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碧瀾
-
2 # 職場圈兒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父母的經驗多是過去的經驗,現在時代速度如此之快,父母不一定能跟得上,所以螃蟹好不好吃別去問資深裁縫。
父母的意見作為參考就好了,權重不能高於25%,要知道做決定需要理性,未來這個決定帶給你的苦和麻煩需要你自己承擔,所以該怎麼做,你懂的。
-
3 # 生在河北
天下父母心,沒有不是為了孩子生活得好的。他們都在用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經驗在指導甚至計劃主導孩子的生活,安排孩子的一切。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0而且這個世界也在不停地變革,作為一個孩子,我們看到,聽到的資訊和所處的環境會對我們的行為發生巨大的影響,而這些,很有可能是跟父母的經歷,經驗和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當然就會被他們所不理解。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只有本著尊重父母的態度,用心做好自己的事,爭取把不利影響減到最低,又可以讓好心卻不一定能辦好事的父母親不會傷心和失落,便是最好的結局了。
-
4 # 小魚愛珊瑚
經常被自己的媽比來比去,從小到大,父母自己沒什麼大成就,卻期望我能賺大錢,嫁個有錢的,甚至認為我可以改變全家的命運,給弟弟說媳婦,替他們還房貸,我是個女孩啊!!我心裡煩的要死,壓力太大,從小沒給過我什麼關愛,天天說我供你上學把你養大花了那麼多錢,等等的話,,,,有時候我覺得我快瘋了!父母永遠擺脫不了!!!!誰能告訴我怎麼辦
-
5 # 我可樂加冰
“你不可能指望這世上出現一個能準確理解你的語言行動並能洞悉並解釋你思想的人,你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世界只會接收且看見你被人類意識中那面神秘而扭曲的鏡子加工並反射後的意志。”
有一天,我看姜思達《透明人》的一期節目也是看到眼淚默流。
小時候父親經常不在家,不是朋友聚會就是忙於應酬,導致他的童年父愛缺席,「父親對孩子的情緒經常容易激動,就他那個激動是突然的,他今天不在家,明天不在家,今天晚上跟這個人吃飯,明天晚上跟那個人喝酒的,就我心裡是沒有安全感的,我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情。」
節目裡的對話讓人心疼:
姜思達:小的時候,我只能接受,我爸爸媽媽兩年見我一次面,我只能接受,當小學5年級,我跟學校同學一起出游回來的時候,我媽一個人過來告訴我「我們離婚了」,我只能接受這件事,我改變不了什麼。
馬思純:我覺得小的時候發生的一些事,其實在你的性格形成上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你父母的離婚有沒有對你有什麼影響?
姜思達:肯定有,肯定有,導致我一個典型的行為是,我比較靠自己,特別難相信別人,哪怕這個人再熟,再熟,我都沒有辦法特別百分之百的把自己的心交給對方。
馬思純:即使是你愛的人?
姜思達:其實是的。很痛苦。
姜思達說,爸媽離婚後,他跟媽媽生活,但每週爸爸會接他出去玩一次,結果就是,媽媽跟他在一起的時候罵爸爸,爸爸跟他在一起時罵媽媽,「你也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實的,哪一句是血口噴人,但我平時跟我媽生活在一起,我就經常傾向於相信我媽,但當我表現出來時,我爸就會巨失望,他的反饋到我這裡,我又懷疑自己,我不知道該相信誰,我連我的至親都做不到相信,我怎麼相信別人。」
媽媽問姜思達:你希望咱三個人(跟爸爸)團聚嗎?
姜思達哽咽著說:別問了,別問了,不希望不希望...
沒有安全感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同理心特別強。別人看來,同理心強是優勢,只有他們知道,那是不幸。姜思達說:你不用煩的心,也不用照顧的情緒,你卻統統在顧忌,然後這個負擔很大。
小時候爸媽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說自己笨說自己差,長大後就容易自卑;小時候經常被爸媽身體暴力、語言暴力的,長大後就容易沒有安全安;小時候爸媽經常吵架,婚姻不幸福的,長大後就容易不信任感情,就容易在感情裡過度敏感....
“你要了解一個人,你就去了解他的童年。人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總是在你不諳世事的時候就悄無聲息地打好了。”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小的時候,最不想成為的就是你的父母。
後來才發現,自己活著活著,自己的身上有些最討厭的人的影子。
你想逃離的終究還是逃離不了。
可是,能做的,只有跟自己和解。跟原生家庭和解。和那種悲劇和解。
成年後,確實不能一味無知的責備於原生家庭的不幸。
生為父母,你能夠健康成長,已屬不易。唯有感恩。
但不是愚孝。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也請你放過自己。
想起了《奇葩說》中顏如晶談及她與父親的關係。
她說,她成長的概念裡沒有父親,是因為父親早年一直忙於工作,和她接觸不多。而這種缺失共同相處的時光,讓她在成年後和父親待在一塊時無話可談,總覺得尷尬。
更唏噓的是,她今年26歲,可父親去美國旅遊回來卻給她買了冰雪奇緣和小豬佩奇等小玩具。
她知道父親想彌補,可是她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渴望父親買禮物哄的小女孩了。
作家龍應臺曾說:
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難有效。對於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
有時候陪伴比血緣更重要。
關於這件事,是枝裕和在電影《小偷家族》裡講的很清楚。
中國教育的整體模式需要改變,需要從賭場模式的“淘汰式”轉變到“成全式“的教育,成全每一個人,不僅是孩子,還有生態中的成人、教育者、家長、和管理者。但教育體系具有強大的慣性,改變談何容易。
上一輩人的溝通方式喜歡什麼事情都讓你「說出來」,認為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然而沒想到我們越來越不會傾訴的根源,就是什麼問題都自己解決了。
已經沒有說出來讓人分擔的必要性。話到嘴邊經歷了層層濾網,也就所剩無幾。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自己做什麼事,父母都很不支援,堅信她們自己是對的,前幾天還因為老媽老是說髒話,我說她,她還不高興,說這是自己的口頭禪什麼什麼的,還有之前因為想換工作了,就找了個,去應聘了,她們不讓去,到培訓考核,我都過了,她們還是不讓去,就沒去了,就回原來的地方上班,那天中午沒回家,老媽以為我又去了,我說沒去,打電話來劈頭蓋臉一頓罵,還說什麼就相信你這一次,真的很失望…
回覆列表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不一定做什麼都對,但他們的的出發點是為了子女好的。多溝通,父母的思想文化跟我們年輕人不同,很多地方都有分歧的,如果不多溝通,你們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父母覺得他們做什麼都是對的很多原因就是子女不善於於父母溝通,你不好好講他們肯定覺得他們說的都是對的,你倘若把好壞對錯都一一跟他們說清楚了,他們應該就不會那麼自我了!作為子女,父母有不是的地方不要直白的去指責,他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晚輩或者同輩 。親,好好跟父母溝通下,有什麼心裡話都跟他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