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毛蟲夢工場
-
2 # 寫作情緣
藝術教育,只給孩子一個好壞的理論和概念。
生活體驗,帶給孩子的是明辯事非的火眼金睛。
對於孩子幼小的心靈而言,舞臺劇帶來的是臉譜式,公式化的美與醜,忠與奸。操曹是花臉,標籤化的奸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岳飛是陽剛正氣,義薄雲天,生來就是精忠保國的忠臣良將。那王召君出使塞外,且生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原本就是美的化身。而妲己媚上惑下,殘害生靈,更是邪惡的代表……這些,就是緣於文藝的定型。
因而,孩童所面臨的書本知識,文藝教育,對忠和姦,美與醜,一出場便一目瞭然,許多的誤曲猶然而生。
許多“披著羊皮的狼”,反而被看成了善良。許多“樂善好施”的善人,被看成了為富不仁。幾種假面具下的笑面虎,因笑裡藏刀,反被看成了救苦救難的菩薩。
所以,文藝教育下的孩童,對美於醜觀念的提升,只限於對現實生活中片面的認識,和膚淺的理論,並不能真正引導孩童對美與醜深刻的辯識。
如讀課本中的《王二小放牛》,真是窮人的孩子早懂事。當狡猾的敵人扮作八路軍讓他帶路時,並沒念過書的王二小,從敵人的語言,舉手投足間,認出了這群“披著羊皮的狼”,並把他們巧妙的引進了八路軍的包圍圈,一舉殲滅……
從這個故事中看出,對孩子的美與醜,和好與壞,或忠於奸的教育提升,一定要在文藝唱戲的基礎上,加入現實生活的體驗,才能夠打造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明辯事非的過硬本領來。
-
3 # TT辣媽愛美麗
孩子的審美培養單靠藝術教育來提升,效果不會太明顯。全面提升孩子的審美情趣要靠家庭氛圍的影響,要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感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最先接受的也是來著家庭的薰陶與感染,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不能只單靠偶爾的藝術課堂來培養,還要家長在生活中,給孩子呈現正確的審美觀,美的生活態度,美的行為規範,讓孩子不但理解什麼是行為美,還有心靈美,進而理解藝術美。
-
4 # 小農陶夫
一個人的藝術審美和藝術教育有關係,但不能單靠藝術課堂上的教育解決問題,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家長在伴隨著孩子成長得過程中,讓孩子接觸到美,美的用品,美的物價,美的生活方式,把美落實在了孩子的種種細節之中,這樣孩子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什麼是美的,這一點日本的傳統教育比較好,他們會用美的生活器具,一切與美息息相關的東西,容入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美,來自於生活的每個細節,生活中的審美教育是最好的藝術教育。美的教育在細節,最好的教育在生活。
-
5 # 塞上宇韻藝術教育
首先很肯定的告訴您孩子的審美並不可能是單方面的靠藝術教育就可以去提升;但是,藝術教育可以作為一個很有成效的輔助,去幫助孩子提高他/她的審美認知。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全面發展內涵中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動能力在內的多方面發展,而人的精神活動能力多方面發展不僅包括對社會已有精神財富的享受能力,而且也包括創造精神產品的能力。因此,他認為,必須在一切個人的自由時間內實施藝術教育,並且使之成為大家都享受的手段。
德國美學家席勒也認為,藝術審美是從“感性的人”達到“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橋樑”,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教育為藝術審美的人,沒有其它途徑。應該看到,藝術教育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舞臺,創設了相應的條件。因此,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處於至關重要的位臵; 沒有接受藝術教育的教育,不可能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沒有接受藝術教育的學生,不可能成為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在這裡我需要強調一點的是:國家教學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藝術教育有沒有同樣的功能、作用呢?
藝術教育在教授的過程中其實是引導學生表現美、創造美和應用美的過程,是幫助學生髮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也就是我在最開始所說的,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的一種輔助。
由以上輔助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有效的通道。從個人觀點出發,可以確定的說,在這個發現美到創造美的過程中,就是提高學生(個人覺得適用於每個年齡段的人)審美的一個過程。
其實藝術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教育,在全國推進素質教育的道路上,藝術教育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
回覆列表
美,包含生活的美和藝術美兩個方面。通常我們又習慣把美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外在美透過人的感覺器官可以感知,可以說是一種先天行為。內在美除用感官外,還要用心去體會,才能發現的美。
要具備審美的能力,需要豐富的知識和閱歷。一些事物的外在美,憑本能就基本能能夠判斷。而要發現並接受和欣賞其內在的美,就要有一定的知識和閱歷上的功底了。
比如廚師炒好一盤菜擺在我們面前,它的外在美色、香、味、造型,透過視、聽、嗅覺這些先天性本能就可識別出美不美。而怎麼把這道菜做出來,就要往深裡去挖掘它內在的東西了。如選材、刀工、火候、塑形、烹和調的技巧等。
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避免只把審美停留在表象中,要善於發現真正美的東西。平時為了孩子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要經常有意識地去糾正他們錯誤的審美觀。
孩子往往認為漂亮、英俊瀟灑、帥氣、衣著光鮮、時尚、富裕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美。這就是錯誤的、片面的審美觀。正如佛教的觀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面看來美好的事物,實質上並不一定哪麼美好;而真正美好的東西,表面看起來感覺也不一定好。
透過認識“醜”,也能提高審美能力。如果孩子缺乏對醜的認識知,往往會顯得對美的理解膚淺、淡薄。讓孩子認識生活中醜陋之處,提升審美能力,正確辨別現實中的美與醜,培養對美的正確情感。
總體來說專業知識、個人愛好社會閱歷、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敏銳的觀察能為和思維判斷能為等等,都與審美能力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