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對於這個我問題,我一直有我所認為的幾個傳位必要條件,這幾個條件必須都符合才能傳位,而明顯十四阿哥都不符合這些條件。

    1、有一定的政治勢力。在錯綜複雜的奪嫡鬥爭中,已經不僅僅是幾個阿哥之間的爭奪,而是波及了朝廷重臣和外地督撫權力分配的利益事情。十四阿哥一直依附於八阿哥,他的政治勢力實際上就是八廉王的政治勢力,他始終沒有能培養出自己的政治勢力,即時十四阿哥上位,他也沒有死黨來維護朝廷局面,相反可能會遭到四阿哥的心腹年羹堯等以及八阿哥遍佈朝野的同黨的攻擊。

    2、有一定的政治頭腦。這個不是十四阿哥所擅長的,他長年帶兵在外打仗,最後康熙駕崩時候仍是大將軍王,對於朝廷事務不能嫻熟處理,並且對瞬息萬變的朝局不能完全把控,這點上他遠不如四阿哥和八阿哥。

    3、有改革的能力和決心。康熙晚年,吏治寬鬆,整個國家危機四伏,九子奪嫡使得朝臣有黨爭的趨勢,士紳階級強大,八旗子弟不在有當年的勇猛,這麼一個局面非改革不行,而十四阿哥又豈能熟悉這個,所以十四阿哥也沒有這個決心和毅力。

  • 2 # 南朝居士

    你覺得他打仗厲害,有戰功,為什麼不立為皇帝?

    在和平年代的守成君主,做太子,做皇帝基本不需要戰功,也不需要軍事能力的,這不是皇帝應該具備的素質。

    而做太子,也是很少離開京城的,太子是國本,即使有戰事,一般也是皇帝御駕親征,太子留守監國,李世民、康熙都是如此,

    其實從電視劇裡看,十三、十四性格類似,直爽,重情義,這做人是優點,但也是最大的缺點,這類人沒腦子,只能被人利用,給人當槍使,不適合做皇帝。

    做皇帝需要很深的城府、懂權謀、冷靜、有胸懷、眼界和高度高於常人,不侷限於善惡好壞,沒有道德負擔,你說這些他有嗎?

  • 3 # 拾光信封

    我們知道,康熙末年發生了“九子奪嫡”的事件,九位皇子為了皇位開始互相算計,最終,四阿哥胤禛成功奪得皇位,其實,在太子胤礽被廢,八阿哥胤禩被康熙厭惡的情況下,除了四阿哥胤禛,還有一位有機會登上皇位,就是十四阿哥胤禵。那麼,康熙為什麼沒有傳位於胤禵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擅長軍事而不擅長政治

    胤禵是軍事天才,曾於康熙五十七年率大軍征討淮噶爾部,封大將軍王,代其父皇出征,他指揮得當、治軍嚴明、敢於用兵,最終平定了西南形勢。可謂是“大將之材”。而胤禵雖然軍事上是個天才,但政治上卻沒有多少作為。這也是他沒有成功繼位的原因之一。因為康熙末年最大的問題內政上的腐敗。所以,康熙繼任者要做的是整肅內政,而胤禵顯然不符合。

    曾是“八爺黨”

    胤禵是“八爺黨”的重要成員,而“八爺黨”首腦八阿哥胤禩如何,作為父親,康熙心裡是再清楚不過了,八阿哥結黨營私,而且放縱官員欺壓百姓。所以康熙沒有選擇胤禩,並且非常厭惡胤禩,而胤禵又是“八爺黨”的人,這勢必為他減分不少。

    性格原因

      胤禵性格上致命缺點就是喜怒形於色,容易動怒,而且胤禵也缺少承受政治壓力的能力,所以,以他的性格是很難坐上皇位的。胤禛正好是性格沉穩,喜怒不形於色,做事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4 # 茹叔敬

    關於雍正即位是否合法?歷史上始終有爭議。雍正即位之謎也就和太后下嫁,順治出家,清初三大疑案。有關劇本言康熙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可雍正背後將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傳位十四子變為傳於四子。這份詔書推翻了改字的說法,原文巳正式曝光。

  • 5 # 飛揚逍遙遊

    清早期不談,之後的皇帝立嗣是有規則的,這規則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 是什麼單純的立賢 立長,立賢 立長是有範圍 有條件的,滿清入關後深受漢文化影響,尊卑有別 長幼有序 是絕大多數人最基本的思想,從入關後有嫡子的皇帝 康熙 乾隆 嘉慶上看,嫡長子 皆被(曾被)認定為繼承人,只要嫡長子 嫡子 自身沒大問題,其他皇子是沒有機會的。雍正是皇后佟佳氏的子嗣,廢了太子 他就是嫡長子,其繼位在康熙晚年並沒什麼懸念。可見立長 立賢首先是在嫡子中(10阿哥也是嫡子),沒了嫡子才會有立賢,雍正(乾隆) 乾隆(兩個嫡子死了,嘉慶) 道光(咸豐老4 恭親王老6 所以立長)。回頭看 14是個什麼東西?有些人只看到統兵的重要性,卻看不到戍邊也意味著 繼位就沒他啥事。立嗣是皇子在皇帝心中地位的體現,皇子的 爵位 同樣也是這一體現,一個 貝勒 怎麼可能超越 親王?比較一下 4(親王 嫡長子 成熟 閱歷豐富) 14(貝勒 庶子 年輕 正在歷練),康熙會怎麼選 這不用多說了吧。

  • 6 # 歷史假專家

    因為康熙晚年最主要問題是在內政上,而不是在軍事上,康熙東征西戰的一輩子,最要緊的是內政問題,結黨營私,貪汙腐敗,而且旗人大肆圈地,搞得民怨沸騰,而康熙帝,跟他的兒子胤禵一樣,有軍事天賦,但是卻在治國方面不如自己的兒子四兒子。

    首先,胤禛本來就是傳說中的“鐵面王爺”。他不怕得罪其他外戚和清貴,當時九子奪嫡的狀況愈演愈烈,貪汙腐敗成風。胤禵是大將軍王,但僅僅是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在內政上他的能力是遠不及他的哥哥——四皇子胤禛。

    第二,胤禛多次被康熙委以重任,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因為在康熙年間發生了很多災情,有天災有人禍,胤禛和胤祥都把那些別人手裡的燙手山芋處理的很好,不管對方是何背景,總有法子治住他們,差事辦的漂亮。

    第三,胤禵性格沒有胤禛沉穩,不適合做守江山的差事。

    康熙晚期國庫虧空嚴重,胤禵和老八關係又親密,老八又慣會做好人,整天就想著怎麼拉攏人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胤禵雖然相對獨立,卻也是八爺黨的人,不是十四爺黨,受人掣肘,這絕對不是皇帝的料。

    所以縱橫睥睨了一生的康熙,深知大清江山的弊病,他要的,是一個能把萬里江山守護好的接班人,以康熙爺的英明睿智,絕不可能選個不合時宜只會打仗的君主管理國家,而且胤禵性格還有些衝動,根本不適合做皇帝,所以皇帝只有老四來做他才放心。

  • 7 # 伊耆角木

    何以見得康熙就一定沒有傳位十四阿哥呢?我認為,至少康熙在任命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的時候,是想將來傳位給胤禵的,至少是想考驗一下胤禵看看他有沒有能力。至於為什麼最後是四阿哥胤禛繼位為雍正皇帝,我認為有三種可能:一、康熙有遺詔傳位胤禵而雍正篡位;二、康熙沒有來得及留下遺詔而雍正奪位;三、康熙改了主意雍正繼位。

    (康熙遺詔滿文字無繼承人內容,漢文字七天後才公佈)

    首先要宣告一點:每次討論這種問題的時候,都會有一知半解的人說康熙有遺詔啊,就是讓胤禛繼位啊。我想說,這說明什麼問題?這個遺詔本來就是雍正登基以後再頒佈的,誰知道是康熙寫的還是雍正即位後弄的?當然歷史的真相肯定不是那種無聊的民間傳說講的“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史料記載,雍正即位後當天頒佈的康熙遺詔只有滿文字而沒有漢文字,漢文字那個著名的“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是七天以後才公佈的,而滿文字的遺詔中卻沒有繼承人內容。所以,這才是雍正繼位的疑點,而不是什麼“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言歸正傳,先來說說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的事情。這件事很反常,因為胤禵所獲得的待遇實在太高了,如果不把它視為傳位訊號真的很難解釋。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加封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加封大將軍王,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胤禵出征之時,在京所有王公貴族及二品以上大臣全部出午門送行。其規模之宏大,無人能及。而胤禵當時的正式爵位只是一個貝子,但在其之上的親王、郡王、貝勒全都要恭送。不僅如此,康熙還直接給蒙古眾王公下令,大將軍王的命令等同聖旨。這等於授予了胤禵如朕親臨的待遇。胤禵的幾個兒子也被康熙親自帶在身邊撫養,待遇等同親王之子。這種情況,不是傳位的意思還能是什麼呢?

    其實康熙對胤禵的喜愛由來已久。起因就是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之時,眾皇子醜態畢露。大阿哥胤禔為了奪儲位竟然建議康熙殺太子胤礽,被康熙斥為不忠不孝,緊接著三阿哥胤祉告發胤禔用巫蠱謀害胤礽;之後的公舉太子更是讓康熙看到眾皇子和群臣結黨營私而大感傷心。而十四阿哥胤禵卻為了維護八阿哥胤禩仗義執言。當時雖然氣的康熙幾乎拔劍砍胤禵,但隨即想想,發現胤禵對兄弟的友愛卻是真誠的,在勾心鬥角的眾皇子中是一股清流。自此,康熙對胤禵多加寵愛,一直到康熙去世,給予胤禵的賞賜總是眾皇子中最多的,甚至超過三四五三個親王阿哥。故而,康熙心中屬意胤禵繼位是大有可能的。但苦於胤禵年紀小,在朝中勢力不及幾個年長阿哥,也沒有足夠的功勞。所以,讓他帶兵出征積攢經驗和政治資本,就是最合情合理的解釋了。否則,康熙派皇子出征為什麼要選胤禵?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都曾在康熙親征準噶爾時隨駕,有一定的經驗,顯然更為合適。但康熙卻選擇了胤禵,目的就很明顯了。

    那就要說到為什麼最後胤禵沒能繼位了。這就有三種可能:

    一、康熙留有遺詔命胤禵繼位但雍正篡位

    前面已經說過了,雍正即位是有諸多疑點的。其實,只要真正掌控了實權,康熙的遺詔寫的是什麼都不重要。根本就不需要去改遺詔,直接重新寫一份就行了。眾所周知,九門提督隆科多是雍正的黨羽,為其即位立下汗馬功勞,而之後被治罪也多有認為是雍正殺人滅口。雖然不能肯定,但確實有可能。

    二、康熙沒有遺詔雍正奪位

    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康熙的駕崩很突然。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前往南苑狩獵,那時候康熙還可以打獵,隨後十一月初七因為偶感風寒回到暢春園,十一月十三就駕崩了。從十月二十一還能打獵到十一月十三駕崩,不到一個月時間突然死亡。故而康熙沒有想到自己一場小病就去世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康熙根本沒有留下傳位遺詔的可能性相當大。這時候,如果雍正依靠隆科多等人的幫助強行奪位,那也就不存在是否篡位的問題。

    三、康熙改變主意雍正繼位

    第三種可能性就是康熙在後來的歲月改變了立胤禵的想法。因為之前說了,康熙讓胤禵作為大將軍王出征也是對他的考驗。如果軍中王公貴族和將領對胤禵的反應不好,很有可能動搖康熙原本的想法。畢竟從康熙五十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還有四年時間,四年中胤禵不在身邊,或許康熙對胤禵的寵愛逐漸消減,或許康熙對胤禛更加看好了,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 8 # 歷史很六

    其實康熙皇帝這麼做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康熙晚年大清朝最致命的隱患就是官員腐敗,康熙皇帝晚年對於貪官的放縱讓貪官橫行,國庫空虛。而康熙知道自己死後需要一個有鐵腕手段的人上臺才能治理自己留下來的混亂局面。這一點老謀深算的四阿哥要比年輕張揚的十四阿哥強的多。

  • 9 # 看遍山川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率十萬之師進軍西北解決準噶爾叛亂。關於人選問題,距離上次康熙自己親征已經二十多年,如今皇帝已然老邁,再無御駕親征的可能。當年那些隨他出徵的名將都已經凋零,國家已有幾十年沒有戰事,一時半會還真找不出個主帥來。

    康熙只能從宗室年輕的一代人中選擇,康熙兒子眾多,作為成年皇子有能力坐鎮一方,並且至少表面上受任的皇子能夠在康熙面前加許多分,畢竟滿族是注重軍功的,尤其在當時各皇子暗中爭嫡已經處於白熱化檔口。

    這些個皇子中,除去被圈禁的老大,老二,老十三,三阿哥儒雅胤祉,四阿哥胤禛身體條件更不行,其他的要麼只能執筆文案或只會逐鷹遛狗,其餘的還年歲小資歷淺,只有十四阿哥胤禵三十出頭,年富力強,頗懂將略適合帶兵。

    再來看一下當時西線戰事的局勢,準噶爾的策妄阿拉布坦早有染指西藏的企圖,康熙五十五十月年令手下大將策凌敦多布率六千兵馬秘密向拉薩進軍。從現代地圖來看,這次行軍不管其侵略的動機,單從軍事角度就是一次具有非凡勇敢毅力,具有大無畏精神的長距離機動作戰。

    從新疆伊犁到拉薩近兩千公里,越天山繞沙漠,跨崑崙沒雪谷進入世界屋脊西藏。叛軍經過長時間行軍,在第二年十月攻陷了拉薩,但準噶爾軍隊在西藏高原上很快水土不服,傷病陡然增多,非戰鬥減員日益嚴重,最後只剩四千人馬。並且由於清政府適時地冊封了六世達賴喇嘛,得到了達賴喇嘛的支援,準噶爾軍隊在當地遭到了藏人強烈抵抗,都視清政府軍隊為“王師”。

    準噶爾軍隊的長途奔襲雖然堪稱神話,但拉薩的陷落也代表著其勢已成強弩之末。在做足準備的十萬清軍出發之時,孤立無援,已成偏師深入的策凌敦多布其失敗已經註定。

    清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以十萬之眾泰山壓頂之勢對付已成疲憊孤軍區區四千準噶爾人馬,作為曾經三次親征準噶爾的康熙心裡最清楚這場由十四阿哥胤禵指揮的戰役難度係數到底有多大。胤禵的成功勉強算得上是“赫赫戰功”,不過其背後是大清國強大的勢力作為依託,在當時的客觀作戰條件下,西征的主帥即使不是胤禵,清朝政府也能收復拉薩,只不過胤禵和其他紈絝子弟比起來更優異一些。

    知子莫若父,胤禵有幾斤兩老皇帝最清楚,當康熙任命胤禵為主帥時,他當時還是貝子,帶領部隊大規模打仗一般得王爵身份,康熙越級封受他為大將軍王。不過這個大將軍王更似一個榮譽稱號,胤禵並沒有實封親王,沒有格外的恩寵,享受不到親王的待遇,中間更差著貝勒,郡王兩級。是等胤禵將來大功告成後再封親王,或再離想象中更近一步再封太子,對於這次戰役在康熙心目中的份量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旁觀者多的只是立場不同的猜測。

    康熙更清楚的是胤禵戰後坐鎮西北,私慾開始發酵,公開貪汙受賄,其離開北京時滿懷壯志,歸來卻滿懷金銀,一次給胤禩二十萬兩,胤禟六萬兩銀子。

    西北戰事膠著,胤禵奉命回京,康熙面授機宜,有人認為康熙在胤禵即將成功之際召回,是故意不讓胤禵最後得成軍功,這次回京後可能無法再返前線。如若不然待胤禵功成,朝野一致立胤禵的呼聲,康熙只能就範,可事實是胤禵在康熙面前領受方略後,又重返西北。

    其實康熙選儲和誰出征無關,做大將軍王是競爭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就像後人評價康熙當初是怎樣喜愛將來的乾隆弘曆而有意胤禛,但胤礽的兒子弘皙也被康熙養育宮中,寵愛異常。晚年的康熙對許多子孫都喜愛有加,康熙經常去三阿哥胤祉家吃飯,到老四胤禛的圓明園閒逛,也沒見他去胤禵那裡。

    選擇胤禵做大將軍王頂多康熙釋放出其有進一部競爭儲君資格的訊號,但除了他之外,還一定會有別人。康熙六十年如此關鍵的時刻,胤禵已經在西北立下戰功,完全可以讓其回京封以親王,讓他在皇帝身邊,康熙一反其道,遠支胤禵於邊疆,其用意除了分化八爺一黨,讓胤禛在最小的壓力下繼位,還會是什麼呢。

    封建宗法制度森嚴,滿清更甚,落選的皇儲手握重兵又能怎樣,自己的一家老小的攥在別人手心裡,別說有悖常倫的非份之想,縱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師出何名,那些對勝利者的抹黑只是事後的道聽途說,失意者的私慾發洩不足為憑。朝廷的一紙詔書,大將軍王只能乖乖放下威儀,老老實實回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千古一帝,為什麼結局卻是秦亡漢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