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預言變願望
-
2 # 小蔥花成長記
不知道你孩子多大了?還有在你心目中聽話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孩子都有貪玩或者調皮搗蛋的天性,這是非常正常的。多陪孩子,他玩的時候陪他玩,他調皮的時候陪他調皮,在玩的過程中給他適當的指導,灌輸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孩子當朋友,他就會跟你交心。有時孩子總是跟你作對,其實是想讓你多關注他而已。
我覺得還是從家長自身改變開始吧!
-
3 # 張旭語文
孩子不聽話是普遍現象,又是家庭教育的難題,許多家庭對此傷透腦筋,進退兩難。要探求有效的教育途徑,需要對這一現象的表現做出透徹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從孩子成長過程的角度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兩次典型的叛逆期,一次是幼兒期,一次是少年期。這兩個時期都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種情況是孩子在家庭中遇到暴力管教,心理上得不到安慰,不聽話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表現。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在外界受到了欺負(不管是來自同學的,還是老師的),在家庭中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援,心理上產生了怨恨,就以不聽話來報復家長。
從社會學的角度講。群體生活中的有樣學樣、教唆會讓意志薄弱的孩子盲從,以為不聽家長的話是男人行為、勇敢表現。
我們瞭解了孩子不聽話的成因,就要對症下藥。
對青春期不聽話的行為。家長的耐心、容忍是關鍵,也就是說,家長要容忍孩子不聽話,要耐心地引導他。切忌粗暴、說教、與其他孩子比較。
對心理逆反不聽話的行為。一是改變家長式教育,給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說聲對不起,緩解孩子心中的怒氣、恨意;一是孩子在外界沒有錯誤行為的情況下,帶著孩子去找欺負他的人說理,讓他在心理上覺得自己有強大的後盾,抵消他的心理障礙。如果孩子在外界本身有錯誤行為,就要給他講道理,讓他明白在外界犯錯,家長是絕對不支援的。
對社會群體中的教唆、盲從產生的不聽話行為。一是阻斷他與有不良行為的個體的交往;一是嚴肅地指出這種錯誤行為導致了自已家庭出現矛盾,影響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最後祝願所有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
4 # 唬說爸道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管?家長該怎麼管?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然而我們會發現,現在好多家庭生活好了,孩子需要什麼都買齊了。但是孩子沒以前那麼好帶,孩子也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
為什麼父母會認為孩子不聽話呢?比如,當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遊戲、陪他玩,如果你不滿足他,說不定就會出現家長不希望出現的“小動作”。
無論父母怎麼說都不管用,沒辦法,父母只能吼他們,這樣更慘了,眼淚就下來,哭天喊地的,不把房子拆了都不罷休!
那麼父母要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呢?下面這幾點你一定要知道!
1、溝通是最好的方式
孩子長大了,父母也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有一點不合他們的意就不罷休。
其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放下自己作為父母的身份,與跟孩子是好朋友的身份來相處交談,這樣孩子才會認為你是尊重他們的,他們也就願意和你溝通。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孩子的不同角色出發,分析其行為模式,找到他們不聽話的原因,做好積極的應對。
2、為孩子做出傾聽的榜樣
當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了,父母總是會抱怨,卻從來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了呢?有沒有可能是你在跟孩子交談的時候,沒有好好聽孩子說,沒有做到傾聽呢?
其實孩子不聽話肯定是有原因的,這時父母就要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和孩子溝通,好好聽聽孩子的看法,認真聽孩子的每一句話,不要急於打斷孩子的話,做到心靈的有效溝通。
3、及時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毫無目的的,前一秒還開心,後一秒就發脾氣了。
這時候,父母不要急著吼孩子,教育孩子,減少重複和不必要的嘮叨、儘量減少發洩情緒的訓斥和對孩子不滿的抱怨。
作為父母,最好是在這過程中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把這種優點反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欣賞,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進行合理有效的教育。
4、遇事不亂,愛能融化一切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些父母通常是立刻抓過來,面壁或者罰站等處罰,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讓自己的暴脾氣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要做到三思後行。
孩子還小,他們也許不知道他們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所以父母要找個合適的時機來教育孩子,好好融化孩子,給孩子愛的教育。
5、父母要學會巧妙地樹立自己的權威
孩子不聽話,不怕父母了。有時候可能是父母在他們面前是沒有權威的,認為父母不敢對自己怎樣,這樣加劇了他們叛逆的心理。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不要採取暴力或者罵孩子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透過正確的教育模式。
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先和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按照這些規則來辦,在這過程中,父母不要因為對孩子的寵溺而偶爾沒有這麼做,這種規則是一定是執行的。
長此以往,孩子會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了不懲罰就不會挑戰父母的權威。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有了自己的小腦筋,很多事都喜歡與大人對著幹,所以父母一定要清楚一點,簡單粗暴處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深入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對症下藥!
-
5 # 全職寶媽小包
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來到世間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而這種白紙是由我們慢慢塗鴉上去的。隨著孩子的成長接觸的人事物增多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時候他會有情緒流露出來,喜怒哀樂。作為父母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我們應該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指引他該怎麼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會有叛逆期,幼兒時期和少年時期。
我家孩子在去年4-5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幼兒時期的叛逆期。因為生了二寶對他的關注度少了,他覺得可能我不夠愛他關心他了,他就經常生氣跟我對著幹,他一直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突然這樣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覺得他不聽話了,就開始罵他,有時候還出手打他,他就跟我吵,我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了。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說我不要媽媽了,我要離開這裡了。我才發現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我的問題,我忽略他的情緒了。後面我跟他道歉跟他談心,之後我都是對他關心多一點,經常跟他聊天用他小孩的思維去跟他聊,慢慢的我家那個聽話的孩子又回來了。
少年期的叛逆比幼兒期的難搞,因為少年期他們已經有自己的完成思維能力了,而且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就不願意聽父母話了。我少年時期也是有過叛逆的,我也一直是個乖孩子,但是那時候不懂為什麼就是要跟爸媽對著幹,他們不讓我做的我偏做,因為我是由老人帶大的,我覺得父母也是不關心我所以我就老是跟我爸媽對著幹,直到鬧得很僵的時候看到我媽媽那絕望的表情的時候我才清醒發現他們不是不關心不愛我,她有太多的無奈,而且他們不善於表達。
所以我認為不是孩子不聽話,只要父母特別是媽媽用點心去了解孩子,關愛一下孩子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就不會不聽話。還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孩子學會感恩,不要太寵孩子,會感恩的孩子不會不聽話的。
-
6 # 德誠科教
孩子為什麼要針尖對麥芒似地跟父母對著幹呢?很多人可能都會把問題歸咎到孩子的身上,給他扣上“不聽話”的帽子,貼上“任性”的標籤,但是實際上,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成人的錯。長期這樣管教孩子,我們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聽話一些,相反,還會讓他變得更加任性,更加“不聽話”,持續地透過這種方式來跟父母對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1、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一些孩子,由於學習不好,所以家長、老師、同學見了都很頭疼,這給孩子們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壓力,個性強的孩子,常常破罐子破摔;而生性內向的孩子,會更加 自卑。因此,建議各位朋友一定要有信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全面地評定孩子,孩子一時表現不佳,不代表以後不行。
2、多親近孩子
對待學習成績一時不很理想的孩子,千萬不能歧視他,一定要去鼓勵他;要讓孩子從父母、老師的關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學習的快樂;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熱愛人生的優秀品質,這樣才有利於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3、多給孩子機會
只要孩子一旦和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就會相信你、尊重你。因此,你就要抓住一些契機讓孩子得到鍛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讓孩子做一些他拿手的事情,或者讓孩子回答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讓他克服心理障礙,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4、多賞識孩子
只要孩子有點滴的進步,你就要肯定孩子的成績,多表揚,使他有成就感,增強信心。同時,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非常優秀的孩子比,以免挫傷他的積極性;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相信他一定能行,能夠成才。
-
7 # 斯琴愛娃
1.管教的意義
管教孩子,也如大海航行,是要有目標的。首先成人知道管教孩子的意義。
那就是,讓孩子逐漸學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學會管理自己的技能、塑造品格。不要糾纏於誰對誰錯,故意彰顯成人的權威。當成人放棄對權威的刻意追求,主動營造尊重、民主的關係,孩子才可能發展出真正的自律。互相尊重並不是一切讓孩子說了算,而是在沒有健康、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不被傷害的情況下,與孩子共同協商。成人始終保持主導地位。
2.孩子服從規則的行為怎樣發展出來的。讓我們先來了解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也像走路一樣,是一步一步發展出來的。受孩子先天秉性、成人的照看、心智的發展規律影響的。
孩子在學前階段,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觀點去考慮問題,他們對語言的理解,也限制他們不能完全的按照成人的要求做出適當的行為,他們也不能進行推理,從這個場景中的規則是這樣的推理出在另一個場景也應該遵守這樣的規則。他們不具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孩子們經常會忘記規則的內容,忘記規則與自己有關。
剛開始,在嬰兒階段,孩子不可能聽從任何規則。他只做他想做的事情,例如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只有成人把杯子拿走,他才能夠不去拿那個杯子。
而再大一點,孩子對規則的遵守會進入另一種的狀態,她會進入到對規則的認同階段:她會依據外部的表揚,或者擔心懲罰,而採取行為對策。這也是一種受外部控制而調節自己的行為。因為對成人的親近崇拜而模仿、遵從。也是根據別人的反應做出自己的行為。
而到了小學階段孩子才逐漸發展到根據自己的信念,主動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將規則內化的過程,這個時候他們會追求平等,公正,自律,顯然在幼兒階段孩子很難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的。
.3.怎樣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調節能力呢?
成人具有尊重孩子、堅守原則的能力。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孩子信任,依戀成人。親其師,信其道,就是讓孩子與成人保持親密的關係,就是關係對了,事兒就對了。接納孩子的不成熟和一些錯誤的行為。也就是,能夠理解孩子,他們還很幼稚,對有很多事情是不理解的,做出錯誤的行為是很正常的,孩子有權利犯錯誤並且成人相信孩子是能夠在成人的教育下一點一點改正的,也相信孩子們是願意與成人保持良好關係的。只有對孩子,真正的理解,接納和關愛,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會從內心主動配合,成人提出的要求。
成人時刻檢閱自己的情緒、語言、規則對孩子來說是否合理。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成人少用抱怨指責的語言。多理解、敘述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發洩。
溫和而堅定。
解釋自己為什麼會生氣,說明孩子這樣做有什麼不好,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願意把事情做得更好,並耐心的指導,不斷的給予反饋,糾正辦在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要讓孩子得到,我是被愛的,儘管我犯錯誤,但成人依然是愛我的,我僅僅是做錯了而已。如果成人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是願意,為了得到成人的認可,而努力和成人配合的。
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
成人多與孩子,用語言溝通。發展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孩子和自己說話的能力,是調節自己行為的一個重要能力,他對他人的語言的理解的能力是基礎。多給孩子看一些繪本,讓孩子觀察繪本中,人物的情緒,透過面部表情,身體語言來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想法,在與孩子共讀繪本的時候,做一些類似這樣的提問。書上的寶寶,心情怎麼樣?從哪裡能看出來?再如果你是那個寶寶你會怎麼樣?如果你是媽媽,你想對寶寶說些什麼呢??引導孩子。嗯,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看問題。。但3~6歲的孩子,學前兒童是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的。透過具體行,這樣的繪本影視作品會,給孩子提供這些方面的發展的機會。
營造積極的外界支援
多帶孩子進入給他們積極反饋的幼兒園、家人、其他社交場所。及時處理外部的消極反饋。
-
8 # 過客47071412
孩子不聽話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往往是出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是從自身來找原因。加強學習就會找到真正原因,孩子聽不聽話有待你自己的改變!
-
9 # 波雅漢庫克31461172
我是個爆脾氣,不聽話,如果我說三遍還不聽,我就會嚎他,再不聽就會打他。然後就老實了,但是事後也會去心平氣和的教育他,說這個不對,會惹媽媽生氣,這時貌似孩子會聽進去一點。
-
10 # 侯媽家庭教育
現在的獨生子女非常多,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更加溺愛,讓很多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不聽話的性格,對於這個孩子不聽話,讓很多父母都非常頭疼,如果孩子不聽話,我們有什麼方法改變孩子呢?
首先我們要和孩子保持溝通,要把孩子當做朋友,都幫助孩子從而取得孩子的信任,進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自然就聽會聽我們的話;對孩子不聽話,我們要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去解決問題,父母在家裡一定要和孩子制定好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孩子知道了這些,自然就很少去犯錯誤,減少孩子不聽話的機會;父母在家裡不要打罵孩子,要多尊重孩子,多表揚和鼓勵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要照顧到孩子的面子。
-
11 # 程小Yao
生活中我們到底如何說如何做,孩子才會聽才會配合呢?
1 把“不要做”變成“要做”當看到孩子亂扔東西,我們會說,不要亂扔;孩子在牆上亂寫亂畫,我們會說,別畫了;孩子伸手打父母,我們說,別打我。當我們去說“不要”的時候,會勾起孩子更想要去做的興趣,因為他們想知道,如果我做了,會怎樣。
我們可以在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的時候,再加上具體要做的另外一件事就可以。比如,不要亂扔食物,不想吃這個,你可以嚐嚐酸奶,怎麼樣。“不要在馬路上亂跑”,我們去走人行橫道怎麼樣?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了具體要求,他們會願意去嘗試我們的建議。把“不要做”變成“要做”,能引導孩子在恰當的時候,恰當的場合做恰當的事情。僅僅告訴孩子,你不要他做什麼,他會感到迷惑。不如直接告訴他,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
2 讓孩子做選擇隨著孩子長大,我們發現他們說“不”的頻率越來越高。“不”是他們最簡單直接表達和顯示控制力的方式,他可以用“不”來表達自己的喜好,來影響身邊所發生的事。
很多時候,甚至你還沒來得及提出要求,孩子已經知道你需要他如何去做,但是當你提出要求讓他去做這些事,只會引起他的牴觸情緒。
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選擇,確保這個選擇能夠讓孩子參與進來,他的需求能得到尊重很滿足。
比如你告訴孩子該穿衣服了。通常我們會為孩子準備好衣服,催促孩子去穿衣服。如果轉變方式,去詢問孩子:你來選衣服,還是我幫你選衣服?或者,你想穿運動服,還是襯衣?孩子參與了選擇,會有主動權,還有了目的,最終決定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穿衣服。這就是他願意為自己的選擇去執行。家長可以列舉一些平時令你 的日常任務,並想出一些簡單直觀的執行方式給孩子選擇,記錄下來,在與孩子日常互動中靈活運用。
3 表揚孩子是有效的方法表揚孩子是肯定和鼓勵孩子的極好方法。注意到孩子身上優秀的行為和品質,透過表揚孩子的優秀來強化這些行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表揚孩子首先是表揚孩子的根據是什麼;然後孩子是如何做的;最後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好的品質,提出具體化的表揚。
比如孩子今天吃飯沒有挑食,具體行為是吃飯的時候把平時最不愛吃的胡蘿蔔吃了很多。及時表揚孩子今天吃了那麼多有營養的食物,明天一早一定會長高,營養均衡的小孩,會變漂亮。讚揚孩子的時候要表現出極大的讚賞和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做出來正確的行為,提出具體化的表揚,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
作為家長可能經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好的行為上,而忽略到孩子的每一次努力。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有進步的機會。多瞭解孩子好的一面,在任何時候給予他有效的表揚。當孩子聽到你或者他人對他的表揚,孩子會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會獲得認同感和自信。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孩子才會更好地配合你,變得更快樂,積極,健康。
-
12 # 七寸憂傷
有很多媽媽會比較發愁,“寶寶老是不聽話,說了不聽,只好強制。”結果孩子往往是面服心不服,甚至產生叛逆心理。 孩子不聽話,如果父母只是說教、責罵,那麼代價就是破壞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不安全的依戀關係,產生反叛、消極抵抗等負面心理。 那麼有沒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呢?我們從孩子心理角度出發,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做很多他平時不太喜歡做的事情,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收拾玩具
孩子往往玩了一天之後,滿地丟的都是玩具,根本不愛收拾。這時,你可以跟寶寶玩遊戲的方式來說:“寶寶,我們來比賽,媽媽唱一首兒歌,看你能否在一首歌的時間內把玩具收拾完。”或者“寶寶,我們一起來比賽投籃,一人一個籃子,看誰先把籃子裝滿。”等等。
打針吃藥
對於怕打針吃藥的寶寶,可以平時在家裡陪他玩“醫生打針”的過家家遊戲,用不帶針頭的模擬注射器,和糖豆之類的“藥片”,打針吃藥完給寶寶一個他喜歡的英雄角色稱號,比如“勇敢的冰雪女王”、“勇敢的小黃人”等等,可以再講講冰雪女王是如何克服困難拯救王國的來鼓勵寶寶,等到真正去打針的時候,就如法炮製,說今天我們玩“打針”遊戲,寶寶要做真正勇敢的“冰雪女王”哦~
搶玩具
寶寶們看到喜歡的玩具,會發生搶玩具的情況。這時,我們可以跟寶寶玩“小老闆”的遊戲,讓寶寶假裝自己是“玩具店老闆”,今天要把玩具賣給另一個寶寶,但是每次只賣半個小時,另一個寶寶要用玩具或其他東西來換。如果是寶寶想玩其他寶寶的玩具,也如法炮製,要用玩具去交換半個小時等。
牙線
剛剛學會刷牙的寶貝,醫生建議用牙線,這時可以每天晚上陪寶寶玩「去看牙醫」的遊戲,媽媽扮牙醫,寶寶扮看牙醫的病人,醫生給病人用牙線。玩了好幾個月,孩子的習慣養成了,後來慢慢就不需要玩遊戲了,他們自己在刷牙之後會要求:「媽媽,該用牙線了。」
安全座椅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會給寶寶用兒童安全座椅,這樣可以在開車的時候,最大限度保證寶寶的安全。但是綁安全帶常常容易引起活潑好動的寶寶的排斥。這時不妨換一種做法,和他說,現在我們要開車了,大司機已經繫好安全帶,小司機請馬上繫好安全帶開車啦,然後可以讓寶寶假扮司機,在路上還可以問寶寶,小司機我們到哪裡了,小司機下一站到哪裡了等等。
很多時候寶寶不願做一些事是因為沒有樂趣,而被父母強制去做又覺得受到束縛,心裡會更加排斥,這時如果把他不喜歡做的事變成有趣的遊戲,就能調動起他的興趣,慢慢地養成習慣以後,他就會自己主動去做。媽媽們可以大開腦洞,構思寶寶喜歡的遊戲,讓寶寶在遊戲中開開心心地養成良好的習慣。比起吵鬧責罵,在哭鬧聲中無奈、生氣地強制執行的效果是不是好很多呢?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
13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回覆列表
孩子不聽話、坐不住、不愛動手、無秩序、自理能力差...這些表面上看是“不聽話”的行為,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感統失調了。
因此,當家長髮現孩子有“不聽話”的表現時,應該做的是多多觀察、耐心引導、加強訓練。
1.前庭覺訓練
跳羊角球:坐羊角球或跳跳馬上下彈跳,可搭配繞過障礙物增加遊戲難度;
在蹦床上彈跳;
跳格子:在地上畫格子,讓幼兒練習單腳跳或開合跳;
袋鼠跳:讓孩子站在袋子中,雙手提袋,雙腳同時向前跳。可增加難度,曲折前進;
騎搖搖馬:坐在木馬上,雙手扶住把手,前後搖晃;
騎滑板車:單腳站在滑板車上,另一隻腳用力將車子向前推;
滑草:從斜坡上,幼兒坐在圓盤或滑車中滑下來。
2.本體覺訓練
從小抓起,多多運動。多注意手部的小肌肉精細動作的訓練。根據孩子年齡與能力特點,自行設計抓、握、捏、扔等小遊戲。如擺積木,投球,捏橡皮泥等;
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幼兒園以前要學會洗手、擦臉、剪紙以及自己擦屁股。以後還要練習握筆、塗鴉、拿筷子、係扣子、剪紙、繫鞋帶等;
球類運動。三歲左右的孩子要訓練他拍皮球,要求他左右手交替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訓練他們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由簡單的分解動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