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殺頭公豬上西安
-
2 # 小辮兒說歷史
“立子殺母”這項制度,是北魏為了保護皇權不被篡位而制定的,他效仿了漢武帝晚年立劉弗陵為太子時,殺掉鉤戈夫人的做法,並且從北魏第十二代皇帝魏太祖拓跋珪開始執行,直到第十九代皇帝魏世宗元恪死前才得以廢除,前後盛行100多年,但這項“大義滅親”的糊塗做法,不僅沒有杜絕太后干政的局面,甚至還有皇帝奶媽也參與其中。
本來是為了預防太后和外戚干政才執行的“立子殺母”制度,結果卻南轅北轍,愈演愈烈,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立子殺母”的執行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因為這項制度夾雜著殘忍和泯滅人性。
首先,皇太子要看著自己的母親被殺掉,往往是“日夜泣”,“哀泣不能自勝”,他卻無法走任何阻止的行動,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巨大的創傷,以至於會父親產生隔閡。
其次,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嚴防死守後宮干政的可能性,要親自下令殺掉自己心愛的女人,付出慘痛的代價。
最後,被殺的女子要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飛黃騰達,甘願赴死。這是人類天生的母愛使之,命運無法選擇,只能接受現實。從小失去母愛的小皇子,無依無靠,當他把需要的母愛寄託到太后或者奶媽身上時,所有人都會以為這是正常的精神慰藉,對太后或者奶媽的幫忙理政就會放鬆警惕,看似正常,實則早已暗藏危機。
制度讓太后專政更加有利
皇帝立太子以後,雖然殺掉了太子是生母,看似斬斷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但“太后”一職仍然存在。一般來說生母可能會因為愛惜兒子,不願意讓骨肉當上皇帝后再有政權危機,而“太后”則不會有所顧忌,當然會為了權利而不擇手段,反而加劇了皇權的危機。鮮卑族距離母系的原始社會時間很短,並且定居中原時間也不長,受儒家思想影響不大,所以女性地位相對較高。“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此乃恆代 (“恆代”是北魏遷都洛陽以後對舊都平城京畿新建置的稱呼)之遺風” 因此只要有合適的機會 ,即使有“立子殺母”這樣殘酷制度的警示,北魏女性還是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並且沒有人會揪其不放。
鑑於“立子殺母”的制度,宮中女子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寧願不為皇帝生子女,也不想因為自己生下兒子後被立為太子,這樣一來,皇室的男子和宗親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女性和外戚反而越來越多,最後的效果與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馳。更嚴重的後果就是,當太后或者奶媽干政時,皇室弱小的勢力既無法捍衛皇權,也無力與之相抗衡。
因此,北魏時期太后干政的原因不可能是單一的,複雜的潛在危機根本不可能用“立子殺母”這種糊塗的制度接觸,非但未從根本上防止太后干政,反而為太后和奶媽干政建立了優勢,提供了更有利的幫助。
-
3 # 星火辰
“立子殺母”的創始者是漢武帝,但成為一種國家制度卻是北魏。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自己有個好媽,靠舅家的保護才活下來,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忌憚太后專權,居然專學漢武帝這一點。
一、“立子殺母”制度的起源,來自漢武帝晚年的忌刻殘忍
漢武帝的成就自然是千古一帝,然而漢武帝的為人卻是各有說法。劉徹的一生其實糾結著慾望和迷信,因為才會才晚年陷入妄圖長生不老的迷夢。因為模糊不清的巫蠱事件,劉徹逼死他的太子劉據,清理了皇后衛子夫一族,與他的各個兒子都形同仇敵,這才想起了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這是因為劉弗陵年幼,不足以威脅漢武帝的地位。出於劉弗陵生母鉤弋夫人年輕的原因,漢武帝害怕自己死後,子幼母壯,鉤弋夫人不但可能給他戴綠帽子,還可能威脅劉家江山的緣故,漢武帝賜死了鉤弋夫人,安排了行為極為謹慎的霍光、金日磾等人給劉弗陵(後來的漢昭帝)當輔政大臣。這便是立子殺母的最初由來。
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復興代國、建立北魏,從漢武帝那裡學來了這招,遂成為北魏長期的制度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並非是個完全新建的國家,拓跋家的代國在匈奴衰落後長期稱雄於漠北,東晉十六國時期,當前秦強盛時,代國被前秦攻滅。前秦在淝水之戰失敗後崩潰,身為拓跋家嫡孫的拓跋珪復興了代國,後又改國號為魏。
拓跋珪能夠復興代國的核心力量,是其拓跋家的宗族部落勢力,以及其母親、舅家的勢力,這些部落都極為強大,時分時合,又時而叛亂。雖然一般評價都將拓跋珪說成北魏一代英主,然而,事實上的拓跋珪卻是個極為殘暴的人,喜怒無常。大概是出於他對這些強大部落勢力的戒備,害怕這些部落勢力藉著太子母家的身份而作亂。因此,拓跋珪從漢武帝那裡學來了殺子立母的招數。
拓跋珪之子拓跋嗣被立為太子,其生母就被賜死,據說拓跋嗣很傷心,但後來身為明元帝的他卻依舊依樣畫葫蘆,他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生母一樣被賜死,“立子殺母”遂成為一項北魏的長期制度,持續了百來年,直到北魏後期被宣武帝廢除。
三、廢除這項殘酷制度的北魏宣武帝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兒子,然而,他廢除這項制度的直接後果卻導致靈太后專政,靈太后為了情人、權力毒殺親子孝明帝,終於引發北魏國內大亂
孝文帝就是歷史書上遷都洛陽、大力推動漢化改革的那位著名皇帝。他執政的前期,就經歷了長期的馮太后專政。馮太后是北燕國主馮跋的後人,北燕滅亡後,馮太后進入北魏宮中,這在那個時代十分正常。因為馮太后並非獻文帝(孝文帝之父)生母,因此未被賜死,還在獻文帝繼位就掌控的朝政大權,獻文帝傳說也是馮太后毒死的,她在孝文帝繼位後繼續掌控大權,直到她死去。
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因為信仰佛法,因此廢除了立子殺母的制度,後來繼位的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即靈太后)得以掌控大權,她和他兒子因為朝政、情人人因素矛盾激化,靈太后便學馮太后毒殺皇帝,只是這次居然毒殺的是親生兒子而已。孝明帝死,遂導致強大契胡軍閥爾朱榮以此為藉口兵入洛陽,靈太后被沉河而死。北魏完全大亂,以至於滅亡。後分裂為高歡掌控的東魏(北齊)和宇文泰掌控的西魏(北周)。
四、殘忍的“立子殺母”制度,能起到穩定皇權的作用其實很有限,這是被歷史反覆證明了的
自從漢武帝初創這種做法,雖然避免了鉤弋夫人臨朝,但卻讓霍光獲得了極大的權力,身為權臣,霍光掌控朝政數十年,廢帝立帝、政由己出,若非漢宣帝隱忍多年、一舉消滅霍光死後的霍家勢力,劉家的皇位也是難說。
北魏學了這一招,一不能避免非太子生母的馮太后專權,也不能避免有些皇帝立自己的保母為保太后而影響朝政。
這是皇權不受制約的特殊屬性造成的,只要有皇權存在,就總會有爭奪它、掌握它的人存在,不是皇帝、就是太后、或者是權臣、甚至是宦官等等。拓跋珪殺得了一人,不可能把和皇權接近的這所有的人都殺掉。
宣武帝廢除了這項殘酷制度,從表面上看,造成了靈太后專權,北魏滅亡。而事實情況卻是,當時的北魏朝內朝外的矛盾已經極為尖銳,即便沒有靈太后的專權,北魏恐怕也難以再長久支撐下去,靈太后冒失的殺子弒君行為,正好給了野心家們以發動兵變的藉口而已。
-
4 # 灤陽誠毅
殺母立子是從漢朝的漢武帝開始的,但是以後的皇帝沒有執行。而北魏殺母立子已經成了規矩,從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開始,每一代都執行,除非太子生母早亡,直到宣武帝元恪時才廢除了殺母立子的規矩。據《魏書·太宗紀》的記載,拓跋珪在對兒子的教誨裡談到這個問題,說自己是學習漢武帝。
“立子殺母”為漢武帝劉徹首創,因漢武帝晚立幼年的兒子作太子,因擔心太子年少,日後登基,其母鉤代夫人會攝政,使外戚獨攬朝政,所以漢武帝晚立幼年的兒子作太子同時賜其母鉤代夫人死。那個時候,漢昭帝劉弗陵只有七歲,生母鉤弋夫人二十六歲,可以說是青春年少,而漢武帝呢?已經六十九歲了,可謂是老態龍鍾。雖然被稱作“萬歲”,不過漢武帝還是知道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因此為了防止鉤弋夫人成為第二個呂后,果斷將其賜死。
北魏皇后劉氏死的時候,拓跋珪不過才三十九歲,正是壯年時期,而太子拓跋嗣也已十六歲,算是血氣方剛,加上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以成熟得更早,繼承皇位完全沒問題,要知道拓跋珪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建國創業了。另外,如果真怕皇后干政,大可在自己臨死前賜死她,何必要在冊立太子的時候下手?何況等拓跋珪再活個十年八年去世的時候,太子也已經完全成熟穩重,根本沒有賜死劉氏的必要。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原因是“主少母壯”和“女主顓恣亂國家”,其中前者算是基礎,後者則是病症。
那這種制度究竟效果如何呢?確實沒人染指皇帝的權力了,不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在這種“子貴母死”的陰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將“拓跋”改為“元”姓)當皇帝的時候,竟然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的後宮妃嬪們都焚香禱告,祈求生下王爺和公主,而不是太子。但是生下來之前怎麼知道孩子會不會被立為太子呢?所以妃嬪們採取了更乾脆的方式,直接自行墮胎。
經過這件事,元恪發現很容易出現沒有繼承人的問題,為了王朝的延續,他下令廢除了這個在北魏王朝傳承百年的殘酷制度。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位胡充華後來果然干政,然後毒死了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兒子,而她也落得了個身死國破的下場。
-
5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一、北魏是鮮卑人建國,為防止皇權旁落,太后專權干政,有‘’子貴母亡‘’的故例。後宮生男,立為太子,即賜母自盡。
所以六宮粉黛,三千佳麗,為保一條小命,都暗自祈禱,但願生公主,不願生太子。
二、太后專權干政
(1)馮太后,文成帝拓跋浚皇后。
文成帝病死後,年僅12歲拓跋弘繼位,丞相乙渾專擅朝權,馮太后以她的聰明睿智和鐵的手腕,迅速捕殺了圖謀反叛的丞相乙渾。而後臨朝聽政。
467年拓跋弘親政,其還政,退居後宮,親自撫育長孫拓跋宏。
後因釀出宮闈醜聞,與文帝弘有隙,遂毒斃年輕有為23歲的獻文帝拓跋弘,以太皇太后再次臨朝稱制,並改元太和。
馮太后足智多謀,知書達事,親決萬機,果敢猜忍,殺戮賞罰,決之俄頃,恩威並施,震動朝野。
她前後執政二十五年。孝文帝宏前期的改革,多由她親自主持:頒行班祿制、三長制、均田令、租調製等,進一步推行拓跋政權封建化,鞏固了北魏王朝的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孝文帝宏繼續深入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馮太后不耐寡居,貪歡戀愛,恣行威福,任意歡娛,宮闈失德。後來竟弒獻文帝弘,其蛇蠍心腸曝露無疑!
其死後諡文明太皇太后,史稱馮太后。
(2)胡太后即胡春華,宣武帝恪寵妃。
胡充華容色殊麗、國色天香,素有奇志。竟言:不願為貪生,貽誤皇家冢嗣。
可見此女巧言令色、心機縝密,不同凡響,願以命一搏,頗具賭徒心理。
及懷妊後,有人勸其墮胎不從,其不懼死亡,寧可子生身死,亦在所不辭。
已而分娩,竟生一男,取名為詡,過了三年宣武帝恪立皇子詡為太子。
宣武帝恪因胡妃貌美如花,行止乘巧,因愛生憐,此次立皇儲,竟然改了舊制,不令胡妃自盡。
待胡春華之子孝明帝元詡登基,胡妃也登上了太后寶座,這一生死賭局,她真的贏了!
魏延昌四年正月,宣武帝恪病死,胡春華乘機報復,勒令高太后為尼徙居瑤光寺。因嗣主年幼,胡太后臨朝稱制十三年。
她本性聰慧,喜讀書、善屬文,多才多藝,內外政事,均親自批答。因此在剛聽政的一段時間,還頗有政績。
然而她好遊樂,崇佛事,又生性淫蕩,未幾就暴露出貌美心毒、蛇蠍心腸的本性。她信任奸佞,貪圖享樂,窮奢極欲,胡作非為,荒淫無度,放蕩不羈,毫無母徳,後來竟發展到以母害子,有乖倫紀,激起天怨人怒。其結果,她不僅賭輸了北魏的江山,她自己更像全盤皆輸的賭徒,被權臣爾朱榮投入黃河的滾滾濁流之中,慘遭溺斃!
胡春華死後不到十年,北魏滅亡!
三、所謂‘’子貴母亡‘’的故例,根本無法避免太后干政。確切的說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從拓跋珪建魏,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竟然出現了兩次太后干政的事例(兩人臨朝稱制共38年)。
馮太后實際上未生太子,就當上皇后,所以‘’子貴母亡‘’對於馮太后來說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所以當文成帝浚死後,因太子弘年幼,於是以她的聰明睿智及狠毒的手段,迅速掃清了政敵,攫取了最高權利,而後臨朝稱制。
反之胡太后則是宣武帝恪因人改制的受益者,與‘’子貴母亡‘’擦肩而過。
胡春華從一個寵妃,賭上了自己身家性命,最終登上了皇后的寶座,至垂簾聽政,其才華橫溢,處理政事 ,指揮若定,遊刃有餘,亦不能不說此人絕頂聰明,手腕絕對高明。
總之太后專權干政是歷史上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它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並是受其深刻影響的產物,其主客觀多種因素錯綜複雜,不是一篇短文能說清楚的。
實際上,太后干政未必就是件絕對的壞事。就拿馮太后來說,她做的那些順應歷史發展,推動北魏向封建制轉變及採取各項改革措施,穩定朝政等等 ,有些皇帝也未必都能做到,或比她做得更好。
巾幗不讓鬚眉,馮太后不僅僅是天生尤物,更是人中翹楚,是一位不可多得,聰明絕頂的女中豪傑!
-
6 # 穿插游擊隊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項奇葩制度——“子貴母死”,意思是北魏的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他的生母必須被賜死,以防止外戚勢力過大、干涉朝政。
今天的主流學者多認為,該制度是道武帝拓跋珪創立,其直接靈感則來自於漢武帝晚年賜死鉤弋夫人後立劉弗陵的故事。從拓跋珪晚年創立到宣武帝元恪正式下令廢止,北魏皇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存在著“子貴母死”制度。
而諷刺的是: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一,400年的大亂世中,實行“子貴母死”制的北魏,竟是唯一出現過太后專權的政權,還不止出現了一次。比如最有名的馮太后、胡太后。
那麼,差錯到底出在哪裡?當我們把視線拉回創立者道武帝拓跋珪身上會發現,這個記載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疑點。
明元帝拓跋嗣的非正常方式繼位
研究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前的歷史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太武帝末年,三朝重臣崔浩編纂北魏國史《國記》,如實記錄北魏皇室早年的不堪之事,引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文字獄,最終導致了“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而作為北魏史權威的魏收所著《魏書》偏偏風評很差,有著“穢史”之稱。
所以,我們能讀到的北魏歷史,一方面有效資訊極度缺乏,另一方面都是被精心篩選過的內容。雖然如此,看《魏書》的原始記載,道武帝拓跋珪在賜死其母劉氏後,和後來成為明元帝的兒子拓跋嗣有過一番談話,之後拓跋嗣就逃亡到外面去了。至於談話的內容,按照北魏官方定調,是說拓跋珪打算讓拓跋嗣繼位,因此需要先仿照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後立其子劉弗陵的往事賜死其母劉氏。拓跋嗣無比悲傷,引起了拓跋珪的不滿,於是拓跋嗣太子也不要當了,直接逃跑了。
在這些敘述中,除了道武帝賜死劉氏並且導致拓跋嗣逃亡是公認的客觀事實外,剩下的話都是拓跋嗣自己單方面的講述,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
“雖然我逃亡在外,但是我父親生前想立我為太子,殺我母親正是為此做準備。我是合法的繼承人。”
實際上,拓跋珪之後又想殺死拓跋紹的母親賀氏。 拓跋嗣和拓跋紹遇到了同樣的事情:拓跋珪殺了拓跋嗣之母劉氏,拓跋嗣選擇逃亡。拓跋珪又準備殺拓跋紹之母賀氏,但賀氏成功聯絡上拓跋紹,反殺掉了拓跋珪。
《魏書》書影。圖源/網路
拓跋珪常年服用一種叫“寒食散”的毒品,晚年早已精神錯亂。戰功彪炳的弟弟拓跋遵僅僅因為酒後失禮就被賜死,身邊的王公大臣因為衣服豔麗、言語怠慢或者其他奇怪的原因被拓跋珪處死的比比皆是。最荒唐的一件事,拓跋部的大人賀狄幹因為喜歡讀經史,被認為是出使後秦時被同化腐化了,連同弟弟一起被拓跋珪處死。
拓跋珪晚年,他坐在車輦上時控制不住自己,會毫無徵兆、毫無理由地發病刺殺給自己抬輦的人,最誇張的一次出行中甚至殺了幾十個抬輦人。這樣一個精神失常的可怕暴君被他親兒子殺掉,身邊的人心中恐怕都鬆了口氣,不然說不定哪天就輪到自己了。拓跋嗣、拓跋紹兩人的母親被賜死被囚禁,最早很可能只是拓跋珪的瘋病常態性發作罷了,和要立太子沒什麼關係。
拓跋紹弒父之後雖然短暫控制了朝廷,但並沒能登上皇位,因為他沒能爭取到大部分大臣的支援。如果說拓跋珪的殘暴主要是因為長期服用“寒食散”後精神錯亂,拓跋紹的本性真可謂窮兇極惡了。十幾歲時就敢剖開孕婦的肚皮檢視胎兒。
從拓跋嗣在母親被殺時悲傷逃亡,而拓跋紹在母親被殺前直接入宮弒殺君父,就可以看出兩個人性格的巨大區別了。受夠了拓跋珪的大臣們可不希望來個更瘋狂強橫的皇帝,當拓跋嗣打著討伐弒君兇手的旗號歸來時,絕大部分大臣都擁護他。於是拓跋紹被殺,拓跋嗣成為新皇帝。
按現在人的觀點看,拓跋嗣在大臣支援下殺死弒殺君父的弟弟,繼位合情合理,然而,他畢竟是非正常方式繼承的皇位,而且在繼位前是流亡狀態,為了強化繼位的合法性,拓跋嗣援引漢武帝立劉弗陵舊例,宣稱之前母親被賜死、自己流亡的原因是父親想立自己為太子,可以說非常高明。至於載入《魏書》的這段拓跋珪向拓跋嗣解釋賜死他母親原因的話,毫無疑問來源於拓跋嗣自己的敘述,實際到底存在不存在,說的具體是什麼,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試圖去探究這個問題的崔浩,早已連同親朋好友一起被打包送到已死的拓跋珪和拓跋嗣處,當面向兩個當事人一問究竟了。
諷刺的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通俗歷史書中,大部分都有一個衍生故事:拓跋嗣逃亡後,道武帝只能改立拓跋紹,為此要賜死其母賀氏,而拓跋紹和母親關係特別好,為了拯救母親性命不惜弒父。這些故事中,拓跋珪臨死前想立的繼承人竟然成了拓跋紹,這大概和拓跋嗣用“子貴母死”概念加強自己繼位合法性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了。
南朝史官心目中的“子貴母死”
拓跋嗣的太子大概是北魏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燾,他的小名“佛狸”。就是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南齊書·列傳·卷五十七》的記載能給我們帶來一些資訊:“初,佛狸母是漢人,為木末(拓跋嗣的字)所殺,佛狸以乳母為太后。自此以來,太子立,輒誅其母。”
齊書的這段話作為“子貴母死”的另一個原始來源倒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用資訊。這裡明確記載了杜氏是被木末(拓跋嗣的字)所殺。並且“自此以來”說明當時南朝史官並不認同拓跋嗣之母被賜死是因為拓跋珪要立他為太子。在他們看來,太子生母在兒子成儲君後被殺,恰恰是從拓跋嗣開始的。
根據諡號“密”的含義為“追補前過”判斷,杜氏的死亡與“子貴母死”很難扯上關係。如拓跋嗣是按照所謂“子貴母死”制在立嗣前幾年賜死了她,那就不會選擇表示死者生前曾有大過錯的“密”作為諡號。再考慮到同年死亡的還有被拓跋嗣追諡為“昭哀皇后”的後秦公主姚氏,“哀”這個諡號更耐人尋味。杜氏很有可能因為和姚氏的死亡有間接關聯,得罪了拓跋嗣後自殺。但是,由於崔浩案對原始資料的破壞,我們無法作更多猜測。可以確定的史實是:姚氏和杜氏在同一年死亡,其中姚氏深受拓跋嗣寵愛並且死後追封“昭哀皇后”,杜氏死後以貴嬪的身份被諡為“密”也就是“追補前過”,直到其子繼位後才被追封為皇后。杜氏死後兩年,拓跋嗣立杜氏之子拓跋燾作為太子。真要把這個版本的杜氏之死和拓跋燾立嗣強行聯絡起來未免過於附會了,畢竟北魏自己的記載中甚至沒提到杜氏的死因。
不過,由於連續兩任皇帝的生母都在皇帝繼位前死於非命,又有拓跋嗣聲稱拓跋珪向他解釋賜死他母親原因的那段話,“子貴母死”的說法難免不脛而走,以至於南朝史官都聽到了這樣的傳說。
不久之後,第一個真正以“子貴母死”名義死於非命的皇帝生母產生了。
“子貴母死”方便太后專權
拓跋燾之孫文成帝拓跋濬繼位時,他的生母景穆恭皇后鬱久閭氏還活著,但不久卻離奇死去。這很可能是連續制度化的“子貴母死”開始生效的疑似第一案。李憑先生所著《北魏平城時代》認為,文成帝的乳母竇氏搬出道武帝“子貴母死”的舊事,在政治鬥爭中以此為理由逼死了鬱久閭氏。
《北魏平城時代》書影。圖源/網路
下一任皇帝獻文帝拓跋弘就相當有意思了。這是一個“子貴母死”的標準案例。所謂標準案例,就是在他本人被立為嗣君後,其生母文成李貴人被前面提到的文成帝乳母常太后賜死。但是這個賜死,恰恰有利於當時攝政的常太后擅權。
這個案例說明,此時開始真正實現了制度化的“子貴母死”,與其說是為了防止後宮太后干政,不如說是為了便於當時執掌朝政的太后鞏固自己的權位,排除新來的挑戰者。
獻文帝期間,實際掌權的是馮太后,出現了東漢滅亡近三百年來第一例太后專權。馮太后和獻文帝拓跋弘的矛盾激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直到拓跋弘暴死,雙方的鬥爭才告一段落。普遍認為獻文帝為馮太后毒殺。
再下任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宏的生母李夫人死於孝文帝立為太子的同一年,死因不明。元宏被立為太子時,攝政的馮太后與獻文帝之間正在展開激烈的權力鬥爭,李夫人之父能力和口碑都很好。所以,有可能是馮太后借“子貴母死”制度賜死李夫人,削弱獻文帝的實力。在這裡,“子貴母死”和宣傳口徑中的初衷徹底南轅北轍,成為執政太后鞏固地位的工具。
到孝文帝立太子元恂時,其母照例被馮太后賜死。
在後面三個案例中,“子貴母死”才真正制度化為“舊制”,其受益者都指向同一個人:馮太后,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所有皇朝中權力最大的女人。此時制度化的“子貴母死”,根本不是為了防止太后專權,而是用來為專權的太后排除競爭者的。
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子貴母死”最早只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非正常繼位後加強自己繼位合法性的宣傳。到太武帝拓跋燾死後的混亂時代,大臣們擁立其孫拓跋濬繼位,但是不希望他出身柔然王族的母親把控朝政,以“子貴母死”的名義逼死了她,並且推舉拓跋濬乳母常太后攝政。之後的“子貴母死”才真正成為制度,並且淪為常太后、馮太后排除競爭者的工具。
馮太后死後,“子貴母死”制度徹底成為歷史。但是,當時北魏後宮嬪妃的生育意願因為連續的案例已經受到極大影響。她們不可能知道這個制度的來龍去脈,只覺得生兒子這件事情非常高危,甚至多有懷孕後暗中服藥打胎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叫胡充華的妃嬪帶著她天生的賭徒精神為孝文帝的繼承人孝武帝生下了皇子,最終成為新一代實權太后。胡太后執政能力不行,但是在狠勁上甚至超過了她的前輩馮太后:馮太后所毒殺的獻文帝拓跋弘畢竟並非她親生。而胡太后在和自己的親生兒子發生權力衝突時,也毫不猶豫的毒殺了他,為已經天下大亂的北魏皇朝親手開啟了最終滅亡之路。
附錄 北魏歷任皇帝和兩名未繼位太子生母的死因
第一任道武帝拓跋珪之母賀氏:病死,致病原因是母家和拓跋珪的激烈鬥爭以及小兒子被後燕扣為人質導致長期心情較差而自然死亡,與“子貴母死”無關。 第二任明元帝拓跋嗣之母劉氏:被晚年因吸毒精神錯亂的拓跋珪賜死。賜死的具體原因不明,死後拓跋嗣逃亡。拓跋嗣在朝臣支援下殺掉弒父的弟弟拓跋紹,對外宣稱父親賜死母親是為把他立為太子做準備。“子貴母死”疑似案例一。 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燾之母杜氏:按照《南齊書》所說被拓跋嗣所殺。她死後兩年拓跋燾才被立為太子,其死亡與“子貴母死”很難相關。根據她的諡號“密”含義“追補前過”來看,可能與同年死亡的後宮競爭對手昭哀皇后姚氏的死亡有關。太武帝拓跋燾生前曾立拓跋晃為太子。其母敬哀皇后賀氏生下拓跋晃之後當年死亡,原因多半是因為生產造成的損傷。可以確定的是,敬哀皇后的死亡和拓跋晃被立為太子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拓跋晃要到她死後四年才被立為太子,哺乳期更無理由賜死小孩生母。 第四任皇帝拓跋餘之母:非儲君,非正常繼位和非正常死亡的短命皇帝,沒有其母被殺的記載。下一任文成帝拓跋濬同樣非正常繼位,其母被朝臣逼死有明確記錄,因此拓跋餘之母死因與“子貴母死”無關。 第五任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之母鬱久閭氏:柔然王族出身。在拓跋濬繼位後不久被元老大臣聯合拓跋濬乳母竇氏逼死,有可能借了“子貴母死”的名義,但不確定。竇氏後來成為史書中的常太后,獲得較大權力。“子貴母死”疑似案例二。 第六任皇帝獻文帝拓跋弘之母李貴人:在拓跋弘被立為太子後,其母李氏被當時執政的常太后以“子貴母死”理由賜死。這是第一個符合“立完太子隨後賜死其母”的“子貴母死”標準案例,常太后藉此排除了一個潛在的權力競爭對手,也為馮氏在常太后和拓跋濬本人死後作為最強勢太后之一實現專權創造了條件。 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之母李夫人:死於孝文帝被立為太子的同一年,死因不明。當年,攝政的馮太后與獻文帝拓跋弘之間正在展開激烈的權力鬥爭,李夫人的家族是獻文帝拓跋弘特別重視的外戚勢力。很大可能是馮太后借“子貴母死”制度賜死了李夫人以削弱獻文帝的實力,不久後李夫人的族人也被馮太后誅滅。由於沒有明文記載她被賜死,只能算作“子貴母死”疑似案例三。李夫人的死完全對馮太后加強太后專權、削弱皇權有利。 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之母高氏:據說被後來成為孝文帝第二任皇后的馮昭儀派人暗殺,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猝死被歸咎到馮昭儀頭上。她死時,皇太子為後來被廢的元恂,元恪只是普通皇子。無論如何,她的死亡和“子貴母死”半點關係都扯不上。 孝文帝的廢太子元恂嫡母為林氏:元恂被立為太子時,孝文帝向實際掌權的馮太后請求放過林氏,但是仍然被馮太后下令賜死。 第九任皇帝孝明帝元詡之母胡氏:不但沒被賜死,兒子繼位後直接當了實權太后。有部分說法認為元恪立太子時“子貴母死”才被完全廢止,這種說法更多包含了後人寫史和讀史時“怎麼沒按照‘子貴母死’的制度賜死為禍深重並且對北魏滅亡有很大責任的胡氏”這種遺憾感。
參考資料:
1. 魏書,魏收,中華書局,1997.09
2. 北史,李延壽,中華書局,1974.10
3. 拓跋春秋,李憑,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1
4. 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李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
5. 北魏明元帝兩皇后之死與保太后得勢,李憑,史學月刊,2007.05
6. 北魏道武帝晚年行事別解,周文俊,社會科學研究,2017.03
END
回覆列表
子貴母死制度源自北魏開國之初,因為太祖皇帝拓跋珪苦於受制母族舅氏,自己家的基業都差點被兼併,因此對龐大的母族深惡痛絕。
特別是北魏前期代國時,出現母后干政,廢殺拓跋氏君主,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就是被他的伯母祁氏【惟氏】所殺,惟氏殺掉鬱律,立自己的兒子賀傉,自己攝政。
其實北魏拓跋氏是陷入了誤區,鮮卑舊俗母權強大,那是因為各族聯姻,母族自然強大,兒子幼小時,舅氏會干涉內政,這個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建國後,後宮女子多是民間良家漢女,並沒有強大的家族後盾支援,怎麼可能去幹涉政治?這樣做,只會讓撫養皇帝長大的女性獲得最大利益。
馮太后之所以沒有被處死,在於她不是拓跋弘的生母,她只是養母。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與李氏所生的兒子,而依例是誰的兒子立為儲君,生母就要死,所以李氏被殺死了,馮太后就負責扶養拓跋弘。而文成帝死的時候,拓跋弘只有十二歲,加上國內局勢也動盪,馮太后就藉此機會掌握了大權。
正是由於當時北魏奉行“子貴母死”制度,因此妃嬪們都想盡辦法不願生下皇子,因此導致宣武帝頻繁的夭折皇子。而胡氏入宮之後卻一反常態,她寧願自己身死也要生下太子。後來果然她果然懷上身孕,成功為宣武帝誕下長子元詡。
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十八日,元詡被立為皇太子,而胡氏卻也在朝中大臣劉騰、於忠、崔光等人的相助下,不但沒有遵照舊制被處死,反而因此得以晉封貴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