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我來回答作者你的提問:

    首先我們看一看這二本書的實際意義吧。

    資治通鑑

    全書294卷,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列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鑑》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鑑》比美。

    《資治通鑑》主編和主要執筆人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於君主為仁,做了具體的解說; 對於君主的施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部著作,作為歷代帝王的必修參考書.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據,也是商人和軍事家以及一切領導者不得不潛心修習的好材料.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範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鑑歷史,為了有資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資質通鑑》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二十四史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任何事情,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有時候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剛柔相濟,容人之短。

    3、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在社會上立足,需要完善的修養和品行,但誠與孝是最重要的。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獨。任何時候,都不應做有悖道德和原則的事。

    5、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漢書·揚雄傳》

    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去除束縛心靈的功利慾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寧和自在、灑脫。

    6、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渾濁源頭流出清澈泉水,扭曲形體有筆直影子,都是不可能的。

    7、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要敬畏自己所處的位置,像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

    學識越高越應謙恭卑下,名氣越大越應謹小慎微,俸祿越多越不該索取分外之物,唯此才能功成天下。

    8、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夢想再美好,不付諸行動,也只是空想。

    10、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傳》

    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你度過難關,這樣的朋友值得信賴,不能忘記。

    和你攜手共過患難,經過風風雨雨磨難的妻子是最為珍貴的,不能拋棄。

    1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正所謂,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一旦觸及真正的利益,人的本質就會顯露無遺。

    12、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徐勉傳》

    一個家庭的家風,承載著過去,更預示著未來。

    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是很厚重的一筆財富嗎。

    13、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帝紀·第一章》

    一杯清水滴入一滴汙水會變汙濁,一杯汙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而變清澈。

    長久積善,知者甚少;做了一次壞事,四面八方都會知道。所以說,謹言慎行。

    14、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列女傳》

    有遠大志向的人不喝盜泉裡的之,正直廉潔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

    守住氣節,挺直脊樑,做一股“清流”。

    15、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后妃列傳》

    身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要防止它溢位來。

    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月盈則虧,花開則謝,萬事切忌一個“滿”字。

    16、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人生需懂得藏拙,發現自己的優勢,做最好的自己。

    17、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這裡的“小人”,並非是見利忘義的小人,這句話是強調與不同的人相處,需採取不同策略。

    18、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人的眼界一旦被侷限住,就無法做成大事。有長遠眼光的人不應為眼前的困難而抱怨,做大事不必顧及方方面面的細微瑣事。用長遠的眼光,去擁抱未來。

    1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試問人生在世,誰能無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20、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誰能很快地掌握主動權,誰就能夠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21、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一個人若只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只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那必然會有困窘發生,會有災禍降臨。知足常樂,知足免災。

    22、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晉書·傅玄傳》

    奢侈所浪費的財務,要比天災還要嚴重。

    人一生的福報是有限的,透支了,早晚要還回去。惜食惜衣皆惜福,修孫修子在修身。

    23、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記·淮陰侯列傳》

    坐別人的車,就要承擔他的禍患;穿別人的衣,就要考慮人家的憂愁;吃人家的飯,就要為他的效命。俗話說,拿別人手短,吃別人嘴軟,人活著,還是要學會自食其力。

    24、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而要想變的明智、充滿智慧,就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的修煉。

    以上是資質通鑑與二十四史的內容了,如果說哪個適合你,這就要看你的用途了。如果你要了解歷史,那還是《二十四史》好,它比較詳盡的描寫了哪些歷史。如果你是要了解統治者的治國之道對自己有所啟發的話,那是《資治通鑑》比較好,它更有教育意義。

  • 2 # 心無止境ghyo

    資治通鑑更好,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史料很分散,很難讀出歷史脈絡感,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容易讀出歷史脈絡

  • 3 # 楓橋眠

    看人吧,

    像我性子比較慢,靜的下心,看二十四史可以學到很多。但資治通鑑,對悟性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人可能看不懂。

  • 4 # 歷史隨筆

    光看書名就能大概知道兩套書的區別:

    《二十四史》光看名字就知道它是純粹都描述歷史,完整的展現一些具體歷史事件,人物,重點是人物和事件的敘述。

    從範圍和時間跨度上來說,二十四史更全面,它包括了宋朝到清朝的歷史,而《資質通鑑》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人,所以它只寫到了北宋之前的歷史。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二十四史是個大部頭,全書4000萬字左右,就算每天讀2萬字,就算是白話文也得讀個近一年吧,反正沒幾個人能把二十四史讀完的,包括我自己,哈哈

    毛主席就是這少數人當中的一個,據說他一個月就把二十四史讀完了!

    資質通鑑嘛,個人覺得屬於那種看了就想睡覺的型別,雖然能懂很多道理,但是……

    一個是看道理,一個是看故事,這區別自己體會

    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些歷史大事件,還是看資質吧,畢竟短小精悍,《二十四史》不是一般人能幹下來的。

    不過我有計劃要讀完二十四史,比較快的方法可以看影片版的,咱也不搞歷史研究的,看看影片版,音訊版的是個有效節約時間的方式,當然有空能自己讀是最好了(●°u°●) 」

  • 5 # 禕哥看歷史

    《資治通鑑》是司馬遷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錄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從書名看,這本書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是寫給帝王的通鑑,希望對治國有積極作用,所以著力點在以史為鑑。《二十四史》則是一部從秦到清的史書,是一部浩如煙海的大書,包含了各個朝代的精華。這個哪個更好,要視個人情況而定吧,如果喜歡研究好深的東西,可以考慮《資治通鑑》,如果單純喜歡歷史,可以考慮《二十四史》

  • 6 # 舒樂明一

    這兩套書我略讀一遍,準確的說是翻了一遍。用五年多的時間,現在人沒法去讀完其中的一套書,現在生活節奏太快,很少有人能安靜下來去讀一大套的書籍,更何況二十四史,影印本古文無圈點,不要說讀下來,就是繁體字認識幾個都不容易的,更何況古文體一句話意思,夠你猜想一段時間,很難的,二十四史單冊幾百本很貴的,一套史記十本以現在價格得三百元左右。二十四合訂十一冊精裝本我有一套,字小的黃米粒大,看不了送人了。通鑑我有一套大16開,上中下三冊,這個版本好。左邊是古文,左邊是直譯文。讀得還算輕鬆一點。還有續資治通鑑,還是合訂影印本實在沒法讀下去了。八九十年代是我讀書的最好時光,買不起書但在書店和圖書館借讀,雖艱苦卻又快樂。我知道的讀二十四史超過五遍並圈點批註的版本是毛澤東。九十歲年代發行了五千多套,價格好像是十五萬元專供各大圖書館收藏。本人有幸見過並翻閱過。一代偉人,一代了不起的偉人。

  • 7 # 筆尖看歷史

    《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是兩種不同體例的史書,側重點不同,就看你的喜好哪類了。

    二十四史是中國官方規定的正史,記載時間跨度從公元前28世紀黃帝到公元17世紀明王朝(二十六史則增加《清史稿》和《新元史》),囊括了整個中國古代史。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就是人物傳記的合集,每一篇都是獨立地從某個(某類)人物的角度出發。比如《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傳)、《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傳)、《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傳)、《史記·留侯列傳》(張良傳)等,分別從多個人的角度描寫了楚漢相爭。優點是能準確瞭解某個人一生的經歷,還有對於同一事件從不同人的立場作觀察,《劉邦列傳》寫今天劉邦對項羽做了什麼,明天劉邦和張良說了什麼,後天劉邦怎麼的,《項羽列傳》寫今天項羽幹嘛,明天項羽怎麼。缺點就是不容易完整了解一件事的經過,因為它散落在幾個人的傳記裡,而又感到重複。楚漢相爭的故事就需要同時參考以上相關人物的傳記。

    《資治通鑑》主要引用歷代正史和參考有其他多種書籍寫成的編年體史書,記載時間跨度從公元前5世紀戰國時代到公元10世紀宋王朝建立前夕,也就是中國的中古史。《資治通鑑》作為編年體史書,把各個傳記中的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清晰排列。優點是能夠清晰的看清中國政治史的發展變化。比如把上面所說楚漢相爭的事件加以整理,今天劉邦幹了什麼,明天項羽幹了什麼,後天張良和劉邦說了什麼,大後天又是項羽的事。缺點就是不容易具體瞭解某個人和某一類事情。

    如果你喜歡看人物傳記,就看二十四史,喜歡看中國政治史發展變化,就看《資治通鑑》,以及續寫下去的《續資治通鑑》、《明通鑑》、《清通鑑》(後兩部沒有前面的好看了)。

  • 8 # 南朝居士

    資治通鑑就是根據二十四史進行刪減、糅合、總結而來的,

    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有很多人物傳記,不同人物傳記以各人為主角來記載,所以書中有很多重複記載、多種不同記載、或者剛好相反的記載。

    比如,項羽之死,項羽本紀中是烏江自刎,灌嬰的傳記中就是死於東城。

    秦始皇在秦始皇本紀中是異人的兒子,呂不韋傳中是呂不韋的兒子,

    裴注三國志中,呂伯奢之死有三個版本,曹嵩之死有兩個版本。

    而孔融對北海的治理,有兩種記載截然相反,一種說他治理得很好,井井有條,一種說他乾的一塌糊塗,簡直是辣雞。

    所以啊,看紀傳體史書,看起來很累,因為各種資料太多了。

    而資治通鑑呢,他是編年體史書,就是哪一年發生什麼事,很容易看。

    如果有精力,看完資治通鑑,再看前四史就差不多了,其他的沒必要了。

    只是,很多人看起來就像看故事書,不懂為什麼叫它帝王之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不足可以吃阿膠糕追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