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論書—
-
2 # 金龍逸
屋漏痕,其實就是寫到一定成度,墨汁少了,而毛筆還在寫,,會出現幹色之筆,。折釵股是形容筆畫的折彎鉤,寫的又挺又力而不斷,就向古代女人的金釵,銀釵,在釵頭鬢時彎而不斷,。。。
-
3 # 千年蘭亭
“屋漏痕”我昨天剛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過,它強調的是收筆處要沉得住氣,留得住筆。這裡不再多說,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閱。
至於“釵股”,是古代婦女頭上裝飾用的髮釵,一般多為金銀製品。
髮釵拗折後,就形成一個富有彈性的弧度,就好像將一根鋼筋彎過來一樣,渾圓力勻。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就是這種剛柔相濟的力。
書法中的轉法講究運腕,以腕力暗換筆心,貴在圓潤力勻,形成富有彈性的曲線美,前人用“折釵股”來形容這種筆法。
以“折釵股”筆法寫出的草書,遒勁圓轉,渾厚而不佻靡。
-
4 # 書法世界之我的解釋
【起筆如印印泥】,【行筆如錐畫沙】,
【收筆如屋漏痕】,【用力如折釵股】。
前面我回答了自己領悟的“印印泥”和“錐畫沙”。這次一併把“屋漏痕”和“折釵股”一併答完。原本古人提出來的術語,似乎已有其特定的語境,而且解釋權歸其本人,後來人又何必千琢磨、萬推敲,再去追溯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恰從另外一點上說明了,古人秘傳筆法時,可能故意採用隱微術,說得就含混晦澀——沒說清!那你說,我們今人又怎麼可能聽懂?聽不懂,就開始了無盡的追溯和自悟……
甚至術語出處的本人,說得就不清楚。所以我們必須另闢蹊徑,從頭解釋。像懷素說的,什麼夏雲奇峰,飛鳥驚蛇,坼壁之路,它們的行跡,都是一一的那麼自然,那意思是筆法也都順其自然。對於一般人來講,那豈不成了信筆就寫,隨意胡寫,跟著感覺走?很容易讓一般人摸不著頭腦,無章可循。所以書上記載的再是名人的,如果不被平常人所理解,也是廢話。顏真卿本人還提出雨點漏屋之痕跡,多麼自然隨意,左淌右淌,只要隨意練就行,小百姓聽了不暈才怪?
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坐上飛機走了一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飛機上,手機一關,靈感來了,‘屋漏痕’莫不是要和‘印印泥’、‘錐畫沙’一起,放在起筆、行筆、收筆三個特定的用筆環境中,通盤考慮呢?於是,就有了開場白四句話的構思。後來越想覺得越有趣,還真是這麼回事,特別是【收筆如屋漏痕】。這個比喻的本、喻體全部展開就是:毛筆筆畫收筆時的形狀和用筆節奏就如同屋漏痕的形狀和水滴流動的節奏。
古代草房的屋漏,一般都是發生在其薄弱環節,即屋頂和山牆接縫的地帶,雨水會順著縫流到屋內山牆上,留下自上而下的、長長的一道雨水行走的印痕,這個印痕,既有外在的形狀,又有流動的節奏。這個印痕的外在形狀是,這道水印不是無限長的,而是流著流著,底下收住了,為什麼?因為在雨不很大的情況下,隨著雨水對屋頂與牆泥的溼潤,牆泥會把漏縫給糊住,所以它漏著漏著就不漏了,在水印的底部收住了,而且很圓潤飽滿,這才是真正的【垂露】!這個外在的形狀恰是筆畫收筆時的外在形狀。再說它流動的節奏,這個水印的底部圓潤,它不是一次形成的,在雨水不夠的情況下,它在泥牆裡流著流著就乾涸了,然後可能第二回又來了一股,把先前乾涸的地方給【補潤】了。這個流動的節奏恰是收筆時用筆的節奏。
最後說一說【折釵股】,在說之前,我們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先不管‘釵股’到底是何形狀,單說古人為什麼要折釵股?難道是故意要把它折斷、折著玩嗎?如果是那樣,古人那真是吃飽了撐的,錢多了燒的。還有的把顏真卿字中“橫折鉤”叫做“折釵股”,說顏真卿的橫折鉤寫的真有勁,這一筆都神了,有彈性,折得好,‘折筆畫’像‘折釵股’那樣有勁,這個我理解不了,總之,這個比喻對我們的筆法指導幫不上忙。真正的道理,應該是先把‘釵股’即‘釵的腿’分開,這是一種橫向的勁,把腿折開以後,再把‘釵股’刺進發攥,這是一種豎向的勁。這個【橫豎勁】和【錐畫沙】的用力是一樣的、是一個道理。因此,【用力如折釵股】是進一步闡述【行筆如錐畫沙】之毫毛是怎麼用力的?
在西域絲綢之路途中,我還拍了一張疑似古代釵股的照片,供大家參照。
-
5 # 翱翔9880
聽過太多書家的解釋,都不同,有說是動作,有說是紙上洇墨,有說是壓出墨在筆毫下如水珠滾動,反正很暈。反正我寫字只圖暢快,無心於那麼多。
-
6 # 如石書藝
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和“折股釵”已流傳千餘年,究竟怎樣理解這些書法術語,古今說法頗多。按字面意思,四種形態都不難理解。而錐畫沙,說法最多,沈尹默先生說“錐畫沙”就是在“江島”之湄的沙地上畫出線來,形如“利鋒”劃過,認為是一種“爽利”筆法。
經常聽到一些觀點認為,古人筆法奧妙盡藏於這些迷亂的書法名詞中。因沒有標準答案,致使習書者對筆法的理解更加迷茫。
其實,不必過於細究,既不能簡單的從字面的意思理解為點畫形態,也不能理解為這些是一種高層次的筆法。它就是一種正常的而又具高品質的點畫筆法,而這些筆法體現了古人筆墨功夫和修煉到家的書寫境界。以大自然的物狀形容書法線條的質感和形態,形容書法線條的生動自然,形容書法結體和章法之美,古今有之。而這些形態是書寫過程中出現的自然流露,並非人為故意為之。同時,也體現了古人對書法的審美情趣和標準。
這種點畫墨跡形態,與筆力有著密切關係。故一直被後世所推崇。屋漏痕”和“錐畫沙”也可以看作是書寫方法正確,是中鋒用筆,行筆穩健、使轉自如,書法功力深厚的表現。與王羲之的“膚肌之麗 ”有著異曲同工之意。
-
7 # 乾得堂
中國傳統書法中的屋漏痕、折股釵,是古代書家對於書法功力與筆意理解的一種形象的表達。在中國傳統書法中,功力深厚的基本規律的認識,雖然深奧,但也可以我們曰常生活中的常識予以形象的展示。屋漏痕既是這一形象的展示。何為屋漏痕?屋漏痕,用以書法功力深厚的形象表達是說,書法功力深厚之後,用筆的筆意效果,毛松而自然。活潑而生動。古人書法功力深厚,所以說屋漏痕最為形象。不作做,不板刻,不僵硬,以屋漏痕的自然狀態,說明書法功力深厚可達到的與自然狀態相一致。這不僅僅是功力深厚的問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審美價值認識的基本問題。中國傳統書法中的基本審美價值認識,體現的不是字本身的好與壞,或美與醜,而是透過功力深厚來體達與自然相一致的基本規律認識。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博大與精深之處。
。。屋漏痕是如此,折股釵也是如此。折股釵是講書法功力深厚之後的用筆,體現於書法中的轉折之間,有如鋼健圓渾似於我們今天建築所用鋼筋折轉。書法中的轉折,最易軟弱,難以折轉,所以古人以功力深厚的折般釵來表達。也是取於自然現象而形象的說明書法筆法中的轉折。中國傳統書法以為書家語言,以自然現象與自然的形象表達書法中的基本審美認識,把自然現象與書法表達相結合,唯一的目的,就是告訴每個好書者,書法中的功力深厚其來不易乃與天地自然精神相一致。只有知此,則書可進而達其自然之境界。(書法自寫)。
-
8 # 王乃棟說書畫
屋漏痕以及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形容詞句,是唐代人顏真卿、張旭、褚遂良等人總結的關於書法的用筆筆法書寫後的筆畫效果。毛筆字寫出了這些效果,就是書法。寫不出這種效果,就是書寫,寫一輩子也成不了藝術。
什麼樣的筆墨效果是屋漏痕?即寫出活的筆畫,能感到生動有力的效果,就差不多了。圖1顏真卿自書告身,圖2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圖3陸游自書詩,圖4學員臨張遷碑。請參考。
-
9 # 書法有云
什麼是書法的“屋漏痕”和“折釵股”?“屋漏痕”和“折釵股”都是對用筆的一種形象比喻。懷素與顏魯公在談論書法時,懷素首先提出“折釵股”,顏魯公則對之曰“何如屋漏痕”。
圖片:唐 懷素《自敘帖》
一、“屋漏痕”和“折釵股”
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雲:“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屋漏痕”和“折釵股”這兩者皆為用筆的具象比擬法,是屬於書法藝術的術語。
圖片:懷素論書帖
二、兩者的釋義與用筆
“折釵股”,是對筆畫中的轉折處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形象比喻。
在現實中的書寫中,筆畫在轉折的時候,筆毫平鋪,鋒正圓而不扭曲,像釵股一樣雖然彎曲但是它的形態還是圓的。
達到“折釵股”的書寫藝術效果,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在書寫轉折筆畫處時需要中鋒渾圓以達到釵股的彎曲而渾圓的藝術效果;
2、書寫時的速度需要一氣呵成,不可停滯;
3、對書寫的線條形質要求遒勁有力。
宋代姜夔在《續書譜·用筆》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圖片: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屋漏痕”,是對點畫用筆的要求和藝術效果的形象比喻。
“屋漏痕”在歷史中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我們現代學習書法的,基本以沈尹默先生的解釋為準。沈尹默先生以“屋漏痕”來比喻行筆時不能一瀉直下,應該既自然生動,又澀而有力。
這種解說在實際的書寫當中應當為:第一用筆不可以平滑直下,若平滑直下則缺少自然生動的韻味,要使筆儘量跟紙張產生較大的摩擦,採用澀筆前行,如此便可使線條凝重而又富有韻味;第二需要採用藏鋒,藏而不露,像“屋漏痕”一樣含蓄自然。
圖片:唐 顏真卿 顏家廟碑
綜上所述
在中國3000多年的書法歷史長河中類似像“屋漏痕”和“折釵股”這樣的具象比擬法出現的很多,如褚遂良的“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均是如此。
-
10 # a彤木
一、“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裡,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準確、經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
解釋
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鑑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佈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後人引用。
二、“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髮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
解釋
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閒圓美之態。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複、註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
-
11 # 怡然齋
關於“屋漏痕“本人在上一個答問中與“錐畫沙”一起闡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查閱。這裡就單說“折釵股”。
“折釵股”的筆法,一般認為是指轉折處的彎曲盤繞要圓潤飽滿,將轉折節點隱藏起來的點畫。釵,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因為經常使用,釵的股腳會彎曲,從直線變成弧線。所以古人用“折釵股”來形容轉折處彎曲有力而沒有稜角的線條,這裡的“折”就是彎曲圓轉。南宋姜虁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續書譜》)明代李日華說:“折釵股,釵股彎曲,無圭角而有勁氣,此於轉筆處得之。”(《竹懶書論》)
清代朱和羮《臨池心解》曾讚揚“折釵股”說:“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
上述幾家的解釋為歷代書家認同,運用此法的典範作品如本文後張旭、懷素的作品截圖(附圖1、2)。
而當代紅學家、書法家周汝昌卻對“折釵股”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他在《永字八法》裡面說:“釵有兩根股,折斷了,釵股的摺痕處,不論是平齊或斜斷,都是方稜立角,顯得鋒利,絕不會有圓渾的斷痕出現。用這來比方筆畫的行筆遒勁,住筆峻潔。”
我認為藝術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有存在的必要和參考的價值。為此,我從本人作品中截圖(圖3),以演示周汝昌解釋的“折釵股”筆法,大家看看效果如何?
需要指明的是:本文介紹的兩種“折釵股”解釋,雖大相逕庭,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筆畫的起止、行筆要乾脆利索,遒勁,轉折處無論方圓皆要有力度。
-
12 # 非雲非鶴801
簡潔明瞭的說,屋漏痕,就是房屋雨後壁上的滲漏痕跡,多見於過去的老房子,要注意的是“滲漏”,而不是“傾洩”,也不是從屋頂直接滴到地下的漏。這種滲漏是極其緩慢的,表現在壁上,有一種天成的筆劃感,用書法的術語,就叫行中有留,留中且行,中鋒慢寫,妙趣橫生。折釵股最主要表現在“折”筆處,比如“力”、“國”等字的轉折處,表現為“圓潤”,折中有圓,圓中有折,說白了,就是不要折出“尖銳”之角來。顏體楷書中表現特別明顯。折釵股也表現在“豎劃”線上,比如“國”字的第一筆,微微向內彎曲,有點弓箭之弓的味道,給人一種“彈性”感。之所以用“釵”字形容,是因為“釵”即婦女頭髮上的用品,是金銀材料做的,雖硬又不鋼硬,不會一折就斷,折彎處是圓滑的,沒有稜角。
-
13 # 濃淡任由冰雪中
無論是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都是一回事。將屋漏痕線條折成釵,它的邊緣一樣澀澀的。這是千年的書法術語,看他們是真理解還是假理解,你看他們的線條,如果是線條光滑,字必俗。
其實(屋漏痕),你不懂(??),你永遠寫不出這感覺,永遠寫不出線條邊緣那種澀澀的鋸齒,你的線條永遠是俗而生硬,光滑而無內涵,不深情耐看。
真正懂的人不多,不是說功力到了就形成錐畫沙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的。大家可看看,有幾個寫出線條澀澀的?無論大加或小加,線條都是光滑的。
由於思想混亂,有些人把好的線條說成功力不夠,軟弱無力,自己應偷著樂,欣賞是一項工程。
而把生硬,光滑,火氣沖天的線條說成功力深厚,為透紙背。但你的字還是大路貨,不深情,俗而煩厭。
如果是你的(?)不對,無論你寫一百年,線條永遠是假漏痕,假折釵。
不信大家可反思反思。
-
14 # 他鄉客66
古人說這些主要是形容你的作品筆畫要自然,具體一點說屋漏痕就是你的行筆中有很自然的飛白,折釵股就是指筆畫的收筆很自然不帶有細碎的絲須筆畫……
-
15 # 和諧書體
書法的“折釵股”,就是寫字時墨水快乾的時候拖一把。紙上就出現數根拖把的形狀,此動作只能在無意中出現,故意而為就顯得彆扭。
-
16 # 西園秋竹
屋漏痕,和坼壁之路,同是指書勢,與結構,章法有關,需要在骨氣上參透其妙理。折釵股,指的是筆勢,與筆法有關,需要在九勢的藏鋒上來參透。筆法,是從調鋒和收發筆的層面來說的,並不是指具體的筆墨痕跡而說,不然就會陷入瑣碎。屋漏痕和折釵股所指不是同一回事。古人論書,雖然各不盡相同,然終歸要指向筆法,字法和章法。
書法,光有筆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懂字法和章法,能具備創作的基本條件。另外,法度外,需要比拼的是:書者的內在氣質,秉性和才情。
-
17 # 五千年書法
大多數人只是人云亦云,很難有說的正確的,我就說說折釵股吧,去網上搜搜,古時的釵是個什麼樣子,找一個類似的金屬的東西去折一下試試,看看是什麼樣態,就對嘍!
-
18 # 緣通734
“屋漏痕”和“折釵股”是古人學書的心得體會,是形象的比喻。“屋漏痕”側重比喻在書法創作中“墨跡”的變化,即墨跡的濃淡和潤枯變化象屋頂漏雨在牆上的流淌印跡那樣,自然形成而非人為刻意為之;“折敘股”側重比喻筆力和筆跡的變化,在書法創作中,用筆要堅挺,做到堅中有柔,柔中有剛,象古代女人頭上的金釵那樣,形狀美,有強度,有彈性,雖是人而為之,卻是精美至致。
總之,”屋漏痕”與“折釵股”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未必確切,後人可作為參考用之。
回覆列表
古人的書論,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對於書法,每個書家都有自己的領會,用語言表達出來,都是比喻,比喻的東西,能理解當然好,不能理解而強行去揣摩,其實意義不大。那麼再說折釵股和屋漏痕這兩個名詞——折釵股這個詞由於語言的變遷,基本不好理解了,這裡重點說說屋漏痕。——小時候在農村住過的人都見過屋漏痕,就是那種彎曲蜿蜒而下的水痕。那麼書法與這種水痕有什麼關係呢?用另外一個書法術語來解釋,就是“積點成線”。什麼是積點成線呢?就是在反覆的提按當中行筆,寫出渾厚的質感。——最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顏真卿要提倡“屋漏痕”? 這就涉及到用筆的本質,不會用筆,寫出的點畫常常有虛飄薄尖等毛病,而這種毛病在臨習碑刻的時候,往往很難發覺,因為碑刻出來的字,已經湮沒了書寫的細節和質感。——但是,這種質感在漢魏碑刻裡面卻沒有喪失,在顏真卿和李北海的筆意和點畫當中也會看到清晰的繼承關係。學書者,如果有輕薄浮滑的毛病,是該好好理解屋漏痕,如果實在不理解,就好好臨一臨漢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