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草豆子
-
2 # 飛說布客
據《本事詩》記載:宋之問在武后登基時,曾求武后賞他個北門學士噹噹,武后沒有同意。於是宋之問寫了一篇《明河篇》來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感,文中寫到: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武則天看到這篇文章,對崔融說:我也不是有意打擊宋之問,他是很有才學,但他的某些地方朕實在不能接受。
這裡的某些地方是什麼呢?是說宋之問牙齒有疾病,所以誘發了口臭。所以雖然宋之問很有才華,但這口臭實在是武則天所不能接受的。
於是,宋之問慘遭拒絕,一番美夢成了泡影。
-
3 # 珠江源茶園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著名詩人。其詩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為近體詩定型的代表詩人。他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在那時也算是一個帥哥了,不僅帥而且有才,19歲時就中進士第。
在武則天時期, 他和“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被召入內文學館,負責宮廷教育,後又入崇文館充任學士。武則天挺欣賞他的才華,所以,在平時巡遊或者有宴會的時候都會叫上他,這給了他極大的表現機會。
但是,他明明可以靠才華吃飯,卻世俗急進到想要靠臉吃飯。當時,張昌宗和張易之兩兄弟極受武則天的寵愛,兩人平日裡塗脂抹粉,著錦繡華服,在宮中趾高氣揚,這讓宋之問很是羨慕,心想,這多麼自豪呀!所以,這之後,宋之問就諂媚於“二張”兄弟,一個文官,竟卑微地在兩個男寵身邊周旋取樂,旁人看著都會輕視...
武則天也不例外。宋之問給武則天寫過一首撒嬌的情詩“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然而,卻不得武則天歡心。當時,武則天攬著他的兩位男寵恥笑說,“這個宋之問,的確是難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燻人,讓朕無法忍受”。“二張”聽後大笑。
宋之問口臭也許是一個理由,但武則天多多少少也是鄙視他放棄文人應有的清高與品德而去諂媚和阿諛奉承。
說完武則天比較拒絕宋之問比較正經的兩點理由,再來說另一點“不太正經”的。武則天作為一個女帝,也和其他男皇帝一般需要性生活,而她的需求又不是一般人能滿足的。張昌宗之說以能夠受寵,一方面是他長相俊美,顏值高,讓武則天看著歡心,另一方面就是他“活好”,能給寂寞的武則天以滿足。眾觀武則天多為男寵,可以總結出武則天挑選他們的一些標準:鼻大、隆直,必陽道壯偉。而宋之問雖然長得還可以,但卻不符合她選男寵的標準。
-
4 # 星羅棋佈
據說是因為口臭,這就比較尷尬了。宋之問是典型的有才無德的人,大概也有點關係,武則天雖然喜歡男人,但是從心裡應該是鄙視這種人的。所以辱罵武則天的駱賓王反而受到武則天的稱讚。
-
5 # 歷史真相背後
這其實很簡單,主要是三點:
1,人品不行。武則天作為女皇帝其實也還是個女人,對自己的男人那是有要求的。不僅要多才多藝,長相美麗,更是要人品,內在,頂天立地,這才能看得上。也就是說,作為中老年婦女的武則天喜歡的並不是只要長得帥就可以的,而更加註重內在的品質。宋之問雖然是個大才子,也是一個大帥哥,典型的小鮮肉,但是以求愛的方式想獲得高官厚祿,武則天是看不起的。武則天對此的評價是“無文人氣節”,是“下賤”之舉。這是武則天十分鄙視的行為。
2,有口臭。宋之問當時也是個公眾人物,不但詩詞寫得好,而且是一表人才,才華橫溢,因此當時還是很受關注的。至少民間的女子還是很嚮往嫁給這位宋之問的。因此,在接觸過程中,其口臭的毛病救天下人皆知了。而武則天那是什麼人,是接受不了口臭的。為此,當收到自己因為口臭被武則天嫌棄後。宋之問每天洗10次嘴,而且還買了很多類似當時的木糖醇之類的口含片。說明口臭確實很嚴重。
3,硬體達不到。當時武則天招收男寵,那是有標準的,無論是薛懷義,太醫沈南嫪,後期有她最喜歡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等,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鼻大,隆直,陽道壯偉”之輩。也就是說鼻孔很大,很翹,很直,這樣的長相效能力很強,某項很大。而宋之問典型的小鮮肉,不屬於這種長相的。典型的硬體不合格。
-
6 # 文史磚家
俗語道“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說的是天下無恥文人層出不窮,很多人的品行往往還趕不上草根平民。其實,“文人無行”的現象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箇中令人噁心至極的人或事,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就初唐而論,大詩人宋之問便是典型代表。
唐朝是詩的“黃金時代”,名流千古的詩人不勝列舉,在初唐詩壇大家當中,首推之人便是宋之問與沈佺期。二人因為有創立“七言詩”的大功勞,所以在當時並稱“沈宋”,是讀書人競相膜拜、模仿的大宗師,而兩人當中,又以宋之問的才學、名望最高。
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很可惜,宋之問雖然才氣過人,在詩壇上的名氣很大,但為人卻是陰暗卑劣、趨炎附勢,是個十足的“無恥文人”。宋之問因才學受到武則天的欣賞,為邀寵固位,曾寫過很多肉麻的應制詩來諂媚女皇,格調非常低下。但不管怎樣,只好能把女皇哄開心,宋之問便走上仕途的“快車道”,由此當上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獲得在女皇身旁效力的機會。
其實,宋之問不僅諂媚武則天,連女皇身邊最得寵的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也是他拼命巴結的物件。其實不僅宋之問,連當時極有名氣的大詩人閻朝隱、沈佺期、劉允濟等人,也都屬於二張一黨,為了討好主子,沒少寫過肉麻到令人噁心的詩作,但其中最自甘下賤的還是要屬宋之問。
宋之問為討好二張,甘願把尊嚴揉成渣,不僅替張易之捉刀寫過很多詩,甚至還充當奴僕角色,親自給他提尿壺,實在是斯文掃地!(“於時張易之等烝暱寵甚,之問與閻朝隱、沈佺期、劉允濟傾心媚附,易之所賦諸篇,盡之問、朝隱所為,至為易之奉溺器。”引文同上)。
武則天喜好面首,經常命令奉宸院(原名控鶴府,專為二張兄弟設立)幫她挑選年輕貌美的男子入宮,而宋之問既是左奉宸內供奉,又因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之問偉儀貌,雄於辯。”引文同上),加之能言善辯,理所當然地便獲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資格。而宋之問在服事二張兄弟的同時,也難免會嫉妒張氏兄弟以色得寵,自認為各種條件俱佳,所以也很想得到侍寢的特權。
對於文人來講,當時最容易接近、服事女皇的角色,是北門學士,實際上就是武則天的貼身秘書。宋之問很清楚要想獲得侍寢權,首先要當上北門學士,然後利用自由出入宮禁的特權,才能實現終極目標。所以宋之問心思既動,便向女皇自薦,沒成想卻被拒絕。
宋之問不明就裡,便又給女皇寫了一首題為《明河篇》詩,用末尾兩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以表明自己的本心,希望女皇能回心轉意。女皇見宋之問不識趣,便借侍臣崔融之口給出了理由,原來武則天雖然欣賞宋之問的才學,但是很討厭他口臭的毛病,所以才沒給他機會。宋之問聽到後羞慚不已,就此打消念頭。
宋考功,天后朝求為北門學士,不許。作《明河篇》以見其意。詩云:‘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則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終身慚憤。”見唐朝人孟棨所著《本事詩·怨憤》。
宋之問的無恥還不止於上述兩件事,此君因為一首詩殺死外甥劉希夷、為巴結武三思出賣朋友張仲之,全都是他的“光輝事蹟”。唐睿宗即位後,因為宋之問的人品過於卑劣、罪行過於深重,便將他貶官遠流。玄宗登基後,又命人將他賜死於貶所。宋之問辛苦恣睢一生,依然沒落得好下場。
-
7 # 看鑑
這要從一首殺人詩開始分析 宋之問這個人了~
在《全唐詩》中,收錄著兩首幾乎完全相同的詩,分別是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和宋之問的《有所思》,兩首詩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尤為出名。可它的署名卻是兩個人,這難免讓人覺得奇怪,究竟誰才是原創者呢?劉希夷和宋之問其實並不是外人,他們是外甥和舅舅的關係。但即使是叔侄關係也不會有如此驚人的巧合吧?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句名詩竟引發了叔侄兩人的殺人慘案。一次,宋之問讀到外甥劉希夷所寫的《白頭吟》,便愛不釋手,於是動了竊己之心,苦求他將此詩轉讓給自己。誰知這個劉希夷在答應送詩給舅舅以後卻又私自發表了出來,宋之問惱羞成怒,把劉希夷騙到自己家裡,用裝滿黃沙的麻袋壓住外甥的胸口,使其窒息身亡。宋之問為得佳句不顧親情狠心殺掉自己親外甥。這佳句究到底暗藏怎樣的玄機能讓他為此而斬草除根呢?
原來宋之問是唐朝很有才氣的人。二十來歲就中進士,並被武后召進宮中鑽研詩藝。曾兩次奪得皇家詩歌比賽的第一名,而就在吟詩誦詞間慢慢對武皇后產生了好感,但武皇后一直對宋之問很冷淡。一次,武皇后打算招納一些文學之士作為自己的參謀班子,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晉升的大好時機, 宋之問對此也很垂涎,想透過政治上的晉升能夠長時間陪伴在武后身邊,於是也提出了申請,不料卻未得到武后批准。
宋之問怎麼也想不通會被武后拒之於千里之外。思來想去,他寫下了一首《明河篇》向武后表白,詩末雲:“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武則天見到此詩後,早已看出了宋之問的心思,曾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是個有才華、懂情調的人,只是恨他有口臭罷了。縱使宋之問一廂情願口含舌香上朝,武后也不可能會看上他。
宋之問才華橫溢的天賦毋庸置疑,但他在做人上飽受爭議,最終給自己鋪就了悲劇的人生之路。
-
8 # 艾莉絲的美好人生指南
唐朝寫情詩的牛人太多,但宋之問也算高手之一。當然,武則天選男寵並不是因為才華,原因你懂的。
儘管如此,宋之問還是把豔遇詩寫出了高雅境界,女皇武則天也要親自奪錦袍賞賜他
剛剛,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提名名單公佈,朱亞文 、劉昊然 、吳京 、張譯 、張涵予 獲最佳男主角提名,而馬思純 、李沁 、陳謹 、周冬雨 、海清等一眾宅男女神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真是明星閃耀、百花爭豔。
不知道在這次頒獎會上,宅男心中的女神哪一個能獲獎呢?
每個宅男的心中都住著一位女神,向女神表達傾慕之情也會各出奇招。
不過早在一千多年前,大詩人宋之問已向大家做了示範。他在偶遇了自己心中的女神後,以精妙的詩句表達傾慕之情,成就了一首千古名篇。
和趙員外桂陽橋遇佳人
唐 · 宋之問
江雨朝飛浥細塵,陽橋花柳不勝春。
金鞍白馬來從趙,玉面紅妝本姓秦。
妒女猶憐鏡中發,侍兒堪感路傍人。
盪舟為樂非吾事,自嘆空閨夢寐頻。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兩人最大的貢獻,是在五言詩的基礎上,創制了七言律詩這一嶄新的詩體,開創了唐代律詩的輝煌時代。
而宋之問的詩壇宗師級地位,是經過皇家認證,眾多寫詩高手心底折服的。有兩件事證明了這一點。
一次是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時期,帶領百官在東都洛陽龍門遊玩,初嘗權力滋味的武后躊躇滿志,看天下壯美河山更是逸興遄飛,於是下令陪同遊玩的官員們各展文采,寫詩讚頌此情此景給她評鑑。
下面這些官員自然是各盡所能,沒過多長時間,左史東方虯最先寫完,武后一看,比較滿意,於是隨意就把一件價值昂貴的錦緞袍子賞賜給他。
正在這時,宋之問寫的長篇詩賦《龍門應制》剛剛寫完,詩成奉上,武則天一看,文字華美,內容詳實,情感充沛,給旁邊的大臣們傳看,大家都讚歎不已,一致認為比東方虯的詩好。
這就尷尬了,該怎麼賞賜呢?武后此時顯露了霸氣天成、唯才是舉的女皇風範,不容置疑地命令: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宋之問。
此次奪錦袍轉賞賜,大大提升了宋之問的聲名和詩壇地位。
這一下大家都重視起來,如果自己的詩能被皇帝選中,這個牛可以夠吹一年的了。大家紛紛忙活起來,不一會就上交出好幾百篇詩。
皇帝也大張旗鼓地命令,在宮殿門前搭建高高的綵樓,讓武則天的第一大秘書、素有文壇才女之稱、美貌與智慧並存的上官婉兒,作為唯一評委選出最好的一篇。
文武百官齊集樓下,上官婉兒高立綵樓,逐一審閱評點。不一會,只見樓前漫天紙落如飄雪,沒有入選的詩都被扔下來了。
落選的人只好各找名字,從地上把自己的詩撿起來。最後大家發現,只有宋之問與沈佺期的詩沒有扔下來。
又過了一會,又一張紙被扔了下來,大家爭相擠過去,想看看到底是誰的詩落選,原來是沈佺期的詩。
上面寫了上官婉兒的評語:“兩首詩本不相上下,可惜沈詩落句雲‘微臣凋朽質,羞觀豫章材’,詞氣已竭。不如宋雲“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像鵬舉高飛,鳳翔萬里,猶健舉也。
看過評語,就連沈佺期都真心歎服!此時,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慶祝宋之問成為比賽最終的大贏家,他也就此奠定了詩壇大宗師的地位。
作為文壇大家,宋之問不僅寫皇家應制詩得心應手,描摹日常人情世故,也是信手拈來,別具一格。比如這首過橋遇美女的豔遇詩,都讓他寫得出塵脫凡。
江雨朝飛浥細塵,陽橋花柳不勝春。說遇佳人,先寫佳景。橋下有脈脈江水緩緩流,橋上有細細微雨靜靜落。橋前有春花初放,橋後有弱柳扶風。在這個細雨濛濛的春天清晨,所有的人都會有所期待,期待著一段美好故事發生。
金鞍白馬來從趙,玉面紅妝本姓秦。橋的一頭走來風流倜儻的趙員外,身後小童牽著一匹高頭大馬,配以華貴的馬鞍,襯托出玉面公子風度翩翩。橋的另一頭走來一位風華絕代的美貌女子,肌膚勝雪,紅顏如畫。兩人只是禮節性的打了個招呼,輕輕錯過。原來,兩人早已相熟,女子原名姓秦。
妒女猶憐鏡中發,侍兒堪感路傍人。旁邊路過的行人紛紛側目,忍不住停下來,回頭觀看帥哥美女的風姿。女人們雖然嫉妒萬分,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連那位姑娘的一絲頭髮好看都比不上。男人們則看得目瞪口呆,呆立在路中間,幾乎忘了要給人家讓道。
盪舟為樂非吾事,自嘆空閨夢寐頻。陪著趙員外見到佳人後,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白天儘管在河水中划船遊玩,卻根本沒有心思高興起來。晚上回到家,還在想著橋上的驚鴻一瞥翻來覆去睡不著,後來在睡夢中還幾次夢到這位美女。
名家寫文,各類情景皆可入詩,寫美女豔而不穢,寫相思盡顯君子之風,此謂之為大家風範。
最後,把宋之問在皇家比武奪魁的精彩五言詩附後,供大家賞析。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
唐·宋之問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
舟凌石鯨度,槎拂鬥牛回。
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
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
9 # 老衲侃春秋
自從孔子鼓吹的“學而優則仕”大行其道以來,文人的社會地位一直是比較高的。為何?因為讀書有了成績就可以當官,當了官就有了權力,有了權力社會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文人掌握了知識,就有了底氣,恃才傲物,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清高。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就有自己的清高。他能做到“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就是說自己就還沒有喝完,就是此刻皇帝派人來召喚,那也是顧不上的。
給後人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更是具有讓所有人折服的民族氣節。
但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各色人等,各有自己的表現。文人團體中有值得我們後人稱讚的楷模;相反的,也必然有為人所不齒的敗類。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這個詩人的群體中,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今天我們就說一位為人所不齒的著名詩人,他就是宋之問,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並稱為"仙宗十友"。。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文人無行,在唐朝的詩人中,這個成語好像就是給他量身定做的。
《全唐詩》中曾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集子中錄了一首詩,內容一模一樣,詩歌中尤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成為了千古名句。但這首詩的作者卻是兩個人。標題標註《代悲白頭翁》的,作者是劉希夷;標題標註《有所思》的,作者是宋之問。
這裡牽扯到一樁公案。宋之問出名較早,他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雖然與他年齡相仿,也中過進士,但在詩壇一直是默默無聞。
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覺得寫得不錯,於是帶著詩稿來到舅舅這裡,想要他來指點一二。
看了外甥的詩稿,宋之問眼前一亮。尤其對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讚不絕口。
好東西自然是人人喜愛的。就像酒鬼肯定喜歡杯中物;色鬼遇見美色肯定走不動道。那麼詩人呢,一定會欣賞絕妙好辭!
宋之問這時心裡的貪念起來了,他愛不釋手的拿著詩稿,請求劉希夷,要他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對於舅舅的這個請求,劉希夷一開始磨不開面子,就忍痛答應了。
可是等劉希夷回到家以後,他越想越不對勁。自己搜尋枯腸得來的佳句,實在難以割愛。於是就到舅舅家去索要詩稿。
宋之問的高興勁還沒有消退呢,外甥就反悔了,豈有此理!於是惱羞成怒,命令家奴用麻袋裝上土,將劉希夷活活壓死,可憐的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為了得到一首詩,竟然殘忍的害死自己的親外甥,這種事想起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雖然此事不見於正史記載,但這種可能性有沒有?我們先暫不做評價,請大家往下看,慢慢的心中就會有答案了。
武則天在“二聖臨朝”時,掌握著朝政大權,她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河南洛陽)參軍,公元681年,又入崇文館充學士。
因為有才學,有名望,會來事,不久被任命為尚方監丞,負責管理各工種的製造、供應、生產等政務。
後來因“偉儀貌,雄於辯”,又進入奉宸院,擔任左奉宸內供奉的官職。奉宸院說穿了就是武則天的後宮,裡面供養的盡是一些從各地挑選而來的年輕美貌的男子,以備女皇享用。
到了這個地方,宋之問的思想,又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他想入非非的做夢想著要像張氏兄弟那樣,最後能得到武則天的寵愛,爬上女皇的龍床。
說幹就幹。他冒著天大的膽子來了個毛遂自薦,寫了一首豔詩,呈獻給女皇。對於所獻豔詩,女皇還是讚不絕口的。但待他離開後,卻對身邊人說:“這個宋之問,的確是難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燻人,讓朕無法忍受。”
宋之問由於有牙齦炎而致使美夢化作了泡影,每每回想起來,都不禁悔恨萬分。
近不了女皇的身,那就要緊緊的巴結好女皇的身邊人。 於是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結張氏兄弟,極盡諂媚之能事,據說還替張氏兄弟提過尿壺。
唐中宗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復位,深得武則天寵愛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
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一看,這是一個難得的立功機會,馬上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
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其所作所為被披露後,為時人所不齒。
但是在權力場上走鋼絲,也不是那麼輕鬆的。後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李旦繼位。李旦繼位後,開始清理武三思的黨羽,宋之問因此被流放到欽州。
但是當公元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這位新皇帝並沒有忘掉惡行累累的宋之問,他最後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
回覆列表
唐朝有個詩人叫宋之問,憑藉對詩詞的天賦才情入朝當了官。在武則天掌握朝政的時候,他憑著一首好詩博得了武則天的賞識,仕途平步青雲,一路飛昇。在短短15年期間,更是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仕途如此順,一方面他詩情才學確實好,但還有一方面是他善於遊走於權貴之中,會拍馬屁離不開關係。
相傳,武則天稱帝后,養了不少面首,甚至為他們封官進爵。宋之問眼熱得不行,認為自己也是帥哥一枚,忍不住賦詩毛遂自薦: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武則天讀了,沒有任何答覆。 宋之問找到另一個大詩人崔融委婉向武則天打聽其本人的真實想法,說出了真相:“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真相從來都是殘酷的,武則天是嫌棄宋之問“患齒疾、口常臭”!
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權傾一時。為能抱上這對兄弟的大腿,宋之問不惜在鞍前馬後提尿壺,還寫了大量奉和應制詩。毫無風骨。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下臺,宋之問被流放到嶺南。嶺南當時是蠻夷之地,窮困落後,宋之問實在熬不下去,潛逃回洛陽,躲在老友張仲之家裡。當時正值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重新掌權,張仲之和王同皎謀劃殺掉武三思,以安定王室。宋之問偷偷跑去告發王同皎、張仲之等人。 另外,據唐代《大唐新語》、《劉賓客嘉話錄》和五代《唐才子傳》記載,宋之問還幹出過“因詩殺親”的事。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也是一位詩人。有一天,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生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宋之問看到外甥這首詩後,讚不絕口。宋之問居然無恥的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了。宋之問惱羞成怒,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了。
據歷史學家考證,宋之問最後死在桂林,死因是唐玄宗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