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一小道
-
2 # 天下雕客
《西北有高樓》
漢代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釋意:西北方向有矗立一座高樓在眼前,富麗堂皇與浮雲齊高。
高樓鏤雕著花紋,綺紋交錯的窗格,周圍有高翹的閣簷,階梯層疊有三重。
從樓上飄下來絃歌之聲,讓人悲傷不已。
是什麼人彈奏的這曲子,難道是那因夫君為齊戰爭死,而悲痛哭暢,竟使杞城傾荼的杞梁妻?
商聲清切悲傷,隨風飄蕩甚是淒涼。悲弦之聲彈奏到中曲,漸漸舒驅,起蕩徘徊。
在琴韻和嘆息聲中,撫琴佳人慷慨悲痛,生息不已。
不僅嘆惜琴聲裡痛苦的傾訴,還有更悲痛的是,對知音人的呼喚。
祈願能化做心相印的鴻鵠鳥,在廣闊無垠的天空中結伴而飛。
回答到這裡,感謝閱讀。
-
3 # 老才新作
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名作,說是名作,其實《古詩十九首》中的每一篇都是名作。作品的作者現在還無從考證,如果相關研究有破解,肯定會立馬引起國內乃至全球的轟動。
詩歌藉助不遇佳人來書寫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愁情,這種寫法是對原來文學創作的繼承和創新,後來的文學創作中也有很多的作品對其加以運用。本詩前兩句的“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一句,其實,這一句有點誇張,而這座高樓是什麼樓呢?不知道,反正就是西北的高樓。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是創作者假借的一個意向。作者不管看沒看到高樓,其目的不是寫樓很高,而重點在後面。“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歌絃聲,音響一何悲!”這兩句沒有寫太多的內容,卻很充實。這個高樓有那種布幔等等作為裝飾,臺階也是層層疊疊。這種畫面感和意境很強,就感覺在無比空曠的西北,有一座獨特的樓,然後裡面有人在唱歌,這歌從這高樓裡透徹出來,越發顯得空曠,有種嫋嫋或者渺渺的感覺。“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這裡面有典故,相傳齊國大夫杞梁殖在徵莒戰爭中死於城下,他的妻子痛苦不止十天十夜,寫下《杞梁妻嘆》,後投水自盡。“誰可以演奏這樣的曲子呢?會不會是杞梁的妻子呢?”這就說明曲子很悲切淒涼。這一句和前面的景象在一起,渾為一體。“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這裡直寫曲子的哀婉,不僅反映了演奏技法的高超,更強調的是演奏曲子的人的狀態,其實也是自己的狀態。“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最後終於道出內心的顧慮,原來不是怕唱歌的人心中苦,而是怕沒有了解他的人,這才是悲苦的呀。然後,這讓作者聯想到了自己,“我”就是你的知音,我願意和你一起比翼雙飛,就說明作者瞭解她,因為作者此時的遭遇和“歌者”如此相似,可以算得上是同命相連了。
那麼就讓人很奇怪,為什麼作者會如此哀怨呢?因為作者是文人。古代的文人之所以為文人就是要憑藉著自己的才學和能力(他們眼中的治世之道)報效國家,而當時正值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社會動盪,世道黑暗,官場混亂,基本政治都被門閥氏族所壟斷,所以造就了他政治上的失意。這種解讀應該可以說得過去,也似乎是比較妥帖的。
作品構思很精巧,全篇沒有寫自己的政治失意,而是借用“西北有高樓”“上有歌絃聲”來表現自己的遭遇,託物言志。全詩語言沒有太多藝術加工,尋常語句、平淡無奇中卻意蘊悠然,道出掩不住的無奈愁情,不辜負“淺貌深衷”的評價。
《古詩十九首》的意義非常深遠,不僅對當時的創作產生影響,而且還影響到後來的文學創作。本身其就擅長運用比興等手法對所託之物進行描摹,然後又以物我交融的藝術境界感嘆自己的身世,顯得從容不迫並且不拘一格,這也是後代的文學創作者和文學評論者對其高度褒揚的原因。鍾嶸在《詩品》中說“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後代,有很多作品也可以見《古詩十九首》的影子。
-
4 # 天籟人2
天擎雲龍縱飛勇,西北高樓影叢生。永壽出現一古董,取名就是忠古鐘,鎮龍寺廟真威風,擎啟天能人叢生,一帶一路它出名。絲綢之路第一站,就在長廊永壽縣,隋唐夏宮大花園,天然氧吧現眼前,中國槐鄉甜蜜宴,槐花茗居挺前沿。
-
5 # 連金祥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毓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亦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這首詩是一個行人從一處有樓l閣的院落徑過,聽到樓上有女子弄弦唱歌。發出一種苦愁情緒,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樓上女子不知道樓下外邊有一位同情者,樓外之人對樓上女子的身世和遭遇一無所知。但透過音樂語言,樓外之人卻能夠深刻地領會到女子的苦悲。於是,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想法,如果兩個都感覺痛苦的人,熊化作一對鴻鵠,奮翅自由地高飛,豈不是更好嗎?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單從字面上看,是說西北角有一幢高樓,樓頂與天上的浮雲一樣高。從全詩來看,其實含有孤獨,高處不勝寒的意思,行人自己在仕途或其他方面,有不如意的煩心痛苦的事,把自己看作樓頂上的浮雲在無助地飄浮著。
-
6 # 回儒
天出西北,地震東南
易經易理有解.崑崙山在西方,為諸山之始脈,河流向東方流至大海,河岸平原產生。
此言為形容樓宇雄壯,逶迤高聳入雲。
-
7 # 讀走西藏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是說西北有一座高樓,與天上的雲彩一樣高,宏偉壯觀。你還別說,西方真還有一座高樓,那就是拉薩的布達拉宮。我記得五世達賴喇嘛寫過讚美布達拉宮的詩:
純金成幢焰火洪,普照世間光明中;
日神含羞從夜臺,躍向北州遁虛空。
四面梵天觀諸方,何宮堪與此比長?
徒勞無獲求久劫,有漏樂中睡未央。
意思是說,布達拉宮宮頂的鎏金寶幢像火焰一樣照耀人間,連日神也含羞地乘黑夜逃向北方了。四頭梵天想尋找一座宮殿來與布達拉宮相媲美,結果徒勞無獲,只能墜入到永遠的輪迴中去。五世達賴詩中形容的布達拉宮確實一點也不誇大,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真是“上與浮雲齊”。不是麼?!
-
8 # 1986年的小明同學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堂皇高聳恰似與浮雲齊高。
高樓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的閣簷,階梯有層疊三重。
樓上飄下了絃歌之聲,聲音響亮極其悲壯,誰能彈此曲,是那悲夫為齊君戰死,悲慟而“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的女子。
商聲清切而悲傷,隨風飄發多淒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蕩迴旋。
那琴韻和“嘆”息聲中,撫琴墮淚的佳人慷慨哀痛的聲息不已。
不嘆惜錚錚琴聲傾訴聲裡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對那知音人兒的深情呼喚。
願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從此結伴高飛。
-
9 # 老街味道
問題: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求破解?
前言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是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一,不過,很多人發現這兩句詩讀起來會覺得怪怪的,似乎跟唐宋以後的五言詩不太一樣,原因是什麼呢?
閱讀這首詩,需要注意下面的前兩點,這是南北朝前後詩歌的主要不同之處。
一、上尾這首詩中,有一個現象在南北朝齊梁以後就比較少見了,就是四聲八病中的一種:上尾。
空海和尚的《文鏡秘府論》中,曾經專門拿這兩句詩作為例子,來解釋什麼是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第五字是:樓,第十字是:齊。
為什麼是詩病呢?
齊梁時期,沈約等永明體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四聲有平、上、去、入。樓、齊,都是平聲,所以就是同聲。這種情況被稱為:上尾。
不僅僅這首詩有此病,在齊梁以前非常普遍:
或雲: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文鏡秘府論》不過,在齊梁以後,如果還會如此,就會被嘲笑不動詩,作者會被認為是個門外漢: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鏡秘府論》我們看看齊梁以後、乃至唐朝的詩,就會發現是人們大多會避免上尾之病。例如
沈約《昭君辭》:朝發披香【殿】,夕濟汾陰【河】。於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沾妝疑湛露,繞臆狀流波。日見奔沙起,稍覺轉蓬多。胡風犯肌骨,非直傷綺羅。銜涕試南望,關山鬱嵯峨。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惟有三五夜,明月暫經過 。第一句結尾:殿,是去聲,第二句結尾:河,是平聲。包括後面單數句都是仄聲,雙數句都是平聲。
唐朝杜甫絕句《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 》: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 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第一句結尾半,是上聲,第二句結尾寒,是平聲。
又如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一首長篇五言古風: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第一句結尾:死,是上聲,第二句結尾:身,是平聲。
但是第一句也有同聲的,那怎麼辦呢?空海也記錄了:
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鏡秘府論》也就是第一句押韻的話,就不是上尾了。例如沈約的《日出東南隅行》:
朝日出邯【鄲】,照我叢臺【端】。中有傾城豔,顧景織羅紈。延軀似纖約,遺視若回瀾。瑤裝映層綺,金服炫雕欒。幸有同匡好,西仕服秦官。寶劍垂玉貝,汗馬飾金鞍。縈場類轉雪,逸控寫騰鸞。羅衣夕解帶,玉釵暮垂冠 。第一句結尾:鄲,第二句結尾:端 ,兩個字同聲,但是押韻,就不是上尾了。懂格律詩的朋友知道,格律詩第一句如果是平聲結尾,必須要押韻。所以說注意四聲八病的永明體是格律詩的雛形,直接影響到了唐朝的形成。
例如杜甫五律《重題鄭氏東亭》:
華亭入翠【微】,秋日亂清【暉】。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向晚尋徵路,殘雲傍馬飛。第一個字是:微,這是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
古體詩也大多如此,例如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齊梁以後的詩人特別注意避免上尾,當然也會有不在意的詩人,例如李白的《秀華亭》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蒼顏耐風雪,奇態燦雲霞。曜日凝成錦,凌霄增壁崖。何當餘蔭照,天造洞仙家。【峰】、【華】同聲但是不押韻。
二、韻腳與韻部漢朝人的發音,到了隋唐時,有了一些變化。漢朝押韻的字,在隋朝就不一定押韻了。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來: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齊【上平八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階【上平九佳】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悲【上平四支】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妻【上平八齊】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徊【上平十灰】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哀【上平十灰】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稀【上平五微】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飛【上平五微】用平水韻來分辨,可以看出,有【上平八齊】【上平九佳】【上平四支】【上平十灰】【上平五微】五個韻部。
古體詩是可以換韻的,但是根據換韻的規律,可以看出至少前面八句肯定沒有換韻。但是前8句仍然有三個不同的韻部:【上平八齊】【上平九佳】【上平四支】。
在隋朝以後,不換韻的詩中,這三個韻部不會同時作為鄰韻而通押。
王力先生總結鄰韻時說:
“支、微、齊”為一類,“支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 ...“佳、灰”為一類。《漢語詩律學》可見,這五個韻部在南北朝以後不同時作為鄰韻。
平水韻是從隋朝的《切韻》承續而來,基本可以看出,這五個韻部的字在漢朝時,還是可以通押的。
三、詩之寄託柳宗元有一首五絕《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借歌詠江中漁翁,來寄託自己孤傲而失意情感,未必是寫實景。而這首《西北有高樓》也是如此。很多人認為這是詩人虛擬的境界,通篇比興寄託。
詩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是樓下的聽歌之人,一個是樓上的絃歌者。絃歌者是一個思婦的形象:杞梁妻。
但是這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樓下的人是自己,樓上的人也是自己。
古人常用思婦比喻懷才不遇的賢士,詩人用聽者的角度刻畫了一個缺少知音的另一個自己。憐惜他人,正是憐惜自己。而這個“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的杞梁妻形象,才是真實的詩人心靈寫照。
結尾處,二者合為一體,但是,又能飛往何處呢?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結束語古詩十九首中,寫得最多的就是遊子與思婦的題材,反應了底層知識分子的失意、彷徨與痛苦。語言淺顯而情真意切,善於使用比興與寄託手法,對於後人的詩歌創造影響深遠。
曹植《七哀詩》前四句就是對《西北有高樓》的化用:
回覆列表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堂皇高聳恰似與浮雲齊高。
高樓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的閣簷,階梯有層疊三重。
樓上飄下了絃歌之聲,這聲音是多麼的讓人悲傷啊!誰能彈此曲,是那悲夫為齊君戰死,悲慟而"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的女子.。
商聲清切而悲傷,隨風飄發多淒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蕩迴旋.
那琴韻和"嘆"息聲中,撫琴墮淚的佳人慷慨哀痛的聲息不已。
不嘆惜錚錚琴聲傾訴聲裡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對那知音人兒的深情呼喚。
願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從此結伴高飛,去遨遊那無限廣闊的藍天白雲裡!