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有沒有
-
2 # 卉卉小站
“一毛不拔”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
故事是這樣:楊朱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
墨子的學生禽滑釐有一次問楊朱,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他是否願意。楊朱回答: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禽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楊朱默不作聲了。
孟子認為楊朱主張的是‘為我’,重視自己的利益,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就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付出比汗毛大得多的代價,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也是心甘情願的。
一毛不拔如果從負面的角度解讀,是說一個人過於自私吝嗇,毫無奉獻精神。即使一個人是力量很小,也應該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用力量小為自己的自私辯護,是值得批判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義務一定要為他人做貢獻?如果硬要他做貢獻是不是就有所謂“道德綁架”的嫌疑呢?而且楊朱的觀點不僅反對別人對自己的剝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剝奪,這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這是否與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不謀而合呢?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個深刻的話題。從道德的角度說,個人應該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應該是大多數人都能達到的覺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能讓整個社會更美好。但是對於楊朱這種人,究竟是應該包容他還是站在道德高度批判他?他的做法可能不道德,但是不違背法律規矩。他有對他自己身體的所有權,也不做侵犯他人傷天害理的事情。而且從他最後不作聲來看,如果真的出現墨子學生所說的情況,他也未必是不願意的。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透過教導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消除自私自利的思想,倡導助人為樂,團結奉獻的崇高精神。
既然有楊朱這樣的人存在,要如何維護廣大老百姓的利益呢?其實楊朱這樣的人應該不會危害老百姓的利益,因為他不願別人侵犯自己,同時也不侵犯別人,換句話說就是利己不損人。而真正應該防範的是那些損人利己的人。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好的制度和監督措施了,讓這類的人沒有機會可趁。
-
3 # 錦城春
說起一毛不拔這個成語,大多數人的理解都是形容自私、吝嗇的鐵公雞。而說到它的由來――“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孟子·盡心》中的原文。這句話中包涵的歷史典故是這樣的――
先秦時期有位思想大家叫楊朱。某天,楊朱正在講學,談及伯成不肯用一毫去利益他人,捨棄爵位與封地跑去耕種隱居;大禹不願意以自己的身份謀取利益,結果導致自身傷殘。一不利人,二不為己,於是楊朱就總結道:人人都不損失,以後人人都不為天下謀利,天下就大治了。
這個時候禽滑釐跑來踢館子,他問楊朱:“拔掉您的一根毛來使這個世界有所好處,您會做嗎?”楊朱答:“人世那麼複雜,當然不是拔一根毛就能幫助的。”
禽滑釐繼續問:“如果可以的話,您會做嗎?”
楊朱沒有回答。
多年以後,孟子得知了這段故事,記之“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立天下不為也”,又稱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但其實這個故事還有後續。
孟孫陽得知這件事之後,反問禽滑釐:“如果有人讓你收肌膚之傷,再給你鉅額的財富,你願意嗎?”
禽滑釐非常爽快地回答:“我願意。”
孟孫陽繼續問:“如果斷你一隻手,再給你一個國家,你願意嗎?”
禽滑釐沉默了。
孟孫陽接著說道:“ 一根毛和肌膚相比是微小的,肌膚和肢體相比也是微小的,但是一毛一毛聚集起來成肌膚,一寸寸肌膚聚集起來成了肢體,一根毛就是肢體的一部分,這就可以輕視了嗎?”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楊朱學說思想的核心:維護自身的利益。
這本應該是對的,因為他人的索取是無窮盡的,但你的身體只有一副。
但現在網路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們現在能夠擁有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這句話說的是長年累月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是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無私付出甚至是生命的無名英雄,是所有守護這個社會和平安定的英雄們。
如果沒有這些英雄們守衛國家,忍受艱苦,無畏付出,我們哪有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
從這一個角度上來看,“維護自身的利益”這一說法就有些狹隘,或者說自私了。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做人做事,凡事都講究一個度,這個度又是依物件而定的。
我們常常有提到兩組詞,“小我”與“大我”,“小愛”與“大愛”。在我看來,這兩組詞是一一對應的――“小我”有“小愛”,“大我”要“大愛”。
何為小愛?父母子女兄弟血脈相連之愛,夫妻伴侶之愛,同道好友之愛。
何為大愛?對家國之愛,社會之愛,他人之愛。
在個體面前,自我利益很重要,但在家國大義面前,自我又是多麼地渺小,甚至不足以去計較。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可以進行“道德綁架”的理由。
他人願意付出,那是他們自我道德感驅使,他們願意做,但不代表著他們有必須奉獻的義務。
在身體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付出,那便是無私了。
而身體可以承受卻依然不願付出,那便是自私。但這是自私,卻不是錯誤。如果因為自私而傷害了他人傷害了社會,那便是犯罪。
在我看來,道家楊朱的一毛不拔在如今給人的啟示便是一個,不要一味愚昧地付出。而要維護老百姓的自身利益,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顯然更有用。
-
4 # 赤子情懷
一毛不拔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人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各司其職,這樣天下就井然有序,達到天下者,人人之天下。社會上正是因為有的人奉獻太多,有的人貪得無厭,打破了那種平衡。這就是老子講的損有餘以奉不足之為道也。一毛不拔現實意義,就是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苛求別人的幫助,萬事求自己,這個世界是內在決定外在,只有內心真正的富有,才是別人想偷也偷不去的
-
5 # 與菩薩同在
僅就這一句話無法解讀楊朱思想。但從列子的解釋看,可以認為與老子無為思想一脈相承,至於是否代表老百姓的思想,恐怕存有疑慮。我們無法知曉楊朱思想的真實意思。僅從思想史上看,在人類思想的早期,勞動階級是沒有自己的知識分子,因而沒有代表勞動階級的思想體系表達。僅就損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這句話作通常理解,恐怕沒什麼現實意義,無論怎麼說,人類生活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就算他十分地好,也是無法做到的。
-
6 # 河東來
什麼是“道”?
或許有一種圖騰可以形象解釋:那就是“人首蛇身”,也就是“在頭人(酋長)領導下行進的人類族群”。
道家楊朱學派的“一毛不拔”的意思是什麼?
作為老子的高徒,楊朱“一毛不拔”的意思就是講解的“無為而治”。
與老子的另外一個高徒孔子“中庸之道”也是講解的“無為而治”的本質沒有本質的區別。
楊朱的“一毛不拔”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媽媽”就算再偏心,也不能有幫助那些自己有“偏好”的子女存在“拔毛”行為,因為那樣就意味著“一碗水沒有端平”,是不“公平”的,沒有做到“大公無私”。
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要求“媽媽”要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不溫不火,對子女“一視同仁”,從而可以“大公無私”。
道家貴族思想講究“萬物負陰而抱陽”,提倡“母神”信仰,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媽媽”,比如《山海經》中所謂的“崑崙山”,實際上就是一座“媽媽山”,“昆”的意思就是“母神生日(太陽)的地方”,就意味著“開天闢地”,“侖”的意思就是“母神生人的地方”,就意味著“女媧造人”,如果聯絡考古依據,三星堆文明有“扶桑神樹”產日的傳說,三星堆旁邊的大山就有“崑崙”的含義,那“大巴(蛇
-
7 # 美赫亮鑑
楊朱,應該是揚子。其人的怪誕在於他的觀點是:“拔一毛而不為”!這是是有違常理的思想。但是,筆者以為他的這個觀點是“非善非惡”摒棄了二元性。這正是他高明和難以理解之處。揚子的處世哲學,就實現意義而言,只要每個人擺正自己的人生定位,履行好自己的責職,就是對國家、社會與家庭的貢獻!
-
8 # 滄桑短笛
一、陽朱、楊朱、楊子、陽子,同一個人
在古文中,楊陽是通用的。史書上記載的陽子居,陽子,陽朱,是一個人。歷史上叫陽朱,後世多稱之為楊朱。更奇葩的是,孔子、墨子、楊朱還是老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在老子的眼裡,楊朱和孔子“氣質相近”。在莊子眼裡,楊朱和墨子“冠服一致”。
春秋戰國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西漢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華文化的昌盛是歷史,中華文化被屠殺也是歷史。作為戰國時期顯學之一的楊朱,沒有一篇文章(更不用說書籍了)流傳下來。非常的遺憾。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諸如《重己》、《貴生》、《情慾》、《盡數》、《先己》等篇章,都是楊朱主義的片段,因被人大段的引用,而保留下來的。文章名自然不是原名了。
二、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大多數人知道楊朱,或者說楊朱的標籤,就是這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甚至被後世編成了成語“一毛不拔”,吝嗇、鐵公雞的意思。實際上,這都是對楊朱思想的歪曲,其中不乏斷章取義者。“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這句話根本就不是楊朱說的,而是孟子說的。楊朱的原話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請注意,“天下治矣”才是點題。這句話的主題思想是“如何治天下”。把楊朱這句話,斷章取義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相當於把“故意殺人者,判處死刑”曲解為統統判處死刑。一句“殺人償命”的規則,被曲解為滿世界殺人。非常的可笑。
楊朱的這句話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意思:
2、拔一毛是不可能“利天下”,“利天下”只是藉口。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犧牲百姓,百姓不應該配合。諾大一個天下的命運,不能寄託在某一個人的身上(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三、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楊朱有專門的論斷:越是自詡可以治天下的,越是不能把治理天下的權力交給他。
楊朱認為:那些自詡可以治天下的,一但拿到了執政權,必定想方設法的實現自己的想法,甚至千方百計的證明自己確實具備治理天下的能力。在這種思想下,國家、百姓都勢必成為他的工具、甚至籌碼,為實現自己的主義、為證明自己的能幹,什麼都能犧牲。
後世的獨裁者,西方歷史也好、中國歷史也好,都有為了執政權不惜犧牲一切的。歷史事實印證了楊朱的理論。比如漢高祖劉邦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 比如漢武帝劉徹的“神權天授”,眼裡只有執政者,絲毫沒有還有國家、社會、百姓什麼事。
楊朱思想,是中華歷史上第一部“人權宣言”,這個榮譽,楊朱思想名正言順。
四、孔子與楊朱之優劣
孔子楊朱同學於老子,而其結果所得於學道成績之優劣,有三個辦法分辨。
第一,老子見楊朱,曰”始以汝可教“。而老子送(送給)孔子:”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語氣上就能看出,老子重視楊朱、輕視孔子。
第二,楊朱兩次奉教於老子,”鹹立即蹴然改容“,不留些許退轉之餘地(楊朱自詡,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可比明王)。而孔子雖然也奉教於老子,卻未必即盡遵行(子貢就說過,”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然非盛容繁禮者,古不得於知政也。古因為未盡遵行也“)。以孔子和楊朱的自身相比,孔子就不如楊朱。
PS:後世腐儒們總把”三人行必有我師“曲解為孔子好學。實際上,孔子從來就不是一個學霸,而是一個學渣。楊朱奉教於老子,是誠心請教,聞過即改。而孔子奉教於老子,基本上就是擺個姿勢、做個樣子,要這個經歷而已。當面唯唯諾諾,一轉臉就我行我事。
第三,《莊子》分內篇外篇,顯然有內道家而外其他百家之意。楊朱問道老子,記載於內篇的《莊子-應帝王篇》,顯然認定楊朱得到了老子的真傳(所謂帝王篇,用今天的話說叫治國篇)。而孔子問道老子,記載於外篇《天地篇》,屬於道家之旁門外道。
顧實曰:吾人不能不謂楊朱確是老子之嫡派正宗,而孔子非其匹也。後世崇儒而黜百家,重視孔子而鄙視楊朱,未免太“有眼不識泰山“矣。
PS:崔述曰:”道家之所謂黃老者,即楊氏也。“ (《孟子事實錄》卷下)
五、楊朱與墨子
開篇就說過,”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那麼楊朱和墨子有什麼關係呢。簡言之:
1、楊墨相同之處
立德,仁義之德;
察辯,堅白同異;
離跂,奔走救世;
盛服,皮弁鷸冠,搢笏紳修;
高行,皆以富貴為飭行。
2、楊墨不同之處
墨家講兼愛,最高之利他主義。楊朱講為我,從利我到利他。
墨家,赴湯蹈刃,死不旋踵;以死救天下。楊朱,不以天下治利,易一毛;以生救天下。
綜上,
第一,楊朱思想屬於”帝王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治理國家的思想理論。把楊朱思想理解為”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太過明珠暗投了。
第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中華文化高峰,固然有兵家、水利家、農業技術家、陰陽學家等其他學派,但政治思想家是其中的主流。諸如我們熟知的儒法道,都屬於政治思想學派。以”維護老百姓的利益“的標準來衡量各派,楊朱學派無疑是百花齊放中最燦爛絢麗的一支,其他學派都比不上楊朱學派。
第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楊朱思想名至實歸。
回覆列表
這句話表面意思是人人都只管自己生死,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然而還有一層暗含的意思就是人人都不付出則天下大治,弱者沒有義務為強者無償付出,頗有後來道家無為思想的雛形。因為楊朱認為當時禮壞樂崩的局面是由於“妄為”造成的,人人都不為,就不會瞎折騰,世界就和諧了
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去也 人人不損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普通百姓犧牲自己去滿足國家的利益,這是不對的.把整個國家的利益拿來給一個人享受,這更不對.如果人人都能對自己的利益做到一毛不拔,則這個天下就算真正大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