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格拉蒂

    最起碼他不是個惡人。一個懂得內疚,謙卑的人,心底都比較善良。表現出內疚,說明他在懺悔,在悔過。這是有良心的人,可以放心的交往吧。

  • 2 # 耿直1234

    有這種表現,可稱善良之人,懂得認錯,懂得有愧,是可以挽救寬容團結之人,他不屬死不改悔,惡上加惡之人,要區別對待。

  • 3 # 西風悍馬

    愧疚感可以讓我們感覺到關係的連結。

    比如,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對他人有愧疚時,會對我們的行為有一定的導向,我們可能會透過一些彌補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這種感覺,會讓人覺得關係還存在,至少是還可以彌補。這,是正常的內疚感。但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傷害對方,也沒有做錯事情,卻有著強烈的內疚感。這種內疚感,能夠為自己帶來一些不被意識到的好處。比如,更有價值感,或是更有力量,更有影響力。

    當我們處於內疚的情緒中時,我們可能會自責,但同時也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影響力的。起碼,這說明了我有力量影響別人,傷害別人。

    因為,當我是個影響者的時候,我就不會像受害者一樣,只能默默的承受命運的到來。

  • 4 # midsummerm

    第5個問題,善不善良不說,最其碼它能認識到在某一方面上做的有不足的地方,有的時候也是謙虛的一種表現吧!不管怎麼說這樣的人還是值得去交的,這是我個人認為。

  • 5 # 一城一詩

    內疚也會影響身心健康,原因?經常內疚,吃一塹長一智,慢慢改變這種結果,一般來說,天性憐憫之人,對草木,多老幼,對小動物體現最多。我認為憐憫之心是善良的基礎!

  • 6 # 永恆不滅體

    世上沒有惡人,也沒有善人,因為善惡一念間,只問心無愧,開心最重要,聖人說: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 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 7 # thewalker232

    我認識這樣的一個人,經常心懷內疚,有些事情甚至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她也許善良,但同時她有性格缺陷,沉默內向,多愁善感,在某些事上愛鑽牛角尖,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很容易在抑鬱的路上越走越遠。不知這兩者是否有內在的聯絡。

  • 8 # 捨得與自由

    首先是肯定的,經常內疚感的人是善良的人。但經常內疚的人他最主要的是自我反思能力強,是個有思想的人。

    善良人的特質就是會替對方著想。在利益面前能夠因同情或者心軟而不計較得失。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豁達的人,有格局的人。善良是人的品質特質。

    內疚的人,是說明能夠認識到自己有做的不對的地方的人,這是一個健康的人最優良的思維方式,這也是人群裡最稀缺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所有矛盾不能得以解決所缺乏的思維方式。這就是換位思考。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內疚了,不內疚,就意味對自己做出的事情認為是對的。有多少人,一輩子不服軟,不認錯,自己全對。特別是婚姻裡,有的人永遠認為自己是那個正義的一方。有多少年輕人還不知道自己有錯誤,領導,長輩說一句,有一萬個理由證明自己沒有錯。

    所以,如果說善良是人的本性之一,內疚就是做人的能力。因為有這個能力,人才能做到善良。當然善良不一定都來自內疚。它倆不是並列的關係,但因內疚導致善良是成立的。

  • 9 # 與人為善41319

    有內疚感是對良心的發現,說明他以前做過不該做對不起人的事情,以前是不夠善良的。如果以後痛改前非,改過自新才能算是好人善良人。

  • 10 # 為了孩子向前衝

    我經常表現出內疚感

    以前熱心腸,身邊的人有事情我都會湊上去幫忙,現在不會那麼做了。

    我覺得人太善良了未必是好的

  • 11 # 奔跑747803

    不能說經常內疚的人就是善良,凡是都有兩面性。有的人內疚是因為有些無法挽回的事他沒有做好,而且沒有機會去彌補,內心受到善良或孝道的遣責,所以會內疚。

  • 12 # LaLa隨心所欲

    這個應該跟善良沒衝突,內疚感,看你為什麼事而感到內疚,或者你想幫助別人而你力量有限,這可能是你發自善心的內疚感,如果做一件事沒做好,而感到內疚這個不算是因為善良,善良是由心發出的。

  • 13 # 聽瘋言瘋語

    你好,我是東北-老盛

    問題常表現出內疚感的人,是不是善良的人?

    這個問題如果倒過來問,那麼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善良的人會內疚,並不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他們也會為沒能力或是沒時間,給他人更大的幫助而內疚。

    常內疚的人不見得就是善良的人,假設這個人經常會傷害到他人,或者經常做錯事,注意是經常。也就是說他在內疚之後,還是繼續去做傷害他人的或錯誤的事,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稱為善良的人哪,

    如果真的是善良的人 ,那麼他在傷害過他人,或做錯事後,除了內疚,他還會做出補救,做出改變,避免再傷害到更多的人。做事也會更加謹慎。

    有內疚感是好的,但也要分情況,如果不是自己的錯,還一昧的內疚,這是不可取的。我們可以善良,但不能軟弱。對不合理的事情,要敢於說不,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是高素質的體現,也不是善良,是偽善。正是這種人助長了一些壞人的氣焰,讓好人越來越難做。

    善良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修養。我們不需要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善舉,只要能在別人需要我們的 時候,力所能及的伸出我們的手,這就是善良了。

    現在我們宅在家裡,不給國家添麻煩,不造謠不傳謠,就算沒有捐錢捐物,能對前線的醫護人員與志願者們,說一聲加油,這也是善良。

  • 14 # 美洲虎888

    善者不與所有人為善、惡者也不和所有人都惡。人性本惡,偶爾的善良也許是不關乎利益;但是這世間人忙忙碌碌的都為了利益,能保留的純真天性有多少?

  • 15 # 博睿迪

    經常表現出內疚感的人和這個人是不是善良是沒有關係的。因為:

    1.內疚是人的一種情緒,常常表現為對他人的虧欠感。主要情緒成分是對自己的失望和怨恨。

    2.善良是人的品格。善指的是人的行為符合符合客觀規律,良指的是人的行為符合社會價值。

    所以善良的人通常不會做讓自己內疚的事情,而常常會內疚的人可能並不會善良。

    比如,人家找你幫個忙。你也答應了,可是這件事情對於你來說,並不是很重要,可是對他來說卻很重要。由於某種原因,你疏忽了,沒有幫到別人的忙。給別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儘管你很內疚,但是,我們仍然不能評價為你的行為是善良的。因為你答應了,卻不去努力實現。

    善良的人的表現是怎樣的呢?你的請求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可以拒絕你的請求。如果我答應了,那麼就是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答應了,就一定會做到,這個就叫一諾千金。

    如果不在我的範圍內,而我也需要託人,那麼我會第一時間告訴你事情的進展狀態,方便你造做決策。

    善良的人應該是這種表現。

    有時候我們曲解了善良的意義,所謂憐憫心,不願別人受傷害,沒有惡意,我們把這個叫善良。

    善和行為有關,良是對一個人價值觀的評價。因此我們總是說做善事,秉善行,上善若水。良就是良好的品德,人要致良知,要有良心。

  • 16 # xin110011

    這個問題我感覺,內疚是因為做錯了事情,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你經常會傷害他人嗎?你是強者嗎?所以強者思維就是教育他人,弱者思維就是內疚!因為實力不強!要強起來,不要示弱!內疚感就不存在了!

  • 17 # Dihge

    有位學員在我的課上說,她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有沒有傷害別人 ,她也很煩自己這樣。

    但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她又總覺得自己應該要盡力幫別人,雖然內心並不大想幫對方。而且做什麼事,尤其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的時候,就常常會覺得對不起別人,但如果要是做了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會出現這些感覺。

    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大學畢業那年,她和同學在同應聘一家公司上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們都打算辭職。她和同學差不多同一時間辭職,她先辭職了,沒兩天同學也辭職了。

    然後,她們又一起去了同一家公司面試。因為兩人都在找工作,這個面試是她先找到的,然後她就把招聘資訊也給了同學,約著一起去看看。面試完了之後,人力資源部叫她們回去等通知,出大樓後她們還聊天說估計沒戲了。

    在她傍晚回家的路上,她收到了公司的offer,然後就激動的發簡訊問一起面試的同學,同學說沒有接到電話。她又趕緊安慰說:沒事,可能晚點就來電話了。那位同學回覆說:唉,算了,第二天又要繼續去找工作了。

    然後,她就不知道該怎麼回覆同學了,她感覺心裡好內疚,而且還糾結第二天到底要不要去辦入職。

    01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一些好人。他們經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總是認為自己給對方造成了傷害,並且表現得非常的愧疚。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愧疚感可以讓我們感覺到關係的連結。

    比如,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對他人有愧疚時,會對我們的行為有一定的導向,我們可能會透過一些彌補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這種感覺,會讓人覺得關係還存在,至少是還可以彌補。

    這,是正常的內疚感。

    但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傷害對方,也沒有做錯事情,卻有著強烈的內疚感。這種內疚感,能夠為自己帶來一些不被意識到的好處。比如,更有價值感,或是更有力量,更有影響力。

    當我們處於內疚的情緒中時,我們可能會自責,但同時也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影響力的。起碼,這說明了我有力量影響別人,傷害別人。

    因為,當我是個影響者的時候,我就不會像受害者一樣,只能默默的承受命運的到來。

    02

    那,為什麼要成為影響者?

    這,隱藏著深深的羞恥感。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位單親媽媽,既要獨自撫養孩子,又要努力工作掙錢養家,經濟壓力也很大。在大城市裡無依無靠,只有一個發小。

    但是,她的發小,不但沒有怎麼幫她,反而還不斷的找她幫忙。失戀時找她聊天,沒錢時找她借錢,而在她最艱難的時候,發小卻玩起了失蹤。

    這讓她很受傷。

    她說,發小一直在跟她做比較,一直在跟她’比慘’,這讓她沒辦法拒絕。比如,發小經常會對她說:起碼你還有個孩子在身邊,我連個男人都沒有。

    這樣的一句話,都會讓她覺得,她過得比發小好,這樣太不應該了,她就應該多照顧關心發小,所以她沒法拒絕發小,哪怕拒絕了也會愧疚得不行,最後加倍補償發小。這讓她痛苦不堪。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於這樣的朋友都會慢慢敬而遠之,但是,她做不到。

    所以,他們也會吸引到這樣的朋友來到身邊,對自己進行情感勒索。

    因為他們從小內心就有這樣的聲音:“如果我可以讓對方更高興一點,那他就會對好,就會愛我。”

    因為你覺得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你的痛苦永遠比不上別人的難受。

    03

    這是生命早期所產生的羞恥感。

    譬如,剛剛出生的嬰兒,離開媽媽的子宮後,他會感覺到飢餓、寒冷和不舒服,因為他出生後的環境是空氣而不是羊水,這兩個環境的區別太大了。

    對嬰兒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同時,這也是一個完全失控的環境。

    這種新環境的體驗,給孩子帶來的不熟悉感,有兩個方面:

    第一,因為嬰兒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從媽媽的肚子來到需要呼吸空氣的環境,他的手伸出去,無法再觸碰到子宮壁的回彈,這個情況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嬰兒得到的迴應是,生存環境能夠穩定的持續的滿足他所需要的一切,包括食物,和媽媽肌膚的擁抱,感受上的安慰等。

    嬰兒被滿足、被安撫的記憶,就會積累下來。他就能夠完整的經歷,從非常恐懼焦慮的狀態,迴歸到平靜狀態的體驗。

    然後他會把完整的過程,內化到自己身體裡,內化到自己的精神層面。所以,這個過程,會使得嬰兒對養育者充滿信任。

    第二,這會使嬰兒在下次遇到類似感覺的時候,充滿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也是一個人的情感容受能力,它屬於自我功能的一部分。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們就比較能容受得住自己情緒的風暴。他能允許自己難過,對自己的難過沒有額外的恐懼和擔心,他也相信自己會慢慢恢復平靜。

    這也是科胡特說的,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的站在那裡。這就是一個比較健康完整的核心自我,而這個核心的自我,就是來自於孩子對父母的內化。

    這個部分,也是孩子長大以後自尊和自信的基礎。他對自己有完全的接納,因為他的媽媽對他有完全的接納。

    但是,如果相反,這種失控的不舒服的狀態持續的時間太久了後,他就會逃避。因為持續了很久,他哭了很久,比如說,沒有人來照顧自己,沒有人迴應的恐懼、憤怒,焦慮等等,他就會覺得自己受到迫害。同時,他也厭惡,想逃避這些感覺,但他又逃避不了這些感受。

    這種感受會把他淹沒,這種對父母徹底的失望而帶來的深深的羞恥感,會動搖嬰兒對自己存在的意義。這就會讓一個人體驗到,沒有存在的感覺,以及沒有我可以存在下去的感覺。

    04

    有位來訪者對自己的描述是:“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我媽媽才不會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

    這就是生命中最早期的羞恥感。

    這種羞恥感,是靈魂之殤。

    心理諮詢師黃小茉說:這種生命早期的羞恥感,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自我憎恨傾向。嚴重的自我憎恨,其實就是在代替媽媽憎恨自己,他把這部分內化成了自我憎恨,所以在成年之後,往往就會表現為必須完美。

    所以,他們也會經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或是’傷害’了別人,就因為他不是個完美的人。所以,他們會透過愧疚與自責,來找回一點掌控感和力量感。

    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有沒有傷害別人的背後,其實是擔心,我做了什麼事情,別人可能都不聞不問的低自尊和羞恥感。

    因此,我們就由此建構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以此來對抗羞恥感。這彷彿就是在對自己說:我很好,我能影響別人,我在照顧別人。

    因為在想象層面,覺得自己對別人很有影響力,對別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我是做出’傷害’這個行為的那一方,我有能力傷害對方,我對整件事的發展是有掌控力的,所以我也要在事情中承擔全部的責任,包括對方的那部分。

    所以,他們自己過得拮据的時候,朋友借錢他們就借了;自己也想得到照顧的時候,朋友難過他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了。

    他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好人的形象,其實內心卻在流著血說:“你看我對你這麼好了,你們是不是可以也來照顧我一下?”

    這就是那些從小懂事、聽話、善解人意的孩子,建構起來的理想的自我形象。因為,只有照顧了他人的感受,他人才可能會來安慰我,才會來給我餵食,才會來照顧我。

    所以長大後,自己總是要先滿足別人,才能夠去滿足自己,或是自己才能夠得到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世高手》最後票房多少,有沒有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