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度Military
-
2 # 小龍女5505
即使董卓舊部沒有兵犯長安、王允輔佐漢獻帝,漢獻帝也不可能成為中興之主,更難坐穩江山。他依然要面對強大的群雄袁紹、曹操等,他根本無力消滅他們。
-
3 # 醉臥松雲且聽風吟
應該不會。
歷史的趨勢很難改變,就像一個人,當肌體已經腐朽,即使打強心針,偶爾迴光返照,也不會太久。
何況,如果漢獻帝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即使碰到曹操,他也有辦法制衡,一代雄主不會被人挾制,甚至自己的女人也保不住。
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是教育的結果。這些皇子皇孫,生於深宮,養於宮女宦官之手,很少接觸大自然,受到嚴格的磨練,即使聰明,也不是虎狼的對手。
擴大一點,今日的教育也要警惕!
-
4 # 江湖小曉生
漢獻帝不會成為中興之主。東漢末年,為什麼那麼多軍閥不服漢獻帝的統治呢?因為漢獻帝上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他是大軍閥董卓給拉上來的。
當年漢靈帝可是把皇位傳給了長子劉辯,結果董卓覺得劉辯歲數大了點,難以控制。又發現漢獻帝唯唯諾諾,很好控制,所以就把漢獻帝給扶上了皇位,將劉辯踢下臺給殺了。
劉辯這個合法天子被殺了,反倒是讓漢獻帝這個不合法的做了天子。那麼天下諸侯必然是有意見的,要不是漢獻帝歲數小,他們甚至會認為是漢獻帝和董卓串通一氣。
所以自從漢獻帝被董卓拉上臺以後,東漢的局勢異常緊張了起來。袁紹出去招兵買馬,曹操也是會家拉幫結派,各路諸侯紛紛自立,誰也不願意為漢獻帝的傀儡政權賣命。
事件一,劉表入荊州,靠的都是自己的本事。董卓執政以後,以漢獻帝的名義,將劉表任命為荊州刺史。這一做法看似還算公允,可是我認為這是董卓在試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成效如何。
劉表心裡還是比較緊張的,他明白當時的東漢朝廷已經不具備足夠的威信,所以劉表前往荊州的時候,很多地方豪強都要殺了他。
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表曰:“宗賊甚盛,而眾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三國志,裴松之注》
要知道,劉表可是拿著皇帝蓋過章的印綬前來上任的,這幫人居然如此不買賬,難道他們想要造反不成?
其實就差那一把火,荊州地區就已經打算造反了。不光是荊州,任何地區都只差那麼一把火,就等著燎原之人前來煽風了。
劉表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也沒有回去的打算,所以透過聯絡朋友,結交豪強,與豪門聯姻等等措施,最終穩住了自己在荊州的地位。
表面上看,是漢獻帝的詔書起到了一定作用,實際上如果換一個沒什麼能力的人來,可能結果就完全不同了。所以這個時候的漢獻帝就已經失去了權威性。
事件二,袁紹打算立劉虞,袁術打算自立。既然漢獻帝並不是天下諸侯心目中的主子,那麼他們自然要尋找替代品。天下諸侯當中,袁紹是跟董卓第一個翻臉的人,他當然不容許董卓所立的天子號令天下。
所以當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袁紹睬都不睬他,自顧自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等到漢獻帝流離失所以後,強大的袁紹也沒工夫搭理漢獻帝。一直到曹操把漢獻帝弄回去,組建起了一個新的東漢朝廷以後,袁紹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可以透過漢獻帝招攬人才。不過為時已晚了,為了彌補過錯,袁紹索性就打算改立天子。當時在他的地盤上,幽州刺史劉虞好歹也是光武帝劉秀的後代,所以袁紹便打算立劉虞為皇帝。只要不是漢獻帝,那麼一切都好商量。所以在袁紹這兒,漢獻帝根本就是不合格的皇帝,是非法上臺的皇帝。
至於袁術,那就更牛了,他也明白漢獻帝的不合法性,所以憑藉強大的後備力量,果斷在南陽稱帝登基,建立了自己的新政權。
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後漢書》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袁術這個人的膽量是非同小可的。那些諸侯表面上笑話袁術,實際上每個人都在羨慕嫉妒恨,包括曹操。
益州的劉焉就更別說了,他讓張魯佔據漢中,阻斷了自己和朝廷的通道,自己在那邊做了土皇帝,儼然是不想聽從漢獻帝的調遣了。
這麼多人想要改立皇帝,甚至自己要做皇帝,在這種情況下,漢獻帝又拿什麼去中興漢室呢?就算有司徒王允幫忙,那也是白搭。
事件三、司徒王允不是王佐之才。在誅殺董卓這件事上,王允立功不小,他能主動聯絡上呂布,說明還是有幾分才幹的。但是接下來的操作,卻顛覆了他所有的睿智形象。
董卓被殺以後,他手下的西涼兵全都逃出了城。李傕郭汜本打算向王允請降,可是王允死活不同意,認為他們是亂臣賊子。在賈詡的建議下,李傕郭汜索性帶兵攻打長安,最後王允和呂布居然打不過李傕郭汜。兵敗長安以後,王允被殺,呂布逃竄,漢獻帝也落入了李傕郭汜手裡。短暫的勝利換來的卻是如此慘痛的失敗,王允最大的失敗,那就是錯誤地估計了西涼軍和呂布的軍事能力。殺掉一個董卓,是無法徹底征服西涼軍的。王允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甚至認為只要有呂布的相助,就能夠穩住長安的局勢。
可是這是高風險的一場賭局,王允將所有賭注都押在了呂布身上,而他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為此做保障。
卓部曲將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為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後漢書》
由此可見,王允這個司徒其實也是個空頭銜,即使沒有李傕郭汜反攻長安,王允也根本就沒辦法帶領漢獻帝重振東漢王朝。
呂布和王允在接觸了一段時間以後,肯定還是會有裂隙。到時候沒有兵權的王允,那也只能聽從呂布的擺佈,所造成的結果還是無法挽回漢室江山。
總結:漢獻帝在諸侯中,沒有權威性。大漢江山若想要中興,那麼東漢朝廷首先必須要權威性才行。可是漢獻帝本人的身份本身就十分敏感,說他是皇帝也的確是,說他不是皇帝,那也是有原因的。
漢獻帝一來不是漢靈帝欽定的繼承人,那些說漢靈帝本打算立他為帝的,其實是為了給漢獻帝造勢。二來漢獻帝在位期間把都城遷徙到了長安,東漢的都城是洛陽。
由此可見,手裡拿著這麼一個天子,是很難實現漢朝中興的。那麼曹操為什麼還是要得到漢獻帝呢?
理由很簡單,漢獻帝在諸侯中雖然沒有影響力,但是在普通人才心目中,卻還是正統皇帝。這些人才聽聞漢獻帝在曹操那兒,自然就分封到曹操這邊效力了。
比如說郭嘉、荀彧、荀攸等人,都是在曹操得到了漢獻帝以後,這才從袁紹那兒轉而投奔曹操去的,可見漢獻帝對人才的號召力還是可以的。
參考資料:
《後漢書》
《三國志》
-
5 # 漩渦鳴人yy
不可能怎麼講呢?就算王允自己不犯糊塗,漢獻帝自己也會犯糊塗,這兩個人搭檔在一起,那簡直就是王炸組合得誰誰輸的那種。
我們先說一下王允王允的問題,主要是在他的一件事情上一個做體現,也就是殺蔡邕。蔡邕是蔡文姬的父親,也是漢朝末年的著名的音律大家。這個人本身對於大漢王朝沒有任何威脅,只是在董卓死的時候略微有些哀悼,因為在董卓還在世的時候,他是少數幾個能夠給蔡邕正常的音樂大家身份對待的一個人,並且無條件的支援採用的創作。可以說是蔡邕的知音值本身這種事情是人之常情,你怎麼著也得考慮一下人和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再下訂單吧。更何況蔡邕是漢朝的著名音律大家這個人的存在,也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
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王允居然天不怕地不怕怕蔡邕給殺了,你到底圖個啥?
本身這種事情曹操也發生過,曹操殺孔融嗎?這件事情也大家知道,但是孔融是自己犯蠢,說了那一些不乾不淨的話,而蔡邕呢,也就是同情董卓最後竟然落的如此下場。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王允根本就不是一個開明之他,就是一個自我意識超強獨斷專行之人,這種人做事情他不向曹操,曹操他也必須得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且去完成軍事部署和政治上面的建設,而王允呢對於這些東西一點都不聽。
本身身處亂世之中需要的是變通,需要的是圓潤以及必要時刻的雷霆出擊,而王允呢似乎只會雷霆出擊。也就是俗稱的剛正面,董卓厲害的時候他知道龜縮起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一旦他把心裡的那個石頭給搬開以後,那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做事情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實力的差距以及後勤的補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至於說漢獻帝,對於這位仁兄,可能大家更多的是同情。怎麼講的,哥哥死了,然後回過頭來自己莫名其妙的被拉上了皇位,然後一輩子成為了傀儡,但說實話漢獻帝這個人我是實在欣賞不來。
主要還是他對於曹操的態度。曹操這個人大家都懂,他本身並不想模仿,也並不想謀朝篡位,所以他在最後的時候也選擇只是以一個為王的身份。離開了人世,而漢獻帝呢,對這件事情完全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麼事,自己手中的權力,當然對於皇帝來講權利就是自己保命的身家性命,可你一步一步的逼迫人家的底線,並且還一步一步想要置人於死地,那人家能跟你客氣嗎?曹操就算有再好的耐心,也不會對你這個皇帝有好態度。
你沒有辦法麻痺對手,沒有辦法安撫對方,那你就沒有時間去組建自己的勢力,人家一天到晚把你盯著死死的,你這樣的人憑什麼去?獲得別人的支援呢,更何況在他身邊的人替他謀劃策略,並且幫助他再處理曹操的時候,一旦被發現漢獻帝所做的選擇第一反應。就是推脫也就是不關我的事情,這種事情不是我的錯,你要是想處理就處理他們。
遇大事難有承擔。這不是一個領導者該有的樣子,同時作為天下唯一的皇帝,他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極大地傷害了那些想要幫助他恢復地位的人。
與此同時,他還是那種一心一意想要奪取權力,不懂觀察形式辯證一個人究竟是好是壞是中視奸,他只是在清除對於自己威脅最大的那個人,漢獻帝有點兒類似於明朝末年的崇禎。
兩個人都是一類的人,兩個人都不是一個好皇帝,真要想靠著這兩個人逆天翻盤,除非,太陽真的從西邊出來。
回覆列表
漢獻帝是個懦弱的皇帝,其實如果換一個堅韌的人,恐怕漢朝滅亡的時間要往後推幾十年。
漢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將權力歸於中央,並下派刺史,用以管理個郡縣,以抵制外戚干政,這個政策在前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漢朝近400年的歷史中,很少出現藩鎮的叛亂,但是到了漢朝後期,因為皇子年幼,太后干擾朝政,這種均勢逐漸被打破。
黃巾軍起義,漢靈帝派軍隊鎮壓,但是積弱已久的漢室,根本不是 黃巾軍的對手,漢靈帝苦於手中無兵可用,只得下放兵權,將刺史改為州牧,鎮壓各地起義,這個方法見效很快,黃巾軍被順利鎮壓,漢靈帝想再次將兵權收回手中,但是已經嚐到權利滋味的大臣,怎肯放手,冀州州牧王芬派出刺客,刺殺漢靈帝,各地官員也開始紛紛脫離漢室的掌控,名面上尊漢家天子,實則以自己為王。
漢靈帝死後,留下了年僅14歲的劉辨和8歲的劉協,劉辨身為長兄,繼承了帝位,但是因為年幼,何太后垂簾聽政,劉辨手中沒有實權,而宦官勾結各地大臣,進一步把控權利,漢家天子被架空,成了虛職,各地官員紛紛抗旨,而何太后為了增強自己家族的勢力,對這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漢朝的成了板上魚肉,任人宰割。
各地州牧自己的實力自然不足以對抗整個漢朝,所以一些州牧就開始聯絡外族,增加自身實力,漢靈帝四年,中山太守張純,聯合鮮卑族造反,起義很快被鎮壓,張純被處死,但是漢朝已經無力打壓 鮮卑族,只能任其發展,鮮卑族全身而退,這更增加匈奴,西羌,鮮卑等族的氣焰,漢朝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
各地外戚趁此機會,起兵造反,連宦官都不甘示弱,想要篡權,後來董卓廢掉了漢靈帝劉辨,立漢獻帝劉協,掌控了整個漢室,引起其他勢力的不滿,於是他們聯手討伐董卓,董卓被打敗後,挾持漢獻帝退回長安,漢獻帝自然不甘心成為傀儡,利用董卓與呂布的矛盾,讓王允策反了呂布,刺殺了董卓,漢獻帝在此時看到了光明,因為董卓一死,能夠與漢室抗爭的勢力基本已經除去,但讓漢獻帝沒有想到的是,李傕、郭汜接管了董卓的軍隊。
董卓死後一個月不到,李傕、郭汜起兵造反了,打下了長安,漢獻帝落荒而逃,跑到了洛陽,對於這位落魄皇帝,各地官員根本不加理會,漢獻帝連頓飯都吃不上,曹操將漢獻帝接到了許昌,因為當時天下仍然為漢朝,曹操為了不引起民憤,沒有逼迫漢獻帝讓位,只是將其當做傀儡,帶到了身邊。
自此以後,漢獻帝失去了自由,被曹丕逼迫,傳位給了曹丕,但是其實當時的劉協,完全可以不必被曹操掌控,恢復漢室,劉協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氣,從劉協成功利用反間計,讓呂布刺殺董卓,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到了劉協這邊,但是劉協只顧著彈冠相慶,卻忘了如何處置董卓的軍隊,結果被李傕、郭汜給掌控。
李傕、郭汜兩人圍困長安的時候,劉協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完全可以將李傕、郭汜二人打敗,但是劉協卻選擇了固守長安,劉協突圍時發現,圍困長安的李傕、郭汜大軍早已不堪一擊,但即使是這樣,劉協仍然沒有選擇決戰將兩人圍殺,而是跑到了洛陽。
劉協接連兩次錯過了機會,假如劉協可以直接殺掉李傕、郭汜,也許可以趁此恢復漢室,然後將曹操等人一舉擊潰。這可真是漢獻帝一生最錯誤的決定,只要自己勇敢一點,恐怕漢朝的大好時光會再次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