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1682254
-
2 # 遠方老師在美國
關於留學面對的文化差異問題,我想聊一聊“如何迴應美華人的奇葩問題”。
留學生開始美國大學生活時,在與美國同學、教授打交道的過程中,常會被問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非常奇葩,會讓人感到驚訝、尷尬、生氣,或是不知如何迴應。
記得一個聚會上,我聽到幾個上我們州立大學一年級的留學生吐槽老美提的各種“奇葩”問題,包括“華人是不是吃狗肉?”“華人是不是喜歡吃蟲子?”“中國現在人們的生活跟北北韓有什麼不同?”“你家有電冰箱嗎?”“中國家庭生二胎會不會被送監獄?”,還有一些敏感的政治和宗教問題等等。這幾個留學生不解加不快地說:“有的美華人好像什麼都不懂,像從上個世紀穿越過來的。”“他們問這種問題什麼意思啊?是瞧不起人還是種族歧視啊?”
其實,每個留學生,還有其他在美國生活的華人,差不多都有被問到這些問題的經歷。那麼,該如何應對這些“奇葩”問題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問這些奇葩問題的是些什麼樣的人。美國整體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很高,但是其中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很多人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有文化”。另外儘管近些年中國迅速崛起,但是在美國中小學基礎教育中有關中國的內容極其有限,兩國媒體之間的相互介紹也是非常不對等的,這些造成了很多美華人對中國的“無知”。
在美國很多普通的大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很淳樸、很善良,不過他們的知識面、對世界的瞭解確實有限,他們生活的地方極少有華人,他們很多人都沒有去過其他的州,更沒有坐過飛機。所以我相信當他們問一些令我們華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時,他們並非懷有惡意,只是無意中的“冒犯”。
還有一些美華人確實是帶著偏見提出問題的。他們常常以偏概全地把一些片面的傳聞擴大為“中國,華人”的問題,然後以挑剔的心態提出來。這樣的人還喜歡帶著優越感問的一種問題就是:“你們中國有這個嗎?你們有那個嗎?”當然中國現在物質生活的水準早已超乎他們的想象,很多時候我們留學生的回答會讓他們的優越感“很受傷的”。
對於留學生來說,當你發現周圍的美華人並不都像你原來想象的那樣擁有“國際視野”,也不是你在國內看的美劇裡那種“時尚精英範兒”的時候,面對“奇葩”問題我相信你不會再生氣,而是嘆口氣,心情也會變得平和淡定。
對於那些天真友善的同學,你可以給他們“科普”來開闊他們的眼界。見多識廣而又態度友善的你很容易贏得他們的好感。而對於那些帶著偏見故意挑刺兒的,話不投機半句多,點到為止冷處理。
除了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的“奇葩”問題外,還有些美華人會問些很有“文化”的問題。在美國大學裡一方面有來自保守落後地區,對中國知之甚少的學生,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開設中文課的中小學不斷增加,幾乎每個大學都開設中文課,對中國感興趣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他們常會拿身邊的中國留學生當作是“百事通”,從社會制度到風俗習慣,從經濟文化到衣食住行,從功夫舞蹈到茶道書畫,如果有機會,他們會拉住你問一切。在這些問題上的順暢交流,可以說是建立與同學之間良好關係的開端。相反,如果身為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面對美國同學的誠心請教,或茫然無措,或模稜兩可,或茶壺煮餃子,心裡明白卻不知如何用英文表達,那不僅會讓美國同學失望,也會讓他們失去與你再次交流的興趣。
所以在這裡遠方為留學生建議一些與美國老師同學問答交流的技巧:
1、在初次見面的社交場合不妨多聊輕鬆休閒的話題,不僅要學會輕鬆應答,還要學會尋找自己和對方都感興趣的話題提問,如問對方的家鄉和風俗等等,這樣的交流就變得雙向流暢可持續了。
2、政治宗教等敏感話題一般在泛泛之交的階段不是合適交流的選項,當被問到你不喜歡的話題時,不妨表示自己不感興趣。
3、與漸漸熟悉的同學聊天時,可以適當展示你的幽默感,如自嘲,甚至可以偶爾自黑一下。不過有些話題的度和交流方式還是與自己同胞之間的談話不同的。比如說,華人之間聊天的時候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發牢騷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像常常掛在嘴邊的霧霾地溝油等等,可是你與對中國國情不甚瞭解的美華人去發這些牢騷,人家既不關注,也沒有共鳴,不小心還會把你說的一些現象當作共性,變成“整個中國或所有華人都怎樣怎樣”的一種偏見。而且一個愛抱怨發牢騷的人時間長了不會受到歡迎的,試想想,誰喜歡聊天時總是被負能量籠罩著?
最後,留學生出國前不妨給自己在中國文化、歷史、民俗等方面多充充電,特別是把這些知識轉換成英文儲存在自己大腦中。當你充滿自信應答自如地為美國同學講述自己祖國的文化歷史時,那種感覺一定非常美妙。
-
3 # PEKINGDUCK
這個問題要看具體你去哪個國家。
我是在2015年來到的澳洲,現今為止已在新南威爾士州生活了兩年。以我的切身體會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公共交通差別
澳洲的公共交通不是很發達,本地人大多數都是開車上下班的。如果沒有駕照或負擔不起車輛的話,一定要每次出去之前都查好巴士,渡輪,火車和輕軌的車次表,否則在一個火車站或巴士站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治安問題,實際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治安都沒有中國好。出了國以後一定不能用在國內的心態來對待。可以看一下我的另一篇回答,裡邊詳細解釋了治安問題以及原因。以我自身感受來說,我在北京土生土長20多年,沒有遇到過哪怕一次走在馬路上被人主動挑釁的事情,但在澳洲待了兩年,光我自己遇到過的就不下五次。在悉尼,天黑後或行人稀少的情況下,經常有當地青年開車路過然後怪叫,或者進行辱罵,這些人很多都是喝醉或吸毒的狀態,無法用常理與他們交涉的。而且這類事情警察根本不管,澳洲的警方效率極低,根本沒法指望。所以一定要做好防範,可以向學校的學長諮詢本地治安情況,詢問治安亂點並盡力避免去那些地方。
第三,對待文化差異一定要擦亮雙眼。有些情況下確實是文化差異導致的誤會。還是以我的切身體會做例子,我是UOW(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學生,學校裡有很多社團,組織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在這些活動上也認識了很多不同國家的朋友。我有一個約旦朋友是穆斯林,第一次與他出去玩的時候,就忘記了穆斯林對豬肉的忌諱,差點帶他去吃糖醋里脊了。好在後來將誤會解釋清楚,沒有鬧出不愉快。原來在國內的時候,大家都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種族的人,所以對文化差異很不敏感。出國後真的是要接觸很多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所以一定要記住各種文化的禁忌,並尊重對方。
但也一定要注意,有些居心不良的人也會趁留學生對其他文化不熟悉的空隙,進行欺騙甚至犯罪。這其中以女性受害者為最多,經常能發現有本地或其他國家的人以不純動機來接近剛來澳洲,非常不熟悉本地情況的女生,等接近了以後就會用不同文化,不同習俗等裡有進行各種騷擾。在此我可以給大家普及一下澳洲本地對擁抱的態度,確實本地人會用擁抱表示感情,我也時不時會和朋友們擁抱。但擁抱時絕對不會有任何非分動作,如果女生髮現別人和你擁抱時手腳不老實,那絕對是在進行性騷擾。一定不要猶豫,馬上拒絕並離開。此外,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人要你的私人電話號碼,地址等資訊,就算是學校登記也是要在學生中心(我這裡叫student central)進行,絕對不會以打電話或用私人郵箱等方式來索取。
總而言之,出國在外會經歷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很大的拓展自己的視野。但同時一定不要忘記保護自己,更不能想當然地以為國外的治安和國內一樣好。最後,祝願大家留學順利,學業有成
-
4 # 我在美國等你來
注意言論自由不代表無底線。
美國言論自由,但不代表可以隨便說話。你在公共場合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有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想的嚴重後果。留學前我們需要對這部分有所準備。
前陣子哈佛校報發表了一篇公告「哈佛大學因不雅言論收回對至少10名學生的錄取Harvard Rescinds Acceptances for At Least Ten Students for Obscene Memes 」
10名準新生作死亂說話被哈佛拒之門外。因為他們在Facebook 群中釋出了涉及禁忌的觀點或者圖片,不雅內容涉及色情,兒童死亡,大屠殺等。
沒想到吧?亂說話嚴重到這個地步……
引以為戒,美國崇尚言論自由,但是這些話題依然是千萬不能碰的。講真,收回offer還不算最嚴重的,在美國你如果言論不當還會被告,賠錢、坐牢。
要夾著尾巴保持“政治正確”
想要融入美國,時刻要牢記“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或 Political correctness)。簡稱PC。
其基本原則是:對那些具有某些不利之處(disadvantage)的群體,要避免可能冒犯人的或是使人不快的言行。
下面來去美國留學的話哪些話題需要注意:1、威脅人身安全或者公共安全
威脅人身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話,在哪個國家都一樣是不能說的。在美國持槍是合法的,但是威脅人是非法的。開玩笑性質的也不行,比如下面的倪翰翔童鞋就犯了這樣的大錯。
“2016年2月1日,倪翰翔社交網路Instagram上釋出一張持槍照片,並寫道:“這學期我這麼認真學習,如果學校還是讓我掛科,就讓教授體會下當年盧剛的恐懼。”這句話中的“盧剛”觸動了愛荷華警方的紅線。2天后他就被遣返回國了……這效率之高跟查章瑩穎的失蹤案有天淵之別。
科普時間:
“盧剛案件”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學生攻擊教授的案件,事發後很多人擔心愛荷華大學將不再招收中國留學生。儘管第二年愛荷華大學仍正常招生,但這一事件改變了很多美華人心中亞洲人“溫順、內向”的形象。尤其在“911”之後,愛荷華大學為了避免此類悲劇再度發生,建立了“鷹警報”校園恐怖威脅預警系統。一旦校警發現恐怖威脅的訊號,將在15分鐘內透過簡訊、電話、郵件以及社交網路告知全校學生,進入緊急狀態。
還有個栗子來自鳳姐,當時申請移民沒批准,生氣地甩話惱“我要一把火燒了美國移民局”,結果被美國安全機構立案調查。
在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安檢入口處就掛有“請勿開玩笑”的牌示,這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提示牌啊~
2、種族禁忌/歧視
一般校規明確規定基於種族,膚色,宗教,國籍,性別,年齡,身體情況等,故意地歧視某個群體或個人,屬於不當行為。
社交媒體上這些行為是給自己挖坑:
跟黑人交談時用“negro”。
這個詞相當於“黑鬼”,涉嫌黑人歧視。black man,黑人,也要避免。要知道Negro主要是指從非洲販賣到美國為奴的黑人。換你你樂意被這麼叫麼?
大屠殺Holocaust。
這個詞絕對不能亂用!
這是特指600萬猶太人二戰遭到希特勒的種族屠殺。要知道猶太人對他們歷史上曾經受到過的傷害極其敏感。一旦有任何觸及,他們都要發聲,都要行動。
所以如果有人用不善意的方式提及Holocaust,一定會被懲罰,尤其在學校裡,尤其在Facebook上,很容易被舉報。
在社交媒體上寫或回覆涉及種族歧視言論。兩名白人學生由於發表涉種族歧視文字被開除。
在影片中發表種族歧視言論。如果學生被學校發現在影片中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會被開除。現在隨手就發個小影片,你還不知道這有可能是開除的導火線吧?
使用涉及種族歧視的敏感詞或者做出涉及種族歧視的行為。有白人學生在Snapchat上發圖抹上黑色面膜並使用N-敏感詞,被停課
到處都是坑啊少年。
3、涉及未成年人色情
未成年人的色情,包括圖片,影片,勾引。在美國,所有的兒童色情都是違法的。如果是成年人和18歲以下人發生性關係,而未成年人又報告了,那麼不論情節,一定是成年人有錯,而且是犯罪。
這個沒有什麼好解釋的,這是道德底線。
(美前特勤官員向未成年人髮色情簡訊獲刑20年)
備註:在美國,不能傳播未成年的色情內容。如果是成年內容,那麼是可以的。
4、恐嚇他人
中國熟人之間開玩笑“信不信我分分鐘砍死你啊!”“再不還錢我宰了你!”“老子早晚要廢了你!”大家都覺得沒什麼。
到了美國,類似的話對方分分鐘告你個恐嚇。法官輕則判你不得接近被告,不得在被告的住家和工作單位附近出現;重的會讓你賠償對方精神損失,還會讓你蹲監獄。
到美國了,愛說髒話愛開過分玩笑的人,得把嘴巴縫上才安全啊。
5、歧視胖子或殘疾人
“你怎麼這麼胖?“
”你胖的跟豬一樣!“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在國內大家調侃胖子的話我就不想多說了。長點肉有什麼錯?
胖紙們有福了,在美國,如果有人叫你胖紙,你是可以告對方歧視的。不是說胖是好事,而是確實不應該被人不顧感受地評價。
美國很多電視節目,口無遮攔,諷刺、嘲笑每天都在上演。但即使是一些超級大牌主持人,也絕對不敢拿下列這幾種人開涮:胖子、殘疾人、黑人、女人。
所以機智的主持人們都這麼表達:
肥胖,不能說fat,
得說person of size(有規格的人)、
得說horizontally challenged(橫向受到挑戰的)
同樣的表達方法,
矮子,不能說midget
要說vertically challenged(豎向受到挑戰的)
除了不能吐槽人胖,歧視人智商不足也不行:
比如,說到數門功課都是紅燈的差生
不能說 stupid(傻瓜)
得說retarded(遲鈍的)
得說ignorant (無知的)
得說mentally challenged(智力上受到挑戰的)
也可用intellectual disability(智力障礙)
回覆列表
新學年開學不久就是聖誕節,中國人可能會把“聖誕節快樂”當禮貌詞,原來並不恰當。大家把過聖誕節當過一個節日開心一下就好。但是國外是多種種族,多信仰的人在一起,一般不必要向別人説聖誕快樂,畢竟這是天主教的節日,而你未必清楚對方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