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文峰
-
2 # 文都肉多多
很多成年人不乏性格脾氣很急躁的人,辦事容易急躁,這種脾氣從主觀上給自己增添了很多煩惱,其實這種人從小就是這樣的脾氣,這種脾氣跟從小的教育環境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改變孩子急躁的脾氣從小抓起,當然如果孩子很早就進入早教中心,受正規早教機構的影響的話,出現這種問題的可能性會比較小一些,那麼今天我們重點講解下父母如何影響孩子避免養成急脾氣的性格。
刻意讓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東西,如看動畫片、切開剛買回的西瓜或是再講一個故事等等。佳佳媽媽都會告訴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會兒。給佳佳時間用來體會和比較,讓她明白“等待”是一種什麼感受,這段時間裡可以為孩子唱個短小的歌曲或是從1數到10。這樣孩子就能瞭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時間。
提示:
也可以在孩子等待的時間裡乾點事,譬如媽媽接電話時,讓孩子安靜1分鐘。如果孩子能安安靜靜地等待了這1分鐘,媽媽應該這樣表揚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媽媽說話的時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聽話,那麼接下來的1分鐘可以不理會他,並且向他說明為什麼。這樣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腸,不然訓練將會前功盡棄。
暫時轉移注意力
當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談時,不妨給孩子一個他平時沒有見過或者不怎麼讓他玩的小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當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麼東西時,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兒做什麼的時候,你已經結束談話了。
提示:
如果父母給3~4歲的孩子一個玩具,意味著父母要替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訓練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讓孩子在等待的時間裡畫張圖,或是自己看看書等,做一些孩子平時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如何打發時間。
默契溝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談幾句,此時孩子想要得到關注,可以事先訓練他與父母的默契。譬如讓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訴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會盡快滿足你。這種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溝通的同時不必中斷與人的談話。
提示:
3-4歲的孩子是難以理解“從現在起10分鐘”有多長時間,訓練時應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聯絡起來。譬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用10分鐘給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辮,穿好裙子,媽媽就給你講故事。”這樣孩子就會逐漸理解時間長短的概念。
培養孩子的耐心是一件非常有技巧的事情,特別還要就是對孩子的慾望滿足,這中間的技巧真的是巨大的學問呀,這真的是直接跟情商有關係,父母的情商高,教育出來的孩子情商也高,否則也是一樣的低呀。其實有些情況下,如果父母情商低的時候,不妨讓孩子去早教中心,不一樣性格的人,給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寶寶逐步成長,壞脾氣也在滋長,現在只要不達目的不滿足於她,她是不會善罷干休的,甚至都不惜自虐。有一次找外婆拿個不能拿的東西,外婆沒給,小傢伙就抓狂的手指狠抓自己脖子抓得紅紅的,外婆嚇得趕緊依了她;還有經常會走路摔倒,她就狠狠的拍地,責怪地面絆了她;還有玩不好什麼東西了,她就手一揮,使勁叫,等等吧,我媽說這孩子大了難管教,她確實遺傳了寶爸的急躁脾氣,雖然才是1.5周的寶寶,可我真的很困惑,怎麼才能引導和改善她的性格呢,真的很擔心。”
寶寶的急躁多是家長養成的
在一些父母的意識裡,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有求必應,而且越快越好。這無疑帶給孩子一種錯覺:我要幹什麼就得馬上幹什麼。
對孩子慾望的滿足分為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五種。好的教育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
習慣於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歲以前寶寶的年齡心理特點,如果父母習慣於“即時滿足”孩子,他就難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無法培養起來。因為,它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寶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學習和自我剋制才能獲得。
寶寶脾氣急,成長有隱患
脾氣急的孩子耐性不足,情商和逆境商相對較低:他們比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無終;適應性差、喜歡依賴,不容易融入新環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急躁、知難而退甚至暴力的苗頭。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覺,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珍惜”。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耐性
-
3 # 逍遙遊666
肯定是有事兒。這需要大人好好找問題所在了,是因為大人心情不好,脾氣暴躁了,還是孩子遇到什麼著急上火的事兒了,找到問題,趕緊化解,同時飲食上清淡去火的,蔬菜多吃
-
4 # 江海順風舟6
家鄉不要怕和緊張!首先要查清孩子特別急躁的身體和心理原因!到專業的兒童醫院去細查身體方面的原因,再去看兒童心理醫生。最後醫生指導意見去耐心的訓練孩子,慢慢會好轉的!!!
-
5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如果孩子原本的情緒是平和的,突然間變得特別急冒進,說明孩子可能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內心世界的變化。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排除下內心世界的矛盾,幫他去除一下外部空間的“雜草”,進而摸索出導致孩子急躁的具體原因。如果遺傳因素佔據的成分大,就儘量平和地與孩子溝通,讓他們心緒平靜;如果後天因素成分大,就從當前手邊的事情開始,慢慢地一點點改觀,不要將自身的不良情緒傳導給孩子。
另外,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事情,透過繪本和演示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究竟什麼是對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言行。等到他們到了具備自主意識和能力的階段,讓他們自己來感知剛才的言行是否有問題,透過換位思考教會孩子更好地體驗外部世界和感知自我情緒。
父母平時也可以教孩子一些疏解不良情緒的好方法,幫助他們做“控制情緒的主人”。
-
6 # 明月入懷618
性格急躁與氣質型別有關,有的孩子一出生都是膽汁質,有的是多血質,有的是粘液質,有的是抑鬱質。不同的氣質型別脾氣也不相同。但一般說來,性格急躁是指某些方面、某些時候性格急躁,而不是指所有的時候都急躁。比如,這位媽媽就說:有的時候寫作業很認真,不急,有的時候急躁。所以,需要一一分析這些急躁行為的原因,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此時著急,然後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採取相對的措施,形成新的習慣性思維及新的習慣就行了。而在很多個方面都養成了不急躁的習慣,這個人可能就不算是急躁的性格了——找到問題的原因、機制,再對症採取相應的方法,這是我解決心理問題的主要思路。
一、“外出吃飯著急”的問題
經過和媽媽的探討,理解了孩子吃飯著急的原因:我們是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的,爺爺奶奶爸爸生活很單調,沒有親屬,什麼好吃都給他吃,所以孩子不知道要謙讓。在沒有上學前,我們一家去廣東玩,吃飯的時候炒了一盤雞蛋(他愛吃),姥姥夾了一筷子,結果他拿著手打了姥姥一下。
所以理解這個問題:他外出吃飯很有胃口,又沒有要謙讓的意識和習慣,這樣看到愛吃的菜,不管不顧著急吃就很正常了。所以,媽媽簡單地說孩子不要急就不管用了。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說孩子自私,孩子的自私並不是那麼根深蒂固的,其實大部分就是沒有分享的意識和習慣,有了這個意識就好了。
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平常,在合適的機會和他探討(不是說教啊)這些事兒,八歲的孩子自己會逐漸明白這些分享謙讓的道理(認知療法)。然後,在遇到這樣的場合的時候,預先答應他:如果不急,就給予獎勵。(行為療法,此時的強化是需要的,在形成新的行為習慣方面有促進作用),之後對他的表現講評、探討,逐漸地,分享的意識會成為他的習慣性思維,他也因自己的美德被讚賞而得到樂趣,會逐漸養成新的行為習慣。
二、寫作業著急的問題
經過討論,我們發現,孩子有時著急是因為他著急寫完了去看書或者去玩兒。這就理解了孩子著急的原因,因為有吸引他的東西,自然可能會著急了。當然,我們不會禁止他看書或玩兒,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孩子對快些寫作業的看法(認知)。如果孩子這麼想:欲速則不達,如果匆忙寫作業,在著急的情況下容易出錯,還要回頭改,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還潦草。所以,不如從容一些寫,反而可能更早地寫完。而且,著急寫,又能提前多長時間呢?好好寫完,沒有心思,就可以痛痛快快完了。我覺得八歲的孩子可以明白這些道理,另外家長可以先試著用類似的道理說服自己,如果自己能被真正說服,那孩子也可以(你的道理要真正能讓人信服)。
媽媽有個疑問:我在他寫作業的時候,也跟他說要慢慢寫,但是效果不好。
其實,和孩子講道理,要在平時,要在他情緒好的時候、交心的時候慢慢說,孩子寫作業已經開始急躁了,再去勸他不急效果很差——急躁的情緒會自動持續,這是情緒的規律。(參考: 輕鬆瞭解情緒的奧妙)。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可以在孩子可能會開始著急的時候,告訴他:如果能做到不急,就給予獎勵。逐漸地孩子就不急了,和他探討的思維慢慢就成了習慣性思維,就把問題解決了。
三、我孩子的經驗
我女兒三四歲的時候脾氣有些著急,在家裡有時急得又蹦又跳地哭。有時一個很小的玩具找不到了,她就很著急,急的要哭了。此時,我會和她說:東西又沒有長腿,跑不出咱們家,所以不用急。等你不找的時候可能就找到了。這個新的認知不是馬上見到效果,但是說得多了,平常也和她說,也通過幾次慢慢找、或者不馬上找,以後果然找到了東西的體驗,在找不到東西的時候,她逐漸不著急了。
女兒以前是在多方面都著急的,比如東西忘記帶了,東西弄壞了、拼圖拼不好了、作業不會做了......所以,這有一些共性,就是孩子把這些事情看得太大了,不得了。以前,我說要讀懂孩子,怎麼讀懂,其中之一就是想想自己是否也會這樣,換做我,如果一個事情我覺得不得了,有可能發生損失的時候,我一定是著急的。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讓孩子逐漸體驗到這些都沒什麼,即使這樣又怎麼了......——這是一個從核心思維改變孩子的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效果最明顯。
所以我遇到她著急的情況,等她平靜下來以後,經常和她說:這有什麼啊?東西壞就壞了唄,再買就可以了;忘了就忘了,又怎麼了?拼不好就拼不好,以後再拼,作業寫錯了就寫錯了,有什麼啊?......同時,我的態度也是很放鬆的,讓她逐漸體驗到很多事情其實是沒有那麼重要,是沒什麼的。逐漸地,這些話也成了她的習慣性思維,遇到這些情形她會自己說:沒什麼,慢慢來。丟就丟了唄,又怎)。而核心思維的原因是我二十歲左右時給自己樹立了很高的理想和目標,而且一定要達到,為了這個目標,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求自己培養節約時間、思維敏捷的習慣。
有這樣的認知,著急思考的行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認知直接影響行為)。所以,就會不顧時間、地點、條件都要求自己快速思考,(主觀要求不符合客觀條件,自然容易出問題哦),這也是導致我容易疲勞、頭痛的原因之一。
找到了原因,就要說服自己改變這個不合理的認知。說實話,這真是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以前的習慣性思維已經根深蒂固,不是簡單一兩句話能使自己信服的。其中的過程不細說了。最終,我深信,欲速則不達,只有不著急,從容地思考,不在不合適的環境下思考,從長遠來看才是最有效率的。這樣,我逐漸在實際思考的過程中說服自己要慢一些,逐漸新的思維成了習慣性思維,也養成了從容思考的習慣,今天,這個新的習慣性思維也根深蒂固了。所以,我從容的習慣也是很牢固的
改變認知,改變行為,形成習慣,就逐漸改變了性格。
回覆列表
孩子碰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馬上激動不安,如熱鍋上的螞蟻,想達到某個目的,沒做好準備就開始行動,由於無計劃,急於求成,常常心理不穩定,結果達不到目的。第一件事因急躁失敗了,往往又更加急躁地去幹第二件事,常常造成“忙中生亂”、“殃及他人”和“欲速則不達”的不良結果,那麼該怎樣糾正孩子急躁的個性呢? 我認為家長們應該先認真分析孩子急躁個性形成的原因,通常孩子急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家長的溺愛使孩子缺乏獨立性,養成了依賴心理,而依賴心理是急躁個性形成的土壤。有的家長,事無鉅細,事事都要代替孩子去做,事事姑息遷就,使孩子養成依賴家長的不良習慣。孩子一旦離開家長的懷抱,就不知所措,進而常常在學習和生活方面不如人意,不稱己心,急躁個性則由此產生。 2.孩子缺乏認識和對待困難與挫折的能力。孩子興趣愛好容易更換。當他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時,常常賦予極大的熱情,可是,由於知識的欠缺或是其他原因,結果往往因為不得要領而導致失敗,興趣隨之減弱。不久對另一事物又產生興趣,同樣原因,結果也是失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而孩子又缺乏對付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加之得不到家長的及時幫助與正確引導,結果孩子遇事總會煩躁不安。天長日久,急躁個性得以形成。 3.長期不安靜的學習生活環境導致孩子急躁。目前,孩子的學習負擔量普遍偏重,身心承受著相當的壓力。如果有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還可以靜下心來全力學習。如果孩子的學習環境常常處在嘮叨、酗酒、賭博、吵架、打鬧或是勁歌狂舞等環境之中,那麼,孩子是難以學習的。長此以往,惡性迴圈,使孩子看見書本就煩躁不安,在焦躁中度過學習時光,急躁個性怎能不形成並且加重呢? 家長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能力及脾氣秉性以身作則,對症下藥。 第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家長,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包辦代替,多鼓勵孩子做有益的事情,並且不怕孩子失敗,以此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處事的能力。這樣,“不如意,不稱心”才不至於打垮孩子,還可以使孩子在“不如意,不稱心”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孩子學習時,家長要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不給孩子產生急躁情緒的條件,家長應注重自身的精神文明修養,以身作則,為孩子克服急躁個性做出榜樣。 第三,透過親子小遊戲訓練孩子專注力。專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礎,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爸爸媽媽可多與子女進行一些有助提高專注力的遊戲,例如“找不同”、“找錯誤”、拼圖遊戲、聽故事……讓孩子集中注意力,長時間專注做某一件事。 第四,透過具體活動磨鍊孩子的韌性。在孩子學習之餘,家長可有意識地讓孩子練字、畫畫或陪孩子下棋等。在一筆一畫的練習中,在細緻觀察描摹中,在步步思考揣摩中,磨鍊孩子的韌性。 第五,透過分析急躁的後果,提高孩子克服急躁情緒的自覺性。家長髮現孩子產生了急躁情緒,就應馬上提醒或勸慰孩子,心急吃不了熱粥,給孩子講些由於急躁而產生不良後果的事例,啟發孩子增強克服急躁情緒的自覺性,從而糾正孩子急躁的個性。 糾正孩子急躁的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取得成效的事,需要家長耐心而不斷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