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陸老野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佈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關於敦煌莫高窟的起源,最流行的說法是聖地異象說。據說在前秦宣昭帝苻堅的建元二年(366)的一個傍晚,沙門樂尊雲遊經過鳴沙山在一出山丘旁休息時,突現奇像:整個鳴沙山被佛光籠罩,佛光中有千萬尊金光閃耀的佛像若隱若現。

    樂尊讚歎不已,連忙附身跪地虔誠祈禱,樂尊認為此地是佛教聖地,便主持僧眾在此地開鑿了第一座洞穴,並建造了佛像。在之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隨著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敦煌這座西域地處戈壁沙漠的偏僻之地逐漸成為河西走廊中貿易中轉的必經之地,世界各國商賈開始雲集於此。

    古時候商賈經商,最注重平安、財運,因此最信奉佛教。各地的商賈鉅富便紛紛出資開鑿石窟,雕刻佛像,尊崇佛教,莫高窟的石窟族群日漸壯大。在唐代時期達到巔峰,形成了“千窟爭榮”的繁榮之勢。

    敦煌的莫高窟並不是一蹴而就建造而成的,它始建於十六國時的前秦,經歷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數個朝代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規模。

    據考古學家考據分析,莫高窟選擇在鳴沙山這種荒漠戈壁這種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敦煌地處荒漠戈壁之地,四周風沙所覆蓋。

    石窟中的佛像很容易被風沙所侵蝕,而鳴沙山的巖質是砂礫石,非常堅硬且耐腐蝕。敦煌石窟坐西朝東,與三危山隔河相望。每逢夏季東風吹來,三危山成為遮擋風沙的天然屏障,而冬天到來,西風捲著風沙從石窟背側襲來,拂過洞窟頂部,風沙又不會灌入洞內。

    在整個戈壁灘中能尋找到這樣一塊風水寶地是十分難得的,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莫高窟飽經風霜洗禮千年而依然完好完好的儲存大量的佛教藝術雕塑和壁畫,實在是中華民族之幸。

  • 2 # 秋風渡亂雲

    這與佛教的傳播路徑與表達方式相關,在斷崖上開鑿方便省工省力,還有助於表達心願,當然更多的是開鑿的人可能也是精通窯洞開鑿的。

  • 3 # cjrvkc

    石窟的修建是古代建築中的一個特殊型別,它既是巨大的建築工程,又是偉大的藝術創作。莫高窟是建築、繪畫、雕塑密切聯絡實用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完美的建築整體。它的選址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它與宗教、地形、石質以及朝向、交通都有著密切的聯絡。

    石窟寺是印度佛教的產物,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與一般寺院沒有多大區別。根據佛教的教義,寺院需要一個“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清淨的環境,儘量擺脫世俗生活的干擾,以便於學經和修行。所以山林一直成為佛教寺院與石窟的選址物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半在山林中。“天下名山僧佔多”,很多的名山都建有寺院。與寺院相比,石窟則有特殊的要求,即起碼要有可供開鑿的崖壁。

    因此,它的最大特點是在山地,依山開鑿。為了取得天然峭壁與優美的景色,石窟選址往往都注意能依山面水。石窟寺往往藉助壯觀的自然景色,選址在山勢險峻、流水不絕、景色奇麗的地方。敦煌千佛洞的選址,也是這樣。

    早在唐代,一個地方統治者在其碑文中就盛讚莫高窟:“西連九隴坂,鳴沙飛井擅其名;東接三危峰,滋露翔雲滕其美;左右形勝,前後顯敞,川原麗,物色新。”“珍木嘉卉生其谷,絢花葉而千光。”從現狀看,千佛洞開鑿在遠離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斷崖上,這裡大泉河自南向北流去,大泉河兩側都為連綿起伏的沙丘,東面名三危山,西面名鳴沙山。

    莫高窟選擇在河西由河水沖刷形成的鳴沙山的峭壁上。這裡不僅與世俗生活隔離較遠,更重要的則是由於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派清幽的大自然風光。

    距莫高窟15公里的南山谷中有個名叫大泉的地方。這裡的泉水匯合起來向北流經莫高窟,唐代稱為“宕泉”,後來也叫大泉河。大泉河平時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每遇漲水季節,這條小溪就會變成寬闊的河流,澆灌著莫高窟的土地,使宕泉兩岸紅柳叢生、草木青綠。

    古代勞動人民選中了這些可以生棲的地方,經過辛勤勞動,開荒植樹,種植糧食果蔬,創造了生活的物質基礎,年復一年地開鑿石窟。隨著修洞窟主的增多和洞窟的不斷修建,到唐代時,莫高窟就建成了古人所記載的“斯構矗立,雕簷化出,巍峨不讓龍宮”;更有那“前流長河,波映重閣。風鳴樹道……更澄清淨之趣。”

    地質對石窟開鑿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戈壁灘的敦煌為礫岩,石窟的開鑿不能脫離該地區的地質條件,它只能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針對當時的岩石特點,進行不同的加工與處理。在同一崖壁上,石質也多有優劣之分。

    因為沉積岩在形成過程中,往往出現不同岩石的石層和夾層。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質上屬於第四系酒泉礫岩,並夾有砂岩,巖性變化很大,交錯層理髮育,上部為泥質膠結,下部為鈣質膠結。這種由礫石、砂土等自然膠結而成的礫岩層,多呈厚層塊狀。

    由於它不具有整體岩石的硬度,而是以鬆散的陸相礫岩沉積在河流西岸,因此,經開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由於卵石與礫岩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致,給表面處理加工帶來了困難。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與造像都藉助於泥作,把石窟的開鑿與泥塑、彩繪結合起來。

    在石窟選址中,朝向也普遍受到重視。根據我國的地理氣候條件,最好為南向和東向。西向和北向經常受風雨的侵襲,冬季又易積雪,容易風化。莫高窟選擇在大泉河西鳴沙山東麓的峭壁斷崖上,坐西朝東,與東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這裡正如莫高窟存唐代《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所說:“鑿為靈龕,上下雲矗;構以飛閣,南北霞連。右豁平陸,目極遠山 “西連九隴,東接三危,川恆綺錯,物產瑰奇。花開德水,鳥弄禪枝。”真是一處得天獨厚的好地方。

    石窟不僅選址於自然山水之間,而且也往往在重要的交通線上。自漢武帝通西域暢開“絲綢之路”之後,敦煌成了一個繁華的城鎮,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站。

    偉大而光明的敦煌,是當年“華戎所交一都會也。”作為中西交流的樞紐,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實。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在漢晉時期沿著絲路,由新疆傳到咽喉要道敦煌,在當時社會潮流的推動下選擇莫高窟興建佛窟,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 4 # 吃老店

    以下是我對這個問題所開的腦洞:

    1、在斷崖上建石刻壁畫好像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時尚,或者叫傳統做法;

    2、崖壁上容易找到尺寸大小的整塊石頭用於雕刻或者繪製壁畫;

    3、和內容相關,很多跟宗教相關的場所都會選擇偏僻或者險峻的地方。

    4、主持當時這個工作的人,偏好或者受到某種感召要在那塊特定的崖壁施工。

  • 5 # 千晶記

    有三個理由:

    1.一般大型右密、雕像多在山崖上,如龍門石窟、樂山大佛等均如此,背靠斷崖,遠觀才雄偉,才會頂禮膜拜;

    2.當年修建有機緣,某位高僧瞥見金光,尋見此地;

  • 6 # 葉夕小先生

    ☞個人認為,敦煌莫高窟並不能說是修建在斷崖上。因為他確實沒有砌牆體之類的,而是在沙鳴山的山體上挖鑿出的洞窟,然後在洞窟裡畫滿壁畫,而成為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

    敦煌的莫高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遺址,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這麼一個文化精髓——莫高窟為什麼選址在斷崖上挖鑿洞窟,原因是多方面的!

    1.與宗教——佛教思想有關

    敦煌莫高窟是屬於佛教活動的場所。按照常規來說,它在功能上和寺廟是一樣的。

    信奉佛教,是要修行者能遠離世俗的紛擾,靜心向善。而把莫高窟挖鑿在斷崖上,體現了佛教與世俗生活隔離、與大自然融合的思想。

    2.環境因素

    敦煌莫高窟離市區25公里,在鳴沙山的東麓,遠離鬧市。這裡前有大泉河流過,依山面水,風景秀麗。適合當時人工挖鑿,更適合各教徒安心修行與生活。

    另外,依據這裡的周邊地理環境,一年四季風沙都吹不到洞窟。冬季,風沙主要是從洞窟背面的西方吹來來,越過窟頂,吹不到洞窟;夏季東風盛行,但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風沙無法直接威脅到洞窟。這樣,莫高窟便成了乾燥區域裡一個最安全的地帶,免去風沙的侵擾。

    3.地質因素

    敦煌所處的位置為戈壁灘,沙漠的邊緣地帶,當時的社會環境,最開始修建廟宇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只能依山鑿洞。

    而戈壁灘上的沙石只要為礫岩,並夾有砂岩。這種沉積岩巖性變化很大,交錯層理髮育,上部為泥質膠結,下部為鈣質膠結。由於它不具有整體岩石的硬度,而是以鬆散的陸相礫岩沉積在河流西岸,因此,經開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由於卵石與礫岩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致,給表面處理加工帶來了困難。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與造像都藉助於泥作,把石窟的開鑿與泥塑、彩繪結合起來,形成了洞窟裡面形形色色的壁畫。

    4.地理位置優越,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以來,敦煌成為絲路各條通路的匯合點,是中國進入西域的最後一個關口,也是西域人進入中國的第一大站,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敦煌的“中轉站”地位,也是東西方文明的融合點。

    作為中西交流的樞紐,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實。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在漢晉時期沿著絲路,由新疆傳到咽喉要道敦煌,在當時社會潮流的推動下選擇莫高窟興建佛窟,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正因為近水樓臺,所以佛教從印度進入中國以後 會首先在敦煌安營紮寨。而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新生事物,必然沒有各方的支援,基本就是以洞穴為主,而敦煌適合挖鑿洞窟的就在那個位置,於是莫高窟成為繼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之後,在內地開鑿最早的石窟。

    5.社會因素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敦煌歷代統治者和世家豪族篤信佛教,並帶頭捐資鑿 窟,造像禮佛,弘揚佛法,使得莫高窟的修造延綿不斷。

    規模宏大,壯觀的莫高窟的形成必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的營造高潮,自十六國持續到西夏、元朝,長達1000多年,而這1000多年又恰好是絲綢之路的基本暢通時期。哪怕中原地區正處於群雄割據的亂世,絲路至少也是要通到敦煌的,如果是唐、元這般的大一統時期,敦煌則直接成為西域地區到中原政權統治中心之間主幹道的咽喉要地。

    正因為如上各種原因,莫高窟選擇在了敦煌的斷崖上,歷經千餘年的風雨滄桑,仍完好儲存了各種洞窟和大量壁畫。

  • 7 # 浮蓋山

    敦煌位於甘肅省敦煌縣河西走廊最西端,距敦煌市東南25公里,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敦煌莫高窟各類藝術精品為世界一大奇觀——因此引得人們趨之若鶩和神往好奇和想探險的地方。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石洞的形成和開鑿時代,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灰宏力作,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特別是國處探險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和文學專家的眼光,有的甚至使用不正當的手段收買大量有價值的各類經卷和各種書畫精品,曾在一度流失、損毀、攫取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至於莫高窟為何會修建在斷崖上,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時空的定位因素,我們可從這幾個方面來一探究竟,且看:敦煌莫高窟

    一,地質環境因素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精品,是儲藏在洞窟石洞裡面的,歷經秦五代、十六國的時間空域發展變化,倉海桑田及地質地殼的運動變化;雖然未經直接風吹雨淋,而內部因素卻受外面地質環境變化而產生影響,卻逐漸老化、腐蝕,也慢慢地走向衰敗。因歷朝歷代都有過專業人土的修整、修復,才能得以儲存,還原到本來的面目。因敦煌莫高窟地處我國大西北邊陲荒涼沙漠之地,其洞窟內地質結構為沙礫泥質膠結層混合層面,而其耐用、結實程度較差……!

    在就是莫高窟窿眼石洞卻建在險境的石壁之上,俗稱斷崖,而這種石壁並非人們想象之中的花崗岩堅固無比耐用;而是沙礫層級結構,易風化易脆,這就極大地考驗工匠們的智慧、智商和高超無比的建造藝術;據專家考證,其建築藝術堪稱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哪洞窟為何非要建在險要之處,而不選擇一處平旦之地呢?我想有這幾個方面的考慮:

    ①避戰亂、匪患,荒野偏避旮旯之人跡罕至之地,特別是名勝古蹟大都建在險峰險要之地,以顯示其氣派、氣勢而非同凡響,使人景仰、祟拜而牢記心中,不易忘懷、經人人口受相傳而成景觀奇蹟!

    ②避盜掘竊者之人,即一些不懷好意之人,比如盜墓賊,其下手的方式方法一般雷同,都是用工具探測掘洞盜取(如洛陽鏟一類),但這種方式其破壞力有限!

    二,政界影響因素

    敦煌莫高窟被稱為佛教藝術聖地,自有它的不同凡響和眾冠之處。它所經歷的朝代久遠,亦為皇權貴族所欣賞和民間大眾人士所追捧,假如洞窟景觀處在當朝皇權之地較近,最易受朝庭因素影響,萬一時政有變;也最容易受到浩劫、流失、損壞,而地處遠離朝政之地的西北荒野有種“山高皇帝遠、鞭長莫及”的意味,亦容易儲藏、保管、封存!才能流經幾千年不衰敗!

    三,宗教派系發展因素

    宗教是人的一種信奉、祟敬、景仰,各派系之間聯橫錯綜複雜。正所謂大浪淘沙,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宗教文化的影響力在民間受眾是深遠和根深蒂固。

    而敦煌莫高窟的初始選址和和建築,竟然來自一個傳說:相傳某日一和尚途經此地,在懸崖壁上突現萬道金光,猶如佛自親臨一般,後來被定為一個祥瑞之地,最後才有了此眾多洞窟的規模化發展。這就崇教信仰超然物外驚天之力!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其傳承發展,意味深長悠遠!

    國畫大師張大千在當時環境下,多次到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經時較長,為了探究壁畫的深層次原因,剝蝕內層壁畫考查毀損了一部分,觀眾對他的這種做法頗有微詞,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有收穫、有得,就有失去,況且在當時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這就是宗教文化藝術的收益傳承發展!

    敦煌莫高窟宗教文化藝術的發生、發現和傳播發展是世界性的,哪打著名家考查探險的外國人,即欲窺探竊取中國文化,這種損壞流失是不可詁量,應引起世人警醒和高度警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實體店和網店一個價位,你會選擇哪裡購買?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