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小本腦瓜

    說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吧。

    假期在附近公園逛遊,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過來對我說:姐姐,能聽我說一段話麼,耽誤你幾分鐘。我心想就支援一下他吧,沒想到他接著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開始給我介紹自己,然後給我介紹這個公園裡的景色。是的,你沒有聽錯,他在給我介紹,我一臉驚訝,他說的我能聽得懂。

    一邊的帶隊老師看到我在聽小朋友講話,對我笑笑,結束的時候還一直感謝我,最後讓我在簽名冊上寫下鼓勵話語。

    這種形式的社會實踐真的是太鍛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了,我覺得應該首先感謝他的學校,還有這個帶隊老師,給孩子這種走出校門、家門的方式來讓孩子實踐。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孩子們的英語水平,而且還鍛鍊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

    假期是鍛鍊孩子的好機會,孩子作業寫不完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家長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利用假期把自己不擅長的那一門學科學好,但同時又希望孩子能走出家門提高社會能力。前兩天有地方的學校假期作業把書面形式改為社會實踐,這是好兆頭,說明從國家層面開始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教育。

    接下來我為大家提供一些提高社會實際能力的方法吧。

    一、對於幼兒園之前的小朋友

    1.可以多鼓勵孩子參加角色遊戲,只有在這種遊戲的過程中透過不同的角色轉換,小朋友們能熟悉社會角色,掌握社會能力。

    2.多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什識世界,如果沒時間一起玩的家長也不用擔心。家長去超市或其他購物的時候帶著孩子,讓他認識貨幣面值,怎能買東西,怎麼付錢...

    二,對於已經上小學的孩子

    1.那就讓他參加一些夏令營,冬令營之類的。有些機構確實會提高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還有一些專門搞戶外活動集訓營,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就讓孩子參加這一型別的就很好。

    2.學校其實都會設有這樣的社會實踐課,只是大多數學校都不會上,作為過來人的我們肯定都有所經歷。所以家長們可以自己組織孩子進行戶外的社會實踐。

    賣報,做小小交警,去養老院,採訪家裡老人的年輕時的經歷再做成簡單報告,去果園載棵樹...這些都是可以去完成的呀。

    我認為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非常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尤其是人際交往。

  • 2 # 巾幗上善

    孩子的社會能力訓練,在我國有文字記載就很多很多,比如:孟母擇鄰、岳母刺字……如何能三言兩語説清,每個人自己探索!

  • 3 # 親親愛寶520

    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表達是社交活動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如果孩子不懂、不善表達,社交活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在中國這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孩子只會讀書,沒有興趣愛好。適度的朋友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僅可以在學習中勞逸結合,更可以找到更多共同語言話題的夥伴,有人際交往既然社交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而不是隻會悶在房間讀書不出門。

  • 4 # 彌華散

    學校的社會能力!也頂多微乎其微,很多人出了社會,都不知幹嘛好,迷茫,當出了社會才知道學習的目的性,這是我們這代人教育的弊端,(90後).一致今天我有這種想法~以後有自己的兒子(限於男生),在他初中畢業,讓他出去打工,當然在自己掌控範圍內,在這期間要各種交流,一年後問他想不想去學校,大部分的小孩必然選擇回校…………

  • 5 # 教寓樂

    社會能力是指能夠完美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達到和諧共處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呢?我以一件親身經歷的案例來說明。

    有一次課間,我在辦公室,兩個男生怒氣衝衝跑來找我。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其中一個男生課間去廁所,回來發現課桌上的書撒滿一地,以為是同桌的惡作劇,兩人一來二去發生了口角,直至大打出手,辛虧同學及時勸止,差點釀成鬥毆事故。

    我沒有像以往那樣,聽他們申訴,給他們評理,最後分出誰是誰非。而是讓他們各自反思這件事中自己的錯誤,再讓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事情發生時的感受,最後讓他們分析事件的起因。10分鐘後,兩位男生已經沒了來時的怒氣,在我的建議下,相互道歉,真誠的擁抱,攜手返回教室上課去了。

    在這件事中,作為教師的我從傳統意義上的仲裁人變成指導者,把矛盾衝突交給雙方自己解決,從而培養了孩子的社會能力。整個事件過程中,我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孩子。

    首先,自省。孔子說:“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省一種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能力。人無完人,自省能讓我們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讓我們自身的素質不斷完善,也是我們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法寶。

    再次,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有助於深刻的認識自己的問題。

    最後,學會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藉助溝通,可以化解不同的見解與意見,建立共識,防止矛盾激化,進而及時化解矛盾。在事件處理的最後,我引導孩子思考矛盾激化的根源,讓他們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

  • 6 # 精彩多一點

    小時候就應該多和孩子玩,少自己單玩。帶孩子多去和人群交流,有些時候社會經歷還是要自己去闖蕩,只有自己經歷過,才回明白“大人不會坑你”這句話。

  • 7 # 洪荒裡的一粒沙

    積極引導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並且儘可能的讓他受挫,吃虧,不要總迎合孩子。書本上的知識和社會經驗,有時候差之千里。面對社會上熱門話題或者親自面對的現實問題,與孩子共同探討,徵詢孩子的處理意見。不要總認為孩子還小,其實有時只是我們在變老。成績固然重要,動手、處事,為人的能力更加重要。

  • 8 # 一路芬芳的芬芳人生

    社會能力和考高分之間,我一直是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的家長,現在老大十歲了,學習成績中等偏上,說不上多優秀,有時候貪玩可能還考的不是很理想,但是在同齡孩子中她表現出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中學生的水平,甚至可能比十幾歲的中學生更獨立。

    首先因為工作原因,我和孩子都是早出晚歸的型別,每週我們會抽一天時間陪孩子玩,這種玩也不是純消費的玩,從她三歲開始,我每週都會帶她到養老院或者慈善機構做各種義務慈善服務,自己揹著小水杯小書包,和普通成人義工一樣排隊參加適合她的活動,比如我負責給孤寡老人包餃子的話她就負責摘菜,到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又增加到社會上參加各種活動,比如週末和大學生一起去城市開放公園義務撿垃圾,到鬧市宣傳環保主題等,我從沒把她當小孩子看待過,在這樣的社會活動中我感覺她比一般的小朋友有更強的責任心,而且很少出現不講理耍脾氣的情況,你把她當大人一視同仁,她無形中就會用成年人的標準來定性自己,而不是孩子的撒嬌心態。一年級後我開始有意識培養她生活方面的獨立性,我把家小區周圍所有的店鋪老闆都加了微信,快餐店,小吃部,遊樂場,小超市,理髮店。公共浴池(我家北方人,冬天有到公共浴池泡澡的習慣,南方人不懂希望勿噴)、列印店等,開始是能辦會員卡的我給辦好會員卡,比如理髮,先帶她去一次,後面我就不再帶她去了,都是讓她自己去,如何溝通,一年級時我會事先和老闆打好招呼,必要時誇一下,熟練了還會故意為難她一下,想看看她如何應變處理,到了二年級時她的自理能力明顯比一年前提高很多,各種第一次讓她深受鍛鍊,第一次去理髮時不知道如何表達,第一次去浴池不敢進去,第一次自己作公交車去上舞蹈課的心驚膽戰等,一次次磨練中讓她一次次體會到了戰勝心理的快樂,二年級時已經完全不需要我擔心了,三年級時給她一部手機,週末有舞蹈商演或者同城比賽時,她會自己化好妝穿好衣服和老師保持手機聯絡自己坐車到達目的地,中間出現幾次公交車換成情況也可以自己解決好,有的家長說我心大,有的家長誇我家孩子真讓大人省心,群毆都是呵呵一笑,每一步看似輕鬆,其實都是我有目的的磨練出來的,我是一個看似無心其實有心的家長,我覺得適當放手才是最好的教育。

    有時候週末沒有安排比較清閒,我也會讓她出去,總之能出去就不要呆在家裡,能找個人聊天做遊戲就不要一個人在家玩手機,實在沒事做又不想學習那就到樓下幫清潔工打掃大街或者去菜市場幫人家賣菜吧!我真是這樣做的,幼兒園時我帶她去超市,如果遇到有導購在發試吃的東西或者有發傳單的工作人員,我會把這些當成做遊戲,鼓勵她去幫叔叔阿姨發傳單,看看誰發出去的多,她欣然接受,直到現在十多歲了,我帶她去超市,那種大型綜合商超,如果有發傳單的我們一定會相互給對方一個眼神,然後我去購物,她樂呵呵的去幫忙發傳單,還知道哪個位置發出去的傳單最多,還知道如何讓大家不拒絕她遞出去的傳單。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很多。我沒有刻意製造什麼來鍛鍊她,全部來源於生活,來自生活裡的點滴小事,別的家長還在孩子後面千叮萬囑時我家孩子早就像個小大人一樣獨立面對這個世界了,我告訴她,要享受每一次成長,你會發現能力每增加一點點時你就能做更多的事了,哇塞,小孩子做大人的事,簡直太酷了!

    成長還在繼續,未來的路應該更有挑戰性,我和孩子都很期待。我是一個懶家長,我是一個九十分萬歲一百分浪費的家長,拿出一半時間用來學習就可以了,剩下的時間也不需要加入各種輔導班的行列,就是用來融入社會,在社會中一點點磨練她,在磨練中成長為一個獨立的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的人。

  • 9 # 佩玉的爸爸

    對一個孩子的社會能力,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的快,但是我們還是有跡可循來了解一下社會能力到底有哪些?然後我們根據這些能力進行有目標的開始培養。

    社會能力是指孩子解決社會衝突與人相處的能力,沒有良好的社會能力,將會限制孩子在社會中的發展成就。

    所以首當其衝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不僅僅是存在於我們的學習之中,而存在於我們的社會衝突之中,這種社會衝突最大的模擬是在家庭中的一種模擬,因此家長應當培養孩子或者訓練孩子,解決家庭衝突的一種能力,然後慢慢的讓孩子在試圖解決衝突的過程中,學會解決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舉個例子來講,當爸爸媽媽發生矛盾的時候,面臨吵架的時候作為孩子應當如何解決?其實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技巧,無論透過撒嬌打破,和媽媽站一條戰線和爸爸站一條戰線,只要能夠讓全家和睦如初就可以了。

    其次,感同身受的能力,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如果解決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能力的話,那麼必須要站在別人的視角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雖然說這個是一個唯心的觀點,任何人不可能感同身受,因此,我們只能是儘可能的去幫助孩子,理解別人的觀點,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深化。比如說,一個孩子不聽話,然後家長可以詢問,如果爸爸媽媽不聽話,應當會怎麼做呢?孩子會不會很生氣呢?其實就是這樣簡單的語言引導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最後,任何一個社會能力,包含社會問題的解決,其實都有一個後果,因此,預算後果的能力對於孩子來講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孩子,對於一定的後果進行預測預算的話,那麼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在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時候,可以有一個預期的目的,即使預期目的和現實目的有太大差距,也可以讓孩子增加社會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社會閱歷。

    說明這幾種情形,家長在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過程中,都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模擬,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確的就是這些模擬必須有它的現實性,並且必須以孩子的視角來進行,不可能用家長的眼光來解決孩子眼光中的問題。

  • 10 # 思想中的瘋子

    說簡單點就很簡單。

    只需一點:拿孩子當朋友!

    說白了就是不拿孩子當孩子,當和自己平等的人。任何事情是和孩子溝通商量,包括家裡大事情,尊重孩子的發言。

  • 11 # 劉承澤3

    家庭教育很重要,首先要教育小孩什麼事都要獨立完成,求人是不得以的事。現在家長什麼事都包辦,怕小孩吃苦,這是不行的。我身邊就有一個例子,鄰居家小孩從小學就不上學了,大人自已在家裡教,15歲那年參加高考,得了550多分,被一所大學錄取。讀大學沒滿兩年就被退回。原因是自理能力差,不知道何時要進行考試,掛科幾門被退回。

    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小孩從小就要溶入社會,跟上時代步伐,不然就會掉隊。

  • 12 # 少年強學堂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是親子教育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培養孩子總共分三方面,一是學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會能力教育。

    社會能力如何,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到了社會能否馬上直立行走。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呢?

    首先,能力來之於實踐,那就是從小就不能讓你的孩子脫離生活。千萬不要相信什麼你只管學習,其他的事情家長來的謬論。該是孩子完成並且他能夠完成的事情就叫他去完成。

    其次,需要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不同的年齡段,叫孩子參與不同的社會活動。比如五歲之前,可以分擔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的責任。十歲之前可以適當的分配一部分家務。十歲之後就可以參加社會實踐了,一方面認真完成學校給與的社會實踐任務,家長也要定期給孩子安排一些任務。十五歲之後,就要按照剛到社會的模式來進行培養了。甚至包括理財,賺錢,這些都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同時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有目標性的找一些適合孩子的社會實踐任務。

    最後,孩子的社會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需要長時間的計劃,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完成。

    總結,還在的社會能力一定要提前培養,到了社會,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讓著你的孩子。你不培養,社會會幫你培養,但是社會的培養,就看你孩子的承受力了,承受力好的孩子,能夠適應,承受力不好的孩子,估計就會被壓垮。

    不知道能不能為你所用。感覺有用就研究一下,接受探討和諮詢。

  • 13 # 您的健康教育生活顧問

    我自己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方式方法就是,第一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比如公益活動、社會中的一些講座或者培訓等;第二就是帶動作用或者叫榜樣的作用,比如我自己透過學習和提升,讓孩子看到她的父親透過學習有了自我的社會價值(我在孩子上初中開始就經常應邀去電視臺、廣播電臺、學校和街道社群等去講課),逐步孩子就會認知到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的學習,未來一定就會有出路。

  • 14 # 育鄰人

    孩子的社會能力不是課堂講授出來的,需要角色體驗、身臨其境的生活體驗。比如解決與同伴之間的關係,就需要有不同性格的夥伴。而今,很多孩子被大量的工業玩具所包圍,很多科技公司也鼓吹人工智慧助學的重要性。其實,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是有場境體驗、有互動。

    萬物互聯人才是中心,工業品都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工具。萬物互聯的時代,人們應當首先聯合起來,能有充足的時間和場境體驗彼此間的情感需求。孩子時代,父母應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童年夥伴,讓孩子們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小社會。當今,城市化所帶來的一切場地商業化,急需讓孩子們從“減負”之後的“上班”模式解脫出來,讓孩子們能在自由、無私的朋友陪伴中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沛納海手錶一般多少錢?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