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寒愛晗晗
-
2 # 神明無
文科生有50%的可能會呵呵你一臉屎,在你的五感還沒觀察的時候,你處於被呵呵了一臉屎與沒被呵呵了一臉屎的疊加狀態;當你發動觸感抹了一把臉觀察了以後,疊加狀態結束(波函式坍塌),你會得到一個精確的觀察結果——你確實被呵呵了一臉屎(or not)。
-
3 # 三千劍氣近
總有些人希望從哲學或者思想的角度扳倒薛定諤的貓,但是說白了那個例子只是為了讓普通人能直觀的聽懂。而真正支援悖論的東西在這呢。你說看不懂?那就對了。
不要用你可愛的語言想去說明薛定諤的貓是異想天開,別忘了這是物理。。
-
4 # 叫獸的人
薛定諤的貓實際是排除觀察者的實驗。在我們生活世界中,觀察者無處不在,我們一直認為事物是確定,穩定的。在微觀世界,尤其是量子世界,世界是不確定的。觀察者影響量子狀態,這個是真正觀察到的量子現象。
簡單的說,一個量子在沒有觀測者觀測時候,是一個量子云的狀態。進行觀察後,量子就會坍塌成一個確定狀態。我們可能都知道量子有波粒二相性,但是波態和粒子態每次都有隻能觀測到一個,量子會呈現波態和粒子態是不同觀測方法得到的不同現象。感興趣的可以去查,有很多著名實驗。
我說的算是最基本通俗的東西了。。我本身工科,現在法學,算是文理合一。文理有區別,但是文理之爭就是菜雞互啄,因為會爭的,你們不是文的代表,也不是理的代表。你們只是學習者而已。與其在這爭,多學習可好?
-
5 # Forever熱忱
你只知道有毒的盒子裡有一隻貓,但你不知道它死了還是沒死,這就需要你開啟盒子去判斷。在你開啟盒子之前,貓是處於一種可能死了也可能活著的狀態,並且一直處於這種狀態(雖然常理上貓沒被毒死也會餓死)
-
6 # 航行觀世界
作為本領域有過研究的人我可以大致解釋一番。
通俗來講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你給一個盒子了放了一隻貓,過幾天去看,貓的死活其實不在於毛,而在於你解開蓋子的那一瞬間!如果貓是死的,那是因為貓活著的那個宇宙瞬間坍塌了,如果貓是活的,同樣的,貓死了的那個現實宇宙瞬間坍塌了。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的現實不僅僅只有我們,而是由無數和我們一樣的人群組成的多重現實,或者多重地球。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為我們完美的解釋了此道理。
-
7 # Beatrice的小跟班
我曾經看過一本哲學類書籍,裡面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誰也不能證明明天的太陽是否能照常升起,只有到明天來了,你才知道太陽是不是升起了”
我覺得這句話很能代表薛定諤關於這個實驗的要理
-
8 # 聊聊考試
就是現在的量子糾纏。
內涵就是,一個事件處於發生和未發生的狀態。只要人未參與這兩種狀態同時存在但是人一但參與,就是觀看了,則只能是其中一種狀態。
這個理論也是意識決定物質的基礎。
-
9 # 看得懂科技
有位大神分享了“薛定諤的滾”,幫助我們瞭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量子性。
“當一個妹子叫你滾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她是在叫你滾還是叫你過來抱緊”,這確實是一種十分糾結的狀態,而薛定諤是搞不清楚的,他連自己的貓是怎麼回事還沒有弄清楚。雖然人們對於薛定諤頭腦中那隻被放射性物質殘害的貓的生死一直眾說紛紜,斯特恩·蓋拉赫卻在實驗中,實實在在看到了,我們身處的這個物理世界的量子性,也就是既生又死、既真又假、既夢又醒、既粒又波、既此又彼的存在。
☞“薛定諤的滾”
當妹子因為生氣對你說“滾”時,你究竟要真的滾還是走過去抱緊她?
這種現象叫“薛定諤的滾”,即當一個妹子叫你滾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她是在叫你滾還是叫你過來抱緊她。
此時的你應該處於一種又抱又滾的量子力學狀態,解出該波函式以得知在平行世界你被踹翻還是被抱緊的機率多少關鍵是:
看臉
-
10 # 雲愛雲逮
我就是文科生,我來說說我的理解。
薛定諤的貓,你不試你怎麼知道原 創 文 / 靉 靆
把一隻貓放進一個封閉的盒子裡,然後把這個盒子連線到一個包含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和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容器的實驗裝置。設想這個放射性原子核在一個小時內有50%的可能性發生衰變。如果發生衰變,它將會發射出一個粒子,而發射出的這個粒子將會觸發這個實驗裝置,開啟裝有毒氣的容器,從而殺死這隻貓。
根據量子力學,未進行觀察時,這個原子核處於已衰變和未衰變的疊加態,但是,如果在一個小時後把盒子開啟,實驗者只能看到“衰變的原子核和死貓”或者“未衰變的原子核和活貓”兩種情況。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系統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處於兩種不同狀態的疊加態而成為其中的一種?在開啟盒子觀察以前,這隻貓是死了還是活著抑或半死半活?
沒錯,這就是“薛定諤的貓”。
它是量子力學的著名實驗之一,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於1935年提出,其目的是為了諷刺量子力學中的哥本哈根學派。
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在沒有測量之前,一個粒子的狀態模糊不清,處於各種可能性的混合疊加,比如一個放射性原子,它何時衰變是完全機率性的。
只要沒有觀察,他便處於衰變不衰變的疊加狀態,只有確實的觀測了,它才隨機選擇一種狀態而出現。
於是,薛定諤就把這個理論宏觀化,並選了一直可憐的貓作為實驗物件。如果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來看的話,可以推論出:
當他們都被鎖在箱子裡時,因為我們沒有觀察,所以那個原子處在衰變&不衰變的疊加狀態,因為原子的狀態不確定,所以貓的狀態也不確定。
只有當我們開啟箱子檢視時,事情才有最終定論:
要麼貓四腳朝天躺在箱子裡死掉了,要麼它活蹦亂跳的“喵喵”直叫。
問題是,當我們沒有開啟箱子之前,這隻貓處在什麼狀態?
一隻貓同時又是死又是活的?
它處在不死不活的疊加態?
物理學家霍金聽到這個實驗時,曾說:
“讓我去拿槍打死這隻貓”。
哈哈,這個實驗作為一種假設的理想試驗,並沒有真正進行過,所以貓到底是死是活也無從談起,但它從很大程度上開始讓人們關注量子力學在宏觀世界中運作的規律,這也是本實驗讓人為之震驚的根源吧。
薛定諤貓在開啟盒子之前並不會處於什麼不死不活或者稀裡糊塗的量子態。
一個對應死貓的量子態和一個對應活貓的量子態疊加出來的量子態是一個很奇葩但並不糊塗的量子態。
任何一個量子態都可以分解為若干量子態的線性疊加,開啟盒子,盒子裡面的量子態會因為跟外部的相互作用而發生演化,但這個演化並不是從一種不死不活的糊塗量子態演化到有明確死活的量子態,而是從原本死活就很明確的量子態演化到宏觀地看上去與原來極其接近的另一個量子態,演化到一個宏觀地看上去與原來很不相同的量子態的機率幾乎為零。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
外部觀測者只有開啟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
所以說,要等到開啟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
這卻是薛定諤的決定,而不是發現!
這大概像哈姆雷特王子曾說的“To be or not to be”。
薛定諤的貓必是極度晦澀的,其實連很多宣傳艾弗萊特的人對多重歷史也有理解偏差,不光是歷史的去路有分叉,來路一樣有分叉。
對於這種“偶現”的現象,這種違反了我們目前科技認識的無因之果,愛因斯坦終其一生都無法相信,他說:上帝永遠不會擲骰子,其它科學家對此也莫衷一是,生在那個年代的科學家薛定諤也是如此。
心定,心定,心定……
“誰也不能證明明天的太陽是否能照常升起,只有明天來了,你才知道太陽是不是升起了”。
曾記否?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科學怪人“謝耳朵”就用“薛定諤的貓”向鄰家美女佩妮解釋她和Leonard的戀愛關係。
Leonard是謝耳朵的室友,他和鄰家女招待員佩妮擦出了一點愛情的火花,卻又都不好意思開口印證,這就好比“薛定諤的貓”,有一點神秘感,卻又看不清,正是因為看不清,它又不停地撓動你的心。
“現在你和萊納德潛在的可能,既可以被認為是美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只有當你開啟盒子時,你才知道到底是哪一種。”
然後佩妮說:“明白了,你是說我應該先和萊納德處處看。”我和佩妮理解的一樣,但謝耳朵卻又說“不不不。”
可憐的謝耳朵用再通俗不過的話一遍又一遍地向佩妮解釋,可佩妮聽來聽去卻只有一句話:“所以,這就與一隻貓有關?”
薛定諤:因果與觀察者有一定關聯。
等等,這隻命苦的貓啊,快別說了!貓生氣了!
我的最終想法是:兩人合不合適,只有在一起,試一試才知道!你不試你怎麼知道?
━━━━━
-
11 # 九門提督坎震離
有人解釋過,套用一下。我們先約定俗成,進行一個配對,就是量子糾纏,這就等於一雙手套,左右手組成。然後,我們閉著眼悄悄從中分別拿出一隻手套,放進兩個郵箱裡。一隻寄往中國,一隻寄到美國,誰都不知道是左手套還是右手套寄到了中國,但是無論哪一邊的包裹,我們只要開啟一個包裹發現是左手,就一定知道另一個是右手套。這就是觀察後坍縮。
講了也沒什麼用,這個需要知識基礎作為儲備才能理解,超出了他的知識結構。有些時候,會用手機就行了,不一定要掌握製造手機的方法。
-
12 # 2B青年歡樂多2
我們還是從頭開始說吧。
在牛頓的那個時代,隨著眾多物理學家的不懈努力,以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建立起來。但,任然有一個問題困擾物理學家們:光是什麼?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千萬不要小瞧這個問題,粒子派和波動派的兩路大神們為此撕了上千年的逼。粒子派認為光是一種粒子,波動派認為光是一種波(媽的智障這不是廢話嗎)。還有要注意的一點是,波是需要介質的:聲波的介質是空氣,水波是水。那光呢?波動派的大佬們假設了一種:以太。當然,我可以直接告訴你結果:波粒二象性,光即是粒子也是波。重點是波動派的一項實驗:光的衍射實驗。這項實驗是隻能由波動性來闡釋而粒子性無可奈何的。
我要是現在告訴你,上面的一大段跟那隻誰也不知道死沒死的貓沒什麼直接關係你會不會打我?
正戲馬上開始:法華人德布羅意在他的論文裡,寫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波粒二象性不僅僅適用於光,也適用所有的粒子,即物質波。根據這一假說,像電子這類最經典的粒子也會呈現波的特性(可由電子衍射實驗證明)。而另一問題隨之而來:什麼時候物質呈現波動性?什麼時候呈現粒子性?哥本哈根學派說:觀察。因為我們的觀察,導致電子雲坍縮,變成了粒子,如果不觀察,就會以機率波的形式存在。(微觀物質以波的疊加混沌態存在,一旦觀察後,他們就立即選擇成為粒子)
這對於物理學家太難接受了:我們人類是波?比如說:如果是粒子,那我們就只能出現在一個地方。如果是波,就能即在北京又在廣州? (*゚ロ゚)!!
薛定諤的貓就是薛定諤用來懟這種觀點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機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機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根據經典物理學,在盒子裡必將發生這兩個結果之一,而外部觀測者只有開啟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 。在量子的世界裡,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生死疊加。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開啟後,外部觀測者觀測時,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後才能確定。這項實驗旨在論證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認識和理解,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
-
13 # T100348056
別文科生理科生了,別以為文科生就不懂這些,很多文科生的學霸理化生照樣秒你們理科生,只是猶豫偏愛某一科而選的文科。你這種問題明顯帶有優越感或者偏見,而且你自己還不一定完全懂這個問題。
-
14 # ISummer
這個好說,你可以對他說,這是一隻貓,但既不是你家的貓,也不是我家的貓,更不是寵物店裡的貓。
這隻貓不會捉老鼠,也不會摸魚吃,它能做的,你做不到,你能做的,它照樣做不到。
子非貓,何以知貓之樂,汝不樂,我亦何以樂。所以饒了這隻貓吧!喵~。
-
15 # 創史人
就是把貓放在一個紙箱子裡,開啟的時候會隨機觸發一種狀態,讓貓死亡,所以實際上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看到的結果。因為,不同的開啟方式,死的方法不一樣。
愛因斯坦有個祖母悖論,就是如果時間能倒流,一個人打死了自己的祖母,所以發展下去肯定就沒有這個人的出生了,進入了另外一個宇宙,這就叫平行宇宙。這樣的話會有無窮多個宇宙嗎?其實不是的。因為你倒流回去對宇宙做出了改變,那麼宇宙才會改變
-
16 # 居躍在淵
To be or not to be,世人把它翻譯成“生存還是毀滅”,但我更喜歡《一步之遙》裡的翻譯——這麼著還是那麼著。是啊,在我們的世界裡,要麼這麼著,要麼那麼著,那是否有一個世界,可以即這麼著,又那麼著呢?答案是有——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
薛定諤的貓大意是:把貓關在一個密閉的、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盒子裡,放射性物質有50%的機率會衰變,進而殺死那隻貓。在我們沒有開啟盒子之前,這隻貓是處於即死又活的狀態。當人們開啟這個盒子的時候,貓的狀態迴歸到一種——要麼死,要麼活。
這段話的關鍵在於兩點——1.貓可以處於即死又活的狀態;2.人的觀察,使貓的狀態迴歸為一種,要麼死要麼活。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第一點,“貓可以處於即死又活的狀態”,很明顯這裡說的不是貓,而是一種物質的狀態。注意,這個想法是先於實驗提出的,換句話說,是個假想(好吧,其實提出這個假想的時候,薛定諤也沒想讓人們去證明,他是在諷刺量子力學的荒謬)。
既然薛定諤提出了這種想法,便有人真的朝著這方面去尋找,最終竟然找到了——目前已知的光子、原子、分子中,均可以達到即這麼著又那麼著的狀態。比如即在這裡又在那裡。或者即在健身又在睡覺——喜歡看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的對於這個場景肯定不陌生,這是一群文人想出來的類似於這種狀態的世界,還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平行世界。
順便給大家推薦幾個比較好的作品——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和小說《球形閃電》。
說遠了哈,我們繼續說第二點,“人的觀察,使貓的狀態迴歸為一種,要麼死要麼活”。人的觀察使這種狀態中的物質迴歸到我們認識中的常態,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專屬名詞——“坍縮”。普通人可以這樣理解坍縮:
王陽明的理學有一句著名的唯心主義理論:當你看花時,花才會開,你不看它,它就不存在。萬萬沒想到,在今天,我們竟然真的發現了這種“花”。
在量子力學中,人在這裡觀察粒子,粒子就在這裡;在那裡觀察粒子,粒子就在那裡。好一個唯心的量子力學!
這一事件的發生,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哲學爭議——究竟是人改變了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了人——究竟是我想了才煩惱,還是我煩惱了才想?愛因斯坦曾說:上帝不玩骰子。但是量子力學讓我們不得不相信,上帝似乎是玩骰子的。
回覆列表
提起薛定諤的貓,就不能不從量子理論談起。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所有可能的事件,無論其多麼奇怪或者可笑,都有一定的機率發生。即在進行觀察前,物體可以同時以各種可能的狀態存在。要確定物體處在什麼狀態,必須進行觀察,它使物體進入確定狀態,使波函式(波函式用於給定我們在特定狀態下發現物體的精確機率)消失。如你觀察一棵樹前,你不知道它是不是倒下的。事實上,這棵樹可以同時存在所有的可能性:也許它被燒掉、倒下、被劈成了柴等等。但是一旦進行了觀察,這棵樹就突然呈現一種確定的狀態了。
(圖為薛定諤)
薛定諤為了推翻玻爾的機率概念,提出了薛定諤的貓這個實驗。但是薛定諤的貓卻成為通俗易懂的解釋機率概念的範例。
想象一隻貓被關在一個盒子裡。盒子裡有一瓶毒氣,瓶子上有一個錘子,錘子連線到一個蓋式計數器,計數器放在一塊鈾的附近。鈾原子的放射性衰變是一個事先無法預知的純粹的量子事件。比如說鈾原子在下一秒衰變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如果鈾原子衰變,它將觸發蓋式計數器,計數器又將觸動錘子將玻璃瓶打碎,毒氣將殺死這隻貓。開啟盒子之前我們不可能知道這隻貓是死是活,也就是說這隻貓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而一旦開啟盒子,波函式就消失了,我們就可以確認貓的精確狀態。
在我看來,薛定諤的貓解釋的機率概念類似於中國王陽明的心學: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簡而言之,萬事萬物處於不確定的狀態,需要觀察才能確定事物的精確狀態。
至於由薛定諤的貓延伸出的平行宇宙則是後來科學家們的假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