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丹白露211735932
-
2 # 熊style
這傢伙不是好東西:切斷滇緬公路有他、攻擊法軍艦隊有他、加劇印度大饑荒有他、血洗愛爾蘭平民有他……唯一的好處就是這傢伙兒懂得因勢利導。
-
3 # 歷史雜談驛站
雖然在二戰期間,英國的實力、影響、貢獻都遠遠不如蘇聯和美國。但是在二戰沒有結束前,新的國際秩序沒有確立前,英國至少還是名義上的老大。英國在全球還是有廣袤的殖民地的,而且影響力還是很大。
而丘吉爾被認為是納粹德國入侵威脅下英國的“救星”,他絕不屈服的政策讓英國堅持到了戰爭勝利。但另外一方面,很多人也認為和斯大林,羅斯福相比,丘吉爾的奉獻有時被過分抬高了!如果沒有他,英國依然能堅持到戰爭勝利那一刻。
而作為當時的英國首相,他很多做法確實不地道:
亞洲綏靖政策
首先丘吉爾在亞洲戰場實行綏靖政策,歷史書上的綏靖政策是英國的張伯倫實行的,丘吉爾上臺之後改變了,不過這是指歐洲。丘吉爾在亞洲依然是綏靖政策,當全世界人民都支援我們抗擊日本侵略時,丘吉爾對中國卻非常不屑一顧。
因為丘吉爾的骨子裡認為這不是真麼大事,是一個發達的國家征服一個落後的國家。大英帝國當年都是這樣做的。甚至怕惹火上身,緊接著關閉了滇緬公路。這個可以說對中國的抗戰傷害非常大。也就是因為滇緬公路的關閉,後來才開闢了著名的駝峰航線,成立了飛虎隊。
後來日本人侵略東南亞的時候,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丟了,而且大英帝國的明珠印度也危險了。所以英國才不得不重新開通滇緬公路。之後和英國的配合時,英華人是一直都不正眼看我們的,好多情報一直不願意共享的。
在討論戰後問題關於在華的租借和殖民地問題時,美國都同意放棄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丘吉爾是死活不願意放棄全部。只願意放棄其他不平等條約,還有租借。當時英國放棄的租借沒有一個是在英國手裡的,都被日本人佔領了,放棄不放棄都不是你說的算。對於很多問題,丘吉爾就一直說沒得談,丘吉爾也不願意談。
在歐洲,英國傳統上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不過二戰末期,蘇聯開始進入中歐和西歐,英國首相丘吉爾坐不下去了。於是在1944年10月份,丘吉爾坐飛機到了莫斯科,開始和斯大林談判。
不過,丘吉爾這一次的談判並不是蘇聯要求的,而是自己去的,因為蘇聯已經進入巴爾幹半島了。要知道這個地方,近代以來就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丘吉爾建議蘇聯在羅馬尼亞佔90%,在保加利亞佔75%;英國在希臘佔90%;英蘇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各佔50%。
之後丘吉爾把資料寫在紙條上給斯大林看,斯大林看完之後,丘吉爾建議說燒掉。要知道,這可是對整個歐洲進行瓜分,真的是霸權行為。之後經過調整,蘇聯在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佔80%。其實,這些資料的意義就是討論二戰後這些國家是跟著英國還是跟著蘇聯?但最後的結果是,上面的那些國家都是跟著蘇聯的。
鐵血戰爭觀不為英華人接受
丘吉爾在二戰中,其政治軍事方面的確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可是在治理國家這一方面,顯得有些太過於鐵血。丘吉爾的競選口號是:一場巨大而恐怖的戰爭正在前方等待著我們!戰爭面前,對於領導人來說需要的是膽識和高瞻遠矚的魄力!並且戰後還需要懂得經濟,懂得民生。
在二戰危難時刻,他的理念馬上被英華人接受。但戰爭結束後,他再談戰爭就顯得過於鐵血了!他的競爭對手艾德禮卻將自己的競選目標對準了振興國民經濟,解決民生這一塊,這導致丘吉爾在競選中落選,顯然艾德禮的做法更符合民眾口味。
丘吉爾的戰爭觀,讓民眾接受不了,假如丘吉爾再次當選了首相,只會讓當時的英國雪上加霜。戰爭結束後,最重要的是如果快速地將國家復甦起來,而不是繼續加強軍事戰略。畢竟民眾的支援才是最重要的。就拿個方面來說,丘吉爾在競選一開始就已經輸了。所以說,有些地方不地道的丘吉爾,贏了戰爭卻輸了大選,也是情理之中!
回覆列表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二戰英國首相。
二戰主要功績:
一,1940年6月22日,法國向納粹徳國投降。接著,徳國又劍指英國。丘吉爾不屈不撓,率領英倫三島堅定抗擊入侵。
二,1941年7月12日,與蘇聯簽訂<對德作戰中聯合行的協議>。8月,與美國在紐芬蘭簽署<大西洋憲章>。二戰盟國之所以能結成反軸心國統一聯盟,丘吉爾功不可沒。
二戰主要失誤:
一,二戰中後期,由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丘吉爾一直憎恨社會主義蘇聯的反共情緒逐漸暴露出來。具體表現在,讓德蘇互鬥,耗盡國力,火中取栗。因而遲遲不肯在法國西海岸開闢第二戰場。
二,主張在所謂"歐洲軟下腹"的巴爾幹地區開闢第二戰場,迫使盟國付出了巨大代價。
三,1944年10月,他訪蘇。提出與蘇聯劃分巴爾幹勢力範圍,也就是說,不能讓蘇聯染指英國的殖民地。
四,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美國建議聯合國託管英國殖民地,目的是讓他們獨立,但他暴跳如雷,毫不讓歩。
五,1944年12月,他派兵血腥鎮壓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