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6
回覆列表
  • 1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皇帝開風氣。唐太宗就是個英明神武又風雅絕倫的皇帝,詩文書法都很精妙。皇帝帶頭,引領風氣,自然舉國相從。有唐一代開科取士,可以詩詞答卷,凡有意功名之士子,誰不踴躍學詩。又唐代風雅流傳如風過木,詩歌譜曲之後天下傳唱,大大提高個人知名度。

    由此可見,在唐代,詩歌可以媚上(取悅皇帝),可以登科(做官),可以揚名,還可以談情慕友。

    那麼,唐代的人們,何樂而不為呢?

  • 2 # 艾N視角

    唐朝的建立,使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體現了高度的開放性。經濟的交流帶來必然的文化交流,包括音樂、繪畫、舞蹈、服飾、飲食、建築等各個方面。外來的胡服、胡酒、胡樂、胡舞都成了社會的時尚。 

    唐朝是有史以來國土最遼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特別是江南是唐朝經濟的支柱。 

    唐朝人的思想也很開放,他們信奉儒家思想,也信奉佛教、道教,這對詩歌的創作很有影響。 唐朝以前的1700多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加上唐朝詩人關心社會的可貴精神,使得唐詩走向輝煌。 

    唐詩流傳至今的共有5萬多首,知道姓名的詩人有2千多人。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是文學藝術方面的瑰寶。大唐盛產詩人,我認為是下面幾方面的原因:

    一、唐代繁榮的社會經濟條件

    唐代發達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在歷史上, 唐朝時期的中國是個可稱之為天朝大國的時代, 大唐王朝則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頂峰。 如此繁榮的經濟給藝術這一類的東西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簡單來說, 就是如果人民還吃不飽肚子, 腦袋隨時可能搬家的狀態下, 恐怕不是大發詩情的好時機。 而唐代國富民強, 前有太宗貞觀, 後有玄宗開元。 杜詩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社會幾乎達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這樣國泰民安的時代, 詩歌找到了能讓其茁壯發展的肥沃土壤。有詩為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

    這正是李白、杜甫等詩人能夠恣情漫遊祖國名山大川,王昌齡、王之煥等得以等閒進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質條件。

    二、唐代重視文化教育,營造了詩歌創作的良好氛圍

    唐朝建立時,真正意義上的唐詩並未出現,六朝宮體詩的思想依然沉澱在唐初文人的骨裡和心中,六朝宮體詩詞藻豔美,文風酥軟,一種靡靡之音充斥在唐初的宮廷,即使連“人傑之至”的李世民,在虞世南,禇亮,上官儀等深受前朝文風渲染的文人的薰陶下,也寫出許多輕豔的詩句,渺渺之樂音。聞一多說:此時的唐朝正等待一聲春雷的震撼和狂風暴雨的洗禮,這雷電和風雨便是振奮人心,清麗剛健的唐代精神。

    宮體詩發自梁簡文帝蕭綱,是腐朽荒淫的宮廷生活和空無一物的文學形式主義之風結合而成的產物,宮體詩重視辭藻,鄙視女性,被後人稱為“淫詞豔曲”,“綺靡文學”,詩文毫無思想,只有輕浮,淫蕩,間或夾雜著淒涼,這種詩歌不能振奮人心,倒能麻痺人們的精神,使人在迷茫失意中放縱,在空虛無助中滅亡,梁、陳、隋等王朝在這種文體的籠罩下相繼迅速退出歷史舞臺  

    重整詩風待盛唐 從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從唐詩的啟蒙到真正意義上的初唐詩出現,從四傑用他們祈禱而出的狂風暴雨衝散在空氣中無限瀰漫的六朝迷霧、加以文章四友勾畫出的彩虹,通向美麗的劉希夷營造的美麗黃昏,直至張若虛呼喚來的寧靜月夜,經歷了百年的時間,這百年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極重要的作用,在中國詩壇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初唐詩壇的舞臺上,無數才子盡情展示著他們的風流才華,他們為唐詩開拓了嶄新的天地,他們為後來者提供了模本和經驗。初唐的詩人們積極進取,鬥志昂揚,他們不再流戀於浮華和嬌豔,他們開始熱愛起自然和人性,他們有著滿腔真誠的熱血和同樣鮮紅的熱情,他們有著比天還高的理想和同樣偉大的精神,他們為自己的國家的崛起自信和喜悅,他們為天下的興亡盡心和出力。他們的人和詩不同於盛唐詩人的驕傲,不同於中唐詩人的自傷,不同於晚唐詩人的哀怨,他們有著一種健康向上的活力,一種報國為家的決心,縱使身處逆境,他們依然充滿希望,從不失去信心。他們中有些人用一生貫徹了自己的信念,有些人以行動完成了自己的抱負。流星雖瞬,光存萬世人心。

    歷史的長車匆匆走過,但輪上依然留著他們的餘香。在人們的期待下,真正的唐詩誕生了,真正的唐朝詩人誕生了!唐朝的詩人們把詩歌從表面深入到骨髓,他們將詩歌由頹廢轉化為豪邁。在這個可以一展身手的人生大舞臺,他們真情真意的奏出了一曲高亢響亮的初唐讚歌。唐詩終於完成了從軟弱到堅強的徹底轉變,以便全新的面貌等著迎來華麗高貴的盛唐!

    三、唐代有許多民間詩歌團體,詩歌創作出現高潮

    唐代以寺院、精舍、招提、蘭若等為題材的詩歌在唐詩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構成了唐人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唐人詩歌中這類題材數量的眾多,是唐代佛教興盛與佛教寺院文化發達影響的結果。佛教寺院獨特的山水景觀與人造景觀,為詩人提供了創作之詩思與素材;詩人獨遊與群遊寺院時,作為一種表現與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題詩,刺激了詩人創作的興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為首,在寺院組織的詩會聯唱活動,也對詩人的創作以及聯唱體式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唐代人用詩、詠詩成為風氣

    統治者的個人愛好、提倡有助於全社會重視詩歌風氣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太宗先後開設文學館,弘文館,招延學士,編纂文書,與之唱和吟詠。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詞以入樂。玄宗本人就是詩人,自述每運筆賦詩,輒“樂以忘憂”。文宗特製詩學士七十二人。武皇宴叢集臣,宋之問賦詩最佳,曾獲御賜錦袍。帝王的愛好、倡導提高了詩人的聲譽,有助於形成全社會重視詩歌的風氣。

    盛唐的詩歌最為璀璨,武則天時期改革科舉,以詩賦取進士,結果作詩之風席捲全國。上至朝廷大員,下至三尺孩童,吟詩作賦蔚然成風。史稱武則天君臨天下二十年,“公卿百僚,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寢以成風。”武則天不僅自己喜歡作詩,還時常即興組織詩歌賽會,她在遊幸洛陽龍門時,命群臣作詩,左史東方虯先成,武則天以錦袍賜之。後來宋之問詩成,武則天讀了,大為讚賞,認為超過前者,就奪下錦袍轉賜宋之問,“龍門奪袍”就傳為詩壇佳話。李敬業起兵反叛,駱賓王所作痛罵武則天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寫得氣勢充沛、聲情並茂武,則天讀後卻感慨道:“如此賢才淪落在外,這是宰相的過失。” 

    如此上行下效,百官以作詩為榮,學子以作詩為務,草民以作詩為樂。詩國還有很多趣事,太學博士李涉前往九江探望弟弟,船行至浣口不幸遇到一群江盜打劫。匪首是個雅賊,一聽李博士在船上,不再搶掠金帛,改為求詩一首。李涉不慌不忙送出一首《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於今半是君。”匪首得詩大喜,不但沒有搶他錢財,反而還送了許多財物給他了,並且還“烹羊宰牛且為樂,與他共飲三百杯”。等我們的李博士酒足飯飽之後,這一夥強盜又恭恭敬敬地送他上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會吟詩。一種文學形式成為流行的樣板,其中不乏大作家的努力,可是它能夠成為平常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它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唐詩的興盛,就是由於它有好的社會文化基礎。

  • 3 # 香草豆子

    中國的詩歌發展,從詩經、楚辭開始,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登上了繁榮的高峰。

    唐朝的建立,使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體現了高度的開放性。經濟的交流帶來必然的文化交流,包括音樂、繪畫、舞蹈、服飾、飲食、建築等各個方面。外來的胡服、胡酒、胡樂、胡舞都成了社會的時尚。 唐朝是有史以來國土最遼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特別是江南是唐朝經濟的支柱。 唐朝人的思想也很開放,他們信奉儒家思想,也信奉佛教、道教,這對詩歌的創作很有影響。 唐朝以前的1700多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加上唐朝詩人關心社會的可貴精神,使得唐詩走向輝煌。 唐詩流傳至今的共有5萬多首,知道姓名的詩人有2千多人。

    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是文學藝術方面的瑰寶。

  • 4 # 腦回路歷史

    一、唐朝開放,“文字獄”程度低。

    一提起唐朝,我們聯想到的,除了富強,還有開放。開放的國家裡,註定了文化上的百家齊放。詩歌作為文化傳播的排頭兵,自然是首當其衝,當先綻放。

    二、承魏晉、南北朝之風與玄!

    雖然前朝些打得亂七八糟,民不聊生。但絕對不可否認,這幾朝在文化上的承接作用之巨大,連李白不也寫出了“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嗎?此為風。

    玄,魏晉南北朝,流行老莊的玄學空談等。而道教在唐朝大行其道,李白就是“道家的職業撰稿人”。補一句,文化和宗教的結合、碰撞,詩歌才更瑰麗、玄奇,才能更美不勝收,才能傳世不朽。

    三、極盛的盛世

    雖說李隆基萬年昏聵,但絕不能掩蓋他的“開元盛世”。此時,唐朝達到了極盛。極盛之下, 文化必然昌隆,此時的文曲星就跟批發一樣下凡,可關注本人的歷史文章【李白和王維同世61年,為何老死不往來?信仰?女人?文人相輕?】

    四、題材多

    唐朝開放,“文武雙全”,既可以寫一些情情愛愛的,也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類霸氣的邊塞詩,畢竟唐朝武功鼎盛,開疆拓土,為詩人們提供了巨大的素材。

  • 5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因為唐朝是個糾結的朝代。古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本比較完整的傳承到唐朝,漢朝的英雄氣概也傳承到唐朝,世界各地的各種思想和產品也進入中國,造成一種昂揚的精神。封建統治者覺得這種精神不利於封建統治,立佛教為國教,積極打壓中國傳統文化,讓許多華人不知不覺中脫離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許多愛國詩人發現了封建統治者的陰謀,只能假裝佛教徒,吟出中國傳統文化詩,呼籲華人愛自己的傳統文化,愛自己的祖先,愛自己的河山。唐朝有很多的詩人都是這種想法,所以唐朝的詩以感情真摯著稱,這都是對祖國,對人民的摯愛。有網友說唐朝某詩人下流,喜歡養家妓,逛妓院等等,我只能說這是無知無識無道無德的表現。愛祖國文化,愛人民的人才是有德之人,每個華人都應該尊敬他,唐朝的詩人們,現代華人向你們至敬,謝謝你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 6 # 大嘴方片三

    大話歷史,評談春秋,我是大嘴哥。

    唐朝後世流傳詩歌有多少?可不是唐詩三百首,而是有五萬多首。

    詩人有多少?叫得出,能上榜的就兩千多人。

    唐朝詩人陣容之豪華,好比足球界的皇家馬德里,除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舉世聞名的詩界BOSS外,還有些“小家”,如王維、孟浩然、李賀、杜牧、李商隱等,唐朝詩人高峰盛況空前,水平之高,後世無法超越,縱觀歷史,這跟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一、大唐盛世,社會文化高度發展的歷史必然。

    詩是最古老的文學體裁,在經歷了《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的發展之後,直到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唐朝時到達頂點,漸漸成為人們的主流文化生活和文學形式。

    唐朝時,詩歌一枝獨秀,從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詩歌,在後代文學形式多樣也分化了詩歌的主流力量。但隨著社會不斷髮展,人們抒發情感越來越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越來越趨於平民化,於是曲高和寡的詩變漸漸沒落,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現在的口水歌,社會的進步的同時,詩歌也逐漸式微。

    國力強盛的唐朝,國力強盛,社會太平,唐朝各民族大融合,不單是國家統一強盛,國際文化交往日趨頻繁,人們生活豐富多彩,為詩人的創作、成長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營養和素材。

    二、科舉導向,詩人的產生具有強有力的政治基礎。

    隋唐科舉制度的完善,統治者對詩歌尤其愛好。

    科舉好比今天的高考,詩歌是他們考試的主要科目選拔官員的考試,基本就是看誰詩歌做的好,那必考科目必然每個人都會下功夫學習,學霸整詩歌,那不就和玩一樣嘛。

    唐朝的皇帝那也是對詩人推崇至極。李隆基就是一個非常棒的詩人,《唐詩三百首》的開篇就是他的作品。武則天不僅自己喜歡作詩,還時常即興組織詩歌賽會,“龍門奪袍”就是在今天都是詩壇佳話。像李白被唐玄宗趕出朝廷時還送了李白很多黃金以及一面金牌,李白到了那隻要露出金牌地方官就會好吃好喝招待李白還多給金銀,李白那是什麼概念,御賜金牌詩人。

    三、時代特色,詩歌具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

    唐朝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所謂“盛世”,人們才有心情飲酒作詩,大把時間娛樂休閒。毫無疑問,這其中酒對詩起了助推作用。唐代的酒店稱之為“酒肆”、“酒樓”、“酒家”等,分佈在城鄉各地。開元年間,便有了“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的民間旅店,好比今天的大酒店啊,這是商旅者飲酒的主要場所。還有唐代都市多設妓院,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和趕考舉子等都是妓院的常客,狎客們往往一擲千金,濫飲狂歡,留連忘返。

    這時候開party喝酒,少不了酒令,行酒令幹啥,作詩。在唐朝,最常見的酒令當屬雅令,這幫文人學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玩的都是寫詩的智商,“李白斗酒詩百篇”,誰能和他玩,所以我們詩歌在此時可以窺見一斑。像李白這樣的大V在酒場上的娛樂彷彿已經把詩變成了變成了一場全民選秀的現場活動,備受世人崇拜。

    在大嘴方片哥看來,盛世唐朝詩人多,那是經濟因素,還有社會因素,文化因素,歷史因素等多種因素造成是歷史文化現象,後世恐再難超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懷舊服當前版本匕首賊畢業飾品究竟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