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5時20分,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據現場的影片顯示,大橋上下異常浮動,幅度巨大,肉眼明顯可見,讓人感到害怕。
在人們的印象裡,這種拉索橋最多可能發生橫切風,也就是車輛行駛在橋上時,受橋面橫風影響,駕駛人會感到一股方向盤被奪的感覺,這就是受到橫切風的影響。但是這種橫切風肉眼難以發現。
與今天下午這種肉眼可見的上下抖動根本不同,據有關方面迴應,產生這種上下異常抖動的原因是風速大,產生渦振。
目前,基於安全考慮,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配合交警實施雙向交通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集團已組織養護技術人員對橋體進行檢查並組織專家研判。
據初步瞭解,橋樑主體結構未受損,具體原因正在調查。
虎門大橋
虎門大橋是中國廣東省境內一座連線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位於珠江獅子洋之上,虎門大橋於1992年10月28日動工建設,於1999年4月20日透過竣工驗收。
虎門大橋的設計時速是120千米每小時,可抗7級大風,六級地震。可以說,設計時將能想到的情況都想到了,況且通車20年來,經過大大小小數十次颱風,也依然屹立不倒,為什麼此次並沒有多大風力的情況下,發生如此大幅度的異常抖動?
虎門大橋位置
其實這是橋樑共振效應,橫風吹在橋上會產生卡門渦街,若渦街的頻率與橋樑材料頻率相近或相同,則會引起共振波,如果風再大點或者小點,產生的渦激振動頻率會大於或者小於橋樑自振頻率,就不會發生共振。
也就是說這只是一個巧合,如果風力再大點,哪怕強如颱風,也奈何不了。而當時的風速恰好使得渦激振動頻率和橋樑自振頻率相近,導致共振。
影片中的抖動現象確實觸目驚心,讓大家擔心不已。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半個多世紀前,美國也有一座大橋發生了類似的共振,只不過它最終沒有逃過倒塌的命運。
1940年7月,美國塔科馬大橋建成通車,短短四個月過後,它卻毀於一場毫不起眼的微風,由於橫向風產生的共振與大橋自身材料的共振頻率相同,大橋產生了嚴重的抖動,並且越來越嚴重,逐漸扭成S型,最終超過了大橋的承受能力,大橋轟然倒塌。
塔科馬大橋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拉索橋在設計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到共振問題,在建築時,透過材料的使用以及其他技術保障措施,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類似共振問題。
從虎門大橋現場傳回的影片上看,橋樑振動幅度並不大,個人覺得應該不會是地震前兆。
5月5日15時20分,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據現場的影片顯示,大橋上下異常浮動,幅度巨大,肉眼明顯可見,讓人感到害怕。
在人們的印象裡,這種拉索橋最多可能發生橫切風,也就是車輛行駛在橋上時,受橋面橫風影響,駕駛人會感到一股方向盤被奪的感覺,這就是受到橫切風的影響。但是這種橫切風肉眼難以發現。
與今天下午這種肉眼可見的上下抖動根本不同,據有關方面迴應,產生這種上下異常抖動的原因是風速大,產生渦振。
目前,基於安全考慮,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配合交警實施雙向交通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集團已組織養護技術人員對橋體進行檢查並組織專家研判。
據初步瞭解,橋樑主體結構未受損,具體原因正在調查。
虎門大橋
虎門大橋是中國廣東省境內一座連線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位於珠江獅子洋之上,虎門大橋於1992年10月28日動工建設,於1999年4月20日透過竣工驗收。
虎門大橋的設計時速是120千米每小時,可抗7級大風,六級地震。可以說,設計時將能想到的情況都想到了,況且通車20年來,經過大大小小數十次颱風,也依然屹立不倒,為什麼此次並沒有多大風力的情況下,發生如此大幅度的異常抖動?
虎門大橋位置
其實這是橋樑共振效應,橫風吹在橋上會產生卡門渦街,若渦街的頻率與橋樑材料頻率相近或相同,則會引起共振波,如果風再大點或者小點,產生的渦激振動頻率會大於或者小於橋樑自振頻率,就不會發生共振。
也就是說這只是一個巧合,如果風力再大點,哪怕強如颱風,也奈何不了。而當時的風速恰好使得渦激振動頻率和橋樑自振頻率相近,導致共振。
虎門大橋
影片中的抖動現象確實觸目驚心,讓大家擔心不已。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半個多世紀前,美國也有一座大橋發生了類似的共振,只不過它最終沒有逃過倒塌的命運。
1940年7月,美國塔科馬大橋建成通車,短短四個月過後,它卻毀於一場毫不起眼的微風,由於橫向風產生的共振與大橋自身材料的共振頻率相同,大橋產生了嚴重的抖動,並且越來越嚴重,逐漸扭成S型,最終超過了大橋的承受能力,大橋轟然倒塌。
塔科馬大橋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拉索橋在設計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到共振問題,在建築時,透過材料的使用以及其他技術保障措施,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類似共振問題。
從虎門大橋現場傳回的影片上看,橋樑振動幅度並不大,個人覺得應該不會是地震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