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浪浪Werty
-
2 # 比平良千咲
這個,應該不算什麼問題,學過初中歷史的人應該能猜出來曹衝的象到底從哪裡來的,答案是——廣西! 秦始皇時期,大秦帝國為了鞏固和開拓疆域採取了一個政策“北御匈奴,南平越族”平的就是百越地區,秦始皇把越族打平了之後,在嶺南設立了行政區,其中就在廣西設立了兩個郡,一是桂林郡,一是象郡。曹衝稱象的文言文翻譯過來大致就是:曹衝小時候很聰明,孫權曾經送來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有多重,結果曹衝用船作為載具得出了大象的重量。孫權的吳國覆蓋今天的廣西自然就有了能從廣西的象郡獲取大象的可能。當然,千年之後的今天廣西是沒有了野生的象了,象郡也早已喪失其名稱。
PS,有人說當時中原遍地都有象,豫州的豫字即有“象”的意思。亦或者說象是從雲南西雙版納運來之物。私以為是不正確的,可能性比較低,首先,象乃孫權所贈之物毋庸置疑,既然如此,即可推敲,中原早已無象,對中原人或者說北方人來說,象是稀奇之物,能引起曹操及文武百官的好奇,想知道象的重量,如果中原有象,那麼孫權送象就喪失了意義。豫州的“豫”字或許代表著曾經有過大象的意思,但在於三國時期220~280年象在中原是不存在的。其次,雲南西雙版納運來之說,當時雲南乃南蠻孟獲之地,也就是蜀漢之地,有兩種說法,一為,吳蜀同盟,蜀送給吳國作為禮物,吳孫權再送給曹操。另一為,吳人從雲南買來。如果是作為同盟而送給的禮物,這禮物是不能輕易轉手,同盟贈之說不成立,另一為吳人買之物,有可能,但由於路途過於遙遠,古代極不發達的交通,運送龐大的生物過於困難,並且不知道象的生命力能否經得起這般顛簸,可能性偏低,更為重要的是吳國境內自有大象。其說法是,象郡,唯一一個以動物名稱命名的郡所,曹衝之象來自象郡更有可能。自古嶺南之地大部分為地廣人稀未開荒的原始狀態,也是許多朝代犯人的流放地,野生動物也比較繁多,更為重要的是象郡的經緯度幾乎與今天的西雙版納相同,生存氣候有了相似之處,在人類活動少的條件下,嶺南大象更有棲息的可能,不被人類大量獵殺。不過,孫權吳國時期是沒有象郡的稱呼,漢武帝在征討南越國時把象郡改為日南郡,在吳國,原象郡之地即歸交趾郡所轄,但象郡之象卻仍然存在。嶺南的開發也在許多年之後中原政府政治中心南遷,大量漢人南逃才得以快速發展開來。
-
3 # 忒孤雅
現今世界上的大象有兩種,非洲象和亞洲象。中國境內僅雲南西雙版納地區有少量四處遊走的野生亞洲象,其它地方早已絕跡。但是在中國古代情況不是這樣的,一千多年前亞洲象分佈很廣,中華大地除青藏、蒙古和東北外,幾乎到處都有分佈。一個典型的佐證就是河南省的簡稱“豫”,左邊一個象聲偏旁予,右邊一個象字,說明當時河南的野生象很多。還有中國象棋,以中原古戰場為原型,對壘雙方出動車、馬、象,殺得天昏地暗,充分說明當時象和馬一樣普遍運用在戰場。所以曹衝稱象的那頭象既不是外國進貢的,也不是花錢到印度買的,而是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亞洲象,曹操軍中眾多的軍象之一而已
-
4 # 細說戲說
曹衝稱象的大象,根據《三國志》記載是孫權送給曹操的,來自江南。
《三國志》:衝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今天,中國只有在雲南南部才有少量大象分佈。其實,在古代,大象在中國的分佈範圍極其廣泛。河北陽原縣就發現了亞洲象的遺齒和遺骨,其時代約在夏末商初(距今約3000~4000年前),商代野象在黃河下游分佈很多,在商代的甲骨文書中,有許多關於象的記載,如商王就曾在沁陽附近的太行山南側一次獵獲7只野象。當時不僅有象,還馴養野象,有時打仗更出動象軍,《呂氏春秋》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
象的分佈還反映在地名上,河南的古稱“豫”為象形字,就是一人牽象,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安寧。不但如此,以象殉葬還是商朝的一種殉葬方式,殷墟王陵區曾發現一座象坑,坑中同葬一豬,還發現一人一象的隨葬坑。
而,隨著生產的進步,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多,對自然開發力度的擴大,古代黃河下游的野象的棲息北界也在不斷南退之中,至商末周初則主要見於山東南部,春秋後期(約2500年前)黃河流域的氣候開始變冷,野象已南移到淮河下游南北。因此在戰國時代,黃河下游的野象已是非常罕見了大象活動的北界位於秦嶺與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
雖然當時大象偶爾也移動到淮河以北,但已無法越冬,同時一到淮北,就為當地人所捕殺。在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野象在晉以前仍在長江以北生活,但唐代以後則主要限於川東重慶到綦江一帶的江南地區。在長江中游的鄂、湘和贛等地的大象,南北朝以前在長江以北,以後則限於江南。在長江下游地區,從江淮到杭州灣一帶,平原丘陵廣大,江河湖汊眾多,水草豐美,十分適合大象的生活。曹衝稱象 ,那大象便來自孫權控制的江南地區。
在之後的千年間,一方面氣候變化,溫度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南方不斷的開發,大象的生存區域被不斷壓縮。現在國內只有在雲南少數地區仍有亞洲象分佈了。
-
5 # 漁舟rango
說起中國的大象,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地方,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的中原,河南!河南簡稱豫,把豫字拆分開來看,一個給予的予,一個大象的象,字型解析的意思就是給大象,我有時候會覺得河南在歷史早期的時候是不是也有大象存在?而大象就是當時的政治外交物品,相當於今日的大熊貓?純屬瞎咧咧…湊個熱鬧!
-
6 # 人生規劃師Mr蘇
吳國贈送的,當時東吳氣候比較現在炎熱濕潤多了,南方熱帶地區分佈大量大象等熱帶動物,特別是嶺南一帶就是典型熱帶地區,當然有大象啦
-
7 # 二言三拍
首先,三拍君認為,這道題出的有意思,兼具科普、歷史、考古和人文。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河南的簡稱“豫”說起。
河南簡稱豫,有人說豫就是長矛和大象,所以說曹衝稱的象是從河南運來的。其實,這是個以訛傳訛。
可是對“豫”字的得名由來,迄今史學界、地理學家有不同的解釋。
其一,竺可楨先生認為:“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誌,這是有意義的。”
其二,張漢沽先生說:“豫”字左旁為“予”,予者我也,豫的右旁為象。“豫”即表示一個人,手牽一頭大象。
其三,秦文生先生也認為:黃河流域至遲在殷代尚有較多的大象,河南古稱“豫州”,是因為產象而得名。以上這些說法均值得商討。
那麼,“大象”說究竟錯在哪裡呢?其實稍微有古文化知識和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河南簡稱“豫”,是從夏禹開始的。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並將他首都陽城所在州稱之為豫州。“豫”字也就由此而來。
當時考古工作者在中原出土了一頭大象,認為中原有大象,便把“豫”當大象了。但忽視了一點,出土的那個地層滿世界都有大象,不只是中原有大象,將“豫”字解釋為動物大象實屬牽強附會。
《說文解字》中將“豫”釋為“象之大者”。此“象”非生物學之大象,而為“大氣象”也!《周易》之豫卦為雷出地奮之象,生機盎然之勢,“豫”字應該是“大氣象”的意思。
從大量的典籍中, 專家們沒有找到“豫”字與動物大象有關係。“豫”與“象”有關,但非動物大象。對“豫”的解釋,恰恰印證了老子的說法“大象無形”。
雖然河南的簡稱和大象無關,但考古發現表明,在古代,中國的大象分佈很廣。
今天,中國只有在雲南南部才有少量大象分佈。其實,在古代,大象在中國的分佈範圍極其廣泛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大象頻繁出沒。
河北陽原縣就發現了亞洲象的遺齒和遺骨,其時代約在夏末商初(距今約3000~4000年前),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亞洲象分佈的最北記錄,約在北緯40°11′,與北京處於同一緯度上。
在距今8000~2500年前,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對自然環境影響微弱,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年均溫較現在高2~3℃,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較現在高5℃以上,華北地區大部為亞熱帶氣候,茂盛的植被和遍佈的湖沼為野象的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河南安陽殷墟中也曾發現有象的遺骨。
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50年這一時期,大象活動的北界位於秦嶺與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雖然當時大象偶爾也移動到淮河以北,但已無法越冬,同時一到淮北,就為當地人所捕殺。
在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野象在晉以前仍在長江以北生活,但唐代以後則主要限於川東重慶到綦江一帶的江南地區。
在長江中游的鄂、湘和贛等地的大象,南北朝以前在長江以北,以後則限於江南。在長江下游地區,從江淮到杭州灣一帶,平原丘陵廣大,江河湖汊眾多,水草豐美,十分適合大象的生活。
大家還記得曹衝稱象的故事嗎?
那大象便來自孫權控制的江南地區。然而由於長江下游在長江流域中屬開發較早的地區,因此皖南地區的野象從公元550年後就不見於文獻記載了。
在錢塘江以南,象的消失較遲一些,931年秋,浙江衢州還有捕象的記載。此時野象分佈北界的東端,已南移至溫州一帶。公元920~940年,象牙仍是福建的主要貢品之一。
近3000~4000年來,中國亞洲象的分佈從北緯40°11′(河北陽原)縮至北緯 23°20′(雲南滄源),向南移了17個緯度,直線距離達2000千米,變遷十分巨大。
在野象北界南移的17個緯度中,大約有5~6個緯度是由於氣候變冷所致,其餘的皆為人類活動的影響結果,尤其是兩廣地區野象的絕跡,主要是人為影響,
有學者認為,20人/平方公里是中國野象生存可耐受的最大人口壓力閾值。中國古代動物中類似遭遇的還有長臂猿、蘇門答臘犀、馬來貘等,不過後二者現已經在中國大地徹底消失。
瞭解了上述知識,我們在回到本題:曹衝稱象,大象是從哪裡來的?
【原文】曹衝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複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
“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衝,一同去看。 ……”
所以說,大象是孫權送的,那大象便來自孫權控制的江南地區。
-
8 # 三觀粉碎機
象這個字,在甲骨文中便已經出現。根據考古發現,約三千年前,大象曾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直到周朝時期逐漸南移。唐朝以前,中國長江以北依然有大量野象生存,至兩宋時期退至嶺南,最終僅見於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曹衝稱象發生於三國時期,這一階段中國北方想找野生的大象,還不是一件難事。
是什麼造成了象群的南遷呢?主要原因不是自然氣候因素,而是人為的獵殺。中國有個成語,叫“象齒焚身”,這一成語源於《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裡的 “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指象因為有珍貴的牙齒而遭到捕殺,與“匹夫無罪,懷壁其罪”的意思差不多。
古代華人熱衷於獵殺象,為的主要就是象齒,也就是象牙。歷朝古墓出土的文物中,象牙製品極多:象牙雕筒、象牙劍鞘、象牙筆……在這之中還發展出了發達的象牙雕刻藝術,尤其是牙球、牙船和象牙通雕,足以讓人驚豔。
除了獵殺野象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文化與象有關,那便是馴象。與馬戲團對野象的馴化差不多,只是華人的馴象多見於宮廷之中,最重要的“技能”便是行跪拜禮——這可是象徵皇帝天命之禮。相傳三國時期,孫權曾贈送給劉禪兩頭大象,可想而知這兩頭象一定是馴象,不然坐擁南中的蜀漢,又怎會看得上大象呢?
當然,比起更古一些的朝代,三國的野象已經沒有那麼多了。春秋時期有“燧象”,與火牛陣相一樣,只是繫上火把的不是牛而是象。漢朝的王莽也曾用過象兵,由此可知,弄一頭象給曹衝稱一稱,在三國時期實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
9 # 亞馬孫蝴蝶
取自《三國志》:衝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可以看出,曹衝所稱之象來自東吳孫權,孫權又是從哪裡得到的大象呢?以當時三國所處位置,大象經陸路至東吳可能性不大,因此,大象疑為孫權經海路過南洋甚或西洋所獲。
-
10 # 科壇春秋精選
古代曹衝稱象的故事來自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原文是:衝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嘗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裡面有一句話是“時孫權嘗致巨象”。我們翻譯一下就是東吳的皇帝孫權曾經送了一隻大象給曹魏政權。所以大象不會是曹魏政權本地所產,曹魏位於華夏的北部地區,大象屬於熱帶動物。所以曹衝所稱的大象應該是從東吳而來。
那麼東吳有沒有產大象的地方,我們翻閱了一下當年三國時代的東吳地圖,可以看到東吳鼎盛的時候疆域廣袤,一共有32郡及三州,即荊州、揚州、交州,交州就是今天的廣州一帶,而東吳疆域的最南部甚至到了今天的越南的中部,那裡屬熱帶季風氣候,有一個歷史記載需要我們注意,那就是越南中南部曾經有一個佔婆國,亞洲象和爪哇犀特別多,曾經被中國漢朝稱為“象林國”或“象林蠻”。隨著歷史發展,朝代的更迭,後來在中國的史書裡面,這個國家又有了三個不同的稱呼:東漢末以後稱林邑,唐時稱環王國,五代以後稱占城。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曹衝所稱的大象可能是從當時的越南地區透過水運和陸路運輸來到了孫權的東吳的首都,很有可能是進貢之物,然後又從東吳首都作為禮物輾轉到了曹魏,提供了一個曹衝展示才華的機會。
-
11 # 跪射俑
大象是吳國孫權給曹操進貢的。
在夏、商時期,北方地區的河南省氣候溫暖、溼潤,就有大象生活。河南省簡稱"豫”,此字中就有大象。
-
12 # 心學門人
據《藝文類聚》卷九十五《江表傳》記載,孫權送了兩頭大象給曹操,曹操想知道到底有多重,彼時鄧王沖年紀很小,卻道出稱像的方法,曹操大悅
-
13 # 曉史才能明事
曹衝稱象這個故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三國志》裡只有寥寥數字來描述:“時孫權曾致巨象”,只說了大象是孫權送來的,要知道三國時期中國是沒有大象的,孫權的大象又是哪來的呢?
但是我認為就這樣判定曹衝稱象事件的真偽難免有點武斷,而且雖然當時中國沒有大象,但是越南那邊卻盛產大象,尤其是越南北部的九真郡,當時歸東吳管轄,大象很有可能就來自於九真郡。而且《江表轉》中就記載了“孫權遣使詣南訓象兩頭”,很有可能這兩頭中的一頭就送去給了曹操,因此才有了曹衝稱象的美談!
-
14 # 叫啥好呢
大象,自古中國就有大象,商朝古墓中就發現了大象的骨骸,以前的黃河流域氣候適宜,有很多的大象,後來氣候變冷,加上人們戰爭、開墾種植,慢慢的就消失了,現在雲南等地還有大象,所以說三國那個時期,有大象不稀奇,我懷疑大象是豬進化的。
-
15 # 星期三AAA
有一個象種叫黃河象,河南的簡稱豫右邊本身就是一個象。這說明在古代中原地界上是有大象的。不過曹衝稱的象是孫權送的。
-
16 # 圩子紀錄
三國時期中國雖然沒有大象,但是越南有大象啊。不僅那時候有,現在越南也有大象。三國時期的越南北部一部分叫九真郡,屬於孫權的管轄地。所以曹衝稱的大象很可能就是來自這個九真郡。
-
17 # 納蘭伈伈
《曹衝稱象》小學就學過了,因此曹衝的聰明形象深入人心。 後來人們發現從大象的分佈區域來看,三國時期的曹地是沒有大象的,如此一來,曹衝稱象的記載就成了謊言,莫非真是文人編寫的故事嗎?
動物外交學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到環境的變遷了。隨著歷史程序的不斷前進,從古至今,地理環境也一直髮生著變化,三國時期的蜀地,毋庸置疑是有大象的,而孫權所佔領的吳地也是有大象的,後來,在與蜀國的戰爭中,孫權投靠了曹操,將大象進貢給曹操也是有可能的,查了資料,還真有記載。 曹衝稱象出自《三國志》, 送大象給曹操的事情在《藝文類聚》中有記載,所以曹操也是有大象的,曹衝稱象是有跡可循的。 其實孫權不僅給曹操送過大象,還給諸葛亮也送過。看過現如今的“熊貓外交”,不得不說,“動物外交”也是受到了古人的啟迪呀!
-
18 # 靈魂的感觸
曹衝稱象一事在《三國志》中有明確記載: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
當時的大象是孫權進獻給曹操的,那麼孫權所進獻的大象究竟出自何處呢?可能不少朋友認為應該出自當時的交州(現今中國廣西和廣東、越南北部和中部),畢竟現今越南象還是很出名的嘛!不過結合史料分析,我認為出自當時的揚州更為可信。
今人對中國古代大象分佈的“誤解”對於中國古代大象的分佈,我們往往會存在一種誤解,覺得古時候的大象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只存在於四川,雲南以及廣西部分地區,有些朋友甚至覺得中國古代壓根就沒有大象,當然,畢竟現今中國除了雲南少部分地區還能看到野生大象的足跡,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看到的。
其實在中國古代,大象在中國大陸的分佈是非常廣泛的。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原一帶就遍佈了大象的足跡,這些在殷商時期的考古發掘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殷墟不僅出土了象骨,甲骨文中也有大象的記載,在一些商周青銅器紋飾中也有象紋。古時候的中原地區便是現今河南一帶,現今河南簡稱“豫”,為什麼要叫這個字呢?因為“豫”字的象形文便:是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的形象。
據《呂氏春秋》記載:
“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
所以在商周時期,至少中原一帶便是肯定存在有野生大象的。
當然,隨著環境以及人類的雙重作用,大象的數量以及棲息地都在不斷變化,那麼到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地方有大象的足跡呢?
三國時期大象的足跡三國時期,大象的主要活動範圍從昔日的黃河流域遷徙到了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闊地區了,也就是在當時蜀國益州,吳國的荊州,揚州,交州一帶都能找到大象的足跡。為何這麼說呢?其實有關三國的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結合其他史料分析不難得出這個結論。
據《南史》(南北朝時期)記載:
“淮南有野象數百,壞人室廬。”
在三國之後的南北朝時期,淮南一帶還有如此之多的野象,難道三國時期這一帶地區會沒有嗎?而後來隨著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大象的活動範圍也逐漸只剩下了西南一帶。到現今僅存於雲南部分地區。
孫權進獻的大象出自揚州而非交州綜上所述,當時孫權所掌控的揚州地區肯定是有大象存在的,所以當年進獻給曹操的大象應是出自這一帶無疑。為什麼不會是荊州和交州呢?這裡簡單說三個時間點
一:曹衝病逝於公元208年;
二:公元211年,東吳派遣大將步騭為交州刺史,這時交州才正式成為了東吳的勢力範圍。
三:公元219年,吳將呂蒙奇襲荊州,自此荊州大部分地區才正式由動武管控。
所以在208年之前,孫權要給曹操進獻大象,不至於捨近求遠,還跑去有爭議的地方去捉!
-
19 # 漂浮菌
當時孫權的地盤主要在江浙一帶,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只有雲南西雙版納產大象,其他地方已經絕跡了,但是在古代卻並非如此。在很早以前黃河流域也是有很多大象的,處於中原的河南以前就是大象的棲息地,河南省的簡稱豫就是這麼來的。而長江流域的大象就更多了。
2001年考古學家在四川成都市區發現了一座古墓,也就是現在的金沙遺址博物館,裡面就出土了很多完整的象牙。
一直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還都能見到很多大象。現在的湖南、湖北、四川,甚至陝西都能見到大象。
到了後來北方的象群漸漸的絕跡,但是三國時期廣東附近也還是能見到大象的。
對於孫權來說,弄幾頭大象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
20 # 棋客
關於第一點,大象是孫權送的。關於第二點,三國時期有大象,是從南方過來的。不僅三國時期有,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大象的記載了。
那麼說第一點。曹衝稱象是在《三國志》裡有明確記載的——《三國志·魏志》曰:鄧哀王衝,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克其水所至,稱物以載之,則立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關於第二點。三國時期有大象,是從南方過來的。不僅三國時期有,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大象的記載了。另外,提一點和其他答主沒有提到的:大象原先在河南也是有的,想想河南電視臺的大象圖示,不然你以為河南的豫字是怎麼來的,豫,牽象者也。大象的分佈逐漸集中在長江流域是秦漢以後的事,當時南方開發沒北方好,熱帶地區大象的數量肯定比現在要多的多,而不是跟現在一樣只在西雙版納才有。像當時的臨邑國、永昌郡、廣州都有大象分佈,抓兩隻大象送北方去不成問題。總的來說,這是個歷史地理問題,話不多說,現在上乾貨,以下是藍勇的《中國歷史地理》:
題外話:送大象是孫大帝的愛好,兩國邦交靠大象,透過憨態可掬的大象,已達到睦鄰友好的目的,俗稱“大象外交”。
┐(´-`)┌動物外交的開啟者:孫權
“《江表傳》:蜀將諸葛亮討賊還成都,孫權遣勞問之,送馴象二頭與劉禪。”
回覆列表
應該是旁邊的附屬國進貢來的,畢竟大象這種動物在當時是個稀罕物,而那些附屬的臨番小國就喜歡進貢這些咱們中原沒見過的東西。即使咱中國在三國那個割據混戰時期,對臨邊小國的震懾力還是很大的,北邊匈奴來過幾次,都被北方的曹操等人打的屁滾尿流回去了,南方的孟獲也被諸葛亮七擒七放的玩耍,日本那個島國也來侵擾過孫家的江東,孫家一氣之下派了幾萬人,乘船出征日本,如果不是老天不作美,颳了一場大風,恐怕那時候日本就沒了吧!
所以,我覺得這頭大象是鄰邦小國進貢來的,畢竟那時候曹操勢力最大,鄰邦不送點東西來巴結他,那巴結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