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媽麗麗在修行
-
2 # 好運來4586074649547
這屬於教育教學不得法。教者要按照孩子的思路、心理及接受能力去教去學;而決不能按照教者成人的思路、心理及接受能力強加於孩子去教去學!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是因為對所學的東西沒有入了門,一旦對學習入了門,那就感到有興趣了。
-
3 # 東榮962
在他她的玩具當中參入數字,加減法,等遊戲。不斷引導。長期以往慢慢的就開始了走向學習之路。就向過去農村沒有水泥路,慢慢的都有了,而且聯上了高速公路。你說快不。耐心,信心,決心首先是大人的關鍵,有了這些孩孑也就開始了慢慢征程。初高中後你會為他她們的用功學習而擔憂,吃喝呀,睡覺呀。等等。前途是光明向上的。
-
4 # 孤獨中成長ty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瞭解的性格。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調整他們的習慣。不要遇到點困難就放棄孩子,很多事情他們在做的時候是不自覺的,他也不想這樣。但他控制不了自己,這時候特別需要家長的監督。在心理學上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孩子挑戰父母的耐心。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幫助他們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
第一、要了解孩子。每個孩子他們都有自己的性格,他們的性格又是習慣組成的,我們花一定的時間掌握孩子的習慣。只有掌握孩子的習慣我們才能有意識的去調整他們的性格。例如、上面說的怎麼都教不會。做父母的首先要要了解孩子在學校時認真聽課沒,聽課的時候有沒有得到針對性的鍛鍊。回家後孩子在複習的時候有沒有認真思考,你教他的時候他又沒有認真學,在學的時候他是否在想其它事情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因數。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了,我們才能採起最適合他們的辦法進行教育。
那麼要了解他們那些基本性格了。1、孩子喜歡學習不。2、在學校聽課的時候認真聽沒。3、他的作業認真完成沒。4、他回家後最喜歡做的事是幹什麼。5、他在學校最好的朋友是誰,他們的成績怎麼樣等等,越詳細越好。
第三、堅決的執行計劃。計劃的執行其實就是習慣的養成。只有堅決的執行計劃孩子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把習慣養成。開頭很難,但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在進步,最後孩子會自覺的去學習。這裡要強調兩點。1、剛開始時孩子往往找很多理由來推辭你要求做的事,這個時候父母必須狠下心來,讓孩子必須去完成,不能朦過去,不然一直都是這樣,不會有進步。必須要讓孩子知道這件事他必須做到什麼程度,不然這個事就沒完。2、長時間的堅持,只有長時間的堅持,孩子才會知道他每天要做什麼事,才能自覺去做。
教育的路上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很多方法在這個孩子裡應用的很好,但在其他孩子那裡效果就沒這麼好。但只要我們不放棄,總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
5 # 唐果Ting
在孩子看來,你的身份不是老師,所以他給自己定位自然不是要學習的學生。
家裡的環境也和學校不一樣,孩子專注力自然不在學習。
學校有同伴,大家有競爭與合作的感覺,學習興趣濃厚。
試著給孩子一個身份,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和孩子玩 老師學生的遊戲,孩子扮演老師,你來做學生,把你想學的叫小老師教你吧,注意,這是遊戲,大學生要聽小老師的哦。
-
6 # 自然英語俱樂部
孩子愛玩是天性。對學習沒有興趣,主要是環境引導的,如果家長有一方能每天陪著孩子讀書,做出喜歡學習,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樣子,這樣,孩子就會逐步模仿家長的樣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否則,孩子看到周邊的人都不學習,只有他需要讀苦書,他就會抗拒。孩子是不會考慮10幾年後的處境的。學習是苦是甜需要家長的合理引導。
-
7 # 家庭教育心法
感謝邀請,孩子在玩兒的時候非常聰明,非常愛動,學習的時候不愛學,是因為學習的方式錯了。孩子小的時候要在玩中學,學中玩兒。有意義的玩兒就是學,有趣的學就是玩兒,玩兒和學是不分的,如何把要學習的東西滲透在孩子的玩樂之中去,再讓孩子無意識地學會,這是家長要做的功課,所以我們不能改變孩子的天性來符合人性。我們要引導人性去符合孩子的天性,這樣才是順道而為。每一個孩子都具備天才的本質,但是因為家長太過於注重形式,所以我們把學習的形式過於侷限性,我們就忽略了,在已經知道的學習方式之外,孩子在無形無相的無限的廣闊的空間裡學習的這種本領,所以打破家長對於學習的界定和孩子愛玩兒這種界定,你就會發現真相。
-
8 # 奇麥麥童書
◑ 真相一:孩子可能從來沒有真正學會!
到小學調研時,我常會拿這樣一道數學題問小學生:
每輛公共汽車能裝載36名學生,運送1128名學生需要多少輛公共汽車?
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回答31輛餘12人。。。
我還常拿一道測試題考學生:
一塊蘋果和一個蘋果的沉浮問題。若從一個蘋果上切下一塊來投到一杯清水中,結果是沉還是浮?
不少學生的答案是視蘋果塊的大小而定,其潛臺詞是塊大的會沉,塊小的會浮,投入一個蘋果則當然是沉。(明明是同一顆蘋果!)
我還做過一個實驗,提問小學生:
人為什麼不會掉進宇宙空間?
他們很肯定地說,因為地球有引力。
我再讓他們把人在地球上的情況畫下來,他們的作業潛臺詞告訴我,學生們並不真正相信地球有引力。而他們認為人不會掉到宇宙空間的真實原因,是因為大地在託著人。
這樣幾道題目,知識點顯而易見。除法,密度,引力。完整上完高中的人應該都清楚,可是不少大人都蒙圈。那些剛學完的孩子們一講到知識點背誦如流,可是一轉個彎,便雲裡霧裡,不明所以。其中不少是資優生。
所以,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孩子可能真的從來沒有學會過。他們只是記憶住了知識,然後等待考完試,時間流逝沖刷。
◑ 真相二:深度學習從未發生!每門學科的核心概念並不多,但十分重要。因為它們是可遷移的,理解了它們,思維便能超越主題和事實。知識是學不完的,思維才是重點要學習的。
例如,如果理解了戰爭的本質,學生不僅可以理解戰爭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避免戰爭,還能領悟分析過去戰爭以及未來潛在戰爭的方法,更可以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的衝突觀念,因為它可以算是一種“微型戰爭”。
可是,我們學習了若干年的歷史,現在有多少人能夠說出“戰爭的本質”,並以此視角觀察生活中的衝突呢?例如家校矛盾,醫患矛盾。
◑真相三:學優生也常患上“脆弱知識綜合徵”!值得注意的是, “脆弱知識綜合徵”不只是學困生的專利,好學生似乎也不例外。
儘管他們考試時成績不錯,但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有3種值得關注的知識學習結果:
一是惰性知識。這種知識存在著,卻不起任何作用,除非明確提示,比如考試,否則我們不會想到用它。
二是幼稚知識。學生在學習後,重新回到早期對問題部分或全部錯誤的直覺理解狀態。
三是模式化知識。這是一種問題解決的常規知識,學生機械執行處理事物的方式,只學習解決問題的步驟,而不理解使用這種步驟的原因。
我們可以回憶下,十幾年學校生活中學到的知識,大概算一下百分比。結果是非常嚇人的。
迄今為止,大量證據已經表明,學生在學校期間所獲得的知識是脆弱的,很多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他們只是膚淺地掌握了這些知識。
Q問題一:請告訴我到底什麼才叫“學會”“真正理解”!一是能不能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絡。可以將能否建立起一體化的、豐富的概念網作為檢驗理解的重要標準。
二是能不能做出判斷以及新的探索。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包括對其獲得知識方法的理解。憑藉這些已被認可的方法,學生可以對各種觀點表現出理性的懷疑或建構新的知識。
三是能不能運用知識。如用經濟學知識設計一項金融計劃進行投資和儲蓄。
四是是不能用多種形式表達出來。可以透過解釋、轉譯和推斷來鑑別理解。
解釋指對事物進行合理、恰當的論證和說明,往往涉及“為什麼”和“怎麼樣”的知識,如“為什麼不同的物體下落時具有同樣的加速度?”
轉譯指能提供有意義的闡釋、敘述和翻譯。“舉例說明”“用自己的話來說”是教師最常用的檢驗轉譯的有效方法。轉譯還包括知識能從一種表達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表達形式。
推斷指的是能根據已習得的知識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或建立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絡,如根據光源、物體、影子來推斷光源的高度和位置。
看來,真正的理解是真的非常困難的。我們看完一本書,合上書本很滿足,可是我們離真正的理解,還差了十萬八千里。無怪乎,有人感慨,聽過很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
還有那句很諷刺的,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別人一點都看不出來。
Q問題二:家長、老師該如何教,孩子該如何學1. 請不要將考試成績高與真的學會劃上等號,千萬不要!
在中小學,我們常常見到試卷中充斥著以知識的識別和記憶為主的考題,如“常壓下,水的沸點是多少?”“請解釋什麼是‘密度’”……此類考題只能測出學生的知識記憶水平或對知識的淺層理解,學生完全有可能靠死記硬背定義矇混過關。
僅考查對知識點的再認和再現,無法準確反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2. 抓住核心概念,“少就是多”。這招在學習任何新事物時都很有效
概念、理論等知識是一門學科的核心,它們和事實性知識不同,具有永恆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廣泛性等特點。
它們的學習過程也和事實性知識的學習過程有所不同,後者可以透過演示、他人告訴獲得,前者卻只有透過動手、動腦、深度捲入,透過超越事實的抽象思考才有可能獲得。
例如要理解“系統”這一概念,不是僅知道“系統”的定義就行了。不會運用系統思維於具體的情境,就不能算深層次地理解了“系統”。
學生可能學習並記住了很多關於農民起義的事實,但如果這些事實不與“衝突”這一核心概念掛鉤的話,學生還是無法主動分析出其他尚未學過的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另外,瑣碎細節過多,還會佔用大量的學習時間,使學生無暇仔細思考關鍵概念。
3. 正視教材的編寫缺陷,矯正使用!
不知是出於“科學性”的考慮,還是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中國的大多數教材和國外的一些優秀教材相比,筆墨“吝嗇”得多。
在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常常被壓縮為極為簡單的概述。讓我們來比較兩個例子:
★主動運輸:如果你曾經騎著腳踏車下山的話肯定知道,不費力氣就可以騎得飛快。可如果再騎回山頂,那就費勁了。對於細胞而言,依靠擴散和滲透使物質透過細胞膜就像騎車下山一樣,不需要消耗能量。所謂被動運輸,就是指細胞不消耗能量而使物質透過細胞膜的運輸方式。
前一個例子簡潔明瞭,但不利於學生自學和理解。後一個例子看似囉嗦,但是它將概念與學生騎車的經驗建立了聯絡,提煉出其中的相似性,能夠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核心概念常用定論性表達。核心概念的學習既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麼課程設計者也就不應以定論性的方式將其直白地表達。但綜觀現行的中小學教材,雖然新課程的實驗教材已經在知識的呈現形式上有所改觀,但“告訴得過多,剝奪學生自己建構理解的機會”這一弊端仍然存在。
坦率地講,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需要深刻理解,它們只是一門學科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它們是課程內容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學生必須實現持久的理解,領會重要概念的實質或靈魂。
Q 問題三:請問你教孩子,在用直線教學,還是拋物線?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甚至家長輔導作業時)常常對促進學生的理解向深層次發展缺乏足夠的耐心,吝惜在學生身上耗費寶貴的時間。
他們往往信奉“精講多練”。這裡的練,並非指讓學生動手、動腦建構知識的練習,而是指讓學生完成大量的習題。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概念既缺乏深刻理解,又缺乏靈活應用。我們不妨將這樣的教學稱為“直線型教學”。
和“直線型教學”相對的是“拋物線型教學”。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教師既要“探測”出學生腦海中已有的概念,對其發出挑戰,又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進而建構新的概念……這種教學在開始時雖然進展較慢,但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非常充分,它能加速後續的教學進度。
“拋物線型教學”強調質重於量、意義重於記憶、理解重於知覺。我們能否從中受到啟示,為“精講多練”增添一點新的內涵呢?
☞寫在最後
筆者無意判斷講授與探究這兩種極端的教學方法孰優孰劣,而是信奉傳統的觀念———“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筆者主張:核心概念的學習當以拋物線型的學習為主,讓核心概念的學習過程慢一點、深一點、更紮實一點。因為只有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
教師應該是一個建材超市的經理,為學生提供各種建築材料,幫助他們設計草圖,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建造自己的房子,而不應該是一個房地產的經紀人,先讓工人把房子建好,然後再賣給學生;學習是情境化的,核心概念必須放置在特定情境中由學生掌握;學習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
老師和家長朋友,如果你發現,怎麼教,孩子都學不會。
先問問自己,這樣教,孩子究竟能不能真正學會。
或者再退一步,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學會?
回覆列表
1 別擔心,這很正常
孩子的認知方式跟大人不同
人類擅長透過活動、經驗來學習。書本知識是有文字以來5千多年的事,人類的大腦還沒適應這個節奏。
你回想一下自己,當初也是不愛學習。對有困難的事情畏難,不想學。這很正常。
2 孩子很聰明,很靈活,說明娃正常。想學書本知識,需要引導,關鍵是興趣孩子不願意學老師教的內容,對這些內容一是大腦不習慣,二是沒興趣。
要引起孩子的興趣。
可以先利誘,比如,學得好給一些獎勵。
然後呢,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也就是成就感,慢慢的,孩子就開始學了。
3 推薦一本書《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從孩子的大腦認知方式,再到一些方法,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我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