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hfghfg
-
2 # 積木育兒
下面我會提供一些小遊戲,讓好動的孩子學會安靜下來。那麼往往我們在專注訓練裡面呢,常用的方法就是安靜訓練,常用的辦法就是…在家長思維裡邊,就是想辦法讓他靜下來,做這種訓練。那麼這種訓練呢,我也給大家例舉了幾類,比如說常玩的躲迷藏,躲迷藏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訓練孩子專注的過程,有可能在家裡玩過。但是玩的經驗大部分孩子就是還沒有藏起來,媽媽,我在這兒,媽媽,我在這兒,是吧。還沒有藏起來,直接就伸手喊你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玩的時候,要怎麼辦呢?一定要讓爸爸和孩子一起藏起來,然後爸爸要跟孩子說,噓,不要說話,不要說話,安靜,保持安靜,一直讓時間變得越來越長,安靜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鍛鍊,就像訓練他大腦的肌肉一樣,在訓練大腦裡面控制他衝動的那一部分的能力,這是這個遊戲本身它所包含的內容。孩子挺喜歡玩這個遊戲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利用好這個遊戲。另外呢,還有我創造一個凍冰棒,其實是“雕塑人”家裡邊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讓他保持身體某一個姿勢,安靜那不動,金雞獨立或者某一個特別奇特的姿勢,僵住,咱們不動,看誰堅持的時間更長。這個堅持的過程,也是在鍛鍊孩子頭腦裡面那一塊,就是控制性的那一塊,對他會有一個很好的幫助。這個時候,你可以讓爸爸、媽媽一起帶著玩,你看媽媽可以保證一個姿勢,一直不動,看誰堅持的時間更長,這個是凍冰棒。
那麼在這個裡面呢,我要跟大家強調,如果你們家孩子是特別好動,玩這個遊戲對他來說,特別的難,是一種挑戰,為什麼呢?這裡面存在這樣一個邏輯,我們的頭腦,一般來說要維持一定的覺醒,才能夠讓我們在清醒狀態下吸收資訊。為了維持覺醒,很多時候這個孩子覺醒水平有點低,他如果不動,你要沒有外頭資訊給他刺激的話,極有可能就睡著,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為什麼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動?他就是透過運動來刺激他的大腦,讓他保持覺醒。平常我們也有這種經驗,如果你很困,下去走兩圈,你會發現,立馬你的精神就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的運動刺激讓你的大腦興奮起來,覺醒水平提升了。那麼,對於我們孩子來說,他之所以經常動,就是要在想辦法讓頭腦覺醒,如果你們家孩子吃飯,在餐飲上吃飯,千萬不要超過20分鐘。超過20分鐘,對孩子來說,就是煎熬。好多家長跟我說,哎呀,我們家孩子坐餐飲上,就是不好好坐,一直要玩玩具或者看個動畫片,才能在那坐著。我說,你讓他坐多長時間?每頓飯怎麼要吃40分鐘吧。哎呀我天吶,別說是40分鐘,就說坐20分鐘,不讓他幹什麼,他都難受,更何況你吃這麼長的時間。所以一般來說,吃飯的話,孩子在餐飲上坐的時間,千萬不要超過20分鐘,超過20分鐘,對他來說都是挑戰,是很難的,這是安靜訓練,安靜訓練也是很必要的,我們需要達到的一定的狀態是什麼呢?我們孩子在保持安靜的環境裡面,頭腦依然能夠很興奮。
-
3 # 果媽閱讀
要讓好動的孩子安靜下來,父母可以這樣來嘗試:
1.從“運動”開始,從體育開始
既然孩子喜歡動,那就從“動”開始。如平衡木、蹦床、打網球等,讓孩子釋放精力和能量,同時發揮其精力充沛的特點。這樣,可以慢慢“約束”孩子的行為。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難度,讓他適應規則、條件,並形成一個學習的氛圍,一個“聽勸”的環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導和訓練。2.在“板凳”中創造,坐下來做
引入拼圖、摺紙、串珠、搭積木等靜態遊戲,從簡單開始,慢慢加深遊戲的難度和延長遊戲的時間,以延長孩子的耐力,增強專心度。主要是讓孩子動手,而不是動屁股和腿腳。
3. “坐下來”說
面對面坐著和孩子促膝談話,或者以戲劇、課文中的角色進行互換演出,但只是對話,這個過程堅持住不動。
4.有規律地安排生活作息
父母要協助孩子制定嚴格的每天作息時間表,要求孩子執行,並在執行狀況好時,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好動的孩子往往在日常生活有所變動時,其好動症狀會變本加厲。所以,父母要事先多與孩子溝通,從而避免變動發生後引得孩子興奮過度,無法自控。
大多數好動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懷和耐心引導下,是可以慢慢加強自控能力的。就與內向的孩子一樣,好動也是孩子的一份天然的屬性,我們應該接受它,慢慢地化解它。
-
4 # 陽光正好2020
你好!請問好動的小朋友是在一個人待著時間好動還是人多的時候好動呢?小朋友的好動是為了引起你的關注麼?是你平時勿略了小朋友吧!
小朋友需要家長的細心關注,家長需要細心引導,細心關注,不能冷落了小朋友,讓小朋友感覺自己很孤獨,沒有朋友,感受到愛的小朋友,同時能散發愛。
家長用對了方式方法,小朋友才會真心愛護你。
-
5 # 天涯明月186
小朋友好動,除了易闖禍,易惹事之外,應該是優點。好動的小朋友點子多,思維敏捷,性格開朗,做事說話積極主動。我不認為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讓他安靜下來呢?
或許困惑於太過好動,凡事離開他不行,這就要適可制止。好奇心很寶貴,但也因此而闖禍,遇到一些不幸。孩子不知,大人應該給他講清楚。就是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也有風險。講一個例子:鄰家有媳賢慧端莊,操勞家務。一早打掃衛生,先灑水而後掃地。地上有一插座,不料,媳婦灑水不慎入插空,競有悲劇頃刻發生,觸電而亡。全家嚎啕大哭,莫不因此而落淚。實乃悲劇。更況還是大人。小孩子就更不用說了。
孩孑很容易聽進去。大人說明白了,他自會心生敬畏,自己防範。
-
6 # 育兒規
我還真有2條妙招,要試試嗎?這是我自己的親身育兒經驗,十分有效,分享給你。說方法之前,首先我要告訴你:
為什麼孩子會好動?知己知彼才能制服“熊孩子”只有知道原因,我們才能知己知彼制服“熊孩子”。孩子呱呱落地,身體雖然基本發育完全,但大腦裡面的精神身體,卻是從出生那一刻才開始發育。
所以,1-6歲,是孩子精神身體的發育期。偉大的宇宙造物者,賦予了這個階段的每個孩子一個寶貝,來幫助他發育他的精神身體,這個寶貝是:“好奇心”。
因為好奇,所以好動。要滿足好奇,就要探索這個世界。
0-2歲,孩子主要是靠眼睛、嘴巴、手、腳探索世界,所以,喜歡把任何拿到的東西, 放在嘴巴啃一啃;喜歡什麼東西都碰一碰,摸一摸,尤其喜歡玩水;不愛穿鞋,喜歡光腳走路,喜歡爬斜坡,而且是不斷的上下一致爬······
2-3歲,孩子開始探索人和事物之間的關係,又稱為執拗期、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表現得不可理喻,總是跟你對著幹,愛穿你的鞋子,愛倒騰你的口紅,愛撕紙······這個階段左右的孩子是最好動的。
3-6歲,孩子開始探索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常見的表現是喜歡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喜歡故意作弄別人,有些還喜歡撒謊······如果上一階段孩子沒有得到充分的“好動”去滿足他的好奇心,好動就會延續到這個階段,甚至更久。
知道了原因,我們就知道,孩子好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從某些方面來講,甚至越好動的孩子,越有利於大腦神經元的連結發育,所以會越聰明。
所以,別再用“吼、罵、威脅、打”來讓孩子停止他的好動了,這是在阻止孩子的精神世界的發育,你要當這樣的劊子手嗎?!
但是,孩子的好動,很多時候會影響我們成人的正常生活,總不能放任不管吧。當然,所以,接下來,就分享2個有效的方法,即不影響孩子精神世界的發育,又不讓孩子打擾到我們。
1、帶他出去玩,滿足他的好奇心經常晚上一回到家,媳婦就跟我哭訴,兒子在家鬧了一天了,怎麼都不肯,一會兒又是翻箱倒櫃的,一會又亂扔東西,每一刻停歇的,煩死了。
“來,老公抱抱,媽媽太辛苦了。”我先是會抱抱媳婦,安撫了下她煩躁的心情,然後接著笑笑的說:“你是不是又一天沒出門了?”媳婦尷尬的會心一笑,似乎在說:“都被你知道 了。”
接著我就抱起我那調皮搗蛋的快2歲的樂樂小朋友,跟他說:“爸爸帶你出去玩好不好?”看著笑成了一朵花的小表情,忙碌一天疲憊的身體,瞬間就又元氣滿滿。接著讓他自己找帽子找鞋子,然後出去溜達了一圈,回來的路上,就趴在我肩膀上睡著了。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因為宇宙賦予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好儘快去了解這個世界,所以好動,是很正常的。所以想讓他安靜,最好的辦法就帶他出去看看大千世界,外面有很多他用眼睛就能滿足好奇心的新奇事物,他就沒空用手去鬧騰了。
這招對3歲前的寶寶特別管用。三歲後的寶寶,可以挖掘寶寶的興趣愛好,看他對什麼特別感興趣,投入特別多的時間,就重點去培養,讓他專注於他感興趣的東西,也就不會用好動來煩你了。
好動,是因為孩子的精力得不到釋放。你滿足了他的興趣愛好,孩子自然不會再用好動煩你了。但這說的容易,做的難。需要家長們日常多用心觀察,多耐心嘗試,去發掘孩子的興趣點。付出才會有回報。
2、讓孩子幫忙,滿足孩子的自我價值有個週末,有親戚要來家裡做客,我和媳婦要準備豐盛的晚餐。下午兩三點好不容易哄他睡覺了,我們趕緊去忙活。可才到4點,這個小惡魔就哭鬧著醒了。平常午覺都要睡兩三個小時,今天明顯沒睡夠,所以有很大的起床氣,哭鬧得很厲害,媳婦抱著哄了很久,才破涕為笑。
眼看著客人快來了,趕緊又去廚房忙活,把他放在客廳玩玩具。可這個小惡魔非要跑到廚房,粘著我們,還要爬到洗碗池上玩水,玩廚具。就在我老婆快奔潰準備怒斥這個小兔崽子的時候,我靈機一動,跟這個小調皮說:“樂樂小朋友,你幫爸爸把這些垃圾扔到衛生間的垃圾桶裡好嗎?”
這小調皮開心極了,伸手就要我抱他下來,然後屁顛屁顛的跑去扔垃圾了。我一次只給一點,讓他忙活了良久,我和媳婦終於有地兒準備晚餐了。媳婦偷偷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哈哈哈。扔完垃圾,我又讓他幫忙把玩具都收拾到一角,又讓他忙活了好一會兒,一會兒親戚來了,就讓小表哥小表姐們帶著他玩了。
後來,我們就經常用這招了——讓孩子幫忙。
有過這樣經歷的寶媽寶爸們都知道,你叫他不要煩你,自己去玩,他是聽不進去的,也不會聽話進去的。因為孩子覺得,我就是要跟爸爸媽媽在一起。
而當你讓他幫忙時,孩子感覺是和你們在一起的, 並且這樣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僅僅是成人,嬰幼兒同樣也在追求。所以,孩子就很願意聽你的來幫忙了。而你讓幫忙的事情,簡單些讓他力所能及,但繁瑣些,讓他要多花時間才能完成,這樣就能少搗蛋煩你了。
這兩個方法,你試過嗎?
-
7 # 有點可愛的頭像
寶寶彷彿有無窮的精力,只要一睜開眼睛就開始動個不停。有人說,別怕寶寶鬧,如果寶寶安靜下來不想動了,那就是寶寶病了。如果你正好有一個特別好動的寶寶,你肯定不希望寶寶是因為生病才停下來,那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給寶寶規律的生活
每天按時吃飯、午睡、外出、吃點心、洗澡,讓寶寶的生活有規律,可以幫助寶寶建立固定的節奏,這樣,寶寶在家時就會變得安靜些。
不要將寶寶置於要求太高的環境中
比如高階餐廳,這會讓寶寶備受挫折,在這些環境中,必須坐著一動不動,保持安靜,對天性好動的寶寶來說很困難。
對寶寶的限制要合理
你不能要求寶寶靜坐太長時間。
允許寶寶參加很多活動,除非活動越界,否則不要干涉。
紀律應該始終如一,但要充滿愛意。
寶寶需要積極的批評,而不是消極的,你可以說,“在床上跳來跳去不安全,我們假裝在床上睡覺吧?"而不是"不要在床上跳來跳去。 "
幫助寶寶逐步增加註意力持續的時間
一種方法是設定短期目標,並幫助寶寶實現,例如靜坐2分鐘。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選擇寶寶相對穩定,精力充沛的時候進行,在進行的過程中,確保不受娛樂活動的干擾。
對寶寶說,"我們來看看你是不是能一直坐在椅子上,直到鈴聲響起,你可以畫畫,看書。"將時間設定為2分鐘,鼓勵寶寶完成這個目標,在寶寶能夠靜坐2分鐘後,逐漸延長時間,每次延長1分鐘,一直到10分鐘。如果可行的話,可以延長更長的時間,把這作為一個遊戲,寶寶很樂意去做。
表揚寶寶
如果寶寶能安靜地看幾分鐘書或者玩幾分鐘拼圖遊戲,一定要表揚他一下,即使寶寶持續的時間很短,也要鼓勵他。
幫助寶寶提高他的基本技能
沮喪常常會導致過度好動,學習自己穿衣服,怎麼騎三輪車,或者怎麼接球,這些都有助於減少寶寶由於不能自己動手帶來的沮喪,從而減少寶寶的沮喪。
教給寶寶一些處理自己感情的方法
幫助他找到能夠讓自己好過些的方法,告訴他,隨時都可以跑來找你,你會抱抱他。
讓寶寶釋放能量
確保寶寶有一個安全的空間——最好是有很大的戶外區域,在這裡,寶寶每天都能玩幾個小時釋放能量,同時確保他玩的時候,你能密切地注意到他,外出時也要注意寶寶,給他穿顏色鮮豔的寶寶,這樣在擁擠的場所你很容易找到他。
外出旅行時帶上各種玩具,中途多休息幾次,每次停下來都讓寶寶下車跑跑。
睡前安排放鬆的活動
晚上睡覺前,安排一些放鬆活動,比如按摩、溫水浴、舒緩的音樂、非常溫柔的睡前故事,讓寶寶充分放鬆。睡前避免寶寶大吵大鬧,過度刺激。確保寶寶有一個理想的睡眠環境。
少吃糖類食物
一些醫生認為,過度好動的寶寶應少吃糖類和新增劑,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限制會讓寶寶的行為大為改觀。
父母要放鬆
夫妻關係要和諧,如果家庭氛圍是緊張的,寶寶也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你越放鬆,寶寶就會越放鬆。
不要對寶寶有偏見
不要對他有偏見,如果他知道你覺得他很糟,那他就可能真的表現出很糟的樣子。相反,表現得積極些,積極地幫寶寶釋放剩餘的能量,這樣他才能在生活中完成很多工。
回覆列表
家裡的娃娃歡脫好動,壓根沒法集中注意力做事兒~不會是得了“多動症”吧?NONONO~看《焦糖貓的99個“育”言》,教你科學管教好動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