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能講講,魏晉南北朝,怎麼由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最好
10
回覆列表
  • 1 # 魔都春雨

    曹操設定了世兵制度,將他軍隊中計程車兵一律劃為“士籍”(或稱“士家”),戶口單列,世襲為兵。士兵家屬集中遷居到許昌一帶居住,作為人質,如果士兵有逃亡叛降行為,就連帶處罰其家屬。士家的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在士家之間通婚。三國時期軍隊基本以士兵制為主。 隋唐府兵制府兵源於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不但兩者區別很大,而且不論世兵制還是府兵制的前期和後期區別也很大,最後都由於固有缺陷,造成士兵地位低下最後都名存實亡。 隋唐府兵制是源於北魏政權,前期實質上類似於滿清的八旗制度,打仗的都是異族的戰士,漢民族種地供給異族糧食補給,後期府兵成了賤民,府兵制也就破產了。

  • 2 # 海鏡清

    隋唐府兵制和三國世兵制的差別是很大的,前者屬於兵戶制度,即世代職業軍人,與普通兵戶分離開來。府兵制則屬於徵兵制,兵民合一。

    三國時期最出名的部曲——劉備的部曲魏延,一個從“奴隸”到將軍的典範

    世兵制起源於東漢末年,當時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動亂不已,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被各地軍官、士人、豪強招募,成為世世代代的無限期職業軍人——部曲。這些私人部曲人身依附性極強,屬於半奴隸性質,也就是世兵的起源。

    到了三國時期,由於人口大量死於戰亂和常年戰爭的需要,政權既要有充足的兵源,又需要足夠的勞動力進行生產,曹魏率先將老百姓強制分工,一是普通民戶,從事農工商業,承擔稅收和徭役;一是屯田戶,由政府統一組織農業生產,是農奴性質的國家佃戶,不承擔兵役;一是軍戶,只服兵役,世代為兵。

    曹魏將軍牛金,也是曹仁的部曲出身

    還是以曹魏為例,在軍閥混戰時期,將領叛服無常,於是軍閥們紛紛要求部將以家屬為人質,“諸將征戍及長吏任州郡者,皆留質任於京師”。也就是說將軍要出征、要戍邊了,官員要去當刺史、當太守了,那麼不好意思,請把老婆孩子送到都城來。

    同樣是為了防止那些強徵、收降計程車兵逃亡和叛變,曹魏將士兵家屬也聚居一處集中管理,嚴加控制,自然而然形成了軍戶。“吏兵已去之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鄴(城),凡數萬口”。

    蜀漢早期的軍戶也是這樣,例如荊州關羽軍團,就把官兵家屬全部集中居住於江陵,其負面後果就是糜芳投降,家屬全部落入東吳控制下,整個軍團不戰而潰,關羽身死。

    關羽軍團的崩潰就是因為這些士兵都是世兵,他們的家屬被東吳控制後就無心作戰

    蜀漢中後期的軍戶則是依靠強徵少數民族。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就將叛軍眷屬強行遷往蜀漢統治中心區成為軍戶。“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五千戶於蜀為獵射官”、“勁卒三千為連弩士,遂移家漢中”。

    蜀漢著名的“飛軍”,就是由青羌人的軍戶組成

    東吳的世兵制也來源於部曲制,不過與魏、蜀不同的是,一般隨軍,由各統兵將領控制。因為東吳政權是在兩大勢力——南遷士族和江南大族支援下建立的,是合資公司,這些大族都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孫家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兵權,所有軍隊名義上屬於國家,實際上是各私人軍隊的集合體。所以孫家總是設法減少世襲軍隊,例如陸抗去世後,其五千部曲沒有按照慣例由長子統領,而是被分給了五個兒子。

    從上可以看出,世兵制既不利於國家統一、中央集權,也不利於發展生產(相當一部分勞動力是脫產或半脫產),所以隨著國家大一統,必然會逐漸消亡。

    府兵制的前提和基礎是均田制,只有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國家才有條件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所以隨著人口增加,土地兼併,均田制瓦解,府兵制也就消亡了

    府兵制開始於南北朝時期的西魏——北周,“府”即軍府,是兩晉時期刺史管理軍事的機構稱呼,屬於軍府計程車兵,就稱為“府兵”。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讓老百姓定期服兵役,服役期間免本人賦稅,這樣就增強了老百姓從軍的積極性,減少了軍人逃亡。西魏時期府兵一年一換,北周時期改為每年服役一個月。但是府兵制當時並不完善,因為其軍需補給由六個統兵大將——六柱國負擔,而六柱國都有大量私兵存在,實際上形成了六個大藩鎮,仍不利於中央集權。

    隋朝時期改革府兵制,完全取消了軍戶,軍民合一,世兵制完全取消,改為義務徵兵制。全國設十二衛府(隋煬帝增為十六衛府),分統各地軍府,府兵每年服役一個月,不服役時由地方管轄。

    唐初沿襲了隋朝府兵制,十丁抽二,即按每保五戶,每戶成年男子(丁男)二人計算,每保徵二人為府兵,輪流服役;貞觀又改為十二丁抽二。

  • 3 # 巴陵人說歷史

    三國世兵制,是針對“徵兵制”、“募兵制”發明的新型兵制。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以至於人口銳減、流民四起。募兵既不能有效作戰,而且徵募活動也異常困難,為了防止士兵逃跑,曹操率先將士兵家屬集中管理(作為人質),士兵有“士籍”,形成軍戶,軍民分離。軍戶世代為兵,父死子代,兄終弟及,不得與普通民戶通婚,平時屯田,訓練,戰時出征作戰。世兵制透過以眾將部曲的家屬為人質,加強了對眾將的控制,抑制了軍中豪強擁兵割據的傾向,保證了軍隊的集中統一,對於結束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鼎立和全國統一,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到了後期,戰爭減少,社會逐步穩定。生產逐漸恢復,軍戶的社會地位逐漸下滑,最終被蔑稱為“兵家子”,完全淪為戰爭奴隸。

    府兵制,由西魏權臣宇文泰根據拓跋鮮卑的早期部落兵制創立的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停廢。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府兵編入軍籍,兵士參戰武器和馬匹,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免除租調力役,戰時應徵打仗。府兵訓練嚴格,戰鬥力較強。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對於當時的人力資源的利用是十分充分的。

    三國時期的兵制影響極廣,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基本都是在改進三國兵制,而未做到大規模革新推翻。

    自衣冠南渡,司馬睿於317年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南方政權沿襲魏晉兵制,以世兵制為主,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後期豪強兼併土地現象愈演愈烈,使得大量自耕農失去土地,世兵制下的兵士土地也被大量侵佔,軍戶的地位日益哀落,士兵的地位近似奴隸,士兵不斷逃亡,軍隊的兵源都無法得到保障,戰鬥力就更是個渣渣了。士兵逃跑之後,就只能是募兵了,而兵源的補充以白丁為主,還有就是奴隸。東晉氣吞萬里如虎的“北府兵”就屬於募兵。

    與此同時,北朝的北魏初期採用的是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後統一北方,入主華夏後完成封建化與漢化程序。西魏權臣宇文泰在這個基礎上創立了府兵制,以軍籍進行管理,不入民籍,且無需承擔國家的賦稅及徭役,實施的是輪流宿衛和訓練,戰時應徵入伍,閒時則是進行生產其戰鬥用的武器及物資糧草自己準備。但是隨著府兵制的發展,本族士兵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後來開始擴大徵召範圍,向平民開放。而士兵的地位有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增強了,府兵制與世兵制相比,顯示出了制度的優越性。這個時候府兵制正式形成。

    所以依靠著府兵制,到隋代北周而立,國勢日漸強大,隋攜北朝強大之餘威滅掉了南朝的陳,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華夏終於復歸一統。而一直到唐朝前期也憑藉著府兵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戰績。

  • 4 # 春秋奮羽

    一、世兵制的產生及特點

    ——世兵制的產生

    戰火不斷,兩漢徵兵制難以實行,是三國世兵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爆發,東漢疆域進入了混亂。在鎮壓黃巾起義後,又進入到了軍閥混戰的模式,兵禍連年,百姓大量死亡。

    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在彭城“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不為流;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正是這種連年的混戰,造成人口下降,戶籍失控,規範、穩定的徵兵制度很難實行。

    對於三國期間的統治者來講,為了使已有計程車兵不再流失,進一步保證兵源的穩定性來滿足戰爭的需要,都令軍戶專門承擔兵役,並實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讓先有計程車兵終身世代為兵。

    於是,三國時期特有的世兵制就應運而生了。

    ——世兵制的特點:

    1、世兵制下士兵都是世襲的職業士兵,真正做到了“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作戰經驗豐富,比起募兵制下臨時聚集計程車兵戰鬥力有了質的提升,對於統治者來說這樣可以使得政權更加的穩定。

    2、與民的分離。成為職業士兵後會另立戶籍,稱為士籍,不在允許改民籍。

    3、世兵制下計程車兵家屬實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雖為人質,但也可保證在動亂的時代家人的安全。

    二、府兵制的產生及特點

    ——府兵制的產生

    府兵制起源於西魏,興於隋唐。其最初的組織系統為西魏大統十六年,任命的柱國大將軍八人,宇文泰為軍隊最高統帥,都督中外軍事不直接領兵,而柱國之一的元勳則有名無實,所以統領六軍的是其他六位柱國將軍,下轄兩位大將軍,為12大將軍。每位大將軍轄兩位開府,每開府領1軍,共24軍。每開府又轄兩個儀同,每儀同領1團,共48團。

    在府兵制創立之初,府兵由六鎮鮮卑軍人和關隴豪右組成,並非一般平民。府兵另立軍籍,不入民戶不承擔國家賦稅徭役,實行輪番宿衛和訓練。建德二年(573年),改府兵軍士稱侍官”,始募百姓充當。

    到了隋開十年(590年),隋文帝下詔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是田籍帳,一與民同。”府兵制遂與均田制結合成為了兵農合一的制度。

    再到了唐太宗時府兵制以均田制為基礎,達到了比較完善的地步。政府將農民按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民,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當兵者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疫。全國分置634個折衝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府分三等:上府兵1200;中府兵1000;下府兵800每府最高長官為折衝都尉。府兵除出征與輪流衛戍外,其餘時間均居家種田;遇有戰事,府兵由中央任命將領率領出徵,戰事結束,便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平時每年須輪流宿衛京師,還需定期鎮戍邊疆。

    ——府兵制的特點:

    1、兵農結合,分給農民一定的土地,在接受土地的同時有義務在國家規定的時期內去服兵役,閒事務農,戰時打仗。

    2、加強中央集權。伏兵隸屬於皇帝,由皇帝直接掌控。

    3、減少軍費負擔。分給農民的土地不徵收稅收,條件就是戰時需自帶兵器和糧食,節省了很大一部分軍費。

    三、世兵制與府兵制的區別

    從兩種兵役制度特點上看,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世兵制為職業士兵,府兵制為兵農合一,府兵制相對於世兵制對於封建統治階級來講更為適合。

    當然,兩種兵役制度對於它們出現的年代都具有其合理性,歸根到底都是為封建統治階級來服務的,對於兵役制度的轉變,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好、更有效的為封建統治階級來服務。

  • 5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孔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乃國之大事,關係到政權的興衰存亡,而要打仗便要有軍隊,軍隊如何而來?當然從國民中來。要解答隋唐府兵制和三國世兵制的區別?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的王朝是如何組建軍隊的。

    1、夏商周時期的民軍制

    所謂明軍制,便是將兵役寓於田制之中,有田之人都有兵役的義務,他們平時耕牧為民,戰時出征為兵,這就是民軍制。

    當時的國家版圖和人口都有限,軍隊的核心也由王室和貴族子弟組成,打仗也要講“禮”。

    2、秦漢時期的徵兵制

    至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迅速擴大,滅國之戰不斷上演,常備軍開始出現,且士兵透過選拔而來。選拔的標準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規定17隨——60隨的男子無論貴賤,都必須服兵役兩年,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女稱“戍卒”,這便是徵兵制。

    至西漢上千萬,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都要在官府登記,從23歲七服兵役兩年,一年再本郡服役,學習騎射,稱“正卒”。一年守衛京師或者戍邊,稱“戍卒”。

    3、漢末三國時期的世兵制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並起,塢堡林立,徵發的農民成了世家的私人武裝,從此徵兵制結束。

    為了避免士兵逃散,至三國時期,開始將士兵集中管理,出現了父子世代為兵的制度,而且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被稱為“士家”、“軍戶”,這便是世兵制。

    世兵制,男丁終身為兵,父死子承,兄終弟及。後來清朝的“八旗兵”、“綠營兵”也是世兵制。

    4、西魏至隋唐的府兵制

    府兵制,宇文泰於西魏大統年間,(公元535~551年),在唐朝李世民時期達到鼎盛,至李隆基之後逐漸廢除。

    魏晉之時,由於世兵制的實行,兵農是分離的。至西魏宇文泰,開始實行“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閒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這便是府兵制。

    府兵奔泛指軍府之兵,至宇文泰七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隊府兵組織系統,府兵制正式建立。

    後來建立隋朝的楊堅之父是十二將軍者一的楊忠,建立唐朝的李淵的祖父是八柱國之一的李虎。

    從以上可以知道“世兵制”是世襲的,是職業軍人,集中管理,兵農是分離的,戶口是軍籍。而“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兵是亦兵亦農,打仗時一聲號令立刻放下農活,自備馬匹和糧草。這就是“世兵制”與“府兵制”最大的區別。

    安史之亂後,隨著邊患的增加,唐朝對外用兵不斷,府兵的戍期延長,再加上腐敗日益嚴重,邊將侵吞士兵財物,強迫士兵為自己服苦役,因此無人願當府兵。公元749年,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已經無兵可交,唐朝不得不停徵發府兵,改行募兵制。所謂募兵,就是招募職業兵。

    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與募兵制的大興有很大的關係。,軍隊逐漸成了藩鎮的私人武裝,天下分崩離析已成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中有哪些吃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