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538
-
2 # 頁線442
所謂書法,是指手書之規範。所以有小彖,大彖,諧書,行書,草書。前四者規範比較大同,唯草書尚無規範,它即是書法發揚的廣闊空間,也是庸俗草書之溫床,更有甚者使之成拉圾。如何草書才合適?一是:似行雲布雨。二是:似松梅傲雪。三是:去汙而不染。意境是草書的生命。
-
3 # 永明2578
不要說得那麼神乎其神?所謂書法不過是人的性挌和情操和學養的總彙,是情緒的流露。書譜言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夫運用之方,雖有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朮,適可兼通。就是這個道理。關健是用心,用功。心不厭精,手不忘熟。必然熟能生巧,寫得好字。至於先輩論述足可借鑑,不可太多迷信。
-
4 # 野鶴齋書法
對於不會的人來說,非常深奧,如同小學生看高中習題;
會的人就覺得也就這樣,如同高中生看小學習題。但總歸不要太迷信,越搞越玄乎,成了某些人的專利。
寫字和書法是兩回事。
寫字寫得好看端莊大方就好了,如記賬先生的字;
書法也不同,除了以上幾點,實在是太豐富了,講究濃淡,疏密,輕重,變化,呼應,連貫,墨韻,神韻,氣韻……
-
5 # fxq7151833
書法,是寫字的方法、法則。是長期形成的,是約定俗成的,是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標準的藝術形式。他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和理論體系,是比較深奧的。而這些“法”對初學者更為有用,對一個成熟的書法家來說則沒有那麼嚴格,但書法家的創作往往既是自由的,同時也是合“法”的。
所以,我覺得書法既沒有那麼簡單,任筆為體,信手塗鴉,即任何人,不管怎麼練都能成為書法家,這肯定是不對的;又不能認為書法是神秘的,高不可攀。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則可以自由揮灑。“我書臆造本無法,信手點劃煩推求。”蘇軾之言可信也。
至於書法和寫字的區別,我想寫字是為了實用—-傳情達意,書法是藝術,是為了欣賞。
-
6 # 壹庸方室
這是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其實也沒有多了精確答案,只是,書法和寫字,所要表達的東西不一樣,內在的東西和涉及的東西也不同。
至於書法是否深奧,我感覺挺深奧的,但絕不是裝神弄鬼,故弄玄虛,同樣,他也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至於寫字,只是在給一部分人傳遞語言資訊而已,不過有些人字寫的漂亮,有些人寫的醜陋,但是都能達到傳遞資訊的目的。
至於書法,那就不同了,他不僅傳遞語言文字資訊,更多的是書寫方面的知識,書法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和飛躍,他不僅在書寫中有很多技巧性的東西,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情操,書寫時的心境,更是要有所出處,書法用漂亮形容似乎有些膚淺,他是一種美,說不明白的美。
當然了,至於書法家,那就是歷史沉澱的結果了,歷史上書法優秀者數不勝數,可是真真能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這於當時政治,文化,地位,權利都有關係。膚淺的認識,大家指點。
-
7 # 沐月清平
類似於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書法和寫字好看是兩種,書法裡面有的鋒芒畢露,有的懂得藏鋒,你若去用心去看書法作品,你就會看到書法者在書法上的各種心情。如,灑脫,內斂,沉穩。而寫字只是一種把字寫得好看,沒有內涵。
-
8 # 六品堂練字
“書法之道”還是挺玄妙的,歷代書法理論家對於“書法之道”都有不同的見解。
漢代楊雄說:“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漢代蔡邕說:“書者,散也。”
唐孫過庭認為書法可以“達其性情,形其哀樂”。
元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不過探究書法的本質離不開用筆技法和人的情感兩種東西。
寫字與書法的區別在於:寫字更重視實用性,書法更注重審美性。
宋以前的寫字和書法的區別並不大,那時人們寫字就是為了傳達資訊,寫出來的信又有很強的藝術氣息,如宋人蘇軾、米芾的信札就是這樣。到了明清書法才成為一種作為欣賞用途的藝術品被大家“刻意”創造,也就是在這是大幅的懸掛書法作品才面世。
-
9 # 星辰書法
這是關於書法、寫字概念、性質、特徵,什麼是書法,什麼是寫字及其區別問題的範疇回答。我認為:書法之道沒有那麼深奧玄幻,但也不是輕而易得之道,書法,是按照一定法則書寫達意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叫書法。在書法中,所謂深奧之處就是在字型不同的反映中,而難以掌握難於表現。如篆、隸、楷、行、草字型掌握難度大,因之不易,深奧難作。這是功夫、堅韌、毅力與悟性的表述過程,集中體現過程。書法的性質,在於準確反映,生動表現。書法的特徵,是美觀,是意穎。其非深奧玄幻,因此,也是循序漸進深化提練之道。
寫字,是漢字的表達,是認字識用筆反映,只要反映準確就是寫字。它是姿勢、筆畫、結體與方法的簡單體現,是書法初級階段,也是認識階段。它與書法的區別在於書法是寫字的昇華,寫字是書法的必備條件。
-
10 # 陳天哲
書法這門藝術,依託中國漢字而產生,說不玄真的是不現實!中國漢字本身就有文字學、考據學等學問分支,書法自然也涉及。
除此之外,書法的六門書體就夠一個人學一輩子了。一個字型也都涉及到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技術含量的學習,需要多長時間的學習?誰也說不清!這些就行了?
遠遠不夠……因為書法自古以來就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人文風俗等中國文明元素……古來書法大家往往是大學問家……因為書法到了一定程度,還要講氣象、氣息、意境……
至於寫字與書法的區別,自然大了!
單就技術而論!寫字是不需要筆法的,而書法的筆法呢,千古不易!張彥遠《法書要錄》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這若干人等,要麼師徒,要麼親戚,總之不傳外人!說透了,起筆、運筆、收筆的動作、方向及連貫性、傳承性!江湖書法為什麼很容易辨識,因為入行的人一看便知其無筆法!
字法問題!寫字自然無需字法!書法就不一樣了……字法更注重傳承,你是學二王的,還是唐代誰,還是?不管什麼書體,都有很多經典值得我們去傳承!字法裡的學問更多,疏密關係、收放關係、錯位關係……等等!
再下來就是章法、墨法!寫字自然無需要章法、墨法!書法就不一樣了,字與字,幾個字與下一個幾個字,行與行,這幾行與其他幾行都有變化、對比關係!
-
11 # 傅永明國畫
書法有著自己獨特的法則和規律,也有著龐大的體系,具有其它藝術門類所不具有的價值。
書法怎麼欣賞?欣賞什麼?
首先是其使用性。然後隨文字的不斷進化和演變,及對文字形體的美的因素的發現和研究實踐,使漢字書寫由單一的語言傳播,向著相容美麗書寫和情性抒發的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發展。走向“文以載道,書以煥彩”的寬廣大道。事實上,古人在使用書寫的同時,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包括了書寫審美意識(藝術)在內了。
我覺得,如若強調藝術本身,先老老實實向古人學習,拜優秀古帖為師,堅持日課,至老不輟。透過精臨和博習,勤學技巧和規律,找到適合自己心路和手性的發展道路。兼顧文學。等自己的字既有屬於自己的面目,又暗合古人路子的時候,就可以使一些精力重點,轉移到文學寫作的文筆上來。這才是比較最佳化的學書之路。
書法和寫字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寫字是靠練出來的,而書法是靠養出來的。
寫字是一種簡單的書寫,字型清晰看明屬一種語言交流工具,不需太多的講究。而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
寫字只能說是學習的一門文字。而書法講求的是意境,在為字型作更高層次的藝術昇華,給人美的享受。
-
12 # 生活半瓶水
書法我覺得之所以叫書法,是因為它是有特定的章法,我們可以看看古代名家的一些,無論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等,他們的書法雖然看上去風格各異,但是就筆法來說還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筆畫的形態上也有共通之處。不同的是在他們字的結構,行筆的節奏和力度上有差別,然後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書法。
寫字,只是簡單的把字成好看,無論是結構和筆畫,都達不到書法上的共同點,無章可循。有的人寫字確實好看,像電腦打出來一樣,但是你怎麼看都是少了點味道,不像古代書法大家寫出來的字,厚重,敦實,大氣。所以字寫的好看,不代表就有藝術價值,藝術是一重更高的層次。字成到了藝術的高度才能是書法。
-
13 # 翰墨因緣
書法本身是沒有什麼玄奧的,說白了,書法就是寫字。但是同樣是寫字,有好多字卻不能叫書法。就是這樣的簡單,就是這樣的直白,這就可以理解,寫字是以文字記錄,交流為前提的。書法是在寫字的基礎上增加了法度,筆法,進而豐富了寫字.是寫字品質的昇華……
-
14 # 夏庸書法
何為書法?何為寫字?這二者清楚界限在哪裡?二者可否分割獨立存在?等等.......這都是書法界的大問題,千年書史沒有明確的界定,汗牛充棟的學者們,也針對這些許問題作出了浩如煙海的陳述,但都是各抒己見,難成砣定,至今,每個書學者心中,對書法都有一個不同的概念,遂書派林立,百家爭鳴,亦為書壇之盛況也,對此幾點剖析,拙見陳述如下:
一:尋根——漢字起源、書法萌芽
伴隨著璀璨夢迷人的神話傳說,華夏文明序幕緩緩拉開,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夸父追日......文字的誕生亦如此:倉頡者龍顏四目,生有睿德,《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愚以為漢字非一人之力所造,倉頡先生是將各地“類文字”收錄、編撰、整理、統一而形成漢字的雛形,從而形成書寫的規範,契刻於骨甲或者陶器等物之上,(即早期甲骨文)章紋隨載體之形,力求工整,豎行依勢成列,筆法因契刻之故,首尾露鋒,由此可見,字法、章法、筆法初具墨規,有了較初級的書寫意識。原始的“書法”形態由此萌芽。(注:“類文字”—“書畫同源”,遠古先民在描繪巖畫形態的發展中,將形態更簡化,更強調特徵化,更符號化,從而形成了間於遠古繪畫與甲骨文之間的符號性文字,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他是人類思維從具象到抽象轉化的重要標誌)。
二:問道——文字在巫術中的儀式,催生書法的成長
遠古人民對自然物象缺乏科學的認知。不自覺的對所在的世界,進行豐富而浪漫的“藝術創作”,從而形成了對大自然的崇拜,遠古的神話、巫術、由此誕生,文字在巫術中也承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人類和天地神祗,鬼魔妖邪溝通的橋樑,在占卜、符咒、祭祀、戰爭中文字已經脫離了單純記載的功能,賦予了新的儀式感,其形態亦隨表達的需要,也脫離了最基礎的規範化,進入了創作性的活動,具有了極強意識的表達,這時候的文字工具,基本掌握在極少數上層階級之中,在進行巫術活動中的書寫(刻寫)是極具神聖感,極具儀式感的,章法佈局亦具有超強的構成意識,然這一切都是潛在完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對未知力量的渴望,無形中催生了書法創作活動的成長。(書聖王羲之是虔誠的道教徒,長習不老羽仙之術,其寫好書法之主要目的,就是要畫好符咒)
三:成熟——社會文明的進步,文字和書法皆趨成熟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文字的推廣和普及,文字學和書寫方式(早期書法的雛形),形成了較完善的系統,也出現了研究群體,更加強了字法、筆法、章法的形成,亦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規範法度,橫向觀之,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的“泥板文書,楔形文字”已經相當成熟,文字和書法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可見人類早期的文字與書法的發展軌跡極其相似。)
四:書道——由文字書寫中悟出的哲學思想
人類文明的成熟,和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哲學對人類思想的引導,出現了以書法為核心的哲學思想,用書法哲學認知感知世界,引導自身的行為,此哲學體系延續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潛移默化的豐富成長,到今天此係統更立體,更多元,其包含了除書寫法度以外的諸多領域。在中國唐朝以前,“書法”之名為“書道”由於唐朝時,對書學的主流認知,偏於法度,故改名“書法”,因此大家對書法爭論的焦點就在於此,書法就究竟是書寫的法度,還是以書為道的哲學思想?這樣看就清楚很多了,書寫的法度偏向於技法,重在傳承延續;書道偏向於理,在承襲過後更偏重研究和開拓。此二者之外的,不合法度,亦無書理的承載,用於實用的文字書寫就是“寫字”了!
書道無垠,區區數言,難盡書理...... -
15 # 三秦小周
寫字和書法的區別是什麼,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我們日常生活中寫字,一般要遵循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裡的原則進行書寫。
而書法呢,大家寫書法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書法要懂得識勢,那麼什麼是識勢呢?估計很多人都不明白。這裡就要說到理論了,張懷懽的《玉堂禁經》裡面總結了張旭傳授的一些筆法,分五勢、八法和九用。這裡的五勢分為滾筆勢、奮筆勢、鉤駑勢、鉤裹勢、豎筆勢,但是這個總結有些籠統,所以後人為了全面和豐富它,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新增,如韓方明《授筆要說》對筆勢進行了豐富。舉例如下,前段時間有學生問我,我們在寫“秦”字的時候,下面按照漢字的寫法是個禾,可是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發現古人下面寫的是“示”,會不會是古人寫錯了,難道搞書法的都是別字先生,我聽了後笑了。殊不知,古人結字是取勢的,如果下面是個禾字,那麼禾字的一撇一捺就會和上面的人字產生衝突,所以在古人結字時,用一個舞鶴式來代替,這就是古人結字的精妙所在。這個秦字由三橫(奮筆勢),人(交爭勢),示(舞鶴勢)組成,所以不是古人寫錯了,而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取勢。
這就是寫字和書法的區別。
回覆列表
書法即沒有什麼密秘,也不像所說的那麼深奧和玄幻。只是說歷史背景和理論很深奧。但真的不是一門簡單的學文。只是能寫好字可能也沒有那麼難。但是想成為一個書法家那就相當難了。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需要把各大派系的字型結構和變化了解清楚,然後去創新自己的字型。
寫字與書法區別很大。寫字,就行你怎麼能一次功夫把字練好就行了。沒有必要去研究寫字的理論和其他事情。書法不是這樣的。書法,原本“書”,是用來記載一些事情和歷史的。“法”,則是寫字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握筆,端腕,懸筆以及運筆等技巧。書記是書和法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