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晁賀
-
2 # 謀世123
明朝資本家的白手套而已,沒有資本家支援,哪有倭奴的份,第二是倭奴是一個永遠活在自己夢裡的部落,而不是國家,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權力對人,甚至動物而言都是致命的弱點,這與智商無關。
因為要保住權力,就得擁有掌控權力的必要性。
所以在踐行該理念時,理智無關緊要,關鍵是大權在握。
故此,為其付出都是值得,包括武力解決,掃除障礙,無視人倫親情之類。
更會為保有權力而作出令人髮指的白痴低能決定。
例如睜眼說瞎話等等,誰都不瞎,重點是權力迷了心竅。
豐臣秀吉好解,他雖貴為當時島國天下人,但深知手頭權力有如海灘沙碉,經不起世家貴族和別有用心人的挑戰。
侵朝,侵華是最好的輸出方式。
將矛盾轉移外頭,由此牢牢抓住權力,很浮淺作法,但實用。
奈何德川老烏龜不上套,愣是耗死了暴發戶。
-
4 # 齊木齊木大楠雄
日本是個奇葩的民族,和三哥一樣,就好比做菜,日本剛學會刀工,就認為自己會做菜。他們的思維不是你我能理解的。畢竟咱們是正常人。
-
5 # 蒙娜俊夫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已經是戰國最有實力的大名,百分之九十的日本都已經歸附,但是戰國時期的各路大名都有奪天下的野心,豐臣秀吉為了削弱其他諸侯的實力,派兵進攻朝鮮,既可以削弱其他諸侯的軍力,又可以拓展日本現有版圖增加國土面積以戰養戰一舉兩得,朝鮮幾乎被日本全部佔領後,明朝出兵之源,要知道日本只是拍了一些不合群的雜牌軍出戰,後期日本也派出了主力等於在朝鮮戰場跟明朝軍隊作戰,大了小十年,讓日本看到雖然明朝天府之國,自己卻也有一搏的能力,所以日本有了進一步征服中華民族的野心!
-
6 # 四季文史
豐臣秀吉出身貧寒,咋敢做征服明朝的春秋大夢?
限於對歷史實際情況的認識,豐臣秀吉自認可以一統華夏,並逐步佔領印度。之所以“傻”得這麼天真,主要由於豐臣秀吉所處時代,也是一個有實際話語權的時代。
一、關於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出身貧寒,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年紀輕輕的他,由於身世幾經變故,基本上都過著浪人的生活。後期經過自己的努力及武士嘉兵衛的幫助,逐步走上仕途道路。
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于山崎之戰大敗明智光秀,此時眾多勢力中,大致分裂為柴田勝家、織田信雄、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各派系之間矛盾突出,雖然取得織田系的支援,但始終與柴田勝家敵對。後來,豐臣秀吉在壓倒性派系的支援下,取得了初步政權。從天正十七年(1589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透過小田原之戰,滅後北條氏,基本上統一日本。
歷史學家李東陽: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罕見的平民英雄,他奇蹟般的崛起,其實蘊涵著政治人物最難能可貴的一些素質。他智略無雙、善攬人心,具有卓越的統帥才能和領袖群雄的軒昂氣宇。二、豐臣秀吉的覬覦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沒有飯飽思淫慾,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妄圖“日光所及,無不照”。早在日本徵戰朝鮮的時候,日本人都有一個信條,那就是“三國世界說”,即寰宇之內只有中國、日本和印度存在於世,其他的都是附屬國。所以豐臣秀吉的覬覦目標首先對準了朝鮮和大明。朝鮮之戰日本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漢城與平壤,朝鮮國王馬上嚮明朝求救。豐臣秀吉時值處在上風優勢的當兒,在沒有最終取得勝利的時候,就開始盤算著瓜分地盤的美夢了。在豐臣秀吉看來,征戰朝鮮之後,遷都北京,再力圖大明。
對於豐臣秀吉的覬覦,在他們自己看來有絕對的優勢能夠打敗明朝,在客觀上可以與大明一決雌雄。為什麼他們這麼自信呢,緣於當時他們的硬體軍事裝置還有造船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當時豐臣秀吉手裡的火繩槍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而且已經大批次生產。另外,明朝沿海地區就有人與倭寇勾結,將大明的造船技術賣給日本,日本又在此基礎上對船隻進行了改良,隨後日軍海軍已經擁有700艘戰艦和2000多條輔助戰船,一時間他們的海軍力量也非常強大了。基於以上原因,再加上豐臣秀吉的膽識,他們才敢對我大明朝虎視眈眈。
三、明朝萬曆年間學習明朝歷史我們知道,在明朝萬曆年間,由於明神宗一開始幼小,所有大事小情都由母親李太后聽政,她又把一切事務交付給輔政首臣張居正。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壯大了明朝的經濟實力,尤其在軍事力量上,也大有提高,一度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豐臣秀吉的“三國”觀雖然有狹隘,有歷史侷限性,但不得不說他對明朝的實力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殊不知,他還是低估了明朝的總體實力。日本徵戰朝鮮的時候,明神宗派遣李如松等4萬餘軍隊跨過鴨綠江,平壤之戰中,豐臣秀吉看到了大明的軍事力量,遂與明軍和談。以至於在後來的兩年戰鬥中,他們才終於嚐到了明朝的厲害和不容挑釁。
-
7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木下藤吉郎,後漸次改名為豐臣秀吉,這個尾張的猴子,成功演繹了日本戰國時期的草根逆襲故事。
日本的天下人這個最早靠賣笑取悅織田信長的小人物,是個胸懷大志,且城府極深,腦子活絡的人。
從最低階的足輕一步步走上來,豐成秀吉抓住了每一次從身邊經過的機會。
豐臣秀吉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次機會,便是本能寺之變。
當明智光秀派往毛利家的信使被豐臣秀吉截獲後,秀吉不動聲色的結束了與毛利家的戰爭,還是以毛利家一位城主切腹的結果,換來了秀吉賜予的和平。
戰略便宜的秀吉,馬不停蹄趕往中國,他明銳地感覺到,掌握織田家大權的機會就在眼前。
明智光秀在覆滅之時,驚詫秀吉的神速。
此後,秀吉一步步做大,最終逼和德川,成為了日本的天下人。
自卑的心理,自大的表現豐臣秀吉的出身是非常低的,雖然他很上進,但他的內心仍然充滿了自卑。
在他成名的路上,有過幾次改名的記錄。
從最早的木下藤吉郎,到羽柴秀吉,再到豐臣秀吉。
每一次改名,都是秀吉想要洗白自己的出身,用顯赫的字做自己的姓氏。
過度的心理自卑,便會在行動上表現的自大。
隨著一次又一次越來越大的成功,秀吉的自大心理愈演愈烈。
他的宮殿,佈置的金碧輝煌,不知道用來多少的黃金,身為天下人的秀吉表現的就像一個暴發戶,沒有任何的品位和格調,只是單純的炫耀。
進攻朝鮮,進而入侵大明,以北京作為新帝國的首都,都是豐臣秀吉自大的表現。
豐臣秀吉,到了最後,已經瘋狂。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8 # 品茗談史
豐臣秀吉敢做征服明朝之大事,是不是什麼春秋大夢?讓我們看看中日間的歷史。
日本是個火山、海嘯、地震多發的島國,從古至今就有著強烈的危機感。中日間漢朝時期就有聯絡。東漢光武帝時期,古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到了唐代高宗統治時期,強盛的唐軍最終滅了高句麗、百濟。但是百濟國王族餘部不甘心被滅國,屢屢反叛,其中百濟王子扶余豐自知以自身的實力,不足以打敗唐軍,於是東渡日本求援;而日本早有野心,雙方達成協議後,日本出兵朝鮮。
唐、倭在白江口展開了一場決戰;公元663年,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雙方開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當時中國造船技術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
當時,日本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軍往往被射了個得透心涼。而倭軍四百多艘軍船擠在一起,劉仁軌利用火攻,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一萬多倭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海上大敗,百濟、倭國陸軍也抗不住唐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兄弟知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及未被殺掉的倭國兵將,“一時並降”,五、六萬倭軍死、傷、逃、降。
日本在此戰之後,對唐朝徹底誠服,並全面學習唐朝的科技、文化和制度等,向中國派出大量的遣唐使,這些遣唐使在中國不僅學習文化,還將大量遊歷中的看到的、聽到的人文地理帶回了日本,並在此後的九百餘年裡不斷地吸收中華文化的精髓。
1590年,貧苦農民出身的豐臣秀吉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武力統一日本。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確定士農工商的身份。獎勵新興工商業,扶植城市的發展。曾在1588年頒佈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實行兵農分離,使武士集中居住於城市。
以武力統一日本后豐臣秀吉提出了大陸擴張的構想。1578年,豐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1584年,擔任太政大臣的豐臣秀吉提出了一個帶有時間表的擴張計劃:在佔領朝鮮之後,於1593年初佔領北京,1594年日本遷都北京,然後再進軍印度。早在1590年,豐臣寫信給朝鮮國王,"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1592年,第一次入侵朝鮮,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調動大軍30餘萬人,分9個軍團,以小早川隆景、毛利輝元等老將壓陣,帶領日本戰國時代大批後起青年名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作為指揮骨幹,殺氣騰騰地橫渡朝鮮海峽殺入朝鮮。而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等戰國老將則率10萬大軍集結在肥前名古屋,準備作為侵朝軍預備隊。
而當時朝鮮承平日久,朝鮮“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八道武備廢弛,全國300多郡縣沒有設防,國防早已徹底糜爛,結果日軍百年內戰錘鍊出的精兵猛將一擊之下,朝鮮山河大地頓時化成一片焦土。
日軍登陸不出二十天,朝鮮漢城被佔;6月,平壤陷落;7月,朝鮮兩王子被俘,國王出走,三千里江山淪陷一大半,逼近中國邊境。在日本侵朝初期進展順利,豐臣秀吉就開始籌劃遷都於北京,自己"居守寧波府",以便"尊聖意,佔領天苧印度"。而被驅逐朝鮮國王李昖向宗主國大明求援。
1592年6月17日,副總兵祖承訓率先遣部隊2000餘人抵達朝鮮,7月17日黎明,祖承訓率軍與平壤日軍交戰,因火器不能正常使用,首次交鋒失敗。 1592年10月,明朝令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12月,宋應昌、李如松率軍七萬人東渡入朝,1593年1月初抵達平壤,初八日合兵進擊平壤,一舉攻克,殲敵一萬餘人,俘獲無數,日軍逃竄,明軍取得了入朝的第一個偉大勝利,史稱"平壤大捷"。日本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過於分散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2月起,豐臣秀吉陸續增兵14萬、戰艦數百艘再犯朝鮮。日軍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兩軍為先導在釜山登陸,分東西兩路齊頭並進,連佔慶尚、全羅、忠清三道。李舜臣以僅存的12艘艦船和130名水兵為基礎重建水師,於10月在鳴梁海峽迎擊日軍(330餘艘艦船、2萬餘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潮汐條件擊毀敵船30餘艘,消滅日軍4000餘人,史稱“”露梁大捷。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囑撤軍。至年底,殘餘日軍或逃或被殲,戰爭結束。豐臣秀吉的野心極大,但當時的日本實力無法與明朝匹敵,最終黯然收場。所以豐臣秀吉在死前說了一句明白話“勿使我十萬之師化作海外之鬼!”
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都使用了熱武器。明朝當時擁有先進的、威力強大的火炮,日軍擁有南蠻(葡萄牙人)傳來的“鐵炮”(火繩槍),雖不如明朝的火炮,但也威力不容小覷,可以說這場戰爭是世界上第一場大規模使用熱武器的戰爭。
由於明軍的補給線雖是由朝鮮供給,但補給壓力仍然很大。明朝將領祖承訓在其呈給楊紹勳總兵的報告中就直接指明糧草不繼,朝鮮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夠軍隊食用。而且明軍的火炮彈藥及武器損耗較高,這些補給都是由國內運輸,補給線太長。
明軍士兵走出國門,在外作戰,難免會有傷亡,死一個則少一個,而得不到兵力補充,士兵越打越少,即便能夠全殲日軍,恐怕損失也不小。按照明朝與朝鮮的盟約,明軍把日軍超出朝鮮,收復失地,明軍已達到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犯不著為了別人而使自己受到損失。而日軍敗仗已定,更是巴不得求和,不僅可以挽回顏面,也讓剩下的軍隊順利歸國。日軍還強押大量的陶藝、印刷、刺繡等師匠到日本來,使得日本的陶藝水準大舉提高。陶活字的傳來,更帶動了日後江戶時代的出版風潮。朱子學者姜沆則帶給日本的朱子學莫大的影響。這是侵略戰爭無意中的文化產物。
豐臣秀吉雖然戰敗了,但是他卻是日本近代擴張的始作俑者,其先朝鮮再中國的大陸擴張模式深深地影響了後人。
回覆列表
首先,日本剛統一沒錯,但是這個統一更多的是一個脆弱的聯盟。日後豐臣秀吉一死,就土崩瓦解了。日本各地還是諸侯遍地,各自為政。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小西行長等人是因為豐臣秀吉有打算讓他們保留自己打下來的土地才積極死拼的。去別人家給自己搶地皮,當然積極踴躍了。小西行長等人高歌猛進一直推到平壤呢。但是同樣的,小西行長等人都知道明朝太大,日本吞不下,想著去明朝搶地皮是傻子,已經在朝鮮佔了足夠的地皮了,把這些地皮拿穩了才是硬道理。這才是小西行長不惜瞞天過海想方設法和明朝議和的原因。連小西行長這樣豐臣秀吉一手提拔的心腹都是心懷鬼胎,各路日本諸侯當然也是各懷心思,最後能夠從朝鮮撤退都是個不容易的大便宜。
其次,明軍並不脆弱。萬曆朝的明軍是難得的強軍。嘉靖年間抗倭的名將戚繼光在薊鎮擔任了十六年的總兵,把蒙古土蠻打趴下了。張居正的變革也讓明朝國庫充盈。雖然張居正去世,戚繼光貶官,但是多年的老底子還在,因此軍隊還是很能打的。特別是早起入關的李如松、李如柏之類是李成梁的兒子,是遼東的軍隊,一直在和女真之類的交手沒停過,還沒腐敗呢。
日本在朝鮮的領土上,得不到當地百姓的支援,義軍很多,後方補給很成問題,海上又一直被欺負,能堅持那麼久已經很不錯了。
明軍是從各地調集的精銳,人數不佔優,但是素質並不差。要不是朝鮮不肯配合,補給遲遲跟不上,也不至於讓日本蹦躂那麼久。
第二次入朝的時候,日軍早就知道戰敗的結局,只不過是被迫沒法不打,而且也確實想撈一筆再走。結果還是很不幸的,陣亡了很多人。直接導致了豐臣系的實力衰弱,後來在關原被老烏龜擊敗了。
具體的可以看汗青和馬親王的書,裡面很詳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