛的軍士,弄到了一副這種動物的皮骨。在寄往巴黎的標本里附著的說明中,他寫道:“第2467號:麋鹿。”

    這一發現震驚歐洲,在中國的皇家獵苑裡,養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瑞獸“四不像”!隨後,法英德比等國家的駐清公使館透過戴維或官方渠道,在1866年-1876年間從南海子弄走了幾十只麋鹿到外國餵養。

    南海子的麋鹿是中國最後的麋鹿種群。幾十年後,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期間,這種生物徹底在中國消失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才從英國重新迎回了這個原產於中國的物種,目前在南海子公園麋鹿苑和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已經重新恢復了麋鹿種群。

    就在整個歐洲科學界為麋鹿瘋狂的時候,他們未能料想,戴維會在四川的深山裡發現更加神奇的物種------黑白熊!

    1868年,戴維第二次來到中國。在掌管西部各省教會經費的總管莫尼耶家,一個教會學生向他講述了四川西部的種種奇特動植物,穆坪這個地名第一次進入了戴維的耳朵,那裡的教堂成了他這次中國之行的目的地之一。

    帶著對川西地區強烈的探索慾望,戴維在1869年的1月到達成都。他先拜訪了川西地區的平雄主教,這位主教曾在寶興傳教多年,他向戴維介紹了穆坪地區的一些特有生物,特別提到了一種被稱為“白熊”的動物。根據《戴維日記》中的描述,這種“白熊”很可能就是大熊貓。“可能是平雄主教忠於教務,不像戴維那樣‘不務正業’,科學意義上發現大熊貓的機會就這樣留給了戴維。

    1869年2月22日,戴維和青年傳教士庫帕一行從成都前往穆坪。這條線路大致就是現在的318國道,沿途風光壯麗,卻是最典型的“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整整走了六天,戴維才到達了鄧池溝天主教堂。

    戴維一落腳就開始了考察工作,他心心念唸的“白熊”卻沒有一絲蹤跡。

    那張獸皮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黑毛如漆,白毛似雪。戴維意識到,這是一個從未被世人所知的動物新種。

    主人見他痴迷地望著獸皮,便告訴他,這是在這一帶的高山密林中隱藏的獸類,當地人稱之為“花熊”、“白熊”。

    戴維已經預料到這種“神獸”會帶給他的無限榮光。當晚,他在日記中寫道:“找到這種動物,一定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但是,尋找“白熊”的過程異常艱難。接下來的幾天裡,戴維像著了魔一樣鑽進那位李姓地主所說的高山密林裡,但所獲僅僅是一些當地“松鼠和星鴉”,他還在密林裡三次迷路,險些喪命。

    無可奈何之下,戴維轉而尋求當地人的幫助,他僱傭了十幾位出色的當地獵人,懸賞抓捕“白熊”。

    這招很快見效,幾天後,一位獵人給戴維送來一隻幼年的“白熊”。被捕獲時它還是活的,但到了戴維手中時,它已經停止了呼吸。

    按動物分類學的嚴格規定,見到了皮毛,甚至見到屍骨,還不足以對這個物種作出鑑定。直到4月1日,獵人捕捉到一隻“白熊”活體,終於呈現在戴維面前。

    這是一隻成年的野生大熊貓。與我們後來在動物園裡見到的胖胖墩墩、雍容華貴的大熊貓相比,更顯得生機蓬勃,矯健俊逸!黑毛如漆,白毛似銀,實在令人著迷。

    當天晚上,戴維就在燈下匆匆寫下了寄給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的報告。許多年後,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這份報告,戴維的興奮之情依然洋溢在已經發黃的紙頁上:“黑白熊(戴維提出的拉丁文新種名),據我的獵人說,其體甚大,耳短,尾甚短,體毛較短,四足掌底多毛。色澤:白色,耳、眼周、尾端並四肢褐黑;前肢的黑色交於背上成一縱向條帶。我前天剛剛得到這種熊的一隻幼體並也曾見過多隻成年個體的殘損皮張,其色澤均相同且顏色分佈無二。在歐洲標本收藏中我還從未見過這一物種,它無疑是我所知道的最漂亮可人的動物品種;很可能它是科學上的新種!”

    可惜的是,大熊貓離開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而飼養人員對它的生活習性不瞭解,在準備啟程運往國外時,它得病不治而亡。戴維只能將這隻大熊貓的屍骨製成標本。在製作標本時也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他在日記中一再提到“潮溼是個大問題”。由於潮溼和助手的疏忽,採集的動物毛皮無法曬乾,其中有的腐爛了,有的被蟲子咬掉了,而他卻無可奈何。已經制成的標本,包括他最珍愛的“黑白熊”,也因為潮溼而開始發臭。他不得不在放動物標本的房間裡生著火,“簡直不可思議。”他感到奇怪,寫道,“特別是當我想到這是在夏天,而且地處北緯30度的地方,居然還要生火。”

    經過種種努力,當戴維製作的黑白熊標本運達巴黎公開展示後,立即引起了轟動。每個物種發現的第一例標本,稱為“模式標本”,最為珍貴。戴維帶來的就是大熊貓模式標本。

    從模式標本上,人們看到:一張圓圓的臉上,眼睛周圍是兩圈圓圓的黑斑,就像戴著時髦墨鏡,而且居然還有精妙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簡直就是戲劇舞臺上化妝的效果。沒有人見過如此神奇的動物,甚至有人懷疑這是造假的、拼湊的、染色的……即便是確認這是一個新物種的生物學家,也對戴維的命名有所爭論。

    “黑白熊”,顧名思義,是一種黑白兩色的熊。它真的是一種熊嗎?大貓熊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是當時著名的博物學家,也是第一個給大熊貓作出“身份鑑定”的人。1870年《自然科學年報》第5捲髮表了愛德華茲的研究成果。他根據熊貓的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維的報告作出了結論:這是世界罕有的動物新種,初定名為“黑白熊”,但它並不是熊類,而應單獨成立一個新的分類。愛德華茲當時並沒有提出這個新分類的明確名稱。後來經過更深入的研究,自然歷史博物館《關於哺乳動物自然歷史的研究發現》合刊(1868-1874)發表了他的新論文《對中國和西藏東部動物研究》,對大熊貓做了權威性的表述:“就其外觀而言,它的確與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徵和牙齒的區別十分明顯,而是與小貓熊和浣熊相近,這一定是一個新屬,我已將它命名為貓熊屬(Ailuropoda)。”

    愛德華茲論文中提到的小貓熊,是1821年在喜馬拉雅山麓發現的,和大熊貓一樣以竹子為食。它當時被歸入熊類,臉型像貓,因而得名貓熊。“黑白熊”被發現後,生物學家認為這兩種動物有很多相近之處,可劃為一類,為區分二者,就將先發現的體型小的稱之為小貓熊;

    小熊貓

    與之對應,大熊貓最初的直譯名字應該是“大貓熊”。

    發現大熊貓的戴維,也是第一個描述大熊貓生活習性的人。發現大熊貓紀念日被定在了1869年4月1日,

    這一天,戴維見到了活體熊貓,對它進行了第一次科學的描述。阿爾芒·戴維因此成為載入史冊的生物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法國地理學會大師”、“大熊貓教父”等稱號接踵而至。

    然而殺戮也來了

    這些觸目驚心的照片,這些歐洲慕名而來的獵人,將熊貓殺死,運回歐洲,高價交易,這是熊貓的災難。

  • 3 # 噠噠灬噠噠噠

    大熊貓不是天外來客,它誕生在華夏大地。從前世熊貓到今生熊貓,已經與我們同行了800萬年。一路走來,有過繁榮昌盛,也曾瀕臨滅絕。讓我們跟隨這位大學教授的指引,去看看熊貓的世界

    白忠德,1971年生,陝西佛坪人,

    西安財經大學文化資源與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學院副教授,陝西省散文學會青年文學委員會秘書長,西安市碑林區作協副主席,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常務理事。

    出版散文集《摘朵迎春花送你》《回望農民》《佛坪等你來》《我的秦嶺鄰居》《斯世佛坪》等6部,獲第七屆冰心散文獎、呀諾達生態文學獎提名獎、陝西省作協2014年度文學獎、陝西省社科界優秀科普作品獎、西安市優秀文藝作品獎等10多項。

    他的《大熊貓 我的秦嶺鄰居》講述了大熊貓的歷史演變、稱謂、出國史,秦嶺亞種的發現、與四川亞種的區別、秦嶺何以成為國寶的庇護所,佛坪大熊貓的獨特地位,大熊貓的表面憨厚、內心智慧,“族”丁不旺的原因,選擇竹子的理由及生理機制的改變,與天敵豺狗的搏鬥,教養子女的方法,為性愛展開的戰鬥,熊貓生性溫柔不怕人,生病時求醫問藥,到村民家做客“搗亂”,這些都寫了書裡。還有那些明星熊貓、英雄熊貓,秦嶺裡捕捉的第一隻熊貓彎彎、救助的第一隻棕色熊貓丹丹、與雍嚴格保持四年交情的熊貓乖乖、留洋德國的佛坪熊貓豔豔、洋縣華陽的英雄母子嬌嬌與虎子、渾身傳奇的“逃跑公主”白雪、入住華陽景區的雪雪、與作家方敏對眼神的慶慶、溫柔黏人的坪坪……

    在這本書裡,用白忠德教授的話說,“我是作者、觀察者、思考者,讀者朋友也是‘我’,是自然和生命的關照與呵護者。我們一道走進秦嶺,走近熊貓,走向人類希望的遠方。”

  • 4 # 餘逸雲852

    答: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因而被譽為“活化

  • 5 # 拆蛋磚家

    上世紀60年代修建成昆鐵路發現了始熊貓化石,地質年代約800萬年前,始熊貓也就是大熊貓的祖先,又經過慢長的歲月磨礪,熊貓不斷的進化,在更新世紀初期(距今約300萬年前)慢慢由肉食性轉化成雜食性。

    更新世紀晚期(距今約50萬年前)這個時期是大熊貓的旺盛時代,廣泛分佈在中國各個區域。由於冰川期地球冰量增加,導致大量哺乳動物滅絕,然而我們的大熊貓又立於不敗之地,堅強的繁衍下來。

    古書多有記載大熊貓的描述,我唯獨記得“能食銅鐵”(進過多方面瞭解食鐵獸只是再舔炊具上的鹽分)

    可見我們的國寶大熊貓稱之為活化石是不可爭議的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大的男性同胞們,感覺女性在家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們要怎樣才能“奪回”我們的“大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