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濟領域的“空印案”因為所有官員都預設的一個便利方法,讓皇帝朱元璋大發雷霆,認為官員欺騙、貪汙,牽連了好幾萬的官員,這其中朱元璋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8
回覆列表
  • 1 # 付十三看歷史

    關於空印一事,朱元璋可能一開始不知道,但不會永遠不知道,這與朱元璋的出身,以及想樹立皇權威嚴的想法有關。

    何為空印?就是在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需要用時再填寫具體內容。按照朱元璋的規定,每年各布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以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必須完全一致才行,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都要被駁回,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印章。

    當時戶部在南京,全國各地都要到南京報送錢糧賬冊,賬冊還好說,但錢糧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賬冊與錢糧數量不符的事情是避免不了的,不符就要被打回重報,離南京近的地方還好,但距離南京遠的地方就有困難了,一來一回,大半年時間沒了。所以官員們都備有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便一次透過!這在元朝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但是當朱元璋明面上知道這件後,大為惱怒,我認為,第一,朱元璋十分惱恨元朝,認為元朝的東西都不可取,畢竟在元朝統治下,幾個親人都餓死了!

    第二,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懂得農民的艱辛,經常還受貪官汙吏的剝削,所以他十分體諒農民,十分痛恨貪官,規定貪汙六十兩銀子就要被殺!而空印事情,給了官員們貪汙的機會。

    第三,朱元璋在未稱帝之前,就請大量文儒給他講解歷史,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情,在洪武八年,他頒佈了《資質通訓》,強調臣子要對他忠心,不要欺騙矇蔽!但是空印一事,沒有一個官員提出來!他認為這是臣子對他不忠,所以要借空印事件樹立皇權威嚴!

    空印一案,牽連人數超過千人,約佔當時官吏人數的五分之一,所以空印案也被評為洪武四大奇案之一。

  • 2 # 十萬個早知道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朱元璋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借題發揮?一、什麼是空印案?

    歷史上著名的空印案,發生於明代洪武年間。

    我們知道,現在如果要給文件上蓋章,那麼你的文件上事先必須有內容。

    只有你填寫了的內容,然後才能根據內容蓋章,否則不能蓋章。

    但是在明代洪武年間,竟然出現了在文書上並沒有任何內容的情況下,就已經蓋上了印章。

    當明太祖朱元璋知道此事之後相當震怒,眼睛裡容不下貪汙腐敗,朱元璋認為貪官汙吏可以利用這些已經蓋了印章的空白文書,隨意修改開支,從而謀取不當利益,所以他當時要求嚴查這些蓋有官印的空白文書,對蓋印的官員嚴加懲治。

    因為這個案件當時牽扯官員數百人,成為了明代的驚天大案。

    二、發生背景

    根據當時規定,全國各地每年需要派人到南京,去報告地方的財政收支賬目,只有當所有的賬目和戶部稽核後的賬目完全相一致,才能結項。如果出現了一丁點的數字差誤,那麼整個文冊就不能再用,需要打回原地,重新填寫,而且還需要重新蓋上原地的印章,這樣才能有效。

    但是由於有些地區實在偏遠,如果稽核賬目的數字出現了差錯,打回原地,重新填寫的話,因路途遙遠,來回折騰,浪費太多時間。

    所以當時的官員就想了一個主意,在出發之前事先蓋上沒有文字的空白文案,等到了戶部進行稽核時,如果稽核過程中出現了差錯,那麼就將文字填在已經蓋上印章的空白文案中,再交上去,就避免了來回折騰,浪費時間。

    當時這種情況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也能互相理解,而且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

    三、案件經過

    朱元璋當時發現蓋有章印的空白文書之後,大發雷霆。

    他一生極度憎恨貪官汙吏,眼裡容不下貪汙腐敗。

    元朝的滅亡就是因為元朝官僚貪汙腐敗,橫行霸道,剝削民脂民膏,導致民怨四起。

    所以他很清楚貪汙腐敗會造成國家滅亡,而使用這種蓋有印章的空白文案,會為貪汙腐敗分子留下可乘之機,導致官員相互勾結、徇私舞弊。

    而且朱元璋認為,地方政府以這種方式糊弄中央,這是欺君罔上之行為。

    於是,朱元璋要求朝廷徹查此案。

    四、時人做法

    因為皇帝大怒,當時所有的官員都不敢勸說。

    但有一位叫做鄭士利的生員給朱元璋寫奏摺,為空印案被冤枉的官員申訴,當時鄭士利提出了4個觀點:

    1、當時蓋有印章的空文冊是騎縫印,而寫到紙上的筆記都是不完整的,就算這些紙張流露出去也不能辦事。而且這些蓋有官印的紙張會被嚴格保護,不會輕易流露出去。

    2、關於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這些賬目數字,都需要層層稽核。到了最後上交戶部,由戶部稽核。而一旦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數字有所差距,那麼就要返回重填。而各地距離中央的距離遠近不同,有的地方實在太遠,來回一次需要數月甚至一年時間,實在是勞民傷財,這樣做是一種權宜之計。

    3、對於空印文書,國家法律並沒有明確禁止,所以當這些官員做出了這些行為之後,並不能按照法律進行判處,況且大家都不知道這樣做是有罪。僅憑皇上一人之言,就將這種做法定為有罪,實在不妥當。

    4、國家培養一名合格的官員十分不容易,就這樣輕易的流放斬殺,實在可惜。

    五、處置結果

    最後將掌管印章的官員處以死刑,將副官杖責100,然後充軍流放到邊疆。

    關於空印案牽扯的官員數量,有說法是數百人被殺,也有說法是數千人被殺。

    而且關於該案發生的具體時間,也有好幾個版本流傳,學術界一直未能達成一個共識。

    六、總結

    如今許多史學家認為,空印案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朱元璋想借此案鞏固皇權統治。

    當時明朝的天下剛剛建立,朱元璋必須要嚴加整頓,以維護朱家天下。

    如果一件事情讓朱元璋感覺威脅到了他的皇權地位,那麼他就會殺雞儆猴,藉以警告底下不聽話的官員,從而維護自己的統治權。

    而且大部分人認為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冤案,在當時法律法規都不完善的情況下,那麼決定生死的就是皇上一人之言。

    當時的官員也許只是為了能夠提高辦事效率,沒能想到卻給自己惹來了的殺頭之禍。

    所以朱元璋借題發揮的機率是非常大的。

  • 3 # 問道京師

    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在創立帝國、法律制度建設、勤政國家治理等方面是歷代皇帝之中的勞動模範,尤其是在國家治理上朱元璋期望各項法令能夠嚴格執行,容不得絲毫欺上瞞下的行為。空印案中財務報銷的變通做法本是地方官員為提高辦事效率的權宜之計,不管前代有無成例,朱元璋一開始應該是不知道本朝這些實際操作細節的。一旦發現,自然大為震怒,此案牽連之廣,殺人之多,符合洪武皇帝的一貫做法,並非刻意的借題發揮。的確,空印的辦法漏洞太大,給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容易導致更多違法亂紀行為。嚴格執法沒有錯,但更重要的是發現制度體系的漏洞想辦法彌補最佳化,而不是大量殺頭立威,這也是對現代組織管理的歷史啟示和教訓。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如果說“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是明太祖朱元璋借題發揮、打擊淮西勳貴集團,“空印案”恐怕還真不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弄明白,“空印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何謂“空印案”

    明王朝規定,和省布政使司、府、縣每年都要向戶部呈報錢糧、稅賦、財政收支賬目,戶部與布政使司、府、縣的賬目必須完全一致才能結項。否則,就會被駁回、重新填報並重新加蓋各級衙門的官印。涉及省、府、縣這樣的行政區,如此龐大的人口、如此繁雜的開銷,各級之間賬目有一定出入是相當常見的。可朱元璋不認賬,有出入你就得給我回去重新核算!

    南直隸和周邊的浙江、福建、江西、山東這些地方相對還好辦些,大不了再跑一趟就是了。可甘肅、四川那些地方呢?來一趟南京不容易,因為幾個數字大老遠又得跑一個來回,簡直太折騰了……於是,明王朝的各級地方官員們想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讓前往南京呈報賬目的官員帶上一些蓋了官印的空白文書,如果賬目有出入,在南京現改現報,省得勞師動眾又跑一個來回。平心而論,在洪武年間、面對朱元璋“剝皮實草”的高壓,恐怕還沒有什麼地方官僚員在這上面作文章?無非也就是偷個懶,省得來回奔波罷了,可朱元璋卻看出了其中的大弊端。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好比您去單位報銷差旅費,除了正常出差花銷的發票之外,您還帶上了一大疊蓋了稅務章的空白髮票。如果財務處核算的結果比您花的錢少,您可以抽出幾張原來的發票、用空白髮票填少一些。如果財務處核算的結果比您花的錢多了,您可以現拿幾張空白髮票填了補上。這裡面會存在多大漏洞,出過差的人想必都清楚。試想,如果財務處的經辦人和您串通一氣,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這個不用本人多說什麼吧?即便財務處的經辦人不參與,如果預算比您的實際花銷多了,這筆差額您肯定是可以透過空白髮票昧下來的!雖然這個比方並不十分恰當,但大概其是這麼一個意思。

    明太祖為何高調處理“空印案”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高調處理“空印案”並不是借題發揮,而是有切實意義的!雖說洪武年間,地方各級官員還沒有多少人敢在這上面作文章,官員們充其量也就是偷個懶罷了。可日後呢?一旦這樣的先例開了,將來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幾乎是可以預見的。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哪個王朝不是如此?開國之初的官員相對都還是比較廉潔奉公的,到中後期幾乎都是貪汙成風!有了這麼一個“來錢”的路子,將來挖大明王朝牆角的官員還會少嗎?更重要的是,一旦朱元璋默認了,這就是“祖制”,後來的帝王們還不太好隨便改……

    朱元璋是什麼人?赤貧出身,父母、兄長都是讓元王朝各級貪官汙吏的橫徵暴斂給逼死的!他對貪官汙吏是有血海深仇的。“這次沒怎麼地呢,你們就開始惦記著糊弄我老朱了!日後,你們還不妥妥地都是貪官汙吏?”這幫倒黴的官員就這樣撞在了朱元璋的槍口上,主要經辦人全部被咔嚓、協辦人杖責一百、流放……幾乎無一倖免。

    朱元璋之所以高調處理“空印案”,雖然有骨子裡對貪官汙吏的仇恨心理,但更多地還是從長遠考慮,堵死財政方面的一大弊端。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雖然彼時這點兒事情不足以影響到明王朝的根本,可先例一開、後患無窮。朱元璋必須以絕對高壓堵死這條路,讓後來的官員們沒有人再敢碰這根“高壓線”。說白了,高調處理“空印案”與“剝皮實草”其實是一樣的,主要就是為了對絕大多數官員起到一個震懾作用,而不單純是處理幾個當事人。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事先知不知道,個人認為應該是不知道的。首先,朱元璋赤貧出身,根本沒有基層衙門的工作經歷,打下天下後就直接當了皇帝,對於基層一些見不得光的門門道道其實並不瞭解。其次,明王朝的基層官員們都知道搞這些是違規、甚至違法的,誰會公開搞這些?朱元璋的特務組織雖然無孔不入,但監視的主要還是高階官員,這些從外地來京呈報賬目的普通官員並不是朱元璋的重點關注物件。因此,在“空印案”東窗事發前,朱元璋很可能並不知情,所以才會如此大發雷霆之怒!

    所謂借題發揮,恐怕談不上。在“空印案”的處理上,朱元璋並沒有向處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樣無限上綱上線,基本還是侷限在監察、司法領域,處理的大多都是事件當事人和相關責任人,並沒有無限擴大化。如果是借題發揮,朱元璋似乎不應該“點到為止”,不是嗎?就算朱元璋事先已經知道了內幕,恐怕也談不上是借題發揮。作為帝王、開國皇帝,面對這樣的事情,有誰會視若無睹?畢竟,對於開國皇帝而言,“江山是我家的,誰敢挖我家牆角,我就要誰的腦袋,只是惦記也不行!”

  • 5 # 輝哥聊影

    大明洪武九年(一說洪武十五年)的一天,一張蓋著地方政府大印的空白賬簿放在了太祖朱元璋的案頭。龍顏大怒,數百名官員不久後悉數問斬。一本小小的賬簿,為何會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所謂的“空印”指的究竟又是什麼呢?

    所謂的空印案,在這裡就像大家解釋一下何為空印。說白了就是官府的文書事先先蓋上印章,這樣就在以後要用到蓋章的時候,就不用麻煩的在找印章了。

    明朝制度規定,各布政司、府、縣級單位每年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具體財政收支和稅款賬目。只有戶部與這些地方行政單位的數字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倘若有半分半毫的出入,整個賬冊便要駁回,重新填報,並重新蓋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朝廷設定這種嚴格核對制度的本意,自然是出於防止地方官員營私舞弊,中飽私囊的目的。但實際執行起來,各省的財政資料繁多冗雜,而以稅款形式上繳的糧食在運輸過程中極容易出現損耗,因此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情況屢屢發生。

    為了避免這種無謂的折騰,報稅的官員便在進京時攜帶多份蓋好了公章的空白報表。如果跟戶部對不上賬,需要返工,就拿著空白賬簿就地填報,從而省去了不少麻煩,也免了舟車勞頓之苦。而從戶部大員的角度考慮,這麼做也可以讓自己儘早完成彙總工作,何樂而不為。

    因此這“空印”之法,朝廷上下是人盡皆知,且人人默許的。

    除了朱元璋。

    朱元璋為何要大開殺戒?

    朱元璋發現這件事後,就大發雷霆,斷定說這裡面一定有貓膩,下令徹查。最後全國所有主掌印章的官員全部被殺,副手充軍發配,最後牽連全國官員3萬多人,主要原因是朱元璋痛恨貪汙腐敗,所以在發現有貪汙腐敗時,就不分青紅皂白實行殘酷手段,空印案只是個由頭,表明了朱元璋對貪汙腐敗一殺到底的決心。

    空印案發生後,在朝中造成了很大的反響,官員們紛紛保持沉默,不敢再諫言,不過也有例外。一位名叫鄭士利的生員向朱元璋上書,直陳空印案的利弊,最後被朱元璋分配到江浦服勞役。不過空印案對明初吏治的肅清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許多貪汙腐敗者自此不敢妄為,朱元璋也乘此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的爆發迎來了清算貪官劣吏的高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神演義》小說,你認為申公豹是典型的“攪屎棍”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