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徐成才

    能夠有大成就之人,忍耐力肯定異於常人。韓信可受胯下之辱,成一代名將。但是最後卻因為念及食祿之恩,最終身首異處。

    劉邦的生死觀就是他的保命之原則,心黑臉厚,父親、老婆、孩子、兄弟皆可拋。唯己留存即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最終成就一代霸業,青史留名!

  • 2 # 果然最好

    劉邦的生死觀,至少有四條可學:

    第一,劉邦是一個絕對看透生死的人。他對於必做的事業,寧死也要不斷向前。楚漢相爭,每次失敗後,都快速整合力量,再與項羽對決。第四次與項羽對峙時,被箭射中病得很重,但一聽樊噲相勸,立即一躍而起,談笑風生。

    第二,劉邦是一個極力求生的人。第一次楚漢相爭失敗,劉邦敗逃時,快要被楚軍追上時,不惜踢下自己的兒女女兒,也要保全自己。

    第三,劉邦是一個對危險極度敏感的人,當年他走到“柏人”時,說“柏人,迫於人也”,及時的離開,化解了危險。

    第四,劉邦是一個知道自己大限來臨時,能夠瀟灑而去的人。他南征英布,被流矢射中,知道自己命不長久,因此拒絕了醫生的治療。瀟灑而來,瀟灑而去。

  • 3 # 7020戰隊

    劉邦對生死看得很談,認為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規律。所以劉邦的生死觀決定了他有病時不會亂投醫,不會被江湖醫生所騙,教會我們直面生死,活的快樂、走得灑脫。

  • 4 # 木金木火

    漢高祖劉邦從一個市井之徒一步步登上皇帝的寶座創下400年的大漢基業自然有很多過人之處。

    最主要的生死觀可學的就是面子不如性命重要;鴻門宴中,劉邦為了活命在先佔領關中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前往項羽軍中低頭認錯,最後裝醉只留下隨從自己逃跑了。

  • 5 # 趣談漢史

    劉邦的生死觀體現在這几面上,生活上快樂瀟灑,事業上看的淡,病死時不信鬼神,面對死亡不怨天怨地,不託累醫生。

    首先,劉邦生活雖然很窮,又生活在社會低層,但是他會快樂,會交際,廣交社會上的朋友,成天和朋友吃喝快樂,而且精神也很充實,還找了一位寡婦女人給他生了一個孩子,過著消遙自在的生活。

    其次,劉邦對自己的事業看的淡,在打仗時,能打過的都打,打不過就跑逃,對自己的命看的重要,只要自己活著就行。在劉邦受傷時,病情惡化,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大臣們和他的妻子都讓他叫御醫治療,但是劉邦面對死亡無所為,拒絕就醫,不連累御醫的責任。

    總之,劉邦的生死觀就是生瀟灑,死無不連累追究他人責任,正確地面對死亡。做為皇帝的劉邦正確地理解生老病死,不象一些皇帝怕死,求仙求神,胡亂吃補,最後還是逃不過一死。劉邦能正確理解生死規律理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 6 # 做服裝的兵哥

    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規律,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在大限即將來臨時,能像劉邦那樣去恬然面對,於是便生出許許多多的煩惱事來,走也走得不安穩,由此看來劉邦面對死亡時的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一是有了劉邦的生死觀就不會上當受騙。有生意人說,生活中小孩和老人的錢最好賺。小孩子的錢因何好賺姑且不說,老人的錢好賺好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出於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好多人抓住了老年人的這個心理,便生出種種手段欺騙老年人,把老年人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養老錢騙走。

    二是有了劉邦的生死觀就不會胡吃亂補。歷史上,皇帝大多短命,好多都是怕死吃丹藥吃出了毛病,就連英明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沒能例外。英明一世的李世民到了晚年也怕死,於是便讓一個印度的方士為他煉製長生藥。剛好此時李世民患有風疾症,這種病大概只是神經性頭痛之類的小病,可由於怕死,李世民等長生藥煉成後,便迫不及待地服用起來。誰知吃了這長生藥病情不但未見好轉,反而加重。李世民又遵方士之囑加大服用劑量,結果嚴重中毒,於次年五月暴亡,年僅51歲。當今社會人們不會再去吃丹藥了,但社會上的補品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有人便把補品當作藥品,甚至食品吃,結果越吃病情越重者大有人在。

    三是有了劉邦的生死觀就會選擇有尊嚴地離開。正如“花無百日紅”總有凋落的時候一樣,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如希求中的那樣長生不老。面對不可避免的生命凋亡,好多人在恐慌乃至恐懼之餘,選擇了過度治療,癌症患者不分青紅皂白地進行化療、放療,心臟病患者動輒就要放好幾個、甚至十幾個支架,以至於種種治療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了疾病帶來的災難,讓生命失去了應有的尊嚴。死即死矣,有何可懼!劉邦拒絕醫生的醫治,選擇有尊嚴的離開,不再去承受醫藥帶來的痛苦,真的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劉邦生死觀帶來的益處還有很多,比如趁自己腦袋還清醒時把後事交待清楚,不給自己和家人留遺憾;比如看淡了生死,就不會去苛求醫生,醫患關係就會得到很大改善,等等。只有有了劉邦那樣的觀點,我們才可以活得快樂、走得灑脫。

  • 7 # 歷史名人物

    劉邦在帶兵征討黥布的過程中身負箭傷,班師回來後傷勢不斷加重,呂后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急忙請良醫來給劉邦看病。

    劉邦問醫生:“你說說我這病還能治好嗎?”

    醫生說:“你這病不算什麼!能治得好。”

    聽著醫生的回答,劉邦嬉罵醫生道:“你別騙人了,想當年我一介布衣起兵造反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一切都是天命呀!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天在主管的,包括命也如此。壽命到了,就是名醫扁鵲來了也治不好的。”於是,劉邦拒絕了醫生的醫治,並賞給醫生50斤黃金把他打發走,安心等著自己大限的到來。

    劉邦對生死看得很淡,呂后卻心急如焚,趁著劉邦身體尚可趕忙問劉邦的身後事:“陛下百年後,蕭相國也死了,誰能接替他?”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后又問:“那曹參以後呢?”劉邦說:“王陵可以。然而王陵稍為憨直,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任。周勃穩重厚道,缺少文才,但能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做太尉。”說完這番話不久,劉邦就安然辭世。

    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規律,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在大限即將來臨時,能像劉邦那樣去恬然面對,於是便生出許許多多的煩惱事來,走也走得不安穩,由此看來劉邦面對死亡時的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一是有了劉邦的生死觀就不會上當受騙。有生意人說,生活中小孩和老人的錢最好賺。小孩子的錢因何好賺姑且不說,老人的錢好賺好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出於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好多人抓住了老年人的這個心理,便生出種種手段欺騙老年人,把老年人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養老錢騙走。

    二是有了劉邦的生死觀就不會胡吃亂補。歷史上,皇帝大多短命,好多都是怕死吃丹藥吃出了毛病,就連英明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沒能例外。英明一世的李世民到了晚年也怕死,於是便讓一個印度的方士為他煉製長生藥。剛好此時李世民患有風疾症,這種病大概只是神經性頭痛之類的小病,可由於怕死,李世民等長生藥煉成後,便迫不及待地服用起來。誰知吃了這長生藥病情不但未見好轉,反而加重。李世民又遵方士之囑加大服用劑量,結果嚴重中毒,於次年五月暴亡,年僅51歲。當今社會人們不會再去吃丹藥了,但社會上的補品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有人便把補品當作藥品,甚至食品吃,結果越吃病情越重者大有人在。

    三是有了劉邦的生死觀就會選擇有尊嚴地離開。正如“花無百日紅”總有凋落的時候一樣,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如希求中的那樣長生不老。面對不可避免的生命凋亡,好多人在恐慌乃至恐懼之餘,選擇了過度治療,癌症患者不分青紅皂白地進行化療、放療,心臟病患者動輒就要放好幾個、甚至十幾個支架,以至於種種治療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了疾病帶來的災難,讓生命失去了應有的尊嚴。死即死矣,有何可懼!劉邦拒絕醫生的醫治,選擇有尊嚴的離開,不再去承受醫藥帶來的痛苦,真的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劉邦生死觀帶來的益處還有很多,比如趁自己腦袋還清醒時把後事交待清楚,不給自己和家人留遺憾;比如看淡了生死,就不會去苛求醫生,醫患關係就會得到很大改善,等等。只有有了劉邦那樣的觀點,我們才可以活得快樂、走得灑脫。

  • 8 # 歷史小八卦迷

    《高祖本紀》記載:高祖討伐英布的時候,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這段史書記載就很明確地表現了漢高祖劉邦豁達的生死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

    為什麼說漢高祖劉邦豁達的生死觀極其難得與稀罕呢?我來舉兩個例子。

    晚年的秦始皇,享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始終無法接受自己也會像常人一樣撒手歸天的事實,為此到處尋找長生不老藥。待終於絕望後,竟然下令“始皇惡言死”,迫使“群臣莫敢言死事”,以為這樣便能拒絕死神的到來,結果反而使接班人問題未能及早解決,導致一生宏業二世而亡。何其悲哉!

    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大多短命,好多都是吃丹藥吃出了毛病,就連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沒能例外。到了晚年,李世民也怕死,於是便讓一個印度的方士為他煉製長生藥。剛好此時李世民患有風疾症,這種病大概只是神經性頭痛之類的小病,但由於怕死,李世民等長生藥煉成後,便迫不急待服用起來。誰知病情未見好轉,反而加重。李世民又遵方士之囑加大服用劑量,結果嚴重中毒,於次年五月暴亡,年僅51歲。唉!

    這樣一例舉,突然發現漢高祖劉邦好了不起,簡直就像一世外高人。

    劉邦的生死觀,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呢?或者是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

    “花無百日紅”,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如希求中的那樣長生不老。面對不可避免的生命凋亡,好多人在恐慌乃至恐懼之餘,選擇了過度治療,這種痛苦遠遠超過了疾病帶來的災難,讓生命失去了應有的尊嚴。死即死矣,有何可懼!

    當然我不提倡大家向劉邦學習,拒絕醫生醫治。誠然沒有人能夠免於死亡,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法則。但是有病還得治,不治你又怎知治不好呢?看淡生死很難,那麼就相信科技,相信醫生吧!

  • 9 # 元經

    在古今浩如煙海的歷史書籍中,劉邦既有“真龍天子”偉大的一面,同時也有“凡夫俗子”粗鄙的一面。劉邦早年“不修文學”(班固:《漢書》),討厭知識分子群體,甚至作出“溲溺儒冠”的粗鄙行為,以致世人一貫認為他是反對儒家的,然而其中也不乏相反的聲音。如安作璋、孟祥才所著的《漢高帝大傳》一書中就詳細記述了劉邦對儒學認知態度的轉變,胡一華先生的文章《劉邦重儒論》也針對劉邦輕視儒生、不樂儒術之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還有趙國華、王鈺等眾多學者都寫文章論述了劉邦與儒學的關係。

    根據記載,劉邦早年不喜文學是實,但他也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自帶領官員祭祀孔子的帝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儒學觀的巨大轉變?我們可以從其人生平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生活經歷與時代背景進行探究分析。

    一、早年“不修文學”

    (一)劉邦早年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裡。他在一個動亂的時代裡成長,目睹了天下由四分五裂的局面歸於秦王朝的大一統,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拔劍斬蛇。“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這為他的一生奠定了不平凡的基調。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漢書·高帝紀》也記載:“初,高祖不修文學。”可見早年的劉邦是性格粗野、行為放蕩不羈的一個人。

    (二)沛公不好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這段描寫是劉邦不喜儒、不樂儒術的主要體現。

    酈食其六十多歲還只是在老家高陽當個織監門吏,可是他卻潔身自傲,項梁手下諸將路過高陽者有數十人之多,但他認為這班人“皆握院,好苛禮自用”,“乃深自藏匿”(司馬遷:《史記》)。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當劉邦領兵略地至陳留,酈食其聽聞他是個“多大略”的豪傑,於是儒冠寬服,登門求見,以口畫天下便事。劉邦聽報來人“狀貌類大儒”,就推說自己忙於天下大事,“未暇見儒人”。酈食其大怒,把通報的人斥責了一通,謊稱自己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於是劉邦才允其入見。酈食其入內,劉邦視而不見,倨床使兩女子洗足,還罵他“豎儒”,透過對酈食其的蔑視態度,可以看出其對儒學的不屑。

    (三)沛公何以厭儒

    當時,秦始皇焚書坑儒,嚴禁私學,崇尚法術,儒學的地位一落千丈,整個社會缺乏尊儒的環境。今人學者總結:“劉邦青壯年時期為秦皇朝的基層小吏,作為秦始皇的熱烈崇拜者和竭誠擁護者,法家思想先入為主地佔據他的頭腦是非常自然的”(安作璋、孟祥才:《漢高帝大傳》)。並且劉邦出身低微,讀書少,性格粗野,好酒色,行為放蕩不羈,而儒生所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顯然,劉邦的性格與儒生有著天壤之別,故他與儒生格格不入,以致做出“溲溺儒冠”的舉動。

    還有一種說法是:“劉邦身為亭長,但文化水平不高,難於處理政務、應對公文,‘不修文學’是他的缺陷,故為此而心存自卑”。(邱實:《劉邦為什麼討厭儒生》)。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說:“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劉邦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想方設法去凌辱那些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儒生,這也就是阿德勒所說的“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秦漢之際戰爭頻繁而激烈,攻城佔地,克敵制勝,皆離不開武人,文化乃空談無用。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劉邦亟需網羅大批有武之士。種種原因使劉邦對儒生產生了嚴重的偏見,他認為文弱書生只知道紙上談兵,沒有用處,不屑接近儒生。但當他深入接觸過儒生之後,劉邦的儒學觀就發生了轉變。

    二、楚漢相爭,重用儒生

    (一)楚漢爭霸

    公元前 206年,項羽於鉅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並取得了諸侯上將地位,統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與此同時,劉邦所率義軍得以乘隙率先進入咸陽在關中稱王。十二月,項羽揮軍破函谷關,想消滅劉邦軍。雖然劉邦在鴻門宴中逃過一劫,但不久,項羽入咸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並故意封秦降將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之後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二)尊重文化,善用人傑

    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劉邦認識到儒文化對於安天下的重要性,在思想上由排斥儒學轉變到重視儒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前幾天突然說分手,好幾天了,在社交網站上掛上了自己的照片,可是我真的喜歡她,該怎麼挽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