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讀書的行萬里路是不是好無趣?
7
回覆列表
  • 1 # 香草豆子

    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摺疊行路

    "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透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透過一個視窗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摺疊讀書

    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知識層面,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所讀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援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 "行萬里路"互相補助,綜合運用。

    還指讀書很多,行路很多的人。

  • 2 # 日讀課

    多讀書,書籍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想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讀書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選擇涉獵的範圍廣一點,不要緊緊拘束於某個領域。

    去旅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書中的東西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去消化,所謂,見多識廣,正是此理。

    多交友,從別人那裡獲得經驗也是增加自己人生閱歷的一個好途徑,多交朋友,一些透過口口相傳的經驗才能傳到你耳朵裡。

    看電影,雖是一個娛樂的方式,但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途徑,一部好的電影往往是在給你講述一個人生道理,透過電影本身,你也能知道許多東西的。

    5

    看新聞,平時多關注各領域的新聞,這是一個現成的知天下大事的途徑,不過需要辨偽存真。

  • 3 # 春秋無冬

    表面的意思其實跟實踐出真知差不多,你書讀的再多,沒有實際接觸過一些東西,其實還是不懂,或者不能完全理解。

    但是按照現實情況來說,很少人能夠經常“行萬里路”,因為每個人都得生活,但是“讀萬卷書”就容易多了,讀書是隻要下定決心就能做的事,而且成本不高。而且讀的書多了懂得多了,氣質什麼的就上去了,也能有目標地去行萬里路。

    我們除了這一生也沒有別的時間,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書還是要讀的,不然就算行了萬里路對自己本身也沒什麼昇華,頂多像個旅客,走走停停,眼界無法開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測CBA北控30勝16負結束常規賽,可以進前幾名入季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