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律民工張繁若
-
2 # 象山易學堂
先來看看這個題目,這是一個問句,主語是“你”,物件可能是成人,也可能是學生。
再來看看其它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真的知道”,含有挑釁味道,意味著你可能並不知道,很大程度上只是自以為知道;
第二個關鍵詞“好的”,雖然你聽說過一些學習習慣,但這些習慣有可能並不是好的,或者說對提高學習效果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所以你得重新審視什麼才是真正的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個關鍵詞“學習習慣”,很顯然是學習方面的習慣,而不是生活習慣,工作習慣。
一個僅僅只有15個字和一個標點符號的題目,提供了很多方面的資訊,但是,只有逐字閱讀、刻意注意到這些資訊,大腦才能接收到,進而才能進行相應方面的思考。
如何才能注意到?這就涉及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隻字不差地閱讀文字。
也許你還不是很清楚隻字不差閱讀文字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什麼是槓桿?
你可能很容易地就會聯想到天平,聯想到翹翹板,沒錯,那確實是槓桿,典型的槓桿!但如果問你:我們用來吃飯的筷子是槓桿嗎?撬開啤酒蓋子的那個工具是槓桿嗎?你確定能夠迅速回答?
猶豫了吧?確實,這跟典型的槓桿有很大的區別。
那麼,我們來逐字閱讀槓桿的定義: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稱為槓桿,這是書本上對槓桿的定義。
現在,你的心裡有了確定的答案吧。
為何一開始不能準確快速地回答?我猜,你可能沒有隻字不差地閱讀、理解並記住槓桿的定義。
很多時候,有可能你只是一眼掃過概念的定義,記住了常見的例子,然而一旦遇到不熟悉的情況,你就有些懵逼,感覺無法把這些特殊情況跟典型的例子對應起來,於是無法快速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隻字不差地閱讀文字對於掌握課本關鍵的資訊,重要的概念非常的重要。
小的時候,父母、老師經常告訴我們,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大了學習才會輕鬆,才不會讓父母操心。但什麼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並不清楚。
也許,每天早起進行晨讀;課前認真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複習;寫錯的詞語抄寫20遍,做錯的題目認真修改;放學後先做作業再去玩耍等等,這些就是好的學習習慣。
也許,養成了這些習慣就能取得好的分數,好的成績。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很多聰明的孩子成績不理想,很多聰明且努力的孩子成績不理想,是他們主觀不努力嗎?不是!是他們努力的程度不夠嗎?不是!
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並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穫。低水平的勤奮並不能獲得好成績。
當深入接觸、仔細觀察他們的學習過程時發現,儘管他們足夠聰明、足夠努力,卻始終處於一種低效的狀態,上述那些所謂的學習習慣只是一些淺層的、表象的學習習慣。
關鍵的問題來了,什麼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什麼樣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有關鍵性的影響?
那些能幫助思維更好地執行的行為習慣才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讓學習變得高效。
這裡又有幾個關鍵詞:思維,行為習慣,高效。思維是大腦的執行過程,是不可見的;行為習慣是透過人們的身體展現出來的動作,是可見的;透過行為讓思維視覺化,就是幫助思維程式化地執行,讓學習變得高效。
大腦進行思維時是跳躍式的、片段的、不精細的,如果不進行加工整理,領會到的只能是一些碎片化的資訊。要想讓思維變得系統化,必須透過說、寫,透過語言、文字來清晰地展現其邏輯過程,用視覺化的行為來檢查其中的漏洞。另一方面,大腦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一次最多隻能記憶7個單位,如果不用文字寫下來,很快就會漏掉一些資訊。
根據平常的學習和輔導,簡單摘出以下幾個讓思維更好執行的行為習慣,更多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總結:
1、隻字不差閱讀文字
隻字不差閱讀文字後,用自己的話總結並寫下來,再跟文字對照,從中發現被忽略或是理解不深刻的資訊;
2、親自推導重要結論
重要結論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靠推導理解,才能發現其適用條件,才能發現與以往學過的知識有哪些聯絡,從而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
3、逐個標示出題目的已知資訊
對於那些文字特別多、資訊量特別大、需要很強耐心支撐的題目,逐個標示已知資訊有助於減輕大腦的儲存負擔,避免遺漏關鍵資訊,同時也會緩解身體的焦慮情緒。
4、規範打草稿
對於一些需要很長推導才能解決的複雜問題,即使是打草稿,也必須詳細的列出每一步,這樣可以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思考過程,便於檢查漏洞。
在平常的輔導過程中,遇到孩子會做卻總是做錯的題目,大人們經常會認為孩子馬虎,粗心大意。其實,並不是馬虎大意,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做卻做錯很大程度上是不會,是沒有熟練掌握。
高效學習的結果是熟練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熟練掌握的前提條件,讓思維更好執行的那些可見的行為習慣才是真正的深層次的良好學習習慣。
-
3 # 市場人商學院
狀元心得,來自100位清華北大的學霸,他們中,有的是高考狀元,有的是中考狀元,有的則是雙狀元。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成體系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不少人靠著自己的這套方法,一路過關斬將,成績始終優異,順利突破中考和高考兩大壁壘。
這些學霸的中學學習心得的精華,分為五篇:
(一)學習習慣篇;
(二)學科學習篇;
(三)重難點學習篇;
(四)課外學習篇;
(五)學習心態篇。
今天,我們推出(一)學習習慣篇,隨後的推送中,第一君將把五篇狀元心得逐一推送給大家,敬請關注。
關於預習
(1)預習時間排在每天的複習時間之後。
(2)預習時,先以章節為單位通讀課本,瞭解大概內容,插圖、插圖下面的標題或解說、每頁底部註腳等不要疏漏。
(4)各科預習側重點:歷史、政治默看書本;英語看、讀單詞表,然後看課文,把生詞的中文註釋標出來,還要聽音訊並朗讀課文;數學預習重點在於對知識的思考。
(5)對於知識點繁雜的章節,可以在紙上列一個圖表,分層次講知識點列舉出來。
(6)有能力的,養成超前學習的習慣:一般在一個學期剛開始,甚至在學期開始前的寒暑假,就借來課本,進行預習。
關於聽課
(1)聽課時最關鍵的是能時刻跟上老師的速度。
(2)不同學科的“聽法”:理科邊聽邊想,老師講解的順序為什麼這麼安排,兩個例題之間又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文科比如政治,應注意聽清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例。
(3)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是一種非常好的鍛鍊方式,本來被動的聽課變成了一種積極、互動的活動。
(4)上課時多問幾個“為什麼”,用主動的辯證思維去學習是很有用處的。
(5)上課45分鐘抓重點聽,就根本不會覺得很漫長。
(6)專心聽講並注重與老師進行眼神和語言交流,不要只顧埋頭記筆記。
(7)一堂課的前幾分鐘和後幾分鐘最重要。
(8)5分鐘的課後靜思=50分鐘的課後複習。
(9)聽課需要“批判地吸收”。
關於做筆記
(1)每門課準備兩個筆記本:一本做課堂筆記,一本做改錯筆記。
(2)根據不同科目特點做出不同形式的筆記。
(3)能畫圖的就用圖形表示,能標註的就標註一下,不要把時間都放在筆記上。消化吸收並應用於以後的學習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4)當老師板書很少的時候,一定要緊跟他的思維一起思考,同時要迅速捕捉到他關鍵性的語言並記下來。
(5)當聽課與記筆記發生衝突時,一般以先聽懂老師對問題的分析為主。
(6)可以在課本空白的地方記筆記,如果用筆記本,可以買那種中間用一條豎線把一頁分成兩部分的,左邊記錄講授內容,右邊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關於複習
(1)知識相對完整的時候再進行復習。
(2)複習的時候要重點看自己不會的東西。不死記硬背所有知識,而是去抓住各知識點問題的實質,把要記的東西縮小到最低程度。
(3)“三遍複習法”:每天晚上做作業後複習當天的東西;週末複習這周學過的東西;考前安排較多時間複習自己比較差的科目。
(4)“目錄——內容——聯想——目錄”四部曲複習法。
(5)複習時,要把握書本,緊貼書本。文科類課程期末複習非常重要,而數學、英語等課程,重在平時下功夫。
(6)複習環節把握好兩點:一是時間,二是頻率。
關於做作業
(1)作業=考試練習。
(2)做作業應遵循以下原則:仔細看題;廣泛聯絡以前的知識;絕不拖拉、不抄襲,不會做的題目先放一放,寫明原因;書寫工整,步驟清晰詳細。
(3)作業中有了錯不能先看答案,應先分析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最終追溯到某個知識點的欠缺上。可以把錯誤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來。
(4)做理科作業的四個步驟:一是審題,二是尋找解題途徑,三是正確解題;第四步注意檢查。
(5)要把作業轉換成自己的東西。老師佈置的題目都有一定的針對性,比自己漫無目的地做題要好。
關於自習
(1)想考高分就得進行深度的自學,短時間的零散自習不可取。
(2)把比較難的問題放在學校自習時間解決。
(4)在自習中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拓展視野,鍛鍊思考能力,不但對本學科學習有力,而且對學習其他內容也是大有裨益的。
關於歸納
(1)歸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歸納,二是錯題歸納。歸納時可按章節和知識塊進行。
(2)每一科都有專門用來歸納的筆記本。
(3)對於語文,主要歸納詩詞名句、成語俗語、文言實詞、虛詞、病句型別、作文寫法等。數理化可歸納出整個知識結構圖,有哪些重要的知識點,有哪些掌握得清楚,哪些還不夠清楚。
(4)對於數學,可以從每個章節新概念為起點,得到一系列的概念和定理,在紙上大致畫出一個知識網路。
(6)將同一類東西放在一起加以類比和記憶,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和脈絡。
(7)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的過程。
關於讀書
(1) 看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2) 研讀教科書是我的生命線。
(3)讀課本的最佳方式:要學某一章前,先大致看一遍書,標出自己覺得有疑問的地方。
(4)學會有重點地看書。
(5)讓讀書成為每天的娛樂活動,並且專心致志,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眼界開闊的人。
(6)擴大讀書範圍是培養讀書興趣的一個方法。
關於記憶
知識不記住是根本談不上運用的。
(1)把記憶的時間定在晚上,並且要在獨自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最好是睡前把背過的東西再回憶一遍,因為睡眠時沒有新的資訊輸入大腦,剛剛記憶的東西就能不受干擾了;一次不能吃成個胖子,每天定量記憶;交叉變換科目來記憶,效果好。
(2)記錄所看過的好句子、好段落,從詩、散文擴充套件到英語、數學。
(3)對於理科課程,先理解再運用然後才記憶。只要善於發現規律,掌握重點,就不愁記不住。
(4)變換不同方法來記憶:重複記憶法、對比記憶法、歸納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
關於作息時間
(1)作息時間:早睡早起,適當運動,飲食規律.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得益於自己良好的作息習慣。
(2)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給自己量身定製一個作息表,然後一直堅持下去,成功肯定就在前面不遠處。
3)時間這東西,或許本應該浪費一半、珍惜一半。浪費的一半,可領悟生命的樂趣;珍惜的一半,可知道生命的價值。
回覆列表
我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是不被外界打斷的一種學習習慣。後如果能夠再鍛鍊一點延遲滿足感的訓練就更好了。
我先說說不被外界打斷的學習習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逐漸發達,很多同學特別是大學生要沉迷網路。成為了積極的廢人,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學習,應該有一技之長,時常會下定決心想要學好一樣東西,或者是有目標,但是他們就是忍不住自己的雙手,每次想要學習的時候總是被微博微信各種各樣的自媒體或者是抖音刷了個沒完,一做就是一下午,本來想去圖書館自習,確實刷了一下午的抖音或者看了一下午的自媒體。
當代的大學生,很容易就被手機或者是電腦給打斷注意力,然後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學生畢業或者是研究生畢業,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學到什麼有用的本事。
那麼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要培養,防止被外界干擾打斷的學習能力。
首先就是學習的時間要比較固定。
好學習的時候有一個安靜的小書房,如果沒有安靜的小書房的話,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也儘量不要打斷他也不要家長在旁邊玩著抖音看著電視,打著鬥地主,然後讓孩子在那邊讀書,這樣是不好的。
另外一個就是叫延遲滿足。
是延遲滿足跟前面一個防止被打斷,其實是有一點聯絡的。
以前科學家做過一個心理學的研究,給一群小孩,一個糖讓這個小孩忍著不吃這個糖半個小時忍住了之後,他就會給這個孩子兩個糖,但是大多數孩子他都在30分鐘之內把一個糖吃掉了,所以他們就沒法得兩個糖,但是也有少數的孩子,在30分鐘之後得到了兩個糖,那科學研究跟他們追蹤研究的話就發現那些能夠延遲自己的滿足感,再忍了半個小時之後不吃糖而獲得兩顆糖的人,他們的延遲滿足感更高,所以他們日後一般都會更有出息。
也是在鍛鍊他們如何不被外界干擾,外界誘惑,給吸引的一個能力。
不是,要時常在小時候就這樣訓練,他不能什麼東西都給他。
比如說你要跟他建立一個機制,他想要玩玩的話,因為玩是人的天性,大家都想玩,但是你要跟他建立一個聯絡,比如說,過了一個小時之後,他才能夠玩20分鐘或者是10分鐘,那麼你每次都做到的話,他其實會有一個延遲滿足感的鍛鍊在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