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湘居士__
-
2 # 橘子7954
項羽自刎於烏江,有兩點原因:
一是認為"天之亡我",天命難違,大勢已去;
二是愧對當年跟隨自己出徵的江東八千弟子,今無一人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自殺順便給了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羽故人)一個福利,分得其一體以得漢王賞。
-
3 # 秦使者
過江的時候老者說江東雖小但很富足,足夠霸王東山再起。項羽心想打天下的時候從江東帶來的八百子弟兵如今只剩下一人,如何恬不知恥地去見父老鄉親,越想越想不開便拔劍以祭蒼天!
-
4 # 天一派掌門人
謝邀,西楚霸王烏江自刎時才30歲,而我30還是個單身狗那,一代英雄確實死的可惜。至今思項羽,不肯過烏江。西楚霸王烏江自刎,主要因為倆個原因。首先主要也是原因是性格原因,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性格不夠厚黑。劉邦數次打敗,又是裝女人,又是扔爹丟老婆,就是為了保住這條命。自古成大事者必是厚黑大師。但是項羽的性格經不起挫折,如果不是烏江自刎,也是白江紅江自刎的。性格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思路決定出路,高度決定深度,格局決定結局,心態決定一切!也許換個思維,他能看到的更多,一切都會不一樣。不會歷史沒有如果。
其次是遇到了韓信,張良這麼一幫善於陰謀陽謀的高手。他們喜歡群毆,不喜歡單挑。導致了失敗,先說好呀,我項羽不是單挑不過劉邦和韓信,張良。是他們不按套路打架。這是導火索,再加上前面他的性格原因。有人接霸王去江東,就不走。為了面子,只好抹脖子了。
這就像創業呀,也留給很多創業者經驗教訓,你上了擂臺,有打到別人的機會,也有別人打到你的機會。但記住厚黑,厚黑,厚黑。重要的事說三遍!呵呵!
-
5 # 常山雲龍
項羽是羞男,臉皮薄,結果被韓信吊打,最後圍在垓下,項羽的心態已經被韓信打爆了。所以最後只能點了投降,送了人頭。這貨技術不到家,心態還易燃易爆炸。容易上頭,橫衝直撞的,隊友的問號永遠跟不上他的步伐,韓信陳平被他坑跑了,范增虞姬被他坑死了,坑起隊友來那叫一個狠,項羽真是個悲催又可愛的豬隊友。
-
6 # 萬丈長纓966
主要有兩條:一,違背了歷史趨勢。結束戰國戰亂是歷史趨勢。秦末紛爭,還是要統一。項羽背道而馳,分封諸侯,不得人心。劉備亦如此。天下人已棄漢,還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縱使諸葛亮鞠躬盡瘁,終將被歷史潮流碾壓。二,不會用人。韓信、陳平不能為其所用,一個范增又被人家離間。
-
7 # 路遙lgy
提到項羽,就會想起李清照的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準確的說是項羽兵敗垓下,後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浦)自刎而亡。項羽寧可自殺,也不願意回江東為王,然後重新再來。很多人思考這個問題。 像項羽這樣的具有貴族,浪漫主義氣質的英雄,向他這樣光明磊落的人,是不會像劉邦那樣,猥瑣苟且的活著,與其無顏面回江東,不如戰死! 項羽其實是逃到烏江的,虞姬死了,垓下的大軍被圍,也有投降的,最後逃到烏江也只有二十多人了。 正如項羽在垓下唱的那樣,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到了烏江,像他唱一樣,絕望了,他當年領導的大軍,統治那麼多的土地,結果敗給了劉邦,敗得只剩下自己了,他沒有了回去重新再來的勇氣和信心,或許死反而是他的歸宿。項羽最後拔劍自刎,以死這樣悲壯的方式,來給後人證明自己是一位戰士,真正的戰士!
-
8 # 歷史的面紗
第二點是項羽突圍到烏江時,烏江亭長勸項羽過江時項羽說的:“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大家都知道霸王項羽他當初帶領江東子弟推翻秦王暴政,達到人生巔峰,各路諸侯他一個也沒放在眼裡,這說明項羽的內心是高傲的,而且還非常的自大,在經歷人生最大的敗仗後,自己從江東帶來的人全死了,這一切擊碎了他強大的自尊心,讓他在無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他為了儲存自己最後的尊嚴而選擇了自殺,我認為這兩點是導致項羽自殺的關鍵,可以說他當時的內心裡就向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唯有一死。
我們假設這兩點只達到了一點,如果虞姬沒死,項羽肯定捨不得虞姬跟著去死,他會帶著虞姬回江東等待東山再起,
在假設虞姬死了沒有兵敗,他也不會自殺,他會把虞姬之死轉嫁到劉邦韓信等一系列諸侯身上,他會展開瘋狂的報復。
可惜這兩點項羽最在乎的都離他而去,心愛的女人和同生共死的兄弟都沒了,他只能一死保留自己高傲的尊嚴
-
9 # 網路水軍大都督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英勇善戰。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在反秦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威名遠揚。李晚芳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劉邦糾結各路反楚諸侯,設下十面埋伏,把項羽團團圍困在垓下。到了深夜,又用張良四面楚歌之計,令項羽將士聽見後軍心渙散,無不思念故土,無心戰鬥,加之此時項羽兵馬又少,軍中糧食也快吃完了。項羽悲歌離別虞姬後,帶了800多個子弟兵衝過漢軍軍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天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離去,連忙派遣5000騎兵趕緊朝項羽逃跑的方向追去。
項羽殺出漢軍包圍後,身邊僅剩20多人跟隨自己到了烏江。在烏江邊恰巧遇到有一亭長,並有一小船停靠江邊。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過去,並說:“江東雖小,可還有1000多里土地,有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東山再起。”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義後,帶了8000子弟渡江,可是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再回去,如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憐憫我,理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再見他們?”
說完,他把烏雅寶馬送給了亭長,他叫士兵們都跳下馬。他和20多士兵都拿著短刀,與跟隨上來的漢軍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多處傷,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項羽為何不過江東,自刎身亡呢?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可以一起探討一下。
有人說,西楚霸王不肯過江東,是因為他心愛的虞姬已死,不肯獨活?
這個結論明顯不成立,如果是因為虞姬的死,那項羽早該在垓下就自刎了,何須突圍到烏江再自殺呢?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乃自刎而死。
明顯,根據太史公的記載,項羽是因為江東八千子弟兵無一人生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身亡的。
而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項羽早在垓下之戰時就早已“虞姬死而子弟散”了,為何還要一路拼命突圍到烏江再自殺?
其實也不難理解,項羽自垓下突圍時尚有八百親騎,雖然不多卻是楚軍精銳中的精銳。僅憑八百騎就突破了韓信六十萬人的包圍圈,後來又以二十八騎與漢將灌嬰麾下的五千精銳騎兵交戰,斬殺近百人而僅損失兩騎!其戰鬥力可見一斑!雖然項羽大軍敗盡,仍有這支彪悍的勁旅,也不算一無所有。
然而一路打到烏江時,這八百親騎早已損耗殆盡,僅剩二十六騎,於是便不再逃避了。自刎於烏江,仍留一世之英明!
-
10 # 手機使用者61660323609l
三齊王韓信十面埋伏,楚霸王用兵失誤被圍困,從故鄉帶來的親隨子弟兵傷亡殆盡,又身受創傷,雖有突圍機會,但仍有可能因傷重昏迷被俘獲。霸王英雄蓋世,恥於投降歸順漢王劉邦,故而選擇自盡,不致受辱。
-
11 # 千山萬水已渡
項羽在垓下自刎是歷史事件,為什麼在垓下自刎恐怕只有項羽知道,任何猜測和推論都是自以為是。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答案。
-
12 # lmg100
項羽自殺和被殺有什麼區別,困獸之鬥,什麼虞姬死了他就不想活了?狗屁!誰看見虞姬了,史記裡有虞姬自殺嗎?誰說虞姬就是項羽的女人了?小說和京劇當歷史了?
-
13 # 養生男人699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重重包圍,即是百戰百勝,突出了重圍,也已人困馬疲,有氣無力,前無退路,後有追兵,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一葉小舟又何能載重二人一馬,棄馬人走則英雄無腿,雄鷹無翅,有項無羽如何能飛,
-
14 # 我覺得應該講道理
我覺得有兩點吧,第一,是虞姬的死,心愛的人死了,人生已經沒有意義了,在努力,在奮鬥也不會有人來一起享受成果。第二,是楚霸王是個重情義的男子漢大丈夫,難免會有點好面子,從鴻門宴就能看出來。在曾經自己瞧不起的人手裡打了敗仗,手底下親朋好友都看著,沒面子啊,英雄氣短。嗯,和天龍八部最後結尾的喬峰一樣。
-
15 # 楊朱學派
項羽自刎於烏江,是因無顏見江東父。
項羽帶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抗秦,不斷髮展壯大。在鉅鹿之戰全殲秦軍主力。項羽大封諸侯時,擁有40萬大軍。由於項羽屠城殺降。民心盡失。項羽打的勝仗越多,反而越弱小。劉邦反而越強大。
項羽是被他自己打敗的。項羽當初率的八千江東子弟兵無一生還。他沒有顏面獨自一人逃回江東。無顏見江東父老。
項羽自刎烏江,鄙人以為是他一生最英名的決定之一。因為他已經失信於天下,失信於萬民。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項羽自刎後,才獲得了後人對他的敬意——不肯苟且偷生的氣節。
-
16 # 牛在看你
從人物經歷上來講,項羽這個人確實是英雄了得。可是他婦人之仁、剛愎自用的性格卻是他的硬傷,這也最終讓他跌落那高高的霸王神壇。
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的世界觀缺少變化。
首先,項羽他是楚國貴族之後,他接受到的世界觀,就是戰國混戰的那種局面,在他的意識中一開始就否定秦始皇那種統一的思想概念。當然,這一點也正好順應了他的那些合作者們,所以,在項梁壯大之後,項羽在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並沒有想著改變,他選擇了一條最最簡單的道路,但這條路註定是不保險的,戰國幾百年,沒有一個霸主是長遠的,除此之外,人人也都想當霸主。
項羽的婦人之仁徹底摧毀了他的意志。楚人是很信奉天的,我不知道項羽有沒有讀過《楚辭》,但從屈原投江的態度之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項羽的影子。楚國起義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分封諸侯也是天經地義,做為霸主也是天經地義,這一切都很順利。
可安靜的日子偏偏沒有幾天,劉邦造反,齊國、趙國大亂。而劉邦造反,齊國、趙國大亂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天,而在於項羽自己的問題。劉邦本來可以死的,而項羽卻因為婦人之仁放了他;齊國之亂本來可以避免的,齊國的田榮有功勞,因為得罪了項羽,沒有被公平對待;趙國的封地,更是亂,張耳的王根本名不正言不順,後來還吃裡扒外,殺掉楚將,投奔劉邦。
當項羽明白楚漢的戰亂格局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災難後,他其實很清楚自己的錯誤所在。而各地的諸侯國們也很清楚項羽面臨的局面。他們所做的,正如戰國時期的那些小國的做法一樣,哪邊強大就跟哪邊會盟。這就讓項羽吃了大虧,關中之地根本無法插入,而項羽的後方早已經混亂不堪。
楚漢戰爭四年,與其說是項羽和劉邦比軍事力量,倒不如說是在較量綜合國力,戰略相持最重要的就是物質和糧草,劉邦在這一點上並不擔心,而項羽卻時常範愁。南有彭越騷擾糧草供給,北有韓信肆意擴大,中間的戰場又沒有任何進展。而這個又是他當時執意要回彭城的錯誤決策所決定的。
隨著韓信部隊殺死了大將龍且,司馬欣、董翼等人的背叛,軍事上對人的錯用,使得整個楚人子弟接連潰敗,這些人可都是跟著項羽打江山的兄弟啊。項羽對他們情感很深的。當韓信領著這些人在夜晚唱起了楚歌,來敵對項羽的時候,項羽的心境可想而知。
當在垓下,一個站在劉邦隊伍裡面的熟人,曾經的那個和藹可親的楚國將軍虎視眈眈地看著項羽的時候,項羽的心情又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他曾經是這些楚人心中的神話,如今卻是他們口裡高聲呼喊著的“千金萬戶侯人頭”,項羽的心情又是可想而知的。
當項羽明白了這一切,也恍然感到他自己的失敗,這種失敗並不是在於天,而在於他自己,雖然他嘴裡還是埋怨天,但其實他心裡很明白,很多楚人已經背離了他,拋棄了他。所以,他自殺了,並告訴那個他認識的楚人,項羽的人頭是他的了,算是以死謝罪吧。
-
17 # 帥氣的大梁
項羽,是秦末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在推翻秦朝的統治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後與劉邦進行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最後被劉邦所敗,退守垓下,最後自刎於烏江,那麼項羽為什麼要自殺,我認為這是因為他的悲劇性格所致,可以說是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導致了霸王的自刎。
首先是在垓下被圍時士氣衰落,未能保護住心愛的姑娘虞姬。垓下八面楚歌,項羽心情沉重,於是大聲吟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實危難面前,心情低落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名出色的將領,實在不利於發出這樣的哀嘆,這樣只會動搖自己這邊的軍心,這產生的後果就是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拔劍自刎。相信這在當時必定刺激了項羽,激起了他戰鬥的慾望,可是後來烏江旁邊回想虞姬,多是傷感自責罷了!
其次是突圍到烏江旁邊時殘兵敗將,未能放下自己的尊嚴。項羽自起兵之日,帶著親隨子弟兵南征備戰,幾乎未嘗敗績,故自封西楚霸王。而如今慘遭兵敗,雖已突圍出去,但是楚軍傷亡慘重,身邊精銳盡失,江東子弟兵更是寥寥無幾,此時的項羽可謂即傷心又羞愧,他實在無法忍受自己遭遇如此慘敗,更無顏面去見家鄉父老,所以他選擇高傲的死亡,而不是艱難的活著,力求東山再起。
無論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何?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缺乏了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才使他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或許這是他高傲的貴族性格所致,或許是烏江旁想起了虞姬的溫柔,但他終未堅韌的走下去,多少充滿遺憾!正如杜牧所言,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回覆列表
我本人認為還是可憐的不肯讀書之故,因為有書本知識和用兵之法明明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他碰到的又是同姜太公呂望一樣有一統天下領兵之才,戰無不勝攻必克之軍事突出天下無二的勁敵呢?
可避其鋒銳,東山再起,或待天下有變,再領江東俊英數千大事成矣。還能救韓信於不死,因為項羽在世,劉邦不敢斬韓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