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愛芬傑

    我認為韓信是不會起兵造反奪權篡位的。

    一 韓信自身的侷限性,韓信的格局不大,野心也有限。首先韓信就沒有想當這天下之主的心思。韓信最多也就是想在劉邦手下混個王爵。我們看韓信當時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而韓信只是想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而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來救自己竟想著這時撈好處。 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我們現在的處境不利啊!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封他為王,好好善待他,讓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就要發生變亂。” 劉邦一聽心領神會,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其實這時候項羽和劉邦雙方都陷入兩難的危險境地,韓信這時候完全可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要韓信聽從齊人蒯通計謀,就可以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三方都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即使有人告訴韓信認為他雖願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韓信很危險的。但是韓信卻固執認為劉邦是對他最好的,給予他親近和信任。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而項羽對我言不聽計不從,位不過持戟之士。韓信的選擇直接結果就是導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劉邦逼自殺了。

    二 韓信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和忠於自己的能臣武將,不可能起兵造反奪權,韓信的兵和將,其實都是劉邦自己的嫡系部隊。槍桿子出政權,但韓信的兵權好幾次都被劉邦輕而易舉的給奪走了,這就顯示韓信沒有自己的兵沒有自己的將,自己是孤掌難鳴啊!但韓信的個人威望很高,自己的軍事才能很突出。這就功高震主了!

    可是一位傑出的將軍,要是沒有兵權,就像老虎沒有鋒利的牙,獅子沒有爪,在百獸中怎麼也顯示不出自己的威風的。而劉邦的手下人才濟濟,將多兵廣,實力爆棚。

    三 韓信軍事才能傑出,政治才能弱智,韓信的人際關係很單純,除了蕭何能懂他的才能,其他的人並不瞭解韓信的大才,可是成也蕭何敗蕭何,韓信結果還是被蕭何和呂后誘殺。而且韓信自己自持功大,盲目自大,瞧不起自己的同僚,也導致韓信成為孤家寡人。

    四 如果我是韓信能夠早知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也許我會浪跡天涯當個歸隱士,不要這榮華富貴也吧!早看破這滾滾紅塵不問世事,不求聞達與諸侯,獨善其身,我還是想辦法把自己的小命給保住吧!畢竟人家劉邦可是天之驕子,實力和才能都是超一流的,而且還有一大批忠誠的追隨者,韓信我還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吧!我首先要學會就是謀生,賺點小錢能夠養家餬口才是上上策!

  • 2 # 多臻貴

    韓信致死是因其具有謀反的能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非其真正準備反叛劉邦!

    畢竟韓信當時只是被赦免的淮陰侯,在楚國封地擁兵數萬時,都沒有對漢王朝有明確的反叛之舉,所以我不認為韓信會反叛!

    其實,如果我是韓信,也不會選擇反叛,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在分封的時候,將侯爵大量稀釋在異姓王封地,使得異姓王想動員轄境內兵力,必然會引起漢王朝的警覺和牴觸!畢竟這些侯爵不願冒險,即便冒險也難以得到更好的回報!

    而且,韓信的指揮能力雖然高明,但是其並沒有直系的心腹干將,兵員的招募和後勤保障都是由劉邦供應,這樣計程車兵是不願與劉邦作戰,從後來英布等人反叛便能看出,因此韓信韜光養晦做一方諸侯已心滿意足!

    韓信為楚王尚且沒有與漢王朝抗衡的資本,為淮陰侯更無法撼動劉邦的統治地位,但諸侯王野心勃勃,劉邦擔憂韓信與其他諸侯聯手,將對新興的漢王朝造成重大打擊!

  • 3 # 小李自說

    逼到那個份上,也只能選擇造反,不過劉邦沒有給他機會,楚漢之爭剛結束,劉邦第二天就奪了韓信的兵權,從齊地改封到楚地,達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而且在楚地又摻了不少侯爵(摻沙子)韓信就是再牛逼,他想動員發動一場戰爭,也會立馬引起劉邦的注意,造反也會夭折,如果我是韓信,攻下齊地以後,造反也會選擇先加入項羽陣營,因為項羽和韓信都相回到戰國時代,最起碼項羽是這麼想的,但不會和項羽合兵一處,劉邦坐傭有漢中和三秦之地,魏地,實力不容小覷,而項羽的實力自不必說,可以和項羽分頭出擊,項羽負責對付劉邦,韓信可以去對付彭越,英布,韓王信等人去,不接受收編就滅掉,而不是選擇坐山觀虎鬥,因為幫劉邦的贏對於韓信來說都是災難性的,“劉邦好幾次奪走韓信兵權,”而幫項羽贏,即使項羽在滅掉劉邦以後實力大增,,韓信對付項羽即使不能贏,項羽滅韓信也是難上加難,

  • 4 # 遛彎的散人

    謝謝有這個機會回答問題!韓信究竟會不會起兵呢?我覺得還是會!1.劉邦作為一個開國皇帝,還是會為太子著想的。劉盈羸弱,身邊需要堅定可靠的大臣輔助。而韓信自當年討要齊王封號後已引起了劉邦的戒心。所以不可避免的,劉邦肯定會觸動韓信的利益!2.呂后專政。呂后為了劉盈的帝位和自己的地位,會不可避免的觸動非呂氏大臣及諸侯的利益。所以到後面韓信還是會起兵造反!

    如果我是韓信,我會學張良,早早隱退!

  • 5 # 泰山下的準老頭

    韓信不會造反。韓信可能是年輕時學軍事太入迷了吧,以至於不會營生,既不會務農,也不會經商,更當不上什麼官,搞得經常吃白食,洗衣的老太太看他餓了,給他點飯吃。這說明人的智力都是一樣的,他在軍事方面很有天賦,但基本生活技能卻是一塌糊塗。並不是某個人能了,就在任何方面都要高人一籌的。他在政治方面也顯示出了他的幼稚。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被劉邦拜為大將,他也就老實不客氣地受了劉邦一拜,這是他對人君犯下的第一個錯誤。他在攻下齊國以後,可能是出於公心,向劉邦要個假王噹噹,劉邦氣急敗壞,多虧了張良、陳平在後面指招,劉邦為了收買他,給了他個真王。他也就實實在在收下了。這是他犯的第二個錯誤。在追項羽時,劉邦本來和他約好了,一塊南下。他又沒履約。只到劉邦許諾後才出兵。這是他的第三個錯誤。其間,蒯徹勸他自立為王,他又覺得劉邦不會虧待他。最終還是沒有自立門戶。當時他只覺得自已軍功卓著,以後劉邦怎麼也得給個師長旅長噹噹,沒有自已單幹,這是犯下的第四個錯誤。等到徹底打敗了項羽,韓信被封為淮南王,交出兵權後,劉邦看他不聽話,才要想辦法收拾他,他還覺得劉邦不可能對他怎麼樣。結果被劉邦騙到行營,幾個小卒就把他綁起來塞在劉邦車後座上。

    我若是韓信就更不會造反了。我連個軍事家素質都不具備,政治家素質要求更高?[呲牙]

  • 6 # 賢聚史齋

    我要是韓信,就和項羽混,有好哥們鍾離昧在,再加上自己的才能,怎麼也能混個侯爺,還有大機率封狼居胥,與冒頓過招。不可能慘死於宮室之內,被滅三族。

    韓信在職場就是個不守規矩的人,寸功未立,就想當總經理。老闆上面不信,下屬地下不服。根本不怪項羽。自古帝王身邊的親信侍從最容易收到提拔,項羽是給了他很好的機會的。可惜他不知足,雖然僥倖證明了自己,卻也不得善終。可悲可嘆。

  • 7 # 義辛丶C

    不會造反

    1,韓信這一個階級自身的侷限性,當時封建餘風未消,大部分貴族和士的思維都還停留在先秦裂土分封的時代。最典型的就是項羽,成事之後並不是向秦始皇一樣集權,而是分封了事。韓信的思維其實跟項羽差不多,在其攻略齊地的時候,他要求劉邦加其為假齊王以鎮齊地,這裡也能體現他的封建思維。

    2,韓信本身的侷限性,實際上一直有人攛輟韓信造反,這個人就是蒯徹(史記裡為蒯通,避武帝劉徹諱)。蒯徹在韓信攻略齊地後,攛輟韓信自立,以期三分天下,韓信以報劉邦知遇之恩謝絕。這說明韓信看天下的局勢並不透徹,或者說,他也沒有三分天下或者更進一步的野心。劉邦向韓信要楚國逃將鍾離昧的時候,韓信也不是沒有想過造反,但是他認為自己本身無罪,無須造反,獻人自辯足矣,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情商確實不高

    3,韓信造反也不容易,分兵攻略趙齊為其自立最好時機,而劉邦派出兩個老鄉灌嬰曹參輔佐他,灌嬰是漢軍統領騎兵的將領,曹參更是勇武之將,這兩人對於韓信來說如虎添翼,但是這兩個翅膀是劉邦安的,不能不說也有劉邦防備的意思。至於受封楚王,其封地第一離漢朝統治中心遠,第二這裡勢力駁雜,彭越英布吳芮等人都分封在其附近,北邊更有齊王劉肥與曹參駐紮,東南的政治軍事平衡劉邦是做的不錯的。韓信要是叛亂結果未可知,我大膽猜測,韓信要是單獨扯旗造反,成功率幾乎為零,要是拉著周圍的兄弟造反,韓信在政治上也不能服眾。這個時候韓信已經失去最好的機會了。

    新人作者求贊求加精

  • 8 # 水月觀

    韓信會不會起兵造反奪權篡位,要分階段看:

    1、早年落魄階段:韓信在早年的時候,只是一個落魄子弟,既不務農,也不經商,更無一官半職,掛著劍終日四處遊蕩,還被當地的幾個無賴少年羞辱,可以說連吃飯都成問題。跑亭長家蹭飯被趕,還是洗衣服的老太婆接濟他,他才得以度日。這時候的韓信,可以說是滿腹韜略,但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理想也就是能投奔個明主,做個將軍啥的。

    2、參軍立功階段:後來韓信先是投項羽,在項羽賬下做了個伙伕,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後又投奔了劉邦,蕭何慧眼識珠,勸說劉邦重用,韓信才慢慢地展現出了他的軍事天賦,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這時候的韓信估計就想著能夠跟著劉邦好好幹,將來也封個王、當個諸侯啥的。

    3、齊王階段:待到韓信自己獨立帶兵,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同時不顧齊國已經被酈食其勸降的事實,打敗齊國,齊國平定之後,自封齊王。這時候的韓信兵強馬壯,獨霸一方。這時候楚漢對峙,劉邦和項羽正在決戰的關鍵時刻,可以說,韓信的作用舉足輕重。項羽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身邊的謀士蒯通也勸說他功高震主,名高天下,應該與楚漢形成鼎足之勢。這時候的韓信應該說是動了心思,但韓信猶猶豫豫,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也就繼續跟著劉邦幹,後項羽戰敗,韓信被改封為楚王。

    4、楚王階段:項羽兵敗自刎烏江,他的逃亡將領鍾離眛就投奔了韓信。劉邦一來忌憚韓信勢大,二來憎恨韓信私藏叛將,加上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就用陳平的計謀,假裝迅遊雲夢澤。這時候的韓信,應該說心理很複雜,不能說對劉邦毫無防備,有謀反的想法,但同時他又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功高,結果拜謁劉邦的時候被擒,改封他為淮陰侯。

    5、淮陰侯階段:這個時候的韓信應該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功高震主,深受劉邦忌憚。一方面他常常假裝生病不上朝,不問政事;另一方面又不甘心,私下與陳豨商定謀反。後來陳豨謀反,韓信也積極響應,和家臣商議,計劃假傳詔書赦免官府的囚犯和奴隸,去襲擊呂后和太子。結果計謀敗露,呂后用蕭何計謀,將韓信騙至宮中,在長樂宮將他處死。

    我們說,崗位變人的思維就變,在不同階段韓信的理想信念是有所轉變的。應該說,韓信在自立為齊王的時候,具備造反奪權的實力和機會,其個人也動了心思,只是由於個人的侷限性,感情用事,錯過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機會。

    在後來的楚王階段、淮陰侯階段,天下基本歸屬劉邦,韓信已不具備和劉邦抗衡的實力,動了造反的心思,也是出於自保、被逼無奈吧。

    如果我是韓信的話,應該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策略,而非一味的感情用事。對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是否適合當老大?有無當老大的實力和機緣?如果各方面因素都已具備,要果斷自立。有句話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如果自己不具備當老大的素質和能力,或者自身雖然具備素質,但外部條件不具備,形勢不允許,那就選擇劉邦,老老實實地盡到一個小弟的職責,而不要想入非非,思想不堅定。在功高震主、引起劉邦忌憚的時候,及時地功成身退、急流勇退,也不失為自保之策。

  • 9 # 瘋雲史

    韓信作為西漢王朝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虜魏破趙,平代滅齊,兵指垓下,所向披靡,為劉邦的安定天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功高蓋主的他最終在劉邦剷除異姓王的行動中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害,一代將星就此隕落。韓信臨死前嘆悔沒有聽蒯通的話造反自立而死在女人手裡,那麼假如讓歷史重演,韓信會不會依蒯通所言讓天下三分的局面上演呢?

    韓信在平定齊國以後,派人向劉邦上書要求做代理齊王,劉邦為了解滎陽之圍,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此時的韓信坐擁齊國地域兵強馬壯是唯一一次可能脫離劉邦自立為王的機會,但韓信經過反覆思考,並沒有採納蒯通三分天下之建議。

    韓信作為 “漢初三傑”之一,排兵佈陣的軍事才幹舉世無雙,但其政治才能和人格魁力和劉邦不可比擬。韓信從投奔項梁項羽直到劉邦伊始,都一直默默無聞不被重視。若不是蕭何極力舉薦,可能就一直泯滅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了。而劉邦出身亭長,起兵時憑個人魁力就聚攏了一批“沛縣幫”流亡之徒和鐵桿兄弟,一直都是領導,在與項羽兩強相爭的紛亂年代,主動投靠為其效力的名人志士接踵而來。韓信一直以千里馬自居,靠投靠他人來展示自已的軍事才能;劉邦卻具有稱王應有的強大凝聚號召力和對人的完美駕馭技巧。再加上韓信的軍事名望和成就完全是靠著劉邦的知遇之恩取得的,頂著背信棄義的罵名造反自立,除了一個極力攛掇的蒯通,手下兵將有多少願意冒著殺頭的危險一呼而應呢,這是韓信的擔擾之一。

    劉邦對局勢和人員的完美駕馭還體現在他對軍隊人事權的牢牢掌控上,韓信獨身帶劍半路投奔劉邦,沒有屬於自已的獨立軍事團隊,而交由其統領的兵馬,劉邦又安排周勃樊噲曹參等”沛縣幫”擔任副將參謀等上層職位,中下級軍官也多是劉邦多年的追隨者。韓信想直接調動兵馬採取軍事行動,沒有中高層軍官的支援很難得到執行。這是韓信的顧慮之二。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浪子到名揚天下的軍事大才,韓信也一如常人的膨脹驕傲,在攻克趙國後他替張耳向劉邦討要趙王的封賞,被劉邦和夏候嬰趁二人熟睡之際拿了兵符直接奪了兵權拉走了大半軍隊。佔領齊國後韓信又向劉邦上表要當齊王,被張良以立王為名又把軍隊拉到滎陽去了,在察覺到韓信日益膨脹的野心後,極擅政治權術的劉邦一次次透過表面安撫不斷削弱韓信的軍事實力,韓信在軍中的威望和在控制力在劉邦面前不堪一擊,這讓韓信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

    假如韓信聽從蒯通三分天下之策倨齊造反,劉邦極可能放棄滎陽直接攻打齊國,當初攻打趙國和齊國的軍隊經過劉邦兩次抽調實力大不如前;再加上軍內曹參、周勃、樊噲等“沛縣幫”鼓動同屬劉邦老部下的中下級軍官反戈,韓信將陷於內憂外患的交困局面,本已擁有的富貴不僅不復存在,還要面臨被誅九族的滅門風險。權衡再三韓信不會冒險造反。

    韓信的死緣於他的情商低下,自以為軍功在身目空一切;不懂得鳥獸盡良弓藏的低調自保做人道理;身處險境沒有政治警惕性;難捨擁有的富貴決斷一搏,都讓他的歷史悲劇成為了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潘長江再次迴應稱“要理智追星”,事情該到此為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